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捷報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良字都是有清軍駐守的,且和其它香山坊都不同,良字都是有城寨保護的一個大鎮……這座城寨便是始建於唐至德二年的老東莞縣治,後南宋紹興二十二年重新設縣香山,良字都的老縣治才逐漸廢棄,但因良字都所處乃香山和廣州的交通要地,故歷代廣東官府都在此設官吏駐守,老城寨也一直保留,歷代也都加以修整,不致殘破。

據軍中香山籍士兵交待,良字都的駐防清軍是隸屬增城的一部綠營兵,人數並不多,只有100餘人,但除這些綠營兵外,良字都另外還駐有廣東巡鹽所,該所有300餘人的鹽丁隊。

清襲明治,於各地設有鹽茶大使,產鹽重地兩淮、兩浙、長蘆、河東都有專門的巡鹽御史,廣東雖無專職巡鹽御史,但卻設有數處鹽巡所。這些鹽巡所都是順治七年以後尚可喜奏請清廷所設,目的便是壟斷鹽利以爲軍用,同時切斷廣東沿海向滇、黔、川、湘等地明軍輸送食鹽的通道。

這幾年除沿海地區和西面的高州,廣東其餘地方基本上都沒有明軍活動,而香山又是在廣州府治下,自原先活動於此處的李萬榮部覆滅後,香山便不虞再有明軍襲擾,因此設於良字都的鹽巡所便加大了緝鹽力度,將鹽丁隊從100餘人擴大到300餘人,對過境食鹽的查緝更是嚴格不少,這除了鹽巡所想要完成上面分攤的銀子外。不無中飽私囊之嫌。

100多綠營兵加300多隻會設卡查緝的鹽丁,自然不被周士相放在眼中。他命齊豪率炮營向前推進,邵九公率雄威營配合攻城,葛義和鐵毅則領震虜和陷陣營迂迴至良字都後方設伏,若香山清軍來援便就地消滅,若香山清軍不敢來則切斷兩地通訊,同時阻止良字都清軍退往香山。

爲防北面增城的清軍在得悉太平軍進攻良字都派兵來援。周士相命近衛營騎兵隊總旗邵成國帶領剛剛擴建的騎兵隊向北面的銀瓶嘴山附近活動。

早在高要授軍旗時。周士相就在近衛營組建了騎兵隊,不過當時軍中只有十幾匹馬,因此騎兵隊在此後一直沒有發揮過作用。新會一戰繳獲了清軍三十多匹戰馬後,周士相便將騎兵隊擴大了,原先帶隊的邵成國是小旗,現在則是升爲總旗。新撥入騎兵隊的也都是最早加入太平軍的綠營降兵,經歷了新會守城和出城大戰的他們,忠誠度絕不下太平軍老卒。

周士相給邵成國的命令是實際就是戰場警戒,將有可能出現的新敵情以最短的時間通報主力。但邵成國卻另有打算。困守新會幾月以來,邵成國就覺得自己這個騎兵隊完全是個擺設,根本沒有上戰場的機會,有的也只是和步兵一樣在城頭上和清軍拼命。而不是騎着戰馬衝向清軍砍殺。

東線清軍尚氏本家兵騎兵在戰事最後的表現一直讓邵成國耿耿於懷,他相信只要自己也能帶領這麼一支騎兵,那在戰場上自家就不會被清軍壓着打,自家的兄弟也不會死傷那麼多人。不過現實卻讓胸懷大騎兵夢想的邵成國很沮喪,沒有戰馬,也沒有足夠的騎手,他到哪裡去組建一支可以媲美尚氏本家兵的騎軍

在接受了周士相命令向北警戒後。邵成國沒有隻想單純執行任務,而是想着自己是不是能借這次機會表現一下,畢竟增城的清軍都是綠營,若他們真敢增援良字都,自己的騎兵雖少,也不是不可以和他們會一會的。

周士相在進行部署的時候,從沒考慮過廣州清軍會向香山增援。新會之戰結束後,他便和陳奇策同時派人打探清軍敗退的動向,傳來的消息是大部分清軍往廣州退卻,少部分清軍則直接潰逃了肇慶。

