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章:逆轉契機

李淵還是低估了關隴貴族對於自身利益維護,高看了自己對李唐王朝的掌控,導致他天真的認爲失去諸多家主之後,各傢俬人部曲是一盤散沙,不成氣候,這才悠哉悠哉的坐等囚禁在獨孤府的關隴貴族發生內訌,然後以和平手段收回各家軍隊爲己用。孰料,就在他囚禁了諸多關隴貴族家主數日,房陵郡上庸縣忽然傳來的消息,給了他一記沉重打擊。

以獨孤氏爲首的獨孤派的私人部曲集結於上庸縣,除了獨孤氏的部曲以外,還有‘北周八柱國’後裔於氏、趙氏、侯莫陳氏,‘北周二十四將’後裔達奚氏、賀蘭氏、田氏、常氏、怡氏、辛氏、梁氏、王氏、韋氏、韓氏、赫連氏、若干氏……林林總總計有三十二家,絕大多數都是‘八柱國二十四將’後裔。可見,根深蒂固的老牌關隴貴族始終是以獨孤氏爲首,並無幾家買新興貴族竇氏的賬。

這既是獨孤整用一生時間維護所致,也是老牌關隴貴族對新興關隴勢力的不屑,更關鍵是大隋王朝蒸蒸日上,而李唐王朝岌岌可危的處境,要是隋唐兩朝易地而處,獨孤氏絕不可能拉到這麼多家族跟他們謀反。

值得李唐王朝慶幸的是參與叛亂的世家門閥數目雖多,但是很多家族的私人部曲要麼還在益州,要麼在路上,所以集結於上庸的軍隊只有三萬餘衆,這是各家部曲心憂陷落於襄陽的家主,提前起事所致,要是再等上幾天,恐怕就不止是三萬人了。

這三萬餘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軍隊以獨孤彥云爲帥、獨孤卿雲爲副帥,於仲文之子於欽明爲左行軍司馬、賀蘭師仁爲右行軍司馬。

獨孤彥雲不負獨孤澄之所望,他接管全軍的第一步不是立即出兵,而是就地整編。

爲了避免戰事不順之時出現哪家出力多、哪家出力少、哪家犧牲多、哪家犧牲少等等爭論,獨孤彥雲索性將這些問題都擺到檯面上說,和各家代表開誠佈公的進行了商議、探討。並提出了將全軍打亂、打散,重新組建什、隊、旅、團等作戰體系的概念,目的是將三萬餘名將士凝成一支比較正規的軍隊,而不是三十多個小團體。如此一來,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仗的時候以軍隊的編制出擊,就不會存在誰家出力多、誰家犧牲多、誰家打硬仗之類的糾紛了。

各家代表都是被家主提拔上來的出類拔萃之士,見識和能力遠超常人,心知獨孤彥雲的顧慮很有必要,毫不猶豫就採納了打散重編的建議,扣除各人的親兵之後,得兵三萬,然後效仿隋朝軍制,成立六師,推出六名虎賁將軍、十二名左右虎牙將軍,六師之下設有三十衛,由各家主將推薦三十名鷹揚郎將、六十名左右郎將,校尉也由他們推薦上來,至於正副旅帥、正副隊正、什長這種底層武官,由士兵們以武爭奪。

經過兩天時間的緊張整編、選拔,一支人數三萬的正規軍正式成立,他們打出了‘清君側、除奸佞、正朝綱’的旗號,浩浩蕩蕩的殺向襄陽。

就在這支軍隊集結於上庸之際,縣令見勢不妙,第一時間派人往前襄陽,向李淵緊急彙報。

異常震驚的李淵緊急召集重臣在武德殿商議對策。

武德殿內,百多名文武重臣聚集一堂,將信函傳閱一遍過後,空蕩蕩的大殿之內鴉雀無聲、針落可聞。

李淵此時已經從震驚震怒之中回過了神來,他語氣凝重的說道:“朕沒料到自己最倚重、最信賴一羣人,竟然背叛了朕、背叛了犧牲無數關中兒郎才建立起來的大唐王朝。朕明明知道他們有不軌之心,明明抓住了有利的證據,可也只是禁止他們行動而已,若是有心傷害他們,哪會等到現在還不下手?可他們呢?”

