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龍火(上)

Shirley楊對我說:“你先彆着急,先聽聽教授是什麼意思。”然後她請陳教授接着把話講完,我和胖子等人也只好耐下性之來聽,陳教授說:“沉船要是真找不到了,我也就不這麼着急了,珊瑚螺旋海域雖然遼闊,可有條線索非常關鍵,如果用古代風水秘術找尋,想來應該有着手之處,海難過後,那艘船的水手中有一人倖存,他的救生艇在海上漂了三天兩夜,同伴都死了,他自己被漁船救起後沒多久也離開了人世,他在臨死之前透露過一個重要的信息,沉船的那個地方,海底有升騰的陰火在燃燒,海中陰火潛燃,這種奇特的現象在風水一道中是否應該有某種講頭?”

陳教授說起海底陰火潛行之事,沉船上唯一的倖存者,向救起他的人描述了這一罕見的自然現象,海底的火光把海面都燒亮了,火光照到了數百米之外,然而那火光好象曇花一現,很快就熄滅了,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有關海事記載的內容,也曾提及過類似的情形,風水秘術能夠窮通天地,不管山川湖海,在風水術中都有其解析,因爲海底同樣有山川峽谷,河流湖泊,也有森林盆地,風水一道中涵蓋形、勢、理、氣四項,在大湖大海中主要以“氣”爲論,謂之“海氣”,陳教授雖然不懂風水學,但他博覽羣書,知道自古便有這麼一說。

我沒想到陳教授竟然知道陰火與海氣有關,只好對答道:“從我所知道的十六字陰陽風水秘術來分析,有三種可能性,其一是在海底兩山環合之處,必有海氣凝聚,聚而不散化爲蜃,看到海下火光變幻,很可能是見到了海市蜃樓奇景,這倒不足爲奇;其二,海氣鬱積,造成海底油氣或是火山噴涌;第三種可能最大,傳說南龍中有龍燈之說,又名龍火,世間的火有四種,分別是鬼火,天火,人火和龍火,人火遇水而滅,龍火卻遇水而熾,若是陰火勢大,則必是龍燈無疑。”

不過我緊接着告訴陳教授:“青烏之術,或有其理,然而癖信之,則必成癡人,風水學畢竟是古老的產物,雖然有着天人相應的道理,可裡面的內容也不免有許多過分玄奧之處,例如這龍燈龍火之說,未必可以當真。”

可陳教授卻說道:“六合之內,無所不有,海氣海蜃之說確實縹緲虛無,但古人的智慧是不能小看的,有些事看似虛無不實,那是因爲功課作得還不夠,研究得還不深入,尚未能揣摩出前人的心意,我一生醉心於研究古西域文化,年輕時參加過一次考古發掘,那次經歷真是終身難忘,我們在古連奴出土了一件周代青銅器,被稱爲周穆王筵神盂,那是一件盛食器,彛紋爲飾,雷紋爲地,紋路雄奇壯麗,是青銅史上的巔峰之作。”

在那一時期,青銅和玉一樣,都被視作國之重器,在重要的場合爲了記錄重要的事件,周穆王筵神盂的紋飾上也同樣記錄了重大歷史事件,古人說“歸墟”是天地間的深淵,天下之水不論是江河湖海,最後都要匯入歸墟,卻用遠也填不滿,它的位置在東海,這並不準確,我看實際上很可能是指南海的海眼,周穆王筵神盂上記載了在南海的盡頭,有一個被稱爲歸墟之國的地方,現在比較通用的稱呼是恨天之國,恨天氏掌握着龍火的秘密,周天子派史者前去,希望能借龍火鑄造天鼎,周穆王筵神盂就是爲此所鑄。

由此可見南海確有龍火存在,只不過現代學者還沒有揭開這層神秘歷史的面紗,無法探明龍火的真相,關於恨天氏的記載在歷史上也只有隻言片語,直到現在,始終沒能發現這一文明的遺蹟,甚至連這個部族是否存在過,至今也仍在爭論不清,有人推測由於地質變動緣故,恨天之國的遺蹟都被淹在海底了,而後來一再被人提及,在珊瑚螺旋所目睹的海底陰火,很可能就是恨天文化曾經存在過的區域。

