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北琉球國

尚令一臉不相信的表情,而李陽則拜倒在地:“恭迎天朝上國上將軍,小王不知是天軍來臨,有失遠迎,還望上將軍恕罪。”

項玉倒是沒有想到堂堂一國之君會向自己下跪,這時候連忙扶起李陽,“國主不必如此,琉球國在我大明的保護之下向來是國泰民安,這些年來日本人想趁着我大明內部不穩之際圖謀琉球,這等行徑我大明朝廷自然是不會置之不理的,因此這一次我率軍前來就是要爲兩位國王保境護民的。”

“將軍當真是大明朝廷派過來的?”尚令這時候向後退了幾步,滿臉不相信的表情問道。

“這難道還有假不成,試問若我等不是大明官兵,普天之下又會有誰穿着漢服,帶着大明的戰旗不遠萬里趕來營救你們?”項玉這時候已經看穿了尚令的面目了,他顯然是在目前外敵已退的情況之下不願意承認項玉他們是明軍,因爲這將有可能會威脅到他的統制。

“可是據我的使臣回報說,大明朝廷早在十八年前就已經被滿清異族所滅,現在的中國應該是叫大清而不是大明,而且就在去年的時候南方的明國的皇帝還被大清吳將軍處死,這天底下恐怕已經沒有大明朝這個朝廷了吧,這樣一來將軍您的身份可是很可疑啊!”他邊說邊退,等到這一句話說完,尚令已經退到他自己的衛隊中間去了。

他以爲這樣就能夠保證自己的安全了嗎?項玉不屑一顧,眼下自己的手上有三千多名士兵,別說是收拾他這不到五百人的衛隊了,就算是收拾他整個國家的近六千人的軍隊也是不費多大勁,不知道他哪來的這麼大的膽量膽敢挑戰自己。

不只是項玉想不明白,李陽這個時候也是十分惶恐,“上將軍,尚國王只是一時不察,這纔出言不遜,還望上將軍您多對體諒,原諒則個,我這就派人給上將軍和大軍安排營地和食宿。”

在這個時候,尚令已經挑明瞭他對明軍的懷疑,而這個李陽還表現出這樣的殷勤,這使得項玉感覺這中間有一種古怪,只不過他這個時候並不知道這其中到底是哪個地方不對,竟然使得兩人的反應差異這麼大。

“哼!既然李老弟這麼想要招待這些“明軍”那他們就全都交給你好了,我可是把話說在前頭,我對這些人的身份十分懷疑,我懷疑他們是日本人的奸細,故意演出了這一場戲來給老弟你我兩人看,好讓你我放鬆警惕,然後被他們一網打盡,所以我下令,你們的人不準跨入我的國土一步,不然的話我就不客氣了。”尚令說完一扭頭就走了。

項玉自己好一陣鬱悶,無緣無故的不知道是哪裡不對勁這人,不過即便如此,李陽仍然一副恭敬的神情。

“上將軍不要動怒,尚國王只是一時的不察,待日後他想明白了自然會來向上將軍請罪,上將軍和大軍這段時日不妨就由小王來安排好了,小王一定竭盡所能的侍奉好大軍及上將軍。”李陽表現的十分殷勤,雖然項玉心裡面對他的目的也有點懷疑,但是這個時候明軍總不能真的在這沙灘上紮營吧,這片小島看上去時刻都有被潮水淹沒的危險,加上靠近海邊,很容易遭到海上敵人的偷襲,並不是理想的紮營的地方,加上明軍對於這裡的地形的不熟悉,因此有一個當地人指引總歸是好的。

基於這些考慮,項玉最終還是答應了李陽的請求,李陽見項玉答應了下來,顯得十分高興,他連忙讓士兵們指引着明軍向南前進,他的國土還在南邊的一個大島上面,這個島跟尚令的國家其實是挨在一起的,兩個國家的分界線是在陸地上的,尚令的國家佔了島的南部大部分的地方,李陽的國家佔了北部的一小塊地方,從國土面積上面就可以反映出兩個國家的國力的差距了,南部的琉球國有差不多十萬的人口,軍隊差不多有八千到一萬人,北部的琉球國只有不到四萬的人口,軍隊數量只有三千多人。

尚令老奸巨猾,在之前組建聯軍的時候因爲他自己的軍隊數量比李陽的多,所以他便攫取了聯軍的指揮權,於是他指派的聯軍將領在排兵佈陣的時候將李陽的三千人頂在最前面,因此慘遭日軍的炮擊和突擊傷亡最多的是李陽的軍隊,經過剛纔的一場敗仗,李陽現在手底下的士兵數量只有一千八百多人了,可以說已經沒有抵抗日軍侵略的能力了。