“他們不但不念朕之仁義,反而召集三萬多名將士向大唐國都進軍,‘清君側’不過是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這分明就是想推翻朕的大唐,將朕的人頭和大唐江山獻給楊侗,以求楊侗的寬恕。”

李淵憤慨之餘,又感到噁心之極,當初他晉陽宮打起了‘清君側’旗號,結果卻被支持他反隋的獨孤氏玩了一出‘清君側’,這算什麼?

報應嗎?

他深吸了一口氣,森然道:“對於這些背信棄義、忘恩負義之徒,朕不能容忍,更不想容忍,不殺不足以震懾宵小、不殺不足以平民憤。朕將諸位卿家召集至此,不是要你們獻出妥協方案,而是希望大家羣策羣力,制定出一個穩妥的平叛之策。”

李淵的意思十分明顯,那就是趁隋軍到來之前,將這些參與叛亂的關隴貴族來他個一勞永逸。

李淵話音剛落,急於挽回忠臣形象的裴寂便站了起來,深深的行了一禮,十分恭敬的說道:“聖上,能否恩准微臣先說幾句?”

李淵深深的注視了裴寂一眼,欣然點頭道,“裴相國主動發言,朕深感欣慰,請說吧!”

裴寂大大的鬆了口氣,恭恭敬敬的說道:“這些叛亂的關隴貴族私家部曲,家主都在朝廷之手,只需將他們的家主們押到陣前,讓各位家主勒令本傢俬軍棄械投降即可。臣以爲各位家主現在雖然嘴硬,但謀反畢竟關係到他們一家老小的性命,爲了保全合族性命,有些人想必答應去城上勸說。只要有人開了頭,聖上可以適當的給予一點承諾,那麼其他人自會效仿,至於一些頑固之徒,則可斬殺城上,以懾叛軍和各位家家主之膽魄。”

“裴相國恩威並重之法深得朕心。”李淵點了點頭,裴寂和他想法一致,但他還想多聽一些意見。

見到大家皆在思索,李淵便將目光轉向李世民:“晉王對這三萬叛軍,可有平亂方案?”

李淵之所以問李世民平叛之策,是因爲李世民身爲唐朝軍方第一人,荊襄軍隊也多由他掌控,應該比誰都清楚當前局勢。

李世民說道:“父皇,正如裴相國之前所言,我們可以用這三萬叛軍的家主迫降,這支軍隊不足爲慮。他們前來襄陽,兒臣只會感到慶幸。”

“皇兒言之有理。”李淵欣慰地點點頭,不過他見到李世民憂愁不減,心知他必有所慮之處。

只聽李世民憂心忡忡的繼續說道:“據兒臣所知,獨孤派的軍隊在荊襄只是一部分。另外一部分還在益州,他們人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論起個人戰力,朝廷精銳之師都要遜色幾分,要是他們在益州造反,郡兵根本扛不住。兒臣現在最大擔心就是益州這部分人東進,將巴東郡據爲己有。”

“巴東郡真有這麼重要嗎?重要的原因何在?”李淵臉色凝重的問道。

“啓稟父皇。”李世民皺眉道:“從古至今,三峽道上夷陵、秭歸、巴東、巫山、人復、雲安、南浦七縣都必須要有重軍駐防,任何一縣被敵軍佔領,就能掐斷益州和荊襄的聯絡。夷陵縣有軍隊鎮守,倒是不必擔心,但是另外六個歸巴東郡管轄的縣城,屬於我大唐的腹心之地,沒有軍隊坐鎮。兒臣在夷陵坐鎮之時,也曾乘船勘察過秭歸縣地形。秭歸縣崖路狹窄,異常雄險,一次頂多只能投入兩千兵力攻城,一旦秭歸縣失守,就算我們在百萬雄師也拿它沒有辦法,而城中守軍,只要幾百人即可輕鬆守住一年半年。”

李淵皺眉道:“皇兒所慮值得重視,不過你說的巴東六縣皆都易守難攻,只要及時通知西面南浦和雲安二縣縣令,讓他們小心戒備,益州叛軍應該拿不下這二縣。”

李世民點了點頭,“這樣兒臣就放心了。”

說到巴東,默不作聲竇軌忽然想起了一事,緊張的問道:“敢問聖上,巴東郡守是何人?”

