第221章 流民圖的另一種用法(萬字更求月票)

晚上10點,楚歌再度進入《暗沙》的遊戲世界。

經過了一天的準備,他已經想好了要如何去應對“天變”了。

歷史上的王文川,對天變的態度是“天變不足畏”,但其實這種態度並不能解決問題。

對楚歌而言,想要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就得順應古人的這種天人感應的思想,從而爲變法謀求合法性。

這很迷信,也很無奈,但在這個年代,卻沒有其他的辦法。

“如何應付天變?

“這其實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

楚歌在腦海中又過了一遍自己的計劃。

從表面上來看,新法中止,是因爲張任俠上了流民圖,並且將長達幾個月的大旱都扣在了新法的頭上。而且,張任俠還信誓旦旦地說十天內一定會下雨,這也成了壓垮新法的最後一根稻草。

有人可能會覺得,那假如王文川當時先一步說,十天內一定會下雨呢?

如果王文川強調,天下大旱是因爲當地的官員不好好推行新法、以致於天怒人怨呢?

那其實不會有什麼太大的作用。

因爲古代的天人感應學說,其實是一種邏輯非常自洽的系統。

當時新法正在實施的過程中,所以一旦出現天變,在當時的大多數人,尤其是大多數官員、士大夫看來,這就必然是新法所致,甚至皇帝自己內心也會這樣懷疑。

而王文川,其實也很難在天人感應的體系之下,去反駁這一點。

所以,他在面對類似的攻擊時,也只能執拗地強調“天變不足畏”,而不能反過來說,天變是因爲各地官員沒有好好執行新法。

而楚歌此時,就是要想一種更好的方案,在天人感應的體系之下,解決這個問題。

最終的落腳點,還是放在了這場數月的大旱、以及張任俠上流民圖上面了。

“張任俠上流民圖,等於是整個天人感應體系的最後一擊。這是舊黨借用恰好發生的天災,對新法的一次攻擊。

“按照天人感應的體系,‘天變’這件事情是必然會落在新法上面的。

“強行狡辯效果不會很好,因爲我開了上帝視角,皇帝卻不一定開了。皇帝本身就態度不堅決,看到如此嚴重的天災瞬間慌了神,所以,即便我用王文川的身份賭咒發誓,效果也不會很好……

“最佳的解決方式,還是要在天人感應的體系之內,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導向。”

再度回到政事堂,楚歌以王文川的身份,做出瞭如下安排。

第一,改變人事安排,將文君實和一些舊黨的重臣,安排到河北地的大名府及周邊的州縣。

大名府,是齊朝的五京之一,更是京師北方的屏障。一旦有戰事發生,這裡首當其衝。

第二,在變法的條文中,特許大名府及周邊的州縣,不必實行任何新法,而仍舊以舊黨的舊法來實行。

第三,要求大名府及周邊州縣,加大常平倉的儲備。

至於爲何要做出這樣的安排?

是因爲楚歌在浩如煙海的史料原文中,找到了一些翻盤的細節。

王文川被罷相,直接原因是張任俠上的流民圖。那麼,流民是從哪來的呢?

很多人都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實際上,這些流民都是從大名府周邊過來的。

當時的那場大旱,並不是影響到齊朝的全境,而是主要影響了大名府周邊的區域。

那麼,爲什麼這麼多流民會突然匯聚在京師周圍,以至於流民遍地、張任俠以此爲素材畫出流民圖呢?

因爲,這是大名府的官員刻意趕過來的!

按照史料的記載,當時大名府的知州就是一名沒有被徹底清算的舊黨。

在大旱爆發之後,他先是用大名府的常平倉吸納周邊的流民,做出一副賑濟百姓的姿態。

然而過了幾個月、等流民全都聚集得差不多了之後,他卻突然藉口說,大名府是北方重鎮,要爲軍隊留足口糧,所以乾脆將這些積攢起來的流民,全都往京師趕去!

所以,這些本應由當地所吸納的流民,就全都圍在京師,也就造成了一種“遍地餓殍、民不聊生”的感覺。

這自然也就變成了舊黨攻訐新法的工具。

這條記載隱藏在史料中,並沒有太多的人對此大書特書。畢竟在古人看來,大名府的官員用的理由合情合理,而文君實等修書的人,巴不得把這口鍋扣在王文川的新法頭上。

但楚歌卻通過這條記載,勾勒出一個巨大的陰謀。

爲了黨爭,這些舊黨的官員完全可以置饑民的安危於不顧,強行驅趕他們去京師,變成攻訐新法的耗材。

在這個過程中,憤怒的饑民還將所有的怨恨都發泄到了王文川的新法身上,讓王文川背了一口巨大的鍋。

而現在,楚歌要將這口鍋,再結結實實地甩給舊黨,讓他們牢牢地背住!