其實北部的琉球國面對的壓力並不僅僅是來自日本,還有很大的一部分是來自南部的琉球國,因爲在這之前,李陽的國家的北邊還有一個琉球國,這個纔是正真的北琉球國,他的國家只能被稱爲中琉球國,因爲和南部的琉球國同處於一島的原因,他們面對的最大的威脅是來自南部的陸上的進攻。

幾個琉球國雖然所處的位置很重眼,都是貿易上的重要中轉點,但是因爲幾個國家都是地少人少,科技水平有比較落後,因此都沒有建立起來強大的海軍,每個國家都還是出於奴隸社會階段,只擁有一支不算強大的陸軍而已。

隨着多年的戰爭,南部琉球國越大越強,李陽的國家越來越弱,國土也漸漸的一點點被蠶食,終於形成了眼前的這個局面,要不是日本人吞併了北邊的琉球國,說不定南琉球國這個時候還在對李陽的國家用兵呢。

當然了,這些都是李陽自己講給項玉聽的,項玉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他以前也沒有研究過琉球國的歷史,只知道這個國家大概是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才被日本吞併了,之前一直是中國的一個藩屬國,現在才知道原來不是一個,是好幾個藩屬國,它們的地位跟今天的臺灣一樣,上面的人大多是中國人和當地人的混血,或者就是中國人漂洋過海來定居的,他們的官方文字和語言都是漢語,只是因爲在清朝末期,國力羸弱,加上列強入侵,他們才最終落入了狼子野心的日本人之口,要不是因爲臺灣島是在太大,估計這個時候也跟琉球羣島的命運一樣被劃爲了沖繩縣了。

這些事情項玉在前世都無法改變,只能望洋興嘆,但是如今他既然已經穿越了,那麼他就一定要竭盡全力的去改變這一段屈辱的歷史。

李陽的心思其實很簡單,這個時候面對日本人的攻勢,他的國家首當其中,第一個被攻擊的肯定是北琉球,但是由於之前他的軍隊已經損失過半,加上士兵的戰鬥力實在是太差了,因此單憑他自己是絕沒有可能抵擋得了日本人的攻勢的,這個時候尚令又帶着自己的軍隊全部撤走了,如此一來他就更沒有指望了,但是這個時候明軍的憑空出現給了他一道明亮的曙光,之前日軍被明軍打得大敗的場景被他親眼目睹,說實話,要不是親眼目睹就算是一萬個人跟他說明軍怎麼怎麼厲害他都不會相信,但是在親眼目睹了明軍在零傷亡的情況之下就打退了將他的軍隊攆的到處跑的日軍之後,他便認定明軍就是他保存自己國家的主要外力了。

而在隨後項玉亮出了明軍的身份,雖然他跟尚令一樣懷疑這是不是真的明軍,因爲畢竟明朝已經滅亡了十幾年了,而且就在去年他們兩個國家還都向清朝派遣了使者,想要向清朝稱臣,以尋求大清的保護,但是這件事情後來沒有成功,清朝對其沒有什麼興趣,甚至是都沒有聽說過什麼琉球國,因此他們指望依靠大清來保護自己不被日本人侵略的算盤就落空了。

但是跟尚令不一樣,尚令可以不接納明軍,甚至是組織明軍進入他的國土,那是因爲有他李陽頂在他的前面,他李陽的國家一日不滅,那麼南部的琉球國自然是沒有危險的是,所以尚令的態度才那麼堅決,甚至是不惜和明軍直接撕破臉,但是這事放在他李陽的身上時不行的,他還得指望着明軍來保衛他的國家呢。

明軍被安置在了北琉球的國都外面,說是一國之都,其實城市規模不僅很小,而且很破舊,但就城牆來說,要是拿來跟基隆的城牆相比,那簡直就不能比,北琉球的國都的城牆高度不到兩丈,周長還不到十五里,這樣子在中國只能算是一個小縣城的規模,但是他們的城牆竟然是用的土牆,這一點簡直把項玉給雷翻了。

城牆上面這個時候已經有了很深的一道道溝壑,這顯然是是經過了雨水的沖刷留下來的,這樣的城牆哪裡有什麼防禦力啊,簡直就是一推就要倒嘛,不只是城牆破舊,城市規模小,而且他們城市裡面也是真的窮,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商業和工業,都是物物交換,交還的還都是一些日常必須的生活品,經過一點點的加工的商品都很難看見。鐵匠鋪裡面只能鍛造很簡陋粗糙的武器,士兵們甚至沒有一件像樣的盔甲,弓箭還只是大長弓,複合角弓都做不出來,弓箭只有一根光禿禿的箭桿,連後面的幾片羽毛也不會安。