陳教授掰開揉碎地說了半天,我總算聽明白了,天下龍脈俱從崑崙而來,唯有南龍一支,起自峨眉,並江而東,向南沒入海鹽諸山而進海,隨後又在海底化爲九支十三脈,龍火處爲南龍兩條支脈環合之地,沉船的地方大概就在那裡,那片海域雖然有深淵般的海溝交錯,但底下大部分都是珊瑚礁,如果船真的沉到那裡,很可能不會沉得太深,打撈起來不會過於困難,難的是海底複雜的地形以及惡劣的海上環境,使得傳統地探測方法失去了用武之地,想來想去,也只有利用風水秘術中對南龍一脈的描述,找到那僅在偶爾可見的海底陰火源頭,然後以此爲中心,在附近展開地毯式的搜索來尋找沉船。

珊瑚螺旋海域顧名思義,海底地形複雜得就如同旋渦,而且海面上一年四季風暴不斷,潮汐幅度變幻莫測,現在已經有許多人盯上了那艘沉船,因爲是三不管海域,按照國際公約,撈到的東西完全歸申報人所有,再不盡快去沉船裡找到秦王照骨鏡,這件稀世國寶便又要流失海外了。

基於這些原因,陳教授希望我能配合專業打撈隊去找到那艘沉船,能夠準確地尋找海底龍火,也只有摸金校尉上觀天星,下查地脈的辦法最爲實用,除此而外不做他想,陳教授最後說:“我這輩子就這麼過去了,辛辛苦苦鑽研了幾十年,但都啃的是書本上的死東西,臨老都沒能有什麼獨到的創建,所以說百無一用是書生,要說真刀真槍的做一番大事業,還得指望你們這些真正有本事的人,我沒別的心願了,臨死前看到找回秦王照骨鏡就能閉上眼了。”

