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西南事終

第471章 西南事終

“這就是天朝的火車嗎……”

“嗚嗚——”

刺耳的汽笛聲響起,看着遠處一輛火車拉拽數節車廂的貨物向東方行駛,被足利義嗣派來大明參加即位大典的足利義教內心充滿震撼。

滿載貨物的火車速度並不比馬車快多少,可這種不需要馬匹就能拉拽數十萬斤貨物的存在,對於各國使臣來說只存在於神話中。

通往天津的官道上,先後離去的各國使臣都看到了一輛又一輛的火車,有的時候就連他們也懷疑,大明朝是不是真的是上天之子。

“總有一天,我們也要造出這樣的東西!”

一時間,日本、朝鮮、暹羅、滿剌加、占城、甘孛智等國的使臣紛紛許下了這樣的豪言。

中原向來是四周的風向標,對於大明朝的政策,各國毫無疑問都會耗費大力氣去研究。

從一開始的火器、寶船,再到現在的火車,他們只感覺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越來越多。

帶着震撼,他們抵達天津並乘船出海,向着自己的國家踏上歸程。

與此同時,整個大明也在穩步前進,通往南北的鐵路在一點點的修建。

從西南戰爭中走出的大明朝,利用東洲運送的金銀不斷鑄幣,並以基建的方式將新鑄貨幣流通到百姓手上。

大明朝的軍費從一千八百萬貫驟降一千四百萬貫,省下來的四百萬貫並沒有存着,而是投入到了市場中。

各省的工場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尤其是北方的工場更是崛起十分迅猛。

在民生與經濟的高速發展中,一場不算大的戰事也在蓄勢待發。

四月初三,朱棣率領燕山左衛,肇州左衛北上,大寧、渤海、遼東三個都司也各自集結兵馬往海喇兒靠攏。

三都司各自徵募民夫,調派糧草,通過惱溫江和陸路往海喇兒輸送糧草。

北京安定門外,上萬騎兵旌旗招展,兩班文武紛迭而至。

馬背上,朱棣眺望這支威武之師,儘管知道這次北征的耗費不淺,很有可能徒勞無功,但他還是決定北上,不給馬哈木休養的機會。

“爹,這次北征,您照顧好身體。”

“是啊爹,您別太逞能了,朱能他們又不是不行。”

戰馬跟前,朱高熾與朱高燧這倆人雖然沒有參與這一戰,但他們卻提心吊膽,生怕朱棣熬不過去。

要知道一身甲冑起碼六十斤,以朱棣五十八歲的年紀,穿戴一身六十斤的甲冑在漠北奔走數千裡,如何讓人不擔心?

“老二,你看看他們這兩人。”

朱棣瞥了一眼朱高熾他們倆,隨後便將目光投向朱高煦。

朱高煦身穿一身皇帝常服,面對朱棣的調侃,朱高煦也瞥了倆人一眼,對朱棣迴應道:

“老大和老三不知兵,您別聽他們的,照您自己想法來就行,您的身體我清楚,再來兩次都沒事。”

朱高煦這話還真不假,朱棣的身體可比歷史上好太多了。

歷史上朱高熾與朱棣意見不合,朱棣還需要放夏原吉在關內監督朱高熾,避免朱高熾亂搞。

兩父子就遷都北京這一件事都吵了不知道多少次,更別提修撰《永樂大典》和下西洋、徵交趾、滅思南田氏的事情了。

對於朱棣的政策,朱高熾基本只同意修運河、梳理黃河、疏通吳淞江這些惠民的政策,其它政策一概與朱棣唱反調。

長時間下來,朱棣情況能好才奇怪了。

反倒是朱高煦擔任太子以來,凡是朱棣想的,朱高煦基本上都能滿足他,亦或者幫他想辦法。

兩父子在政策上的意見高度統一,偶爾不統一的時候,大多是朱棣覺得朱高煦太激進,步子邁太大了。

不過就結果來說,朱高煦的步子似乎一直很穩,因爲他搞錢的手段着實有點多。

困擾洪武三十三年的錢荒問題,不到十七年就被他極大緩解,而且就當下的情況來說,恐怕只需要幾年,錢荒的問題就能得到解決。

“這次的耗費不淺,國庫若是有壓力,你便手書我。”

朱棣滿意看着朱高煦,朱高煦聞言輕笑道:“不過一二百萬貫的軍費,父親若是擔心,那明歲削減五十萬貫的內帑來補貼國庫就行。”

“哈哈哈……”聽到朱高煦這話,朱棣知道自己沒選錯人,故此抖動馬繮。

“好了,都滾回去吧,等我凱旋歸來!”