尚可喜在得知新會大敗後,沒有斥責自己的兒子,而是立即調了3000兵進駐三江口,一方面收攏潰兵,一方面則提防新會明軍趁勢奪取三江口。如果說新會是廣州的南大門,那三江口則是跨過廣州的門檻,也是廣州的最後一條防線。三江若失,廣州再無險要。

同時,尚可喜又命肇慶總兵許爾顯派兵堵死了肇慶至新會的交通要道,又下令調潮州總兵吳六奇所屬的本部舟師至廣州,欲組建新的廣東水師以應對陳奇策部水師。

清軍失敗的消息並沒有掩蓋多久,很快廣州城內就知道了清軍在新會的戰敗,同時知道奪取新會的是明朝的凌海將軍陳奇策和他的水師,反而真正奪取新會的太平軍和其首領周士相的名聲不顯。對此,周士相倒不在意,本來他的太平軍實力就較弱,他本人在永曆朝廷又沒有合法身法,被人忽視也是正常。他倒是很樂意廣東境內人人都知道凌海將軍的名號,也更願意陳奇策的水師被廣東清軍當成勁敵,而不是他的太平軍。

當日周士相決定讓出新會城未嘗沒有讓陳奇策釘在新會替太平軍吸引清軍注意的算盤,從戰略上看,新會比香山更加重要,尚可喜能容忍太平軍在香山活動,卻絕不能容忍新會被明軍佔領,尤其是被一支擁有水師的明軍佔領,這意味着其他沿海地區的明軍都可以通過譚江向新會聚集。

臥塌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尚可喜再是輕視明軍,也不可能真的對聚集新會的明軍掉以輕心,更何況出現在新會的明軍還牽制了他的西進計劃。他已令班志富重新部署,將本決定派往肇慶西進的兵馬撤回,只待各地運到的糧草到齊,便再次攻打新會。

平南王對於新會的失敗已經無法容忍,爲了調集所需兵馬和糧草,他除了力壓耿繼茂抽調藩下兵馬供他指揮外,還不惜自承失敗向北京上奏,請求朝廷派遣真滿州大兵南下。當然,他在奏疏上強調得是此次南明孫、李二賊內訌,正是天賜予大清的最好良機,他尚可喜一心報效大清,願以藩下全部力量西進,爲大清奪取新的土地和人口,但限於他平南藩下兵馬本就不足,又在新會城下因爲輕敵遭到失敗損失了一些人馬,故而還請朝廷能派真滿州南下廣東支援於他。

奏疏以快馬急遞方式送往北京,清廷是不是會派滿州兵南下,尚可喜不敢打包票,但想至少能派些蒙古兵前來助陣。在北京援軍到來的這段時間內,尚可喜要做的就是等,除了等援軍,他還要等糧草,還有總督李率泰月前向北京請求的紅夷炮若干門。

班志富力陳清軍不應該只關注新會,當選精兵西進和廣西的線國安取得聯繫,如此兩廣同時發力,就算新會這邊被明軍所佔,但兩廣地盤卻能打通,全盤皆活,不慮李定國再借廣西東進,兩廣清軍也能見機向貴州攻入。到時南明大勢已去,一個新會城又能起什麼作用。

班志富的提議很好卻被尚可喜否決。新會之戰若清軍不是大敗而回,尚可喜或許還是會認可班志富西進提議,因爲他旗下兵馬實力還在,不慮新會明軍會對廣州造成威脅。但新會之戰是以清軍失敗告終,前後兵馬損失將近萬餘人,尚可喜本藩旗下兵馬也損失了2000多,這讓他不得不慎重對待,決意還是要先解決這顆眼皮下的釘子再西進,不然新會的明軍總是個威脅。

尚之信回到廣州後許是意識到自己的決策對於戰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他沒有在父親面前告班志富、秦國成的狀,而是將怒火發泄到了耿仲德和胡啓立身上,奈何耿仲德是耿繼茂的族叔,胡啓立又是李率泰一手提拔出來用來抗衡二藩的親信大將,所以任憑尚可喜如何大怒,耿繼茂和李率泰都不理會,一心力保耿仲德和胡啓立,氣得尚可喜上書清廷直陳耿、胡二人臨陣脫逃,怎料清廷卻沒接這個茬,根本沒有迴應。