李建成見到父皇一時想不起來,連忙答道:“巴東郡守是馬德文。”

“壞了壞了。”竇軌聞言,頓時面如土色,十分失態的大聲道:“馬德文,其實叫司馬德文,乃是隋武帝驍果軍虎賁郎將司馬德戡的親弟弟,他們祖孫三代都是獨孤氏的家將。除了馬德文以外,聖上還要防止其他地方官史、軍中將領。我大唐王朝很多將官皆爲關隴貴族子弟門生,或明或暗的擔任要職,微臣覺得聖上應該立即下令清理獨孤派安插在軍中的暗中勢力,免得在隋唐大戰發生之時,出現臨陣倒戈的禍事。”

李淵瞳孔急劇收縮,臉色亦是大變,他這邊心潮起伏,大殿之上卻已一片譁然。

竇軌這番話令李淵心頭一片冰寒,同時也將問題直指核心之處,關隴貴族早在隋朝文武時期便對軍隊中滲透極深,尤其是楊廣拉着軍隊到處開戰的時候,關隴貴族心知楊廣借戰事消耗他們在軍中實力,所有讓很多子弟門生代明爲暗,這讓楊廣無從查起,索性募民爲“驍果”,然而還是被司馬德戡等關隴貴族子弟門生滲透了進去。

昔日隋軍如此,唐軍也不例外,除了各個貴族的族人直接掌軍之外,還有他們的門生、家將、世奴等也在軍中爲將,而且李淵的元從禁軍跟楊廣的驍果軍一樣,多是關隴子弟,他根本搞不清楚這裡頭到底有多少人和關隴貴族有關,有多少打算要他腦袋。

要是城中之軍起兵呼應,根本不用隋軍來打,襄陽就已經淪陷敵手了。

經過竇軌這麼一提醒,李淵終於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關隴貴族的私軍之所以敢起兵造反,就是因爲他們對大唐軍隊滲透極深,所以才這麼有恃無恐。

“聖上,微臣以爲今日之禍實非偶然…”這時,劉文靜出列,神情嚴肅的說道:“要是不找到根源,並將之連根拔起,今天發生的叛亂,日後一定還會發生。”

李淵聞言,心下一片首凜然,鄭重的問道:“劉相國這話的依據是什麼?找到根源了嗎?”

“微臣確實找到了病竈。”劉文靜說道。

“劉相國速速道來。”

不僅是李淵,所有人的目前都瞄向了劉文靜。

只見劉文靜侃侃而談的說道:“聖上,永嘉之亂至今,鮮有延綿兩百年之王朝,數十年內發生改朝換代大小王國比比皆是。原因就是國家官制出現了問題、地方官府權力太大,地方官員將各地軍、政、法、財納爲一體,稱之爲地方上的皇帝亦不爲過。一些權勢濤天的地方官員手裡有兵有錢又有糧,便會滋生出不該有的野心,朝廷中樞穩定的時候還好,若是中樞一旦勢衰,立馬就會拉幫結派,威懾中樞,當他們吞併完了周邊郡縣,就會對進行發難,是以自永嘉之亂以來,鮮有兩百年國運之王朝。如果將兵權、行政權、執法權全都集中於朝廷,天下自然就會太平無事了。”

劉文靜這話,說到李淵的心坎裡去了,笑眯眯的說道:“劉相國這話很有道理,還有嗎?”

