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四章諡號

“林仁肇終於死了——”

來自洪州的奏報很及時,射聲司也行動快速,不及一日功夫,李嘉就知曉了洪州的具體情況。

到這時,虔州才傳來消息,說林仁肇奪船而走,不知所蹤,陳兵以及黃陽兩人上奏摺請罪。

李嘉看了一眼,心中頗有些感慨萬千。

在五代宋初這個時間點,相對於北方而言,南方的將帥甚少,而北方由於戰爭連綿不斷,將星璀璨。

趙匡胤的義社兄弟,石守信,呼延贊,潘美,楊業,李繼勳,高懷德,郭進等等,皆是一時英傑,北地名將,就連老將慕容延釗,也北壓江陵,勢均力敵。

更別說,奪成都,迫孟昶東狩的王全斌了,後繼者,曹彬等人,也是一代人才,簡直是太令人嫉妒了。

郭榮留下的遺產還是太豐厚了。

南方,南漢的潘崇徹,周楚的楊師璠,南唐的林仁肇,此三人名聲還算響亮,但前二人在歸宋後,落寞無名,後者倒是有着南唐柱國的名聲。

對於林仁肇,李嘉迫切的想得到他,但卻又知曉,此人乃是一根筋,有着諾大的名聲,定然是不會歸降的,太過於可惜了。

“林仁肇克己奉公,一心熱枕,爲臣,忠於君,爲將,厚其卒,真乃國之英傑!”

李嘉感慨了兩句,心中的活動自然不被他人知曉,不過語氣中的遺憾,讓衆臣爲之側目,大家都覺得,陛下這個惜才了。

“這樣的將才,死後定然名流青史,不能沒有諡號!”

李嘉沉聲道。

“陛下所言極是!”王寧附和道,雖然感慨於林仁肇之死,但心中卻頗多喜悅,林仁肇一死,江西十數州定然傳檄而定,江南滅國了。

是誰沒日沒夜的策劃?除了皇帝,就是他了,可以說,軍機處在協調戰事方面,已然贏得了諾大的名聲,他這個末相,是時候進步了。

“林仁肇厚其兵,忠其軍,死於戰,可謂是武人的榜樣,在這個亂世,不忠之臣甚多,這般的死節之士,須大肆讚揚,二來,也能收江西之兵心民心!”

王寧看來,死了的林仁肇,作用更大,更加的討人喜歡。

摸了摸鬍鬚,沉聲道:“諡號者,褒貶時人,林仁肇,武人也,應以武爲先,再尋一席,可謂肅,剛德克就爲肅,執心決斷爲肅。”

“不妥!”李嘉搖搖頭,嘆道:“還是不夠,應爲忠,危身奉上爲忠。”

林仁肇作爲南唐的擎天一柱,能力姑且不來,但爲國捐軀還是需要大大的讚歎。

諡號是帝王、諸侯、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其生前事蹟及品德,給予一個評定性的稱號以示表彰。根據《逸周書·諡法解》中的記載:“惟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建功於牧野,終將葬,乃制諡,遂敘諡法。諡者,行之跡;號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則賜之善號以爲稱也。”

由此可知,諡號應當從西周時期就形成了。

說來可笑,在這個亂世之中,由於禮崩樂壞,武人們只知道殺敵掠財其實對於諡號一類的並不在意,甚至可有可無。

畢竟人都死了,誰tmd還在意身後之命,能活下來纔是最重要的。

所以,不僅武人不在乎諡號,就連朝廷一般也不在乎,再加上唐朝以來,諡號規則的不明確,三字的,四字的,亂七八糟都有。

武人的諡號可以用文,文人也可以用武,比如,諸葛亮,忠武,郭子儀是武人,也是忠武。

當然,主要是唐朝皇帝們把諡號給玩壞了。

唐之前諡號基本上字很少,比如漢太祖劉邦,諡號就是“高”,隋文帝,諡號就是“文”。

你可曾知曉,唐太宗通稱,在當時一開始叫唐文帝?

武則天向唐高宗建言,認爲先帝的諡號“文皇帝”不足以表達他的偉大,更無法體現唐高宗的孝心,結果唐高宗採納了,於上元元年(674年)給自己的父親加諡“文武聖皇帝”,這個諡號應當是中國古代皇帝諡號崩盤的開始。

因爲按照正常的傳統,李世民應當被後世稱爲“唐文帝”,從加諡之後就只有稱呼廟號“唐太宗”才方便了。

武則天相當於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後世紛紛效仿她,將諡號加到特別長。

例如,武則天的孫子,唐玄宗就將自己奶奶加諡號的做法發揚光大:他將唐高祖的諡號加成“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唐太宗的諡號加成“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唐高宗的諡號加成“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等等。

諡號不值錢了,自然沒人重視,百官們也很輕慢,到了宋時,文人才開始講究諡號,有了兩字規則,以及文武分別。

甚至,不需要朝廷頒佈,民間都有了私諡,滿足人們的虛榮心,不是所有人都能當高官,得皇帝朝廷賜予諡號的。

扯遠了……

控不住自己……

“僅僅的賜予諡號還是不夠——”

李嘉搖搖頭,對於一個死人,再莊重也不爲過,畢竟人死不得復生,而人又注重身後名,可以說這是件惠而不費的事情。

關於賜予諡號,大臣們就驚詫了,畢竟是降將,如今,又不夠,還要作甚?好多官吏都沒諡號呢!

“林仁肇,與戰國之李牧,着實類似,都是忠貞不二之臣,特加封其爲武安侯。”

從此以後,人們稱呼林仁肇,就會稱之爲武安武忠侯,有些繞口。

“陛下,這,有些恩及太厚了?”有人提出異議,一臉的羨慕嫉妒恨,亡國之將,死後還混的這樣好,真是太招惹恨了。

“不,正合適!”作爲首相,崔泉相公的大局觀還是很不錯的,他感嘆道:“陛下深思熟慮,臣等不及也!”