……

眼前的霧氣散去,楚歌扮演的王文川,出現在京師的安上門。

此時張任俠的官職,是安上門的門監。

在變法的過程中,張任俠曾經多次給王文川寫信,希望他能夠廢止新法。王文川當然是置之不理。

因此,張任俠的仕途也並不亨通,最後只做了個門監。

不過也正是因爲門監的這個職位,讓他能夠看到從大名府過來的大批流民,並繪製成流民圖,上交給了皇帝。

楚歌來到安上門的時候,張任俠正在揮毫潑墨、繼續《流民圖》的創作。

看到王文川突然到來,他不由得一驚,手中的毛筆也隨之顫抖了一下:“荊公……你,你怎麼會來這裡……”

王文川的突然到來,讓張任俠嚇了一跳。

因爲自從張任俠反對新法之後,兩人已經是漸行漸遠,很久都沒有過聯絡了。更何況王文川貴爲宰執,平日裡公務繁忙,更沒道理來到城門上來看望他一個小小的門監。

楚歌看了看未完成的《流民圖》,臉上露出一個意味深長的笑容:“好畫。”

張任俠的表情有些侷促,他不懂王文川這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張流民圖已經全部完成了,至於它會起到什麼樣的作用,這是不言自明的。

以王文川的聰穎,不可能不知道。

張任俠原本以爲王文川會生氣,但沒想到,此時的王文川,竟然出乎意料的平靜。

楚歌看了看張任俠,這個歷史人物曾經是玩家扮演的關鍵角色之一,但現在,他卻站到了玩家的對立面上。

“跟我來。”

楚歌帶着張任俠來到安上門的城門上,眺望遠方。

此處的視野極佳,可以清楚地看到城下聚集而來的流民。

想來張任俠平時也沒少在這裡取材。

楚歌輕輕的嘆了口氣,說道:“介夫,你真的以爲,流民四起,都是因爲新法導致的?”

張任俠深吸了一口氣:“荊公,新法斷不可爲,此乃是朝中有志士大夫的共識……”

他將心中積壓起來的情緒,全都和盤托出。

張任俠是發自內心地認爲新法是禍國殃民的惡法,之前他也多次給王文川寫信,只是都沒有獲得王文川的答覆。現在終於面對面了,他自然也可以鼓起勇氣,面陳王文川和新法的過錯。

對於張任俠而言,他的勇氣和決心在歷史上都是頂尖的,放到其他朝代,也絕對是個敢於死諫君主的言官。

楚歌耐心地等他說完,然後反問道:“那你可知道,這些流民都是從哪來的嗎?”

張任俠愣了一下:“這些流民,是從北邊來的。”

楚歌點點頭:“那你又是否知道,大名府是文君實在主事。而大名府以及周邊各縣,早就特許可以不執行新法。

“不僅如此,我早在一年以前就已經讓大名府和周邊州縣,大量收購糧食、充實常平倉,以備不時之需。

“此時的大名府,應該有足夠多可以安頓這些流民的糧食。但是他們卻將這些流民,全都驅趕到了京師。

“介夫,你覺得,這是爲何?”

說完,楚歌看向張任俠。

此時他臉上的表情,經過演技的加持,呈現出多種情緒。

有憂國憂民的煩惱,有被冤枉的委屈,還有不被理解的惆悵……

張任俠愣住了:“荊公,這……”

他懵了。

顯然,王文川的這番話,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他作爲一名門監,看到有大量的流民從北方而來,知道此時正爆發大旱,衆人都說這是新法所致,引得天怒人怨,所以才降下天罰,作爲警示。

因此,張任俠心中惴惴不安,憂心忡忡之下,決定繪製這幅流民圖,勸諫皇帝廢除新法。

可是王文川的這一番說辭,卻又讓這件事情的性質,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大名府的大旱,是因爲新法嗎?

如果大名府實行了新法,那這個鍋確實可以順理成章地扣到新法的頭上。可問題在於,大名府和周邊受災的州縣,壓根就沒有實行新法啊!

其他實行了新法的州縣沒有大旱,反而是沒實行新法的州縣大旱了……

這要是把鍋扣到新法的頭上,似乎怎麼也說不過去吧?