他現在是恨不得劉文靜繼續說下去,以便他收繳各傢俬軍。

劉文靜不負李淵之所望,接着說道:“我大唐的世家門閥每家都有私軍,少者數百人、多者數千人,而獨孤氏這等豪族,私人部曲更是多不勝數。獨孤氏家主、於氏家主、趙氏家主等等皆被朝廷以雷霆萬鈞之勢禁足於獨孤府中,哪怕有人傳訊示警,也不會這麼快就聚集得三萬餘名將士,可見此乃是各家家臣所爲。”

“言之有理,言之有理,劉相國不愧是朕之子房。”李淵是真的高興了,沒想到劉文靜竟然這麼配合,看來這劉文靜段時間確實很有長進。

“聖上過獎了。”劉文靜笑着說道,只是沒人知道他這是苦笑。他現在已經完全摸準了李淵的性格,凡是順着他的臣子就被他信重,凡是逆着來的,都不會有好果子吃。

其實他並不想說這些話,因爲經過獨孤派叛亂之後,剩下的各個家族都會當起了縮頭烏龜,在李唐不滅之前,都會安於現狀,不敢私下搞小動作,惹來殺身之禍,此時大動干戈,只會將矛盾擴大。但他知道就算自己不提,已經全面效忠的竇軌也會說,所以他乾脆就順着李淵之心先一步提了出來,既順了李淵之意,也爲朝廷平白多了無數能戰之兵。

“兒臣複議。”這時,李建成窺得時機,立即站了出來,行禮道:“父皇,在座的諸位皆是朝廷忠臣良將,自然是不會像獨孤氏這樣反我大唐王朝的……”

大家的耳朵頓時全都豎起來了,眨眼之間,果真是等來了之後的‘但是’。

只聽到李建成繼續說道:“但是,邊境有朝廷的軍隊鎮守、地方有郡兵巡視抓捕不法之徒。大家既然都是忠臣,爲何還要保留私軍?若是明天、後天,或是一個月後,又有哪位家主被家將、家兵挾持造反,國將不將。因此兒臣建議父皇將各傢俬軍收歸國有,以後就不會出現這種事情了,這對朝廷、對諸位忠臣良將都百利無一害。”

“諸位愛卿覺得劉相國和太子說得如何?”李淵開心的問道。

“兒臣複議。”

“微臣複議。”

“微臣複議。”

“……”

不出劉文靜之所料,李世民、竇軌、裴寂、陳叔達、蕭瑀、豆盧寬、趙慈景、屈突蓋等人紛紛同意。

一些不甘不願的人個個是怒火萬丈,但是看這模樣,交出私兵乃是大勢所趨,若不然就不是忠臣良將,下一步就沒果子吃,沒好下場,這種時候,不願意也得願意。

心裡盤算了幾下,盡都無可奈何的應了下來,人人苦澀的稱善。

李淵想不到這個一直看不順的劉文靜竟然幫他解決了老大難,忽然覺得這傢伙蠻不錯的,至少人家始終心懷大唐,而不像某些開國功臣,倚老賣老、妄自尊大、私心重重。

他興高采烈重重一拍案桌,猛的站了起來,神采飛揚的高聲道:“諸位愛卿一片赤誠,朕心甚慰,我大唐君臣如此同心同德,何懼區區三萬叛軍,何懼楊侗小兒。”

聽到這話,一直忠誠於李唐王朝的人到是無所謂,但一些騎牆者,心下卻是一片黯淡。

裴寂看向面色平靜的劉文靜,異常複雜的長嘆一口氣,他感覺劉文靜現在真的變了,否則以他那牛脾氣,應該不會在這時候將事態進一步擴大!然而劉文靜卻如此平淡的說出了收所有世家門閥的私軍歸國有,當他回想起劉文靜在政事堂上,對自己發起的那一招毒計,終於意識到劉文靜比以前更加難以對付了,心中不由得泛起一層寒意。

“還有要補充的嗎?”李淵高興的問。

蕭瑀出言道:“聖上,各傢俬軍累計起來,少說也有數萬人,然而各傢俬軍分佈在大唐全境,需要時間集結,微臣認爲派一名良將專門收攏、專門訓練爲宜。”

“蕭相國言之有理。”李淵想了一想,目光看向了武將中的竇琮,笑着說道:“右屯衛大將軍可以爲帥。朕覺得這對大將軍來說,是件小事。”