第258章 歐洲震動第180章 海戰爆發第380章 鏖戰鎮南關(一)第431章 中南半島和澳洲第83章 抓獲細作第228章 攻城戰(下)第146章 五十兩白銀一個花姑娘第277章 攻破巴達維亞第182章 落日黃昏第119章 糧價風雲第352章 江陰海戰第285章 再攻鎮海第344章 海澄攻防戰(七)第33章 遭遇風暴第305章 雨後春筍般的清廷水軍第163章 馬尼拉的情報第63章 臺中對第232章 衝出重圍第129章 分頭行動第404章 平定準葛爾(三)第380章 鏖戰鎮南關(一)第326章 白船事件第84章 戰前佈局第234章 破城第373章 關寧鐵騎第167章 南洋海盜第224章 商議第376章 救是不救?第139章 中華帝國第279章 百萬勞力第20章 塗嶺大戰(三)第5章 棄守安溪第192章 議和第361章 神秘來賓第298章 猛攻第165章 俘獲蒂亞戈號第286章 初戰告捷第367章 項玉登基第287章 再殲援軍第1章 戰敗的將軍第55章 金門海戰第185章 海灣炮戰(中)第157章 炎黃村暴露了第118章 狙擊大隊第406章 朝鮮戰局第374章 大水攔路第272章 暗線第249章 遊逛基隆第297章 南京城下第40章 下一步計劃第281章 趙開第219章 意外的情報第13章 改編火器營第219章 意外的情報第206章 逼上絕路第234章 破城第283章 出兵第7章 成功北上第150章 炸懵了第275章 束手無策?第348章 最後一道防線第273章 兵臨城下第286章 初戰告捷第219章 意外的情報第143章 派人和談第377章 騎兵?奇兵!第84章 戰前佈局第386章 平西王亡第252章 糧食戰略(二)第151章 一邊倒的戰鬥第417章 兵臨盛京第201章 海上殘骸第370章 四國鼎立第58章 風雲突變第367章 項玉登基第383章 兵臨廣州第37章 送上門來的機會第251章 糧食戰略第222章 價格爭議第222章 價格爭議第12章 整頓亂軍(二)第430章 對日作戰(二)第181章 攪亂隊形第297章 南京城下第65章 糧食危機第283章 出兵第397章 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第394章 退守遼東第211章 清廷的警覺第340章 海城攻防戰(三)第334章 同意出資第378章 戰局糜爛第204章 海上遭遇第343章 海澄攻防戰(六)第7章 成功北上第70章 戰前準備第224章 商議第239章 北方的神秘戰艦第86章 籌備貨幣
第258章 歐洲震動第180章 海戰爆發第380章 鏖戰鎮南關(一)第431章 中南半島和澳洲第83章 抓獲細作第228章 攻城戰(下)第146章 五十兩白銀一個花姑娘第277章 攻破巴達維亞第182章 落日黃昏第119章 糧價風雲第352章 江陰海戰第285章 再攻鎮海第344章 海澄攻防戰(七)第33章 遭遇風暴第305章 雨後春筍般的清廷水軍第163章 馬尼拉的情報第63章 臺中對第232章 衝出重圍第129章 分頭行動第404章 平定準葛爾(三)第380章 鏖戰鎮南關(一)第326章 白船事件第84章 戰前佈局第234章 破城第373章 關寧鐵騎第167章 南洋海盜第224章 商議第376章 救是不救?第139章 中華帝國第279章 百萬勞力第20章 塗嶺大戰(三)第5章 棄守安溪第192章 議和第361章 神秘來賓第298章 猛攻第165章 俘獲蒂亞戈號第286章 初戰告捷第367章 項玉登基第287章 再殲援軍第1章 戰敗的將軍第55章 金門海戰第185章 海灣炮戰(中)第157章 炎黃村暴露了第118章 狙擊大隊第406章 朝鮮戰局第374章 大水攔路第272章 暗線第249章 遊逛基隆第297章 南京城下第40章 下一步計劃第281章 趙開第219章 意外的情報第13章 改編火器營第219章 意外的情報第206章 逼上絕路第234章 破城第283章 出兵第7章 成功北上第150章 炸懵了第275章 束手無策?第348章 最後一道防線第273章 兵臨城下第286章 初戰告捷第219章 意外的情報第143章 派人和談第377章 騎兵?奇兵!第84章 戰前佈局第386章 平西王亡第252章 糧食戰略(二)第151章 一邊倒的戰鬥第417章 兵臨盛京第201章 海上殘骸第370章 四國鼎立第58章 風雲突變第367章 項玉登基第383章 兵臨廣州第37章 送上門來的機會第251章 糧食戰略第222章 價格爭議第222章 價格爭議第12章 整頓亂軍(二)第430章 對日作戰(二)第181章 攪亂隊形第297章 南京城下第65章 糧食危機第283章 出兵第397章 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第394章 退守遼東第211章 清廷的警覺第340章 海城攻防戰(三)第334章 同意出資第378章 戰局糜爛第204章 海上遭遇第343章 海澄攻防戰(六)第7章 成功北上第70章 戰前準備第224章 商議第239章 北方的神秘戰艦第86章 籌備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