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吐蕃來使

夜深了,李慶安的馬車緩緩地離開了獨孤府,向城外駛去,馬車內,除了李慶安外,還有右相裴旻,他刻意晚走一步,他有話要對李慶安說。

馬車在行駛中微微地晃動,李慶安平靜地靠在車壁上,眼睛微閉,銀白色的月光透過車窗照在他的臉上,使他那張富有輪廓的臉龐充滿一種神秘的魅力。

“相國,我想讓獨孤長鳳出任太府寺少卿兼度支使,你覺得如何?”

李慶安的聲音很低沉,雖說是商量,但他語氣中帶有一種難以抗拒的力量,裴旻的心卻一下子放下了,他原以爲李慶安會受情所困而情緒低沉,可現在看來,他根本沒有被婉兒和明珠的事情所影響,他的思路依然十分清晰,其實裴旻和他同行,就是想和他談一談長鳳之事,沒想到他自己卻主動提出來了,讓裴旻十分欣慰。

太府寺是大唐掌管財物和糧食存儲的機構,它沒有財物的行使權,但度支使就相當於後世的計委,李慶安讓獨孤長鳳兼任這兩個職務,就相當於後世的人民銀行副行長兼計委主任,權力相當大。

很明顯,他是要讓獨孤氏逐漸掌權了,其實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李慶安本身沒有兄弟叔侄,他只能依靠妻族的支持,獨孤氏是皇親國戚,也是大唐豪門之一,他怎麼可能不加以利用,但讓他有些遺憾的是,他一直沒有能找到一個足以讓他信賴的獨孤族人,這種信賴不是指信任,而是要有一種能承擔重任的能力,可惜獨孤適去世後,他在獨孤家族中就找不到這樣一個人。

他的岳父雖然做過揚州長史、做過江淮轉運使,做過司農寺卿,還一度短暫地入相,但李慶安總覺得獨孤浩然身上缺少一點什麼,他也說不清楚,或許是當年獨孤浩然受不了李隆基的誘惑,想把明月送進宮的緣故,這件事在李慶安心中留下了陰影,使他始終有點信不過獨孤浩然。

而今天獨孤長鳳的出現讓李慶安在獨孤家族中又看到了希望,不僅因爲他是自己的大舅子,更重要是這個人非常踏實,從主簿、縣令,一步步做到許州長史,有豐富從政經驗,而且他很有原則,自己試探他是否可以擴招到十萬戶移民,他並沒有迎附自己,而是用大量的數據來委婉告訴自己,不可能招募到十萬戶移民,

這一點讓李慶安非常欣賞,直而不剛、實而不浮,這樣的妻族才能讓他信賴,而且還是自己的大舅子,他一定要好好栽培。

裴旻也笑道:“其實我也想和你談一談長鳳之事,在吏部的考評中,他幾乎年年都是上上考,今年的河南道大旱,許州太守吳中桓是新上任,對情況還不瞭解,所有的抗旱事宜幾乎都壓在長鳳身上,他能穩住許州局勢,沒有出現餓死人的慘劇,可以說功勞極大,也很有能力,所以吏部決定將他調回長安,出任京兆少尹,這樣就可以隨時出任京兆尹,這是快速上升的最好辦法,如果你覺得他出任度支郎中更適合,那我可以調換一下。”

李慶安沒有立即回答裴旻的話,裴旻的話提醒了他,他起初還考慮到獨孤長鳳比較年輕,不足以擔當大任,可他在許州的表現又似乎說明他很有能力,如果放在京兆少尹這個位置上,確實是一條迅速提拔的捷徑,他倒沒有裴旻考慮得周到。

李慶安立刻點點頭道:“那就依你的原方案,仍舊任命他爲京兆少尹,至於太府寺少卿兼度支使,我打算從安西調人,讓安西主管財政的劉晏來擔任,相國以爲如何?”

裴旻呵呵笑道:“原來太府寺的第一神算跑到安西去了,我說他怎麼失蹤了一年多,可以,他足以勝任。”

這時,馬車到了裴府,裴旻起身拱手笑道:“大將軍今天有些累了,就早點休息吧!明天也沒什麼事,有時間陪明珠出去走走,那孩子.....哎!”

“相國也早點休息,明天可能會有吐蕃使者進京,我估計來者不善。”

裴旻一怔,連忙問道:“吐蕃使者是幾時來的,怎麼沿途的地方官沒有稟報朝廷?”