非要說天人感應的話,反而是因爲大名府沒有施行新法,沒有適當地在青苗時放出青苗貸救濟農戶,才導致了這樣民不聊生的景象吧?

更過分的是,早在一年前王文川就已經要求大名府等州縣在常平倉中儲備糧食,以應付這次的大災。可是,明明有足夠的糧食,爲什麼這些流民還是跑到京師來了?

張任俠很快有了一個可怕的猜想。

舊黨就是想用這些流民,對王文川發動一次惡毒的攻擊,他們要用這些流民,當成是黨爭的工具!

爲了黨爭、爲了廢除新法,不惜以流民的性命爲籌碼。

這又算是什麼有擔當、一心爲民的士大夫?

而他自己,險些貿然地上流民圖,變成了這些人手中的一把刀。

張任俠徹底懵了,他的心中一番激烈的天人交戰之後,陷入了一種兩難的境地。

他仍舊認爲,新法是害國害民的惡法,青苗法施行之後,必然會導致農戶流離失所,引發天怒人怨。

如果這些流民都是實行了新法的地方跑出來的,那就很完美地對上了。

可現在,實行了新法的地方反而沒有大旱,舊黨的大名府卻發生瞭如此嚴重的旱災……

張任俠的念頭不通達了,他怎麼也沒辦法轉過這個彎來。

楚歌不由得微微搖頭。

封建迷信害死人吶!

所謂的天人感應,或許是矇昧時代的一種利器。可是這一切的背後,其實都是自然規律,強行用人文價值去套,最終一定會出現對不上的局面。

而如果能利用好其中的細節,就能讓對方自相矛盾。

楚歌換上十分誠懇的語氣,對張任俠發動最後一擊。

“介夫啊,我知道你在地方上,看到了許多新法施行帶來的弊端,甚至想將大名府的大旱,都算在新法的頭上。

“可你也看到了,各地都安然無恙,反而是沒有實行新法的大名府,鬧得餓殍遍地、民不聊生。這是新法舊法的問題嗎?有惡官在,不論是新法舊法,都是一樣害民的。

“新法既然是新法,自然是之前從未實行過的,官吏對新法的理解不足,執行過程中自然會出現一些差池。可若是再給新法一些時間,未必就不能變得盡善盡美。

“你說呢?”

張任俠的表情不斷變幻,顯然,他的內心動搖了。

如果之前王文川對他說這番話,他肯定不信。可是現在,天人感應的現實就擺在他的面前,讓他也不得不承認,王文川的說法有一定的合理性。

“是……荊公,你說的有理。是我之前魯莽了,我願意再等待一段時間,再多觀察一下新法。”

楚歌微微一笑:“這就對了。”

他知道,以張任俠的性格,不可能被他三言兩語就說得徹底轉變過來。

但只要張任俠猶豫了,願意再觀望兩三年,他的計劃自然也就成功了。

因爲舊黨,就只有這一次機會。

“此圖,你若是不用了,不妨贈與我吧。”楚歌指了指一旁的流民圖。

張任俠愣了一下:“荊公,你要此圖有何用處?”

楚歌嘆了口氣,擺出一副憂國憂民的姿態:“流民雖非因新法而起,可此情此景,卻頗讓人動容。

“我爲宰執,自然是要以天地蒼生爲念。

“我想將此圖懸掛在我的書房,日夜觀摩,不忘天下蒼生,不忘山河社稷,不忘我身爲宰執的使命。

“我要時時以此警示自己,反思新法的弊病,以後爭取做得更好。”

此言一出,張任俠不由得十分感動。

“荊公有此想法,實乃萬民之福啊!此圖於我已然無用,既然如此,我便贈予荊公,希望荊公能不忘今日所言,始終以天下蒼生爲念!”

張任俠將繪製好的流民圖收起來,交到楚歌手上。

楚歌則是鄭重地接過,再三點頭。

兩個人都很滿意。

只是張任俠並不知道,此時的王文川已經不再是歷史上的那個拗相公,而是一個假作真時真亦假的演技派。

“介夫,多謝了。”楚歌對着張任俠躬身行禮,轉身離去。

這張圖,是一件大殺器。

曾經他被用於向新法開刀,但現在,刀柄已經握在了楚歌的手上。

……

朝堂上。

各方官員果不其然開始了對於這場大旱的討論。

此時的文君實等舊黨重臣,基本上都被安排到了大名府周邊,所以他們的奏摺,自然如雪片一般飛來,彈劾新法誤國害民、引發天怒人怨,纔有着這次的大旱。

甚至還有人言之鑿鑿,只要罷免了王文川,立刻就會下雨。

皇帝的表情,也變得憂心忡忡。

他本就不是因爲一幅流民圖而將王文川罷相。實際上,他對新法的動搖是之前一系列事件累積的結果,這其中包括了山崩,包括了羣臣對新法的攻擊。

而此時,他顯然已經產生了動搖。

“王相,聽說新法實行導致各地民不聊生,可有此事?”