“微臣多謝聖恩,定不負聖上厚愛。”竇琮神采飛揚的出列拜謝。

這是李淵對竇氏忠誠的回報,也是表明自己對竇氏一族的信重。

竇氏一族聽了,深爲感動。

李淵笑了笑,點名道:“膠東王、魏郡王、淮陽王。”

膠東王李道彥是李神通長子、魏郡郡王李文暕是李神符少子,淮陽王李道玄是早故河南王李贄之子。三人聞聲出列,行禮道:“臣在。”

“你們三人去大將軍麾下歷練,朕不會給你們任何一個軍職。你們只是大將軍的幕僚,小兵小卒,能否升遷皆由大將軍說了算。你們千萬要記住自己在軍中的身份,要是給朕搞出什麼事情來,莫要怪朕翻臉不認人。”

“微臣遵命。”李道彥、李文暕、李道玄凜然應命。

關隴世家培養出來的子弟大多是將才,而李淵這傢伙運氣更是逆天。他的幾個兒子厲害也就算了,連帶李氏宗親都是軍事之才。

他的諸多子侄晚輩之中,除了李孝恭、李道宗能打以外,李道彥、李孝察、李孝同、李孝慈、李孝友、李孝節、李孝義、李德懋、李文暕、李道玄等人也都熟知兵事,他們現在作戰經驗或許稍微不足,爲一路大軍統帥的能力或許遠遠不夠,但統率兩三萬大軍防守一郡之地的能耐還是有的。最讓李淵欣慰的是他的這些侄子,多數人都沒有父輩的諸多毛病,稍加培養的話,未來成就絕對比他們的父親高。

李淵把李道彥、李文暕、李道玄甩給竇琮,目的便是讓這位大將軍幫他帶出一批永不叛變的宗親青年將才。剩下的那些侄子,他也打算扔給李世民和李孝恭帶。

這時,高高在上的李淵見到陳叔達似乎有話要說,但他先是看了看竇軌、接着又看了看豆盧寬,然後就一言不發了。

李淵稍微一想,便領會了陳叔達打算獻策對付關隴貴族,不過竇軌、竇琮、豆盧寬等人也是關隴貴族中的一員,有些話不好當他們的面說,不是說李淵不信任他們,而是當着他們的面計算去關隴貴族,君臣都會感到尷尬。

他看了一看外面的天色,發現已經暗淡了下來,便笑着說道:“時間不早了,大家就是在宮中用晚膳吧,一個半時辰以後,再來武德殿議出兵之策。晉王代朕主持晚宴。”

“喏。”

文武百官起身紛紛離去,不多時,大殿內只剩下李淵、李建成和陳叔達。

李淵問道:“朕見陳相國欲言又止,是不是有不便之話要對朕說?”

“正是如此。”陳叔達笑着說道:“聖上,微臣要說的的話其實也不新穎,無非就是要對劉相國隻言片語釋兵權之術進行一個補充。”

李淵笑了起來,劉文靜藉助獨孤派叛亂一案,隻言片語就卸下各家各族兵權,端是異常厲害,也很讓李淵高興。

如今聽到陳叔達還有補充,便興致勃勃的問道:“會考以補充,請陳相國仔細說說。”

“聖上,關隴貴族成立於宇文泰之手,魏、周、隋、唐四朝的皇室與將相大臣幾全是出於關隴貴族,隨着各家實力不斷壯大,宇文泰、楊堅因關隴得天下,但也受制關隴,我大唐王朝,好像也是這般。”

“什麼好像?本來就是。周也好,隋唐也罷,全都因關隴貴族而興,也全都受制於關隴貴族,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毫不爲過。”

深有感觸的李淵苦笑道:“關隴貴族之所以能夠改朝換代,原因就是他們手中的私人部曲。楊堅還是楊氏之主時,大家平起平坐,可以同一桌吃飯,可以毫無顧忌的談天說地。但自從楊氏變成皇族之後,便與關隴貴族劃下了一道深深裂痕,關隴貴族想從他手中得到更多,當楊堅滿足不了大家的權力要求時,便成了大家眼中釘、肉中刺,而經過楊廣一連串打擊,隋朝理所當然的成了關隴貴族的仇人。如今,大家又來對付朕了。要是元敏成功,也會面臨這種情況。可以說,關隴貴族和皇族永遠是對立的。這跟皇帝姓宇文、姓楊、姓李、姓元、姓趙毫無關係。”