隨着他話音落下,指揮兵馬的朱能當即下令大軍出征。

很快,一萬騎兵與兩萬輔兵開始北上。

朱瞻基與朱瞻壑穿戴甲冑策馬而來,與朱高熾、朱高煦他們作揖。

“爹,大伯(二叔)、三叔,我們走了。”

“去吧!”

朱高煦擺擺手,朱高熾憋着一肚子話,見朱高煦一點不擔心,便忍住了話癆,眼巴巴看着朱瞻基他們作揖北上而去。

“老大、老三,你們回王府休息去吧,我也去處理政務了。”

眼見大軍出征,朱高煦對老大和老三交代一聲,便轉身坐上了大輅向城內駛去。

在他走後,朱高熾和朱高燧才乘坐象輅向王府駛去。

不多時,原本熱鬧的安定門瞬間就冷清了下來。

一個時辰後,朱高煦大步邁入了武英殿內,而桌上已經堆積了不少於二百份奏疏。

沒有休息的時間,他很快就再投入了繁雜的工作中去。

似乎因爲朱棣離去,故此許多大臣開始紛紛彈劾現任錦衣衛指揮使紀綱,以及左都御史陳瑛、御史覃珩等人。

眼看朱高煦沒有駁回這些奏疏,故此上疏的大臣開始越來越多,最後彈劾他們的奏疏足有數百份之多。

面對這樣的情況,朱高煦於四月初九下旨,召刑部給事中耿通查案,羈押紀綱、陳瑛、覃珩等三十餘名官員。

四月十七,耿通上交奏疏,稱在紀綱等人府中查抄賬本三箱,牽扯官員六百餘名,吏員二千餘名,查獲黃金十二箱,白銀八十七箱,銅錢六百餘箱,金銀珠寶、古董字畫等四十餘箱,宅院別墅數十座,良田數萬畝。

四月二十,耿通上奏紀綱、陳瑛等人收受賄賂,依《大明律》,理應剝皮充草,以儆效尤。

奏疏傳至朱高煦面前,朱高煦以:“紀綱等人皆爲先皇臣工,於國朝有功,死罪可免,故此將紀綱、陳瑛等人發配渤海長春府爲庶民。”

朱高煦對紀綱的懲處,引起了耿通等官員的強烈不滿。

在過去十七年時間裡,紀綱和陳瑛害死的官員可不在少數,解縉都被紀綱令人埋雪而死,更何況其它份量不重的官員。

不過對此,朱高煦下旨令羣臣不得再議,堅決執行自己先前的旨意。

見狀,耿通等人也只能無奈閉嘴,畢竟現在的他們連自保都困難,如果不是朱高煦約束新政派,那黨爭興許會提前二百年上演。

平衡的廟堂,讓朱高煦可以從容的理政,針對性的對各省做出安排,例如當下……

“這次牽扯了幾千人,查獲的金銀銅錢也不少,足有八百萬貫之多。”

“有了這筆錢,北方的工業也可以更細緻的安排了。”

武英殿內,朱高煦拿着戶部遞來的查獲入庫所得做出評價,戶部尚書郭資聞言也作揖道:

“陛下,這筆錢其實可以用作西北鐵路的修……”

“西北鐵路確實要修建,但不是現在,等路線勘察好再說。”

朱高煦打斷,隨後將目光放到了郭資身旁坐着的工部尚書黃福身上。

“黃福,去歲讓你前往陝西、甘肅找尋的礦藏,情況如何?”