楚歌搖頭:“回官家,絕無此事。”

皇帝的眉頭微微皺起,顯然對王文川的這個回答不甚滿意。

而其他大臣全都不發一言,似乎隱約都在支持王文川,更是讓他感到有些不悅。

大旱,肯定是確有其事的。

可王文川竟然矢口否認?

難道這是要矇蔽聖上嗎?

觀察到皇帝的表情發生了細微的變化,楚歌心中不由得微微一笑。

他的這一手欲揚先抑,顯然起到了效果。

果然,皇帝的聲音帶着不悅:“大名府數月大旱,赤地千里,文卿家的奏疏上已經寫的清清楚楚,說是新法導致天怒人怨,以致流民四起……王相,難道此事你並不知情?”

楚歌坦誠地說道:“回官家,大名府的大旱,臣身負宰執之職,自然是知道的。”

皇帝氣得一拍龍椅:“那朕問你新法是否導致各地民不聊生,你爲何還說絕無此事!”

楚歌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取出一幅畫軸。

“此乃臣觀京師城外的流民所繪製的一幅畫卷,請官家過目。”

小太監爲皇帝取過流民圖,呈了上去。

皇帝展開畫軸,看了一眼之後,已經是大驚失色。

緊接着,他又驚又怒地質問道:“王相!京師之外,流民遍佈,你早就知道!甚至還繪了這樣的一幅圖!可是爲何,你還敢說絕無此事!

“莫不是要欺君不成!”

楚歌淡然地一笑,理直氣壯的反問道:“官家,臣並不是說京師外絕無流民,而是說,新法導致民不聊生的事情,並不存在。

“請官家好好想想,難道大名府的大旱,就一定與新法有關嗎?”

皇帝愣了一下,顯然一時間有點沒太轉過這個彎來。

楚歌表情變得嚴肅,圖窮匕見:“官家,大名府與周邊府縣,本就沒有施行新法!

“這些地方,本就是繼續以舊法行事的。

“可這次的大旱,偏偏就發生在大名府周邊,與舊法實行的區域,不謀而合!

“文君實攻擊新法,說是新法導致了赤地千里、天怒人怨,那臣倒想問問文君實,既然是新法之過,這大旱爲何只在新法未實行的地方發生?

“新法實行之地,可有這些流民?

“反而是舊法繼續實行,導致赤地千里、民不聊生!這說明,新法正是上承天命,而舊黨因循守舊、裹足不前,已然引發天怒人怨,所以才導致流民四起!

“故而臣才繪製了這幅流民圖,讓陛下可以看到文君實等人倒行逆施、繼續實行舊法導致的慘狀!

“不僅如此,臣還要參劾文君實等人,爲黨爭而置天下蒼生於不顧,用流民的性命,來做黨爭的棋子!”

皇帝已經完全被楚歌給繞進去了,本來已經聽得心驚肉跳,卻沒想到竟然還有更勁爆的。

他趕忙追問道:“王相,此言何解?”

楚歌擺出一副慷慨激昂的架勢,文士的浩然正氣天賦發揮得淋漓盡致。

“官家,臣早在數月之前就已經以宰執之命,要求大名府等地積極儲備糧食,以備今年可能發生的大旱。

“當時,文君實等人還頗有微詞,陽奉陰違。是臣力主之後,才爲大名府等地的常平倉積蓄了足夠的糧食。

“文君實等人常說,新法用常平倉的糧食去放青苗貸,是與民爭利。那麼,他們所掌控的常平倉,又是如何使用的?

“大旱一起,流民頓生。可是大名府的常平倉,只放了幾個月的糧食,就將這些流民全都趕了出來,將他們向南趕到了京師!

“請問官家,大名府的常平倉中明明還有充足的糧食,可這些糧食卻沒有被拿來賑濟災民,反而是這些饑民被驅趕到京師,文君實等人這種做法,到底是何意?

“顯然在他們看來,只要能推翻我王文川,只要能廢掉新法,區區數萬流民的性命,又算得了什麼?