氣頭過後,尚可喜也明白清廷是不會拿耿仲德和胡啓立怎麼樣的,畢竟靖南王耿繼茂和總督李率泰本就是清廷用來制衡他平南王的,又如何會將板子打到他們身上。

廣州城內尚可喜和耿繼茂、李率泰的扯皮官司傳不到周士相耳中,但周士相卻知道尚可喜短期內不可能再次揮兵攻打新會,也不可能抽出兵馬到香山來,因此局面對於太平軍是有利的。但這個有利的局面也不會持續太久,周士相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奪取香山,肅清境內清軍力量,取得和澳門西方人的聯繫,通過購買西夷的火器加強太平軍的野戰力量,同時取得地方基礎擴大太平軍的實力,然後在尚可喜發動第二次新會之役時給予他重創。

時間不等人,周士相不能浪費一天時間,他現在就是和時間賽跑,搶在明軍各處戰線崩盤之前拿下廣東,讓廣東成爲南明政權復興的新希望。

做完部署後不到一個時辰,捷報就傳來了齊豪命人對着良字都的城牆打了兩炮後,城內的清軍就舉旗投降了。未完待續。

第一百五十九章 役使第四百八十七章 欲加之病第八百三十五章 血紅血紅第七百五十三章 金陵 一第五百五十一章 不顧一切搶糧食第四百九十六章 到底誰更狠第一百四十二章 地獄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逆我者亡第一千六十七章 周王第三百八十五章 三天新郎官第五十一章 明軍第四十四章 烙印第一千三十七章 逐滿歌第四百一十一章 我見見耿精忠他娘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願死在貝勒爺刀下!第五百二十九章 三思而後行第三十九章 夫子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郝搖旗北上第七百六十七章 永曆歸國 下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制度 繼承者第一千三十八章 衣冠不改生前制,名姓空留死後詩第五百七十六章 你們還能不能幹第四百六十五章 人口 遣散 備戰第十六章 洗城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當兵就當新一軍第六百九十二章 想做皇帝的女性?呸!第三百一十章 砍人不砍馬第八百九十章 賊秀才陣亡第五百一十一章 梧州城破 下第七百八十四章 達素遣使第八百二十八章 共飲長江水第三百四十章 朝廷欽差第五百一十九章 割辮殺韃第五百三十七章 圍而不死第六百四十三章 爲了旗人姑奶奶第六百六十章 操莽之事第五百七十六章 你們還能不能幹第九百四十六章 抓生口第二百零六章 娘,您吃飽第七百六十三章 武昌水營第三百八十章 就是這個車輪第八百零七章 河東君第七百九十六章 千里大逃奔開單章 求訂閱第一千四十五章 國不可一日無君第四百三十七章 攻城受挫第二百七十四章 生產第四十三章 太平第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棒子兵第一千一十九章 夔東有文督師在第十章 官員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此人留不得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假黃鉞第八百五十九章 不能讓南蠻子走!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無頭公案 朱三太子第五百四十七章 天無絕人之處第288章 賊秀才設伏第四百四十九章 給肉吃,俺賣命!第一百一十八章 授旗第二百一十四章 鏖戰第二百零八章 真響第三百四十九章 三路進軍第四百三十八章 烏真哈超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吳三桂不過一個阿哈第三百三十八章 精忠報國第五百六十七章 爲了活下去第六百九十一章 明黎南定條約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大明不要仁義之人第九百九十五章 上帝與你同在第三百九十六章 別想拉老子墊背第八百六十二章 改了滿名你還是漢人第三百七十二章 公的不在抓母的第九百一十五章 我大清還未亡呢第二百三十九章 決戰 九第八百四十一章 都殺了第二百二十二章 安軍使第一百三十四章 投降第五百二十八章 董鄂發病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田川歸國第九百六十七章 朕是不是傀儡?第六百五十四章 滿州宗室第四百九十七章 請給我一點創作寬容第九百一十八章 江淮經略使第四百四十七章 俺有一個夢第六百七十章 有違祖制第二百二十二章 安軍使第三百八十八章 一封家信第七百二十五章 蒙古韃子請我們做事?第三百二十一章 朕不怕死第五百六十章 首級換肥豬第八十四章 選擇第一千三十章 滿世界都是肥羊第一千八十六章 瞞上不瞞下第一百三十八章 戰死第六十二章 許諾第四百章 保護殿下第二百零二章 跑單第一千二十八章 大明朝不缺錢,只缺糧第六百二十五章 你們忘了隆武帝嗎!第九百九十八章 因爲晉王,所以我們在!