“回陛下,咸寧縣的大西溝鐵礦已經找到,只等調配錢糧就可以募工開採。”黃福作揖回答道:

“此外,甘肅等府的鐵礦、煤礦都已經找尋到,與大西溝鐵礦一樣,調配錢糧即可開採。”

黃福的回答讓朱高煦滿意頷首,山西及西北的礦,是西北富裕的基礎。

這些礦很早就有人發現,只是因爲運輸不出去,故此沒有大面積開採。

一旦有了鐵路,那這些地方的資源就可以源源不斷的流入崤山以東的中原大地。

“先招募足夠數量的鐵礦工,對鐵礦進行開採,同時修建水泥場、火藥場來製作水泥和火藥。”

“西北之地偏遠,礦工工價不可能按照山西和北直隸的工價給,就按照每日百文撥給吧,至於水泥和火藥則是按照每日五十文撥給。”

朱高煦給陝西和甘肅定下了工價,這讓黃福不免作揖:“陛下,是否定太高了?”

黃福這話不假,在陝西和甘肅,當地工價十分便宜,哪怕是礦工工價,也鮮有超過每日四十文的。

現在官營進場,一給就是一百文一天,一年下來就是三十六貫半。

要知道即便是陝北這種荒僻之地,糧價也頂多就是每石五百文罷了。

按照朱高煦制定的工價,如果陝北開礦募工,一個礦工一年的收入就足夠買七十三石米,足夠養活十幾口人。 以甘肅和陝西的人口,當地如果能提供三十萬礦工崗位,那當地的百姓都能依靠礦產吃飽了。

至於水泥場和火藥廠的工價,也基本比當地普通工人多出兩倍多。

黃福知道從海外獲取金銀必須要以基建的方式發錢,但也不能這麼發啊。

“就按照這個工價,反正朝廷還有賺頭,只是賺多賺少罷了。”

“鐵礦先開工,錢糧我會讓戶部調撥給你,你不用擔心。”

朱高煦並不認爲工價很高,或者說是國情不一樣。

大明每年從海外流入的金銀有七百餘萬貫,黃金存下後還有最少五百多萬貫的資源可以鑄錢使用。

這筆錢如果發給整個大明百姓,那每個百姓每年都能得到五十幾文,能讓一口人舒服過十天,而且這個數量還在不斷上漲。

全部發給百姓自然不現實,但投入工業,將大明的農業人口轉爲工業人口卻十分值得。

英國和西班牙同樣從美洲掠奪白銀黃金,西班牙無法開啓工業化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是他們並沒把掠奪而來的金銀投入生產中。

大明不能步西班牙的後塵,故此朱高煦要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極大推動大明朝的工業進程。

世界人口市場有三億,如果大明能吃下着三億人口市場,那其它國家就很難有翻盤的機會。

該打的仗已經在永樂年間打完,現在朱高煦要做的就是發揮祖傳手藝,開荒種地、研究技術,科技創新。

想到這裡,朱高煦詢問郭資:“新作物的推廣如何?”

“新作物已經在西南山區和東北、西北種植,面積不算大,不足一千四百萬畝。”

郭資如實彙報,朱高煦並不覺得這樣的速度慢,頷首讚許道:

“這樣的速度已經很快了,太學那邊已經在進一步的研究化肥,同時培育新作物。”

“等化肥可以量產,不需要再依靠鳥糞石的時候,百姓也就不用再擔心餓肚子的事情了。”

“另外,小學推廣主要還是以北方畢業的教習爲主,如果不行,再重新招募培訓。”

“眼下,禮部統計的學子數量已經多達八百餘萬,我們的師生比例也達到了一比二十七。”

“這個比例已經很高了,最多不能超過三十,該招募還是繼續招募,再苦不能苦教育,這是我們和四夷的區別。”

朱高煦記得兩次工業革命之所以推動的那麼快,實際上離不開當時歐洲對基礎教育的重視。

如1754-1784年,英國小店主文盲率僅爲5%,約曼農和農場主羣體文盲率爲19%,各類商人羣體文盲率爲20-30%,管家羣體文盲率爲46%,建築工人羣體文盲率51%,農業工人與家庭僕人羣體文盲率59%%……