“臣的說法皆有據可查,請官家明斷!”

這一番說辭,言之鑿鑿,擲地有聲,把皇帝也給說愣住了。

從天人感應的情況來看……似乎王文川說的更有道理啊?

皇帝將信將疑:“難道真如王相所說,新法並不會導致天怒人怨,反而是繼續推行舊法,因循守舊、裹足不前,纔會讓上天震怒,降下責罰?

“否則,爲何只有大名府及周邊州縣大旱,其他地方卻安然無恙?”

楚歌沒有再說話,因爲他知道,此時該其他人表演了。

果然,新黨的官員們立刻反應過來,這不正是攻擊舊黨的千載難逢的機會嗎?

豈容錯過!

“官家,王相所言甚是,可見舊法已經到了天怒人怨、無以爲繼的地步,必當盡廢之,推行新法!”

“官家,臣附議!”

“臣也附議!”

朝堂上,新黨的官員紛紛出面,營造出一種滔滔大勢。

如果在之前,這些新黨的官員強行出面,只會在皇帝心中強化“他們在黨爭”的印象,不僅於事無補,還有可能會起到反作用。

但現在,皇帝已經倒向了新黨一邊,那麼這些人的發言,就變成了堆在皇帝心頭的千斤巨石,讓皇帝對王文川的說法深信不疑。

楚歌知道,差不多可以一錘定音了。

“官家,臣敢斷言,大名府的大旱必是因不推行新法而起。

“只要大名府推行新法,十天之內,必定有雨!如若無雨,請官家罷免臣的相位!”

皇帝和官員們,全都被這句話震得目瞪口呆。

玩這麼大?

有幾名新黨官員衝着楚歌使眼色,暗示他完全沒必要這麼做。

因爲此時新黨好不容易纔把舊黨給擠下去,可以左右朝堂,何必冒這種風險?萬一十天之內沒下雨呢?

但王文川根本不爲所動,看着皇帝的表情無比堅決。

皇帝沉默片刻,點頭道:“好,就依王相所言!”

從朝堂上離開之後,楚歌回到政事堂。

他還要做最後一件事情。

將張任俠調離京城,貶得遠遠的。

“既然要做奸臣,那就做到底吧!”

楚歌大筆一揮,爲這次的事件最終畫上句點。

щшш •ttκā n •¢〇

……

眼前的白霧聚合之後又再度散去。

楚歌的面前再度出現那行熟悉的提示。

【距牛渚之戰:3年】

終於,差不多塵埃落定了。

王文川的這條線,終於被楚歌以一種“大奸似忠”的方式給打通了。

按照歷史上的記載,王文川的新法施行四年後,當年的青苗錢利息達到了三百萬貫,施行七年後,免役寬剩錢(即支付役錢以後的純結餘)達到了四百萬貫。

兩者相加,大約給每年的財政增加了七百萬貫的收入。

當然,當時的齊朝因爲三冗問題,開支很大,每年的財政支出達到幾千萬貫,而財政收入也大致與此相仿。

可能有人會覺得,在幾千萬貫的支出面前,每年七百萬貫的收入只佔了十分之一,起不到什麼太明顯的作用,這顯然是忽視了“結餘”的效果。

從之前勉強收支相抵、甚至經常出現財政虧空,到之後每年都能有七百萬貫的結餘,這其實已經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更何況,王文川變法中也有一些削減支出的措施,進一步降低了國家的財政支出,讓國庫更加充實。