“他們是從劍南過來的,我昨天才得到駱谷關的消息。”

“從劍南來,他們的消息倒也很靈通。”

裴旻笑一聲,便對李慶安拱拱道:“那好,我就先回府了。”

“相國慢走!”

裴旻下了馬車,李慶安一直目送他入府,這纔對車伕道:“出城,回軍營!”

馬車啓動,向城外轔轔駛去,李慶安望着天空一輪孤月,他不由嘆了口氣,明珠之事就讓明月去處理吧!他不想、也沒有精力再過問這些事了,吐蕃使的到來,會不會預示着吐蕃的復興。

.........

次日上午,一隊長長的吐蕃人隊伍進入明德門,由於吐蕃在大唐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前去迎接吐蕃使臣的官員地位也較高,是鴻臚寺少卿崔晉,鴻臚寺有兩個少卿,一個是裴瑜,主管西域和回紇各國,一個就是這個崔晉,主管吐蕃南詔以及東北諸國。

崔晉是崔渙之侄,年約三十餘歲,進士出身,能說一口流利的吐蕃語,他天不亮便趕到咸陽,接到了長途跋涉而來的吐蕃使團。

吐蕃使團的主使叫達贊頓素,是吐蕃主管農牧業的大臣,他在吐蕃地位頗高,這幾年在他的主政下,吐蕃的農牧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他規定吐蕃人每家每戶都必須養一匹馬、一頭犛牛、一頭乳牛、一頭黃牛,他還開創了吐蕃夏季割青草、曬乾備冬的先例,也就是吐蕃人的放牧從原來的散養改爲散養和圈養並舉,這就極大地提高了吐蕃的牲畜數量,因此達贊頓素被譽爲吐蕃七良臣之一。

達贊頓素的素養很高,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外表顯得溫文爾雅,他說話也非常謙虛,臉上總掛着微笑,使人容易對心生好感。

儘管崔晉能說一口流利的吐蕃語,但在大唐,向來都是外族人來說漢語,而不是漢人去說外國語,所以吐蕃使團說的都是漢語。

“崔少卿,我上次來長安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這次再來大唐,依然感受到長安和二十年前一樣繁盛。”

達贊頓素望着朱雀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和佈局宏偉的長安城,他不由深深地感嘆道。

崔晉也笑道:“二十年還是會有很多變化,有些事情不去深入是感受不到。”

達贊頓素微微一笑道:“二十年前我就沒有深入,現在當然感受不到,不過大唐出現兩個朝廷,這倒是出人意料。”

崔晉淡淡道:“我們漢人自古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短暫的分裂必然會帶來更強大的盛唐,倒是大唐周邊其他藩國,一旦分裂就會走向衰弱,直至滅亡,特使請!”

達贊頓素乾笑兩聲,也道:“一路辛勞,是要休息一下了。”

吐蕃使團繼續前行,很快便抵達了皇城,鴻臚寺的客館位於皇城之內,有專人照管,前段時間來京城祝賀登基的西域各國使者已經陸續返回了,客館中空房頗多,吐蕃使團隨即被安排住了下來。

達贊頓素剛剛安頓好,連午飯都還沒有來得及吃,便開始準備下午和唐廷的第一次會談資料。

房間裡,兩名副手正忙碌地準備資料,達贊頓素則揹着手在房內來回踱步,考慮着即將和唐廷的談判。

經過了幾年的勵精圖治和政治改革,尤其是吐蕃放寬了對奴隸的控制和對那囊氏等幾大家族的削弱,使吐蕃朝廷對高原各個部落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強,兵源劇增,吐蕃雄兵已由贊普即位之初的不到十萬人,發展到了帶甲士三十萬,牲畜數百萬頭,不僅完全恢復了曾經一度的衰弱,而且實力之強,更超過老贊普時代。

此時的吐蕃已經不甘心幾年前的失敗,他們要奪回一度失去的土地,尤其是盛產糧食的九曲和大非川一帶,要把疆域恢復到大唐八年前的程度,也就是唐蕃兩國以石堡城爲界。

大相尚息達贊建議,吐蕃應該文功武略並舉,不僅要出兵爭地,還要派使臣前往大唐談判,從政治上取得制高點。

達贊頓素閉目沉思,臨行前贊普再三叮囑,他此行的任務是請唐軍撤離積石山一帶,把柏海和烏海還給吐蕃,那裡從來都是吐蕃的領土,如果唐軍能退回到大非川,吐蕃願與大唐會盟。

達贊頓素在成都覲見了南唐皇帝李隆基,他們的要求被李隆基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那麼這次長安之行,又會有多大的收穫?達贊頓素並不抱什麼希望。

“大論,資料和禮物已經準備好,剛纔唐廷也派人來催過兩次,覲見的時間馬上就要到了。”

達贊頓素點點頭,道:“好吧!現在出發去大明宮。”

............