在殖民地金銀流入後,基礎教育得到重視,不過區區五十年時間,英國社會識字率進一步提高,商人羣體文盲率下降爲15-30%,建築工人文盲率爲38%……

這還是英國和清朝保持貿易逆差的情況下,而現在的大明佔據了對世界貿易順差,以及東洲、崑崙洲金銀礦的兩個優勢。

儘管在人口體量上,大明是十八世紀中期英國的近十倍,但文盲率下降的速度也不會比英國慢太多,因爲大明的生產力比當時的英國要高,物價更低廉。

想到這裡,朱高煦揉了揉眉心,對郭資和黃福道:

“北方需要扶持,南方則是穩步進發,一旦兩京鐵路開通,南方也將獲得北方源源不斷的低價煤炭與鐵料,這對南方來說也是好處。”

“是……”二人作揖應下,朱高煦也擺手道:“退下吧。”

“臣等告退……”

二人起身離開,朱高煦也繼續低頭處理起了奏疏。

在他處理奏疏的同時,朱棣的隊伍還在緩慢的北上,而在臨安府建水縣停留了近一年的陸愈也終於被告知可以前往車裡的景洪縣任職。

他帶着上百名官員及六百餘名吏員前往了車裡府,由於正值夏季,當地十分悶熱,許多北方南下的官員及吏員承受不了這種悶熱,紛紛向陸愈辭別。

陸愈無奈,只能同意他們辭別。

故此當他來到車裡府治所景洪縣的時候,身邊七百多人的隊伍只剩下了不到四百人。

由於擔心叛亂,當地依舊是軍管狀態,駐紮着四個衛兩萬餘軍隊。

所謂的景洪縣,實際上就是傣族修建的一個寨子。

陸愈抵達此處時,所見到的是種植水稻的傣族奴隸,以及許多來往監督的軍士。

景洪縣由木寨組成城牆,寨子周長二里餘,寨子內部可以生活數千人。

由於依靠瀾滄江,這裡並不缺水,相反十分悶熱。

四周許多樹林因爲戰事被焚燬,但在這樣的雨林氣候,那些被焚燬的樹林已經被綠植所覆蓋,根本看不到被焚燬的痕跡。

這樣的環境,比呂宋有之過而無不及。

“車裡府有大大小小五十七個寨子,基本以白衣(傣族)爲主。”

“軍隊統計過,合計人口是三十六萬七千餘口,耕地是七十九萬二千餘畝。”

“現在你們來了,這《黃冊》和《魚鱗圖冊》便交給你們了。”

“我們從下個月開始會陸續撤走軍隊,每個千戶會從當地遷徙幾個村寨的白衣,最後留下一個衛所在車裡戍邊。”

“最後差不多撤走三十個寨子,留下二十二個寨子給伱們。”

“不過你們也不用擔心,隴川那邊已經開始遷徙人口過來,據聞有數萬。”

車裡府景洪寨內,站在曾經土司的院子裡,陸愈與駐紮在當地的沐晟溝通着如何交接。

得知沐晟他們要撤走三十個寨子的百姓,並且還有數萬漢民遷徙而來,陸愈不免鬆了一口氣。

“多謝都督交接!”

