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3——震雷

正統元年七月,皇帝李延煦,加元德皇帝爲懷宗,諡號“明義通仁武德彰化孝皇帝。”

正所謂,慈仁短折曰懷,故正統皇帝用之。

但在民間,則言語,失位而死也同樣曰懷,其意義不言而喻。

而下了洛陽後,全國數十府,不得不屈從,就算是短暫叛亂的江寧,浙江,西川等府,也旋即被平定。

至此,亂了近五年的中原,再次恢復了和平。

也多年來的戰亂,河北府,幽州府,幾乎毀於一旦,流離失所者,不下於百萬。

飽受徵糧徵兵之苦的山東,江南等地,更是流民四起,戶籍丁口,損失近三成,賦稅減半。

而由於在黃河之畔對峙三載,導致黃河水患難治,幾乎每個月都有決堤,河南府糧價翻數倍。

百姓饑饉,天下百廢待興。

李延煦知其難,所以凡饑荒處,皆減免之。

韓、蜀、齊、陳、涼,以及趙國之錢糧,填充國庫,僅一月間,就還欠官吏半年的錢糧,一時間,洛陽民心大安。

隨即,其又淘汰官吏,懲戒貪官,裁撤兵馬,清剿盜匪,梳理民籍。

更是宣佈,在來年,也就是正統二年春,恢復停辦數年的恩科考試,一時間民心雀躍。

僅半載,天下人心思定,元德皇帝的仁德忘卻,只記得其多年來的苛待災難。

截止到正統三年,各府大致平定,饑荒緩解,流民安定。

而李延煦,則直接宣佈,將朝鮮半島,廢藩置府,廢黜軍管,朝鮮府,管轄曾經的蜀國、齊國、韓國、吳國。

而這四藩,由於參與了造反,以下犯上,直接導致了元德皇帝的失位,所以其宗室,盡廢黜爲庶民。

陳藩、涼藩已經遷徙海外,既往不咎。

而其四藩之世子,則繼承王位,既往不咎。

但,列爵而無封地。

換一句話來說,他們只能在洛陽,自己的王府裡,稱孤道寡,享受着皇帝的監控。

政治上的攻勢,還不止這些。

對於元德皇帝的兒子們,除留下八歲的幼子外,其餘的,一律封爲國公。

八歲的幼子,則受養於宮中,封爲薛王,並承諾,日後待其成年,將會爲他擇一地爲藩國,薛藩不絕祀。

如此強烈的政治懷柔,讓藩國開始分裂。

以第一代藩王,如中山王、衛王,徐王、成王等,世祖系藩國,皆表示勉強接受。

皇位的繼承,本來在薛王一脈,如今轉成了趙王一脈,對於他們來說完全沒有區別,反正也輪不到他們當國。

畢竟,距離洛陽太遠了。

而仁宗、純宗之後五世系藩國,則完全不服。

皇位只能在薛王一脈,這是世祖皇帝定下來的規矩,就算是變更皇位,只能在他們之間親藩之中選擇,何來趙藩奪食?

由此,世祖系三十二國(除去繼祀的),仁宗系三十國,幾乎是意見不一,吵出火來。

對此,李延煦樂見其成,大力拉攏世祖系,針對仁宗系,實行區別對待。

甚至,在某些方面,進行絕對的拉偏架。

如此,到了正統十年,終於點起了火花。

諸藩半島的二十餘國,進行了一番大混戰。

在中央的支持下,世祖系藩國大勝,仁宗系實力大減,損兵折將,而且還土地減少,在朝廷調停下,不得不屈服。

隨即,藩國開始朝貢,朝廷聲位大震。

這時,首相王圭大爲震驚,忙不迭的拜見皇帝,叩首悲憤道:“陛下,宗藩難保矣!”

李延煦頗爲疑惑,他對於自己的操作正津津樂道,此時聞聽到逆言,不由得說道:“十年來,不曾朝貢的藩國,如今絡繹不絕而入洛陽,道路爲之堵塞,宗藩體系再復,怎能說不保這等危言聳聽的話來?”

“陛下!”王圭整理下鬍鬚,一臉誠懇道:“世祖以來,朝廷維持宗藩,一賴宗法,二依威德,三靠繼祀,四爲公正。”

“如今,公正已失,繼祀無有,宗法殘存,僅以威德,四失其三,獨木難支啊!”

“憑藉着威德,雖然見效極快,但卻僅僅能維持數載,一旦畏懼之心漸消,藩國離去之日不遠矣。”

聽着這番話,李延煦大驚失色,不復之前的得意,他頗有些頭疼道:“相公可有教我?”