陳叔達理解的點頭道:“經此一案,關隴貴族算是和大唐朝廷反目成仇、徹底決裂了,他們從聖上的基石變爲聖上最大的隱患,一旦隋軍兵臨襄陽城下,關隴貴族一定如當年迎接聖上入主關中一樣,將楊侗迎入襄陽。要不是關隴貴族這次造反,我們做夢也不會想到關隴貴族對地方官府和軍隊滲透得這麼深、這麼多。說實話,微臣和晉王一樣,對這次謀反只會感到慶幸。”

“陳相國說到我的心坎裡了。”李建成十分贊成陳叔達之說,轉而對李淵說道:“父皇,巴東郡守馬德文是安定郡人士,原先是隋朝北地郡新平縣丞,在淺水原之戰中,據城而守,令薛舉的一支偏師寸步難行。兒臣看他文武雙全,這些年從無差錯,這才推薦他爲巴東郡守。要不是竇相國揭穿他的真實底細,兒臣根本就不知道他是獨孤氏家將。我大唐將官之中還有多少個馬德文,不得而知。所以即便不能連根拔起,也要揪出七八成,這才讓人安心。”

“皇兒言之有理。”李淵點了點頭,看向陳叔達道:“陳相國所說的補充是什麼?”

陳叔達說道:“既然這麼多關隴貴族造反,那我們就有了足夠對付他們理由。微臣的意思是將他們的土地、財產和糧食盡皆沒收。只要得到這些,物質短缺、財力緊張、生鐵不足等不利局面將會得到徹底解決。有了天府之國的大量良田,可分田到戶,以獲取益州民心。可獎勵軍功,振奮軍心。民心軍心在手,極大的增強了我們與楊侗抗衡的資本。聖上,這是我們夯實根基的天賜良機,萬萬不能錯過。”