陸愈對沐晟作揖,沐晟頷首算是打了招呼,而後便離開了景洪寨,返回了自己在寨子外的營盤中。

見沐晟離去,陸愈也開始交代接手各寨子,同時按照朝廷的要求,選定五個縣來作爲治理車裡府的根基。

當地雖然悶熱,但有抗瘧粉和足夠的水,這就已經滿足了許多開荒的條件。

接下來的幾日,陸愈基本上在和沐晟做戰後交接的工作,直到隴川的數萬罪民被流配而來,陸愈纔開始了對車裡府的治理。

首先開設水泥場來方便日後修建水利設施,修建城池房屋,其次則是對車裡府留下的百姓進行大集中,小分散的管理。

所謂大集中就是把大部分人口集中到五個縣周圍開荒,至於過往存在留下的耕地,則是留守少量百姓來耕種。

對於留守的百姓來說,他們直接獲得了整個村寨的田地,有的甚至二十幾戶人家,不過百餘口人,就得到了上千畝的耕地。

爲了他們能好好種植,陸愈還將軍隊交給他的耕牛統一分配給了這些百姓。

至於那些被遷徙到五個預定縣周圍開荒的百姓,他們也並不覺得有什麼。

土司在的時候,他們是土司的奴隸,如今翻身做主人,雖然開荒辛苦,但開荒的田地卻是自己的,而且糧食管夠,這對他們來說,已經是曾經不敢想象的日子了。

車裡府的戰後恢復在陸愈的東奔西走下漸漸走上正軌,而隴川府的情況則是在江淮利用王瑄的威勢將當地罪民一掃而空後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改稻爲桑、改稻爲蔗的事情屢見不鮮,作爲中學畢業的人,江淮利用中學學習到的知識,在隴川各縣修建了製糖廠。

利用滑輪施加壓力,將甘蔗榨汁的機器並不算什麼先進的手段。

儘管還不見成效,但就江淮在殿試答卷的內容來看,支持他並不會讓王瑄和徐碩擔責。

故此,徐碩對隴川和車裡的支持並不少,他十分希望能與二人建立關係,以便自己日後登臨廟堂。

至五月中旬,雲南布政司及都司也將軍隊在雲南改土歸流繳獲的文冊上交到了北京,朱高煦得以檢閱。

“軍隊在雲南的改土歸流,查出二百七十六萬口人,耕地八百二十四萬餘畝,許多人逃往了三宣十慰,繳獲的金銀留存軍隊半數後,上交的有二百六十餘萬貫。”

亦失哈彙報着雲南改土歸流的結果,坐在椅子上的朱高煦聽後頷首:

“金銀數量倒是並不多,人口和耕地倒是遠超我的預期。”

“這筆金銀就交給雲南布政使司用於戰後恢復吧,我看徐碩對隴川和車裡支持力度很大,希望這兩處地方可以成爲日後朝廷經略三宣十慰的基地。”

合上文冊,朱高煦給出了隴川府和車裡府這兩個府很高的評價。

見朱高煦這麼說,亦失哈也輕笑道:“那個隴川府的江淮前幾日還上疏,希望朝廷能修建一條從隴川前往南甸、經幹崖前往蠻莫的鐵路。”

“雖說只有三百里,但以雲南的情況,造價恐怕不會低於一百萬貫。”

“這個江淮,還真是敢提……”

“呵……估計是王瑄那憨貨的意見。”朱高煦輕笑一聲,倒是並沒有直接拒絕江淮的上疏。

在他看來,隴川這三百里鐵路還是很有必要的,大明的技術不太支持修建橫穿秦嶺的鐵路,但隴川如果能直達重慶、成都,那則是可以走陸路和水路,將成都平原、湖廣、江南的物資和兵力輸送到雲南。

不過問題在於,相比較秦嶺,雲南的橫斷山脈也並不好翻越,具體的還得工部前去考察才行。

只是現在工部在勘察西北鐵路,況且麓川被自己析分,自己也不會給麓川重新擡頭的機會,因此西南鐵路的修建並沒有那麼急迫,可以等兩京和東北鐵路完工再討論。

如此想着,朱高煦也想起了北征的老頭子,不由詢問道:

“對了,老頭子他們到哪了?”