其他人也只能拜下。

“對了,李煜的國公之位,諸位可有好的名號?”李嘉懶得動腦子,直接問道。

“微臣以爲,可封其爲安樂公!”次相趙誠笑着說道。

在座的都是讀書人,哪有不清楚其中的典故,瞬間鬨然大笑,場面瞬間熱烈起來。

一時間,大家心中的異樣嫉妒,煙消雲散了,畢竟是死人……

第七百五十三章江華灣第九百八十章第九百八十五章第1411章歲月不饒人第八百一十五章戰略第六百八十五章種豬第1387章最後的抉擇第兩百二十五章戰爭動員第四百六十一章嫦娥與后羿第四百零九章風波第一千零三十六章東海馬第1336章鼓動第三百八十六章生計(下)第四百一十三章靈渠第1344章封王?第1169章第1281章當家做主第1104章幽州營第1325章黑水都護第三百五十六章處理第六百二十章蜀國除、一分二第兩百六十二章朝堂之上第1334章王庭大點兵第八百章度田第七百四十二章人心第一百五十九章以夷制夷第五十八章欽州血案第1274章伴當第三百四十七章匪徒第七百八十五章商稅第九百二十二章氛圍第1401章入祀第八百四十七章湘江春景第四百七十五章大肚子病第六百九十八章第一千一百零一章火光第四百五十七章武魂殿第1326章第九章(重發)第一百五十八章攻伐目標第兩百九十二章北巡楚地第五百八十六章折氏第八百八十五章第一千零二十九章橫切與豎切第二十八章後備計劃第一百八十章相守相思第六百五十九章交流第1405章神武四十年第1294章印刷第三十一章觀中細談第五百零六章初戰第四十章前路漫漫第八百四十七章湘江春景第一百零九章奇恥大辱第六百一十七章大勢已定第五百零三章宣戰第1405章神武四十年第八百六十七章鴻之舞金礦第五百零一章躁動第四百三十一章心狠第八百九十章官媒第五十一章收穫安排第七十一章大爲不易第1278章拉薩第四百零九章風波第六百四十六章拿下第四十八章市舶司競價第六百九十九章復立第二十八章後備計劃第八百八十六章溫末第兩百九十三章湖南之名第四百一十五章大事第五百四十八章孟昶心太慌第五百八十二章第1203章羣議第一百三十三章隨手安排第1304章成婚第1328章第1288章父子第九百二十八章阻糧第四百八十八章攻伐第1306章驚——第1351章折騰第九百六十章效力第兩百九十六章脫胎換骨第一千零九十四章塔爾第七百二十章探討第1407章禪讓第五百五十六章勃然大怒第一百三十八章劍拔弩張第1394章巡遊與治黃第八百四十三章生產第1237章重發的那章,晚上我會重新填充的第六百七十二章丁部領第一百零九章奇恥大辱第四百六十章皮影戲第一百一十六章暗流不止(上)第一千零六十五章心思第一千零八章
第七百五十三章江華灣第九百八十章第九百八十五章第1411章歲月不饒人第八百一十五章戰略第六百八十五章種豬第1387章最後的抉擇第兩百二十五章戰爭動員第四百六十一章嫦娥與后羿第四百零九章風波第一千零三十六章東海馬第1336章鼓動第三百八十六章生計(下)第四百一十三章靈渠第1344章封王?第1169章第1281章當家做主第1104章幽州營第1325章黑水都護第三百五十六章處理第六百二十章蜀國除、一分二第兩百六十二章朝堂之上第1334章王庭大點兵第八百章度田第七百四十二章人心第一百五十九章以夷制夷第五十八章欽州血案第1274章伴當第三百四十七章匪徒第七百八十五章商稅第九百二十二章氛圍第1401章入祀第八百四十七章湘江春景第四百七十五章大肚子病第六百九十八章第一千一百零一章火光第四百五十七章武魂殿第1326章第九章(重發)第一百五十八章攻伐目標第兩百九十二章北巡楚地第五百八十六章折氏第八百八十五章第一千零二十九章橫切與豎切第二十八章後備計劃第一百八十章相守相思第六百五十九章交流第1405章神武四十年第1294章印刷第三十一章觀中細談第五百零六章初戰第四十章前路漫漫第八百四十七章湘江春景第一百零九章奇恥大辱第六百一十七章大勢已定第五百零三章宣戰第1405章神武四十年第八百六十七章鴻之舞金礦第五百零一章躁動第四百三十一章心狠第八百九十章官媒第五十一章收穫安排第七十一章大爲不易第1278章拉薩第四百零九章風波第六百四十六章拿下第四十八章市舶司競價第六百九十九章復立第二十八章後備計劃第八百八十六章溫末第兩百九十三章湖南之名第四百一十五章大事第五百四十八章孟昶心太慌第五百八十二章第1203章羣議第一百三十三章隨手安排第1304章成婚第1328章第1288章父子第九百二十八章阻糧第四百八十八章攻伐第1306章驚——第1351章折騰第九百六十章效力第兩百九十六章脫胎換骨第一千零九十四章塔爾第七百二十章探討第1407章禪讓第五百五十六章勃然大怒第一百三十八章劍拔弩張第1394章巡遊與治黃第八百四十三章生產第1237章重發的那章,晚上我會重新填充的第六百七十二章丁部領第一百零九章奇恥大辱第四百六十章皮影戲第一百一十六章暗流不止(上)第一千零六十五章心思第一千零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