————————————————

七千字大章奉上。

碼字不易,萬望兄弟們投上幾張票加以鼓勵,每天都有的推薦票即可。拜託。

第471章:思維盲點第598章:永除後患第345章:衆智成一計第056章:薛萬徹遇難題第382章:放寬限制第123章:新錢第597章:柳暗花明又一村第480章:李淵的套路第654章:上兵伐謀,攻心爲上第732章:三畤祭祖(補昨天)第459章:梟雄之死第935章:瘧疾阻大軍第276章:謝幕第715章:國公之爵,擦肩而過第584章:楊廣之心第005章:輸不起第196章:獨孤澄的震撼第570章:兵臨江都第539章:迂迴戰略第881章:相國示警第919章:最後的戰役第870章:老子不說話,看你怎麼詐第396章:騎戰帶來的總結第564章:花重金,破楊侗毒計第681章:任用降臣第076章:殺虎關第749章:定策第989章:大好計劃,毀於木門之下第852章:以身抵債第693章:亂世用重典第801章:空談誤國第554章:順勢而爲,我是錘子?第771章:慶功宴,公主醉第600章:馬嚼天下第226章:鬥志燃燒第486章:將帥之差距第304章:天下再分南北朝第737章:啓用虎弟第173章:絕戶計(求收藏推薦)第816章:收繳武器第996章:煙花爲號,全軍進攻第798章:友邦助戰第534章:陷城第285章:有舍有得第689章:十年自由爲賭注第381章:登基五步之爭第787章:決戰多瑪鎮第798章:友邦助戰第836章:蝗災,蝗蟲的災難第411章:給出家人設標準第603章:楊廣之規劃第854章:創造機會第776章:戰事畢,再鼓勵第529章:嚴軍紀,兄爭弟榮第660章:嚴軍法,揮淚斬將第634章:投其所好納賢良第835章:中小鹽商盡歡顏第396章:騎戰帶來的總結第520章:當朕的皇妃很丟人嗎第114章:性格決定命運第804章:下一步戰略第599章:李淵之利刃出鞘第550章:夫妻夜話第851章:魏徵告凌敬第526章:隋之五敗,應者雲集第447章:困守孤城第871章:亂軍砍死第737章:啓用虎弟第817章:轟開門戶第495章:正統王朝雷霆之怒第195章:官方店鋪(六更)第493章:去其首尾、攔腰斬斷第120章:敲詐第160章:新年(求收藏推薦)第887章:分洪工程,分不成洪第634章:投其所好納賢良第472章:南陽之變第253章:兩線(求月票全訂)第067章:太子妃韋蓉第969章:楊廣受困遇名將第981章:演一齣戲第426章:李淵謀洛陽第463章:破局之策第130章:南隋之爭第633章:書聖後裔第283章:沈光,又見沈光第877章:新運河,一無是處第913章:無妻夜話,心如刀絞第035章:一篇檄文天下動第749章:定策第670章:捷報頻傳第691章:大唐的‘忠臣’們第681章:任用降臣第195章:官方店鋪(六更)第916章:李秀寧請戰第550章:夫妻夜話第398章:構建絲路聯合體第719章:恢復祖宗之法第951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求票)第633章:書聖後裔
第471章:思維盲點第598章:永除後患第345章:衆智成一計第056章:薛萬徹遇難題第382章:放寬限制第123章:新錢第597章:柳暗花明又一村第480章:李淵的套路第654章:上兵伐謀,攻心爲上第732章:三畤祭祖(補昨天)第459章:梟雄之死第935章:瘧疾阻大軍第276章:謝幕第715章:國公之爵,擦肩而過第584章:楊廣之心第005章:輸不起第196章:獨孤澄的震撼第570章:兵臨江都第539章:迂迴戰略第881章:相國示警第919章:最後的戰役第870章:老子不說話,看你怎麼詐第396章:騎戰帶來的總結第564章:花重金,破楊侗毒計第681章:任用降臣第076章:殺虎關第749章:定策第989章:大好計劃,毀於木門之下第852章:以身抵債第693章:亂世用重典第801章:空談誤國第554章:順勢而爲,我是錘子?第771章:慶功宴,公主醉第600章:馬嚼天下第226章:鬥志燃燒第486章:將帥之差距第304章:天下再分南北朝第737章:啓用虎弟第173章:絕戶計(求收藏推薦)第816章:收繳武器第996章:煙花爲號,全軍進攻第798章:友邦助戰第534章:陷城第285章:有舍有得第689章:十年自由爲賭注第381章:登基五步之爭第787章:決戰多瑪鎮第798章:友邦助戰第836章:蝗災,蝗蟲的災難第411章:給出家人設標準第603章:楊廣之規劃第854章:創造機會第776章:戰事畢,再鼓勵第529章:嚴軍紀,兄爭弟榮第660章:嚴軍法,揮淚斬將第634章:投其所好納賢良第835章:中小鹽商盡歡顏第396章:騎戰帶來的總結第520章:當朕的皇妃很丟人嗎第114章:性格決定命運第804章:下一步戰略第599章:李淵之利刃出鞘第550章:夫妻夜話第851章:魏徵告凌敬第526章:隋之五敗,應者雲集第447章:困守孤城第871章:亂軍砍死第737章:啓用虎弟第817章:轟開門戶第495章:正統王朝雷霆之怒第195章:官方店鋪(六更)第493章:去其首尾、攔腰斬斷第120章:敲詐第160章:新年(求收藏推薦)第887章:分洪工程,分不成洪第634章:投其所好納賢良第472章:南陽之變第253章:兩線(求月票全訂)第067章:太子妃韋蓉第969章:楊廣受困遇名將第981章:演一齣戲第426章:李淵謀洛陽第463章:破局之策第130章:南隋之爭第633章:書聖後裔第283章:沈光,又見沈光第877章:新運河,一無是處第913章:無妻夜話,心如刀絞第035章:一篇檄文天下動第749章:定策第670章:捷報頻傳第691章:大唐的‘忠臣’們第681章:任用降臣第195章:官方店鋪(六更)第916章:李秀寧請戰第550章:夫妻夜話第398章:構建絲路聯合體第719章:恢復祖宗之法第951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求票)第633章:書聖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