吐蕃使臣覲見大唐皇帝的地方安排在紫宸殿的副殿之內,除了少年皇帝李適外,還有監國李亨,以及政事堂的全體成員,另外鴻臚寺的主要官員也將參見覲見。

自從李豫登基後,他大力推廣簡約之風,廢除了很多繁文縟節,其中也包括對外邦來使的接見,諸如舉行盛宴、大加賞賜和繁雜奢華的接見儀式等等,都統統被廢除,節儉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李適登基後,這種簡約之風得到了很好的延續,掌有實權的李慶安尤其讚賞這種簡約,他不只一次說過,接見外藩不在於形式,而在於接見的規格,比如今天接見吐蕃使臣,全體政事堂成員都出席,便足以表現對吐蕃的重視。

接見的時間定在未時正,也就是現在的下午兩點,未時不到,參加接見的政事堂成員都陸陸續續從大明宮和皇城趕來了,目前七名政事堂成員中,趙王黨佔了四名,張黨一名,監國黨只有兩名,實力明顯不對稱了。

爲了扳回這一局,昨天便發生了新豐縣事件,這件事看似有點不了了之,其實不然,這件事只是一個伏筆,它的發作不是現在,而是在不久的將來,當關中軍陸陸續續進駐河南道後,安西移民事宜就會臨困難,那時就是他們討價還價的時候。

所以新豐縣事件後,監國黨就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一樣,此刻,在紫宸殿李亨的朝房內,李亨正站在窗前,注視着李慶安乘坐馬車的駛近,從他的窗戶,可以清晰地看見紫宸殿外面的情形。

看着李慶安從馬車上下來,李亨的嘴角露出了一絲難以察覺的笑意,今天上午,他的父皇李隆基派人給他送來一封信,說吐蕃的軍隊正在進行大規模的調動,很可能是要對大唐用兵了,要他們保持足夠的警惕。

這還是父皇去巴蜀以後,第一次寫信給他,雖然是藉口告訴他吐蕃之事,但信中還是透露出了一種父親對兒子特有的諄諄教導的口氣,而且寫信給他這件事的本身就不同尋常,李亨敏銳地意識到,他的父皇有了一點想和他和解之意。

他的父皇已經七十二歲了,而且身體極度糟糕,隨時都可能駕崩,很明顯,他已經在開始安排後事了,現在的關鍵就是他的繼承人問題,要麼是十八郎李瑁,要麼是十六郎李璘,或許會是自己。

如果父皇選擇他爲繼承人,李亨並不覺得滑稽,本來他的從政思路就和父皇非常接近,依託宗室權貴,加強對民衆的控制,否則當年也不會選擇他爲太子。

況且讓他爲繼承人,兩個短暫分裂的大唐就將迅速合而爲一,這也是他父皇最希望看到的,在重新滿足了一把皇帝癮後,他這位固執的父皇開始要面對現實了。

所以纔會有這封提醒他警惕吐蕃的來信。

李亨的思路又回到了這封信上,吐蕃將可能進攻大唐,如果真是這樣,那李慶安就得暫時離開長安了,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啊!

想到這,李亨回頭對站在一旁的王珙道:“獨孤長鳳的資歷和考評我都看過了,可以給予特別提拔,明天的政事堂會議,你可提議王璵改任洛陽尹,獨孤長鳳可直接提拔爲京兆尹。”