“陛下賜封懷宗之子,又養薛王於宮中,已有重整宗法之雛形。”

王圭擡起頭,正色道:“如今,乘着威德未失,須重做三法。”

“哪三法?”

“一者,諸藩之子因戰亂多年不就宗學,離我之心漸遠,陛下須復之,不從者,當以懲戒。”

“二者,陛下諸子,多已年滿十六,可就藩於海外,依爲支柱。”

“三者,百餘年來,藩國之主,若無有子嗣,庶出旁支,難以繼位,陛下可結與恩義,可從旁支選嗣過繼,如此不下十載,宗藩盡心於朝廷。”

“好!!”李延煦大喜,拍着手讚歎不已:“這真是國策也。”

隨即,他又疑惑:“若旁支可繼統,那日後我的皇子們怎麼安排?”

“陛下,這天下寬闊的很,莫要盯着那些藩國熟地,世祖年間,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可比如今辛苦多了。”

“再說,天竺地域廣闊,土地肥沃,可比諸藩半島強太多。”

王圭勸說着。

“好,就這樣辦吧!”

李延煦下定了決心。

於是,宗藩三策施行天下。

不久,果然藩國雀躍,宗室之心漸安。

大家都覺得,肉還是爛在自己鍋裡比較好。

哪裡像之前,皇帝就想盯着自己的藩國,從而讓他兒子繼承,毫不講理。

由此,天下安定二十載。

而,由於趙國以旁支奪嫡,讓藩國蠢蠢欲動,尤其是封與漠北的藩國,如鄭國、荊國、沈國。

其中,鄭國在原先的謨葛失部,建立起藩國,都安北城,有三萬帳牧民,土地範圍從豐州以東、武州以北,方圓數千裡。

荊國,則在更遠的阻卜部基礎上,建立起來,也就是漠北地區,國都極北城,牧民數萬帳。

沈國,則在黑車室韋人基礎上建立,本質上就是爲了協助遼北都護府,對抗契丹等蠻人,所以國力強橫,位於呼倫湖南側。

國都,黑車城,

三國頻繁南下挑釁,朝廷剿撫並用,終難滅其野心。

於是,消失一百多年的邊患,再次出現。

正統二十年,五月,上暈厥於殿,翌日,封皇長子爲趙王,監國。

二十五年,七月,冊封趙王爲太子,監國。

十一月初七,帝崩於長生殿,享年六十五。

廟號成祖,諡號:“紹武文成昭明孝皇帝”。

太子即皇帝位,改明年爲天命元年。

天命三年,三國犯邊,北庭都護府(河套)失陷,危及寧夏、西涼、山西三府,

四年,發兵十萬,復河套。

五年,重修長城,年支五百萬貫。

十年,復設藩國,帝以皇次子爲定王,置於舊陳國(渤海舊地)。

十一年,設景國,於舊趙國之地(黑水都護府);設平國,置於烏古部,沈國之側。

十二年,廢黜北庭都護府,設寧國,以皇五子就藩。

此後兩百餘年,邊患不止,朝廷不堪其負。

藩國時反時歸,新藩時滅時復。

後,歷經十世,爲成祖、度宗、恆宗、景宗、康宗、明宗、端宗、神宗、顯宗、獻宗。

公元1379年,亂軍攻破洛陽,帝自焚而亡。

趙王李怡璟,奔於長沙府,即皇帝位,仍以景定爲年號,是爲景定二十七年。

亂民之首,朱重貴,淮江府人,以三十七歲,洛陽稱帝,改元宣武。

因家鄉,古爲徐國,故改國號爲大徐。

於是景定二十七年,又爲宣武元年。

景定二十八年,宣武二年。

朱重貴發兵二十萬,南下長沙。

李怡璟不敵,奔走於廣州。

宣武四年,走船於占城,復又上交州,引兵十萬禦敵於諒山。

因北人不習南土,恰逢雨季,病疫四起,徐兵潰敗。

後,復三次南伐,李怡璟皆勝之,徐兵不復再來。

宣武七年,改元紹隆,以交州爲臨安府,矢志北伐。

紹隆十九年,李怡璟崩於臨安府,廟號:“宣祖”,諡號:“紹武昭興繼德孝皇帝”。