第一百五十九章 役使第四百八十七章 欲加之病第八百三十五章 血紅血紅第七百五十三章 金陵 一第五百五十一章 不顧一切搶糧食第四百九十六章 到底誰更狠第一百四十二章 地獄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逆我者亡第一千六十七章 周王第三百八十五章 三天新郎官第五十一章 明軍第四十四章 烙印第一千三十七章 逐滿歌第四百一十一章 我見見耿精忠他娘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願死在貝勒爺刀下!第五百二十九章 三思而後行第三十九章 夫子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郝搖旗北上第七百六十七章 永曆歸國 下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制度 繼承者第一千三十八章 衣冠不改生前制,名姓空留死後詩第五百七十六章 你們還能不能幹第四百六十五章 人口 遣散 備戰第十六章 洗城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當兵就當新一軍第六百九十二章 想做皇帝的女性?呸!第三百一十章 砍人不砍馬第八百九十章 賊秀才陣亡第五百一十一章 梧州城破 下第七百八十四章 達素遣使第八百二十八章 共飲長江水第三百四十章 朝廷欽差第五百一十九章 割辮殺韃第五百三十七章 圍而不死第六百四十三章 爲了旗人姑奶奶第六百六十章 操莽之事第五百七十六章 你們還能不能幹第九百四十六章 抓生口第二百零六章 娘,您吃飽第七百六十三章 武昌水營第三百八十章 就是這個車輪第八百零七章 河東君第七百九十六章 千里大逃奔開單章 求訂閱第一千四十五章 國不可一日無君第四百三十七章 攻城受挫第二百七十四章 生產第四十三章 太平第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棒子兵第一千一十九章 夔東有文督師在第十章 官員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此人留不得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假黃鉞第八百五十九章 不能讓南蠻子走!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無頭公案 朱三太子第五百四十七章 天無絕人之處第288章 賊秀才設伏第四百四十九章 給肉吃,俺賣命!第一百一十八章 授旗第二百一十四章 鏖戰第二百零八章 真響第三百四十九章 三路進軍第四百三十八章 烏真哈超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吳三桂不過一個阿哈第三百三十八章 精忠報國第五百六十七章 爲了活下去第六百九十一章 明黎南定條約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大明不要仁義之人第九百九十五章 上帝與你同在第三百九十六章 別想拉老子墊背第八百六十二章 改了滿名你還是漢人第三百七十二章 公的不在抓母的第九百一十五章 我大清還未亡呢第二百三十九章 決戰 九第八百四十一章 都殺了第二百二十二章 安軍使第一百三十四章 投降第五百二十八章 董鄂發病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田川歸國第九百六十七章 朕是不是傀儡?第六百五十四章 滿州宗室第四百九十七章 請給我一點創作寬容第九百一十八章 江淮經略使第四百四十七章 俺有一個夢第六百七十章 有違祖制第二百二十二章 安軍使第三百八十八章 一封家信第七百二十五章 蒙古韃子請我們做事?第三百二十一章 朕不怕死第五百六十章 首級換肥豬第八十四章 選擇第一千三十章 滿世界都是肥羊第一千八十六章 瞞上不瞞下第一百三十八章 戰死第六十二章 許諾第四百章 保護殿下第二百零二章 跑單第一千二十八章 大明朝不缺錢,只缺糧第六百二十五章 你們忘了隆武帝嗎!第九百九十八章 因爲晉王,所以我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