史料記載,王文川變法最終積蓄了可供朝廷使用二十年的財富(當然是建立在每年的賦稅收入正常上繳的基礎上的),西北軍收復五州,拓地兩千裡。

甚至多年之後,齊朝還在用王文川變法所積攢下來的錢。

只是在歷史上,王文川的新法很快被廢止,朝堂也陷入了新黨與舊黨的混亂黨爭,爲齊朝的衰敗和滅亡,埋下了伏筆。

而此時,楚歌以王文川的身份主持的變法,比原本歷史上的王文川變法時間更長、執行的力度更大,所以獲得的財政收入,自然也更多。

在王文川用天人感應反將一軍之後,舊黨的勢力遭到進一步的打擊,原本被中途廢止的新法,也得以繼續推行了下去。

於是,王文川大筆一揮,將這些軍資全都批下去,給虞稼軒訓練飛虎軍。

要錢給錢,要人給人,要糧給糧。

凡是飛虎軍需要的東西,一概都不會吝嗇。

此情此景,讓楚歌不由得聯想到大盛朝,似乎也有這麼一對將相。

從結果上來看,鄧元敬將軍的那一對將相,可比王文川要幸福得多了。

雖說也是人亡政息,但至少在當年,改革成功、掃滅賊寇,讓北蠻不敢入寇。

王文川就慘了很多,不僅變法中途失敗,也始終沒能在朝堂之中找到一個可以完全信賴、能替齊朝開疆拓土、收復燕雲的猛將。

想到這裡,楚歌不由得一聲嘆息。

歷史上終究是有太多的意難平啊。

在這最後的兩三年中,楚歌已經不需要再去做什麼,他只要耐心等待,處理一些日常的公務,保住自己的相位,然後把軍資源源不斷地送給虞稼軒就可以了。

這個副本雖然有兩條線,但卻並不強制玩家必須兩條線全都打到完美水平。

如果在一條線上表現特別出色,那麼另一條線完全可以順其自然。

楚歌耐心等待着牛渚之戰的到來。

同時,他也有些好奇。

不知道自己這樣的一番作爲之後,史書上寫到王文川的時候,該是怎樣的一種記載呢?

……

與此同時,趙海平扮演的虞稼軒,正在操練飛虎軍。

軍營正在熱火朝天地建設中,買來的戰馬也被精心照料,鐵匠鋪更是日夜開工,打造飛虎軍所需的軍械和鎧甲。

與楚歌相比,趙海平並沒有將主要的精力放在王文川這個角色身上,而是隻在幾個關鍵環節扮演了一下,確保新法能夠按照歷史上的情況來發展就夠了。

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虞稼軒的身上。

由於他扮演的虞稼軒平定各地的匪患有功,而且在地方上的治理卓有成效,所以也給飛虎軍協調到了不少的軍費。

雖說這些軍資肯定遠不如楚歌扮演的王文川給的那麼寬裕,但畢竟趙海平扮演的虞稼軒可以親自負責軍隊的操練事宜,所以,軍資上的缺乏,可以用更嚴格的訓練來彌補。

到目前爲止,飛虎軍的人數已經達到了五千人。

這五千人雖然不多,但俗話說,兵在精不在多。

齊朝的冗兵已經是痼疾,兵力雖然多,但能打的隊伍沒有幾支。

按照史料記載,飛虎軍的籌建“經度費鉅萬計,稼軒善斡旋,事皆立辦”,最終“竭一路民力”才成功練成,而練成的飛虎軍“選募既精,器械亦備,非特彈壓蠻猺,亦足備禦邊境,北敵破知畏憚,號‘虎兒軍’”,“雄鎮一方,爲諸軍之冠”。

也就是說,飛虎軍的籌建和訓練實際上花費極大,是虞稼軒善於斡旋,想方設法爲飛虎軍搞到了足夠的軍資。

而最終,虞稼軒還真的硬是在當時的環境下,靠着不多的資源練成了一支強軍。

只可惜,在真實的歷史上,虞稼軒練成飛虎軍之後沒多久,就被調走,繼續去做他的救火隊員。

而飛虎軍在之後的戰爭中,雖然人數不多,卻屢次發揮重要作用,甚至很多地方出了匪患,當地的官員第一反應就是請求調任飛虎軍去平叛。

飛虎軍的戰力之強,由此也可見一斑。

只是虞稼軒最終也沒能率領這支軍隊,去酣暢淋漓地與金人大戰一場。

而現在,在“欲說還休”這個副本中,玩家扮演的虞稼軒終於獲得了這個機會。

他將帶領飛虎軍趕赴牛渚磯的戰場,與那位意圖吞滅齊朝的完顏海陵,決一死戰。

不過在此之前,趙海平還得先解決朝廷派來的使者。

“官家有命,有人彈劾你借建軍之際斂財,着令立即停辦,上交賬冊、以備查驗!”

使者從懷中取出金牌,下達了皇帝的指令。

趙海平伸手接過,嗯,確實是皇帝的金牌,如假包換。

今天白天回到現實中的時候,他也查閱了相關的史料。

當時飛虎軍之所以被彈劾,一方面是因爲虞稼軒確實“竭一路民力”,用了很多非常規的手段來籌措軍資,這必然會壓縮其他軍隊的生存空間;而更重要的一點則是在於,許多人看到飛虎軍熱火朝天的景象,自然而然地眼紅,想要分一杯羹。