我聽陳教授言辭懇切,他要是有別的辦法,也不用來找我們了,按理說既然是他的事情,我當然不會推辭,可難就難在胖子和大金牙身上了。

第十二章 冢魄第二十五章 滇王墓(2)第二十二章 硨磲(上)第十四章 龍上水(下)第十章 本能的雙眼第二十五章 天龍出水(4)第九章 散魂孔(1)第十章 雙面屍(3)第三十三章 碧水之玄第十一章 三清觀(6)第五章 墳頭村(2)第十二章 無頭之王第十二章 天王老子(2)第四十四章 南海僵人第二十二章 摸金墓(3)第二十一章 食人蚌(上)第十三章 鬼吹燈第四十一章 湘西屍王第五章 三虎同行(1)第十六章 突圍(1)第一章 秦人金龍(3)第五十章 風水先生第五章 火瓢蟲第四十八章 斬首第四十六章 盤古神脈第八章 絞繩(下)第三十六章 獻王墓第四十五章 閻羅殿第十八章 觀龍圖(上)第五十四章 月夜尋狼第三十三章 霧隱迴廊第三十一章 死亡倒計時第四十六章 金井第十六章 死國羣屍(3)第十章 雷公嶺(3)第十一章 六道輪迴(2)第十三章 吊死鬼(5)第二十三章 裁雞令第五章 食人蟻(3)第四十二章 不歸路(上)第六章 鬼葵(3)第八章 密林第四十二章 緊急出口第九章 可恥的叛徒(1)第十六章 突圍(3)第十二章 絳血第十八章 畫壁(3)第二章 黃皮子墳(上)第二十三章 燈籠火(1)第三十章 鬼哭神嚎第五章 黑匣子第三十一章 恐懼鬥洞第四十六章 金井第十五章 懸陽洞(2)第十六章 死國羣屍(1)前言第十六章 屍油河(6)第六十二章 天怒第二十八章 強敵第十四章 絕對包圍第十六章 古城庫斯科(1)第四十一章 湘西屍王第十章 雙面屍(2)第二十二章 祭湖神(1)第三十三章 碧水之玄第十四章 紅犼第五十章 狹路相逢第十六章 死國羣屍(3)第三章 龍火(下)第三十六章 西北偏北第二十一章 兇鐵(上)第十六章 屍油河(6)第二十七章 龍虎杖第二章 黃皮子墳(上)第十三章 升官發財第十章 雷公嶺(2)第二十四章 地中有山第三十七章 海和尚第四章 熊的傳說(下)第十九章 鬼角(1)第三十九章 標本儲藏櫃第二十章 楊二皮(3)第五十三章 鬼母擊妖鉢第二章 無量山(3)第二十五章 天龍出水(4)第三十二章 藏寶盒(下)第十五章 鎮陵譜第三十四章 水深火熱第四十九章 江湖第五章 墳頭村(1)第十八章 野人的葬禮(1)第十八章 畫壁(2)第十四章 九龍回頭棺(1)第十章 桅燈魅影第三十章 肚仙第十八章 探海觀南龍(下)第一章 翡翠雙篆梅花箋(1)第二十一章 食人蚌(上)第三十章 鬼哭神嚎第十七章 潮汐(上)
第十二章 冢魄第二十五章 滇王墓(2)第二十二章 硨磲(上)第十四章 龍上水(下)第十章 本能的雙眼第二十五章 天龍出水(4)第九章 散魂孔(1)第十章 雙面屍(3)第三十三章 碧水之玄第十一章 三清觀(6)第五章 墳頭村(2)第十二章 無頭之王第十二章 天王老子(2)第四十四章 南海僵人第二十二章 摸金墓(3)第二十一章 食人蚌(上)第十三章 鬼吹燈第四十一章 湘西屍王第五章 三虎同行(1)第十六章 突圍(1)第一章 秦人金龍(3)第五十章 風水先生第五章 火瓢蟲第四十八章 斬首第四十六章 盤古神脈第八章 絞繩(下)第三十六章 獻王墓第四十五章 閻羅殿第十八章 觀龍圖(上)第五十四章 月夜尋狼第三十三章 霧隱迴廊第三十一章 死亡倒計時第四十六章 金井第十六章 死國羣屍(3)第十章 雷公嶺(3)第十一章 六道輪迴(2)第十三章 吊死鬼(5)第二十三章 裁雞令第五章 食人蟻(3)第四十二章 不歸路(上)第六章 鬼葵(3)第八章 密林第四十二章 緊急出口第九章 可恥的叛徒(1)第十六章 突圍(3)第十二章 絳血第十八章 畫壁(3)第二章 黃皮子墳(上)第二十三章 燈籠火(1)第三十章 鬼哭神嚎第五章 黑匣子第三十一章 恐懼鬥洞第四十六章 金井第十五章 懸陽洞(2)第十六章 死國羣屍(1)前言第十六章 屍油河(6)第六十二章 天怒第二十八章 強敵第十四章 絕對包圍第十六章 古城庫斯科(1)第四十一章 湘西屍王第十章 雙面屍(2)第二十二章 祭湖神(1)第三十三章 碧水之玄第十四章 紅犼第五十章 狹路相逢第十六章 死國羣屍(3)第三章 龍火(下)第三十六章 西北偏北第二十一章 兇鐵(上)第十六章 屍油河(6)第二十七章 龍虎杖第二章 黃皮子墳(上)第十三章 升官發財第十章 雷公嶺(2)第二十四章 地中有山第三十七章 海和尚第四章 熊的傳說(下)第十九章 鬼角(1)第三十九章 標本儲藏櫃第二十章 楊二皮(3)第五十三章 鬼母擊妖鉢第二章 無量山(3)第二十五章 天龍出水(4)第三十二章 藏寶盒(下)第十五章 鎮陵譜第三十四章 水深火熱第四十九章 江湖第五章 墳頭村(1)第十八章 野人的葬禮(1)第十八章 畫壁(2)第十四章 九龍回頭棺(1)第十章 桅燈魅影第三十章 肚仙第十八章 探海觀南龍(下)第一章 翡翠雙篆梅花箋(1)第二十一章 食人蚌(上)第三十章 鬼哭神嚎第十七章 潮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