第一百四十一章政治佈局(上)第1260章離譜第三百九十九章名單番外3——震雷第兩百零五章陰謀進行(下)第十九章另尋他處第八百三十八章玩鬧第九百一十一章牙癢癢第八百五十五章影響第兩百七十九章立政殿第六百七十四章吳哥王朝番外3世系變更第兩百二十四章土地問題(下)第一千零二十六章御前會議第六百八十七章第一百七十三章準備就緒第六百一十六章殺——第六百七十四章吳哥王朝第1187章哼,女人第九百九十四章出動第九百三十章流言第六百三十七章恩典第1312章餘熱第四百五十九章倖進第1143章柔情第九百八十章第九百五十二章大敗第1321章皇事第七百三十二章心疼第兩百七十一章相助平叛第1200章唐奴第六百四十三章新戶(下)第一千零六十二章房地產第五百八十九章心思第一百九十九章安南之歸第1338章諸王第四百九十五章驕兵第九百零四章連雲棧道第一百四十一章政治佈局(上)第四百三十九章秀才(上)第六十二章錦衣歸鄉第一千零三十九章北巡第九百三十六章決戰(下)第1316章第四百零二章大理第兩百八十六章又來不及了,先發一張待會再替補第兩百六十八章楚王身卒第1173章第四百三十二章腹心之疾第1148章御前第九百四十章孟昶死了第1277章第八百八十章第1180章豐州第五百六十四章諡號第八百三十七章第一千零九十九章行進第一千零八十九章拋石第1386章就藩第三百三十四章軍心第五百三十四章震懾第一千零零章東進第1330章支援第1391章藩王第三百五十章贈予第1251章心思莫名第九百九十章敢不效力第兩百一十七章一夜無話第九十七章北上,北上第九百四十六章第1333章收買第五百六十一章流傳第九百八十九章第六百七十八章淫祠第五百二十七章驚雷第兩百四十二章千里迢迢第八十四章大事不好第四百三十二章腹心之疾第1395章遷徙豪強第1210章夏王第一千零七十五章恩怨第1211章第八百八十一章流言第七十一章大爲不易第四百六十八章書信第1315章水師第一百九十章開拓進取第九百八十三章第六百六十一章驚詫第五百六十九章夔州第六百九十二章第五百一十三章準備第八百四十九章知貢舉第六十六章儋州府衙(下)第七百七十八章回宮第兩百三十三章中原佈局(1)第五百章無言第1203章羣議第兩百零三章賤業變樣第七百六十八章東湖
第一百四十一章政治佈局(上)第1260章離譜第三百九十九章名單番外3——震雷第兩百零五章陰謀進行(下)第十九章另尋他處第八百三十八章玩鬧第九百一十一章牙癢癢第八百五十五章影響第兩百七十九章立政殿第六百七十四章吳哥王朝番外3世系變更第兩百二十四章土地問題(下)第一千零二十六章御前會議第六百八十七章第一百七十三章準備就緒第六百一十六章殺——第六百七十四章吳哥王朝第1187章哼,女人第九百九十四章出動第九百三十章流言第六百三十七章恩典第1312章餘熱第四百五十九章倖進第1143章柔情第九百八十章第九百五十二章大敗第1321章皇事第七百三十二章心疼第兩百七十一章相助平叛第1200章唐奴第六百四十三章新戶(下)第一千零六十二章房地產第五百八十九章心思第一百九十九章安南之歸第1338章諸王第四百九十五章驕兵第九百零四章連雲棧道第一百四十一章政治佈局(上)第四百三十九章秀才(上)第六十二章錦衣歸鄉第一千零三十九章北巡第九百三十六章決戰(下)第1316章第四百零二章大理第兩百八十六章又來不及了,先發一張待會再替補第兩百六十八章楚王身卒第1173章第四百三十二章腹心之疾第1148章御前第九百四十章孟昶死了第1277章第八百八十章第1180章豐州第五百六十四章諡號第八百三十七章第一千零九十九章行進第一千零八十九章拋石第1386章就藩第三百三十四章軍心第五百三十四章震懾第一千零零章東進第1330章支援第1391章藩王第三百五十章贈予第1251章心思莫名第九百九十章敢不效力第兩百一十七章一夜無話第九十七章北上,北上第九百四十六章第1333章收買第五百六十一章流傳第九百八十九章第六百七十八章淫祠第五百二十七章驚雷第兩百四十二章千里迢迢第八十四章大事不好第四百三十二章腹心之疾第1395章遷徙豪強第1210章夏王第一千零七十五章恩怨第1211章第八百八十一章流言第七十一章大爲不易第四百六十八章書信第1315章水師第一百九十章開拓進取第九百八十三章第六百六十一章驚詫第五百六十九章夔州第六百九十二章第五百一十三章準備第八百四十九章知貢舉第六十六章儋州府衙(下)第七百七十八章回宮第兩百三十三章中原佈局(1)第五百章無言第1203章羣議第兩百零三章賤業變樣第七百六十八章東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