第45章 爲朱氏孫203.第203章 柳暗花明第456章 衣錦還鄉第343章第343章第52章 街頭鬥嘴223.第223章 戰火奮燃第342章 開港招撫第397章 哀毀骨立第24章 領功受賞250.第250章 瑞雪兆豐年322.第322章 應對自如第134章 以待天時第59章 東窗事發214.第214章 建文削藩192.第192章 兵者詭道第389章 日本國變第15章 武英殿中第419章 大航海到來第512章 物是人非151.第151章 風雨前綴第343章第37章 一舉一動第56章 陳年往事143.第143章 老奴末日第413章 狗咬狗第473章 自取滅亡第126章 百里無鳴第459章 闔家團圓第68章 武英理政第371章 西南震怖291.第291章 兵臨福岡第448章 遷都北京第441章 父慈子孝第111章 喜事連連310.第310章 南北分卷第26章 羽林左衛332.第332章 窮途末路第416章 琵琶湖之戰第447章 瘈狗噬人第9章 營中小院247.第247章 三方拉攏164.第164章 燕王掃北第359章 自由貿易260.第260章 首戰即決戰第131章 日出松江第461章 解決民生158.第158章 黑雲壓城第513章 提振民心第98章 但願海波平162.第162章 死傷甚重第361章 輕敵冒進第66章 宮中密談210.第210章 風雨前奏第407章 永樂十年第110章 佈局成功255.第255章 渡海登陸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第433章 北征告終第6章 陰晴圓缺第500章 朱門父子169.第169章 西虜猖獗第524章 以一持萬227.第227章 炮轟鐵嶺203.第203章 柳暗花明第415章 戰爭序幕第111章 喜事連連301.第301章 父慈子孝第16章 閒暇日子第49章 傲雪欺霜307.第307章 東宮有後第88章 晉府難安第29章 二王相猜第345章 呂宋宣慰司第108章 諸王態度第475章 父債子還307.第307章 東宮有後第5章 洪武暮色第111章 喜事連連234.第234章 烽火夏至第455章 人在囧途第399章 審時度勢215.第215章 女真八衛第12章 天下糜爛185.第185章 東征西討第400章 炮擊木骨都束第364章第528章 民康物阜325.第325章 永樂三年第400章 炮擊木骨都束第433章 北征告終第359章 自由貿易第496章 枕戈待旦第110章 佈局成功142.第142章 翻山逐北258.第258章 楊清水驛之戰第457章 爹求你件事193.第193章 卻胡兵七百里210.第210章 風雨前奏320.第320章 高歌猛進
第45章 爲朱氏孫203.第203章 柳暗花明第456章 衣錦還鄉第343章第343章第52章 街頭鬥嘴223.第223章 戰火奮燃第342章 開港招撫第397章 哀毀骨立第24章 領功受賞250.第250章 瑞雪兆豐年322.第322章 應對自如第134章 以待天時第59章 東窗事發214.第214章 建文削藩192.第192章 兵者詭道第389章 日本國變第15章 武英殿中第419章 大航海到來第512章 物是人非151.第151章 風雨前綴第343章第37章 一舉一動第56章 陳年往事143.第143章 老奴末日第413章 狗咬狗第473章 自取滅亡第126章 百里無鳴第459章 闔家團圓第68章 武英理政第371章 西南震怖291.第291章 兵臨福岡第448章 遷都北京第441章 父慈子孝第111章 喜事連連310.第310章 南北分卷第26章 羽林左衛332.第332章 窮途末路第416章 琵琶湖之戰第447章 瘈狗噬人第9章 營中小院247.第247章 三方拉攏164.第164章 燕王掃北第359章 自由貿易260.第260章 首戰即決戰第131章 日出松江第461章 解決民生158.第158章 黑雲壓城第513章 提振民心第98章 但願海波平162.第162章 死傷甚重第361章 輕敵冒進第66章 宮中密談210.第210章 風雨前奏第407章 永樂十年第110章 佈局成功255.第255章 渡海登陸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第433章 北征告終第6章 陰晴圓缺第500章 朱門父子169.第169章 西虜猖獗第524章 以一持萬227.第227章 炮轟鐵嶺203.第203章 柳暗花明第415章 戰爭序幕第111章 喜事連連301.第301章 父慈子孝第16章 閒暇日子第49章 傲雪欺霜307.第307章 東宮有後第88章 晉府難安第29章 二王相猜第345章 呂宋宣慰司第108章 諸王態度第475章 父債子還307.第307章 東宮有後第5章 洪武暮色第111章 喜事連連234.第234章 烽火夏至第455章 人在囧途第399章 審時度勢215.第215章 女真八衛第12章 天下糜爛185.第185章 東征西討第400章 炮擊木骨都束第364章第528章 民康物阜325.第325章 永樂三年第400章 炮擊木骨都束第433章 北征告終第359章 自由貿易第496章 枕戈待旦第110章 佈局成功142.第142章 翻山逐北258.第258章 楊清水驛之戰第457章 爹求你件事193.第193章 卻胡兵七百里210.第210章 風雨前奏320.第320章 高歌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