而如果此時放棄,那麼飛虎軍的事情必然就此擱置,再也無法重啓。

因爲趙海平很清楚,虞稼軒在籌措軍資的過程中確實有一些特別手段。這些手段如果要定性的話,可大可小。

如果飛虎軍順利建成,而且軍容整齊、戰力強悍,並在剿滅山匪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那麼這點小問題就無傷大雅,虞稼軒不僅無過,反而有功。

可如果飛虎軍在組建過程中,尚未看到任何成效就已經被迫中止,那麼飛虎軍的成果就無法驗證,這些小瑕疵就都有可能變成其他人蔘劾虞稼軒的證據。

所以,飛虎軍的建設不能停下來。

想到這裡,趙海平扮演的虞稼軒神色恭敬地從使者手中接過金牌,妥善地收好:“下官謹遵上意,請特使放心。這幾日請特使暫且在城中休息,下官好好地爲特使接風,盡一下地主之誼。幾日後,下官自會將賬簿雙手奉上。”

特使很高興,一看虞稼軒就是個上道的。

於是,開開心心地去城中青樓喝了幾天花酒。

但又過了幾天,特使意識到情況似乎有些不對。

他再度來到飛虎軍的軍營,發現營房仍舊在熱火朝天地建設之中,士兵們的操練依舊日夜不停,甚至還更加抓緊了。

“虞籤判,這是何意?”特使不高興了。

趙海平微微一笑:“特使大人,下官明白您辦事心切的心情,但要調查,總得先走程序。”

特使愣了一下:“我沒走程序嗎?”

趙海平認真地回道:“走了嗎?走程序得有御前金牌吧?金牌呢?”

特使更迷惑了:“金牌……前幾日不是已經給你了嗎!”

趙海平看向身後的副將:“特使給了嗎?”

副將望天:“末將沒看到,想來是特使百忙之中,忘記了?”

特使的臉瞬間黑了:“虞籤判,有意思嗎?”

趙海平微微一笑:“特使大可回去寫奏摺參劾我。”

特使氣沖沖地走了。

身後的副將眉頭緊皺,有些擔憂:“籤判,得罪了特使,恐怕後果會很嚴重啊……”

趙海平搖了搖頭:“飛虎軍的籌建正在關鍵時刻,此時若是停了,前功盡棄。

“特使的奏摺往返至少也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傳我的命令,一個月之內必須將軍營建成、各色裝備打造齊備,否則,連坐!”

副將面露難色:“一個月的時間……就算營房能建完,可此時正值深秋,瓦窯無法開工,也根本造不出那麼多瓦片啊!”

趙海平早有準備:“需要二十萬瓦片,是麼?

“無妨,傳我的命令,城中居民每家每戶送二十片瓦,限期送到營房。送到後,立付100文!

“只要在一個月內建成飛虎軍,這些就都不是問題!”