第562章 意外機會第507章 三個條件第382章 遠征信德(上)第517章 吐蕃棋局(上)第702章 史營內訌第310章 夫人外交第291章 燃眉之急第578章 何以爲報第233章 曲池壽宴(下)第435章 皇莊驚魂(下)第497章 祿山條件第543章 太廟高輩第698章 急求外援第107章 連夜追殺第588章 另起爐竈第166章 河西安帥第150章 韓國夫人第162章 相國退婚第576章 將帥異心第131章 奪島之戰(下)五十六章 夜遊長安上第279章 獨孤家宴第228章 步步爲營第432章 三個條件第248章 怛城決戰(上)第438章 形勢突變第681章 路遇明珠第440章 皇后珍珠第688章 河北風雲(下)第670章 靜室密商第298章 攜美遊莊(下)第518章 吐蕃棋局(下)第546章 野心之將第581章 特殊援軍第388章 萬里求聘第213章 山寺驚魂第559章 遊寺驚魂第523章 家規國法第632章 商人牽線(下)第561章 重組崔氏第20章 自古傷別第379章 血戰月氏(中)第698章 急求外援第60章 別院聽琴(下)第48章 封賞前夜(上)第618章 吳王虎子第625章 請君入甕第381章 噴赤血戰第368章 退而結網第497章 祿山條件第330章 西遷之禍第33章 血戰險堡(上)第685章 明珠求願第684章 胡商造反第383章 遠征信德(下)第613章 微服私訪(下)第233章 曲池壽宴(下)第534章 裴家名份第554章 河北大遷(中)第280章 以勢迫人第2章 難掩金色第593章 猙獰初露第307章 漫天開價第524章 驅狼入蜀?第103章 初到揚州第417章 劍走偏鋒第118章 恩生仇起第596章 將計就計第355章 拒不交權第99章 武舉考試第7章 突胡來襲第580章 事態蔓延第581章 特殊援軍第210章 貴妃說情第470章 獨孤家宴(上)第590章 緊急求援第252章 貨幣之謀第546章 野心之將第15章 並非盜賊第86章 揚州來客第282章 楊家之患第620章 衣不如新第603章 撤兵河東第270章 引君入甕五十五章 獨孤相親下第569章 計賺南鄭(下)第632章 商人牽線(下)第159章 上元觀燈(下)第155章 祿山斷爪第682章 暴風前夜第660章 蝦釣大魚(上)第144章 拜見太子第645章 上黨戰役(七)第527章 各有心思第52章 慕名請客第370章 天下六分第154章 清月詩社(三)第512章 斬斷後路第24章 老兵遺孤第12章 馬球風波(下)
第562章 意外機會第507章 三個條件第382章 遠征信德(上)第517章 吐蕃棋局(上)第702章 史營內訌第310章 夫人外交第291章 燃眉之急第578章 何以爲報第233章 曲池壽宴(下)第435章 皇莊驚魂(下)第497章 祿山條件第543章 太廟高輩第698章 急求外援第107章 連夜追殺第588章 另起爐竈第166章 河西安帥第150章 韓國夫人第162章 相國退婚第576章 將帥異心第131章 奪島之戰(下)五十六章 夜遊長安上第279章 獨孤家宴第228章 步步爲營第432章 三個條件第248章 怛城決戰(上)第438章 形勢突變第681章 路遇明珠第440章 皇后珍珠第688章 河北風雲(下)第670章 靜室密商第298章 攜美遊莊(下)第518章 吐蕃棋局(下)第546章 野心之將第581章 特殊援軍第388章 萬里求聘第213章 山寺驚魂第559章 遊寺驚魂第523章 家規國法第632章 商人牽線(下)第561章 重組崔氏第20章 自古傷別第379章 血戰月氏(中)第698章 急求外援第60章 別院聽琴(下)第48章 封賞前夜(上)第618章 吳王虎子第625章 請君入甕第381章 噴赤血戰第368章 退而結網第497章 祿山條件第330章 西遷之禍第33章 血戰險堡(上)第685章 明珠求願第684章 胡商造反第383章 遠征信德(下)第613章 微服私訪(下)第233章 曲池壽宴(下)第534章 裴家名份第554章 河北大遷(中)第280章 以勢迫人第2章 難掩金色第593章 猙獰初露第307章 漫天開價第524章 驅狼入蜀?第103章 初到揚州第417章 劍走偏鋒第118章 恩生仇起第596章 將計就計第355章 拒不交權第99章 武舉考試第7章 突胡來襲第580章 事態蔓延第581章 特殊援軍第210章 貴妃說情第470章 獨孤家宴(上)第590章 緊急求援第252章 貨幣之謀第546章 野心之將第15章 並非盜賊第86章 揚州來客第282章 楊家之患第620章 衣不如新第603章 撤兵河東第270章 引君入甕五十五章 獨孤相親下第569章 計賺南鄭(下)第632章 商人牽線(下)第159章 上元觀燈(下)第155章 祿山斷爪第682章 暴風前夜第660章 蝦釣大魚(上)第144章 拜見太子第645章 上黨戰役(七)第527章 各有心思第52章 慕名請客第370章 天下六分第154章 清月詩社(三)第512章 斬斷後路第24章 老兵遺孤第12章 馬球風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