第148章 我們是不是有點太欺負人了第342章 遼東之戰第230章 無憾了第140章 狗運槍法(訂閱加更)第222章 試煉通關!(萬字更求月票)第334章 局中局中局第285章 歸序者到底是誰?第288章 陌刀第66章 先除內奸、再滅賊寇!第128章 找到了《暗沙》的破綻!第177章 辯駁(加更求票6)第323章 齊王版隆中對第171章 御駕親征?第48章 配合來了!第247章 統安城之戰第161章 陣斬敵將需要幾步?第55章 好快的刀!第62章 記憶碎片第69章 開始速通規劃!第28章 威逼利誘!第305章 不按劇本出牌啊第203章 五十對五萬第330章 終極試煉選拔開始第305章 不按劇本出牌啊第320章 無限天賦加持第214章 何謂朋黨第283章 慘烈的攻城戰第303章 在自己的大營裡埋伏!第354章 決戰即將到來第346章 英靈召喚第193章 妖魔的最後一搏第165章 奏摺第49章 傷亡第47章 極限加buff第243章 狗皇帝給爺死!(8000字求月票)第83章 遊俠的襲擾第178章 非與士大夫共天下(加更求票7)第140章 狗運槍法(訂閱加更)第255章 十年計劃第156章 玩家們的精彩表現第11章 好像還是缺了什麼第114章 算錯了劇本第91章 妖魔的隱秘影響第359章 深度屏蔽第64章 還真是個貪生怕死之徒啊!第55章 好快的刀!第52章 更新公告第175章 空印(加更求票4)第187章 試煉通關!第124章 副本通關!第340章 渭水之伏第354章 決戰即將到來第299章 我秦王也!第156章 玩家們的精彩表現第177章 辯駁(加更求票6)第94章 忙碌的玩家們第199章 火槍革新研究第181章 騎兵試煉通關!第10章 玩家們的熱議!第267章 三日不解甲!(8300字)第60章 新的金色天賦第246章 鄆王殿下第2章 包裝成遊戲第147章 兩面夾擊第98章 新鎧甲第168章 只有殺!第364章 奇兵第299章 我秦王也!第362章 激戰第185章 亂世與憐憫(8000字大章求月票)第190章 騎兵對衝第346章 英靈召喚第260章 大捷第340章 渭水之伏第80章 分組編隊(求個首訂!)第312章 信,或是不信第215章 我黑化了!第256章 請陛下赴死!(8600字求月票)第300章 怎一個慘字了得第66章 先除內奸、再滅賊寇!第94章 歸序者城塞建設計劃(月票加更)第229章 羅氏變法(8600字求月票)第276章 試煉通關!第351章 賽跑第38章 試煉副本全部攻破第219章 五年第340章 渭水之伏第264章 畢其功於一役第12章 武卒副本也沒那麼簡單啊!第189章 英雄相惜第65章 孟原的任務(加更求票!)第135章 我大盛朝人才輩出!第210章 不畏浮雲遮望眼第275章 收復燕雲的時機第149章 妖魔玩賴啊第172章 名將難求(加更求票1)第265章 反包圍第186章 狹路相逢第242章 第一階段的鏖戰
第148章 我們是不是有點太欺負人了第342章 遼東之戰第230章 無憾了第140章 狗運槍法(訂閱加更)第222章 試煉通關!(萬字更求月票)第334章 局中局中局第285章 歸序者到底是誰?第288章 陌刀第66章 先除內奸、再滅賊寇!第128章 找到了《暗沙》的破綻!第177章 辯駁(加更求票6)第323章 齊王版隆中對第171章 御駕親征?第48章 配合來了!第247章 統安城之戰第161章 陣斬敵將需要幾步?第55章 好快的刀!第62章 記憶碎片第69章 開始速通規劃!第28章 威逼利誘!第305章 不按劇本出牌啊第203章 五十對五萬第330章 終極試煉選拔開始第305章 不按劇本出牌啊第320章 無限天賦加持第214章 何謂朋黨第283章 慘烈的攻城戰第303章 在自己的大營裡埋伏!第354章 決戰即將到來第346章 英靈召喚第193章 妖魔的最後一搏第165章 奏摺第49章 傷亡第47章 極限加buff第243章 狗皇帝給爺死!(8000字求月票)第83章 遊俠的襲擾第178章 非與士大夫共天下(加更求票7)第140章 狗運槍法(訂閱加更)第255章 十年計劃第156章 玩家們的精彩表現第11章 好像還是缺了什麼第114章 算錯了劇本第91章 妖魔的隱秘影響第359章 深度屏蔽第64章 還真是個貪生怕死之徒啊!第55章 好快的刀!第52章 更新公告第175章 空印(加更求票4)第187章 試煉通關!第124章 副本通關!第340章 渭水之伏第354章 決戰即將到來第299章 我秦王也!第156章 玩家們的精彩表現第177章 辯駁(加更求票6)第94章 忙碌的玩家們第199章 火槍革新研究第181章 騎兵試煉通關!第10章 玩家們的熱議!第267章 三日不解甲!(8300字)第60章 新的金色天賦第246章 鄆王殿下第2章 包裝成遊戲第147章 兩面夾擊第98章 新鎧甲第168章 只有殺!第364章 奇兵第299章 我秦王也!第362章 激戰第185章 亂世與憐憫(8000字大章求月票)第190章 騎兵對衝第346章 英靈召喚第260章 大捷第340章 渭水之伏第80章 分組編隊(求個首訂!)第312章 信,或是不信第215章 我黑化了!第256章 請陛下赴死!(8600字求月票)第300章 怎一個慘字了得第66章 先除內奸、再滅賊寇!第94章 歸序者城塞建設計劃(月票加更)第229章 羅氏變法(8600字求月票)第276章 試煉通關!第351章 賽跑第38章 試煉副本全部攻破第219章 五年第340章 渭水之伏第264章 畢其功於一役第12章 武卒副本也沒那麼簡單啊!第189章 英雄相惜第65章 孟原的任務(加更求票!)第135章 我大盛朝人才輩出!第210章 不畏浮雲遮望眼第275章 收復燕雲的時機第149章 妖魔玩賴啊第172章 名將難求(加更求票1)第265章 反包圍第186章 狹路相逢第242章 第一階段的鏖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