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軍功經濟

淵蓋蘇文憤恨的看着戰場,那支甲冑齊全的士卒,在野外偶然的遭遇戰中很強。

但更讓淵蓋蘇文感覺到噁心的,卻是對方在依靠營地的防守戰中的驚人表現。

原本唐軍搭建起來的防禦設施對進攻的一方來說,算不上噁心,畢竟時間還是太短了。

但就算自己集中力量打開了營地缺口,那些手持盾牌,身穿甲冑的全甲步兵,結果就往那些缺口上一堵,那缺口不見了。

因爲這支士卒身上的甲冑,居然比他們搭建起來的營地可能都要來得結實。

至少,唐軍臨時搭建起來的營地那是木製的,但他們這身甲冑卻是鋼鐵的啊!

就在自己的士卒前衝導致陣型密集,唐軍抓住這機會盡可能的進行殺傷己方士卒。

而自己的士卒沖沖不上去,退退不下來,只能被對方的箭雨冰冷收割。

尤其那高得彷彿城牆似的船支,從這居高臨下的射擊讓淵蓋蘇文很難受。

淵蓋蘇文見到這幕,不由感到無比頭疼。

畢竟能對抗艦隊的只有艦隊,但高句麗的艦隊沒了,沒得甚至還有高句麗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水軍人才。

這讓高句麗在兵種上就缺了一環。

否則,高句麗的艦隊哪怕比大唐弱,但只牽制住大唐艦隊,自己就不會這麼被動。

同時,自己手中的攻堅力量也是相當的不足。

自己本部的力量收縮天賦不是說對對方無法造成傷害,但因攻城戰時無法發揮出騎兵軍團的衝鋒效果,失去第一擊所帶來的斬殺,那整個軍團的戰鬥力自然大打則扣。

這到底是自己好不容易纔培養出來的本部戰部,怎麼可能當做是炮灰來消耗。

說到底現在的高句麗還只是巔峰王國,甚至在巔峰王國中韌性是最強的一批了。

比較起當初好不容易出了一支二天賦的吐谷渾,高句麗的底蘊要高的多,但即使如此,高句麗到底還是王國,底蘊比較起大唐來還是差太多了。

至少對大唐來說,真打起來普通二天賦戰部完全能夠當做普通正卒使用。

國內只要戰將天賦加上軍隊天賦,靠府兵進行強行擴充,一個月能夠爆出十幾支來。

但高句麗已經是王國中的佼佼者了,但二天賦戰部對他們來說依舊是決定性力量,不可能這麼隨隨便便就丟在戰場上的,因爲補起來真不容易啊。

淵蓋蘇文見着幾次進攻都無法打開局面,也只能暫時選擇放棄。

等到打造更加先進的攻城器械或者召集更多高句麗士卒,再來找唐軍試試水。

畢竟自己的血將軍天賦擅長打血肉磨坊的絞肉機戰爭,到時候就算用人堆,也把對方給活生生的給堆死。

所以,淵蓋蘇文雖然選擇撤離,但卻開始去準備醞釀下一場的戰爭。

大唐把這麼枚釘子釘在平壤,對掌控平壤的淵蓋蘇文來說,是相當難受的。

隨交手終結李德謇沒多待,留下八艘船艦給蘇烈調度,就帶着艦隊主力順着海岸線撤離。

當然誰都知道,高句麗到大唐直接走西南角的對角線是最快的。

倒不是技術不夠不能辨別方位,而是隻要是正常艦隊就很少敢這麼勇的。

哪怕渤海已經算得上是華夏周邊最平穩的海域了,但誰也不敢保證一陣強風,一陣暴雨,會不會對艦隊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而靠着海岸線走,基本上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大海帶來的危險,讓艦隊能停靠岸邊。

畢竟大唐的最大優勢就是海運帶來的優勢,李德謇實在沒必要爲了着急而冒太大風險。

至於能不能來得及給蘇烈補給,李德謇一直都在幽州這邊生活,對這邊的環境可是清楚,至少在十月份到來前把物資給送上,李德謇相信不會誤事。

李德謇順着海岸線一路前行,航運速度到底比大軍前進的速度要快得多。

至少他回來時,看到海岸的卑沙城(大概大連市)已經被唐軍佔領,不過這時代大連的主要土地都還在水裡淹着,所以卑沙城實際上也就只是個小鎮,一個看起來異常熱鬧的小鎮。

因爲這城池對李泰來說還是很重要的。

這城市這時候有成爲港口的資格,因爲佔領這裡,大唐的軍隊海上運輸的糧草就能直接從這裡登陸,讓糧草的運輸距離又縮短了,這自然讓大唐軍隊的安全性提高了幾分。

當然,王真儒肯定是要罵娘了。

因爲佔領這裡,李泰命令沿岸棧道的距離又需要加強,然後他剛剛還以爲已經完成的工程,馬上就又要重新投入到新的工程中了。

面對魏王這甲方,王真儒能怎麼辦,只能結束完成工程的欣喜,馬上投入到新工程中。

不過,對李德謇來說,到底也是知道大唐軍隊進展順利,寫了一封奏報,上交給李世民。

李德謇倒沒敢留下來,畢竟登陸平壤的戰役不算是終結,所以李德謇帶着艦隊繼續一路向西,前往幽州去補給。

而李德謇來到幽州後,或者說僅來到天津,李德謇目光中便帶着幾分不可思議。

因爲現在的天津不但沒因戰爭而有什麼蕭索,相反這時候的幽州顯得格外熱鬧繁華,彷彿他們對就在渤海對岸,決定了兩岸關係的戰場毫無覺察。

而事實上,李泰在幽州埋下的種子,終於隨着大唐與高句麗的戰爭到來,開始真正催化。

這場史無前例的機遇讓幽州地區向工業化邁進了微不可見的一點點。

現代工業戰爭,跟古代農業戰爭最大的區別就是,工業化戰爭能把全國資源徹底動員起來,動員到國家每個階級,甚至每個個體,甚至每一份資源上。

這是非常恐怖的能力,也是工業化國家打農業化國家幾乎是爸爸打兒子的碾壓戰一樣。

也是現代外國爲什麼對華夏不敢正面戰爭,而只敢文化入侵,精修遠程飼養技術的原因。

因爲真打起來,在不計算核武器的情況下,那就真必須要集合整個外國的力量才能對一個十三億人口的工業化國家進行正面對抗,而且還未必能夠贏下來。

因爲一戰二戰,當真正工業國與工業國爆發戰爭時,除了遠離交戰區的美國外,所有凡是參加了一戰二戰的國家,都出現了嚴重的斷代與反戰。

因爲工業國與工業國的戰爭那是真會榨乾本國社會每一滴資源,一直到自己在廢墟中勝利,或者在絕望中毀滅。

而李泰對幽州的佈置,自然到達不了工業國的資源動員能力。

但李泰利用自己在幽州這的簡單工業,自己在軍隊之中建立的信譽體系,足以順利的進一步發揮自己的能力。

唐軍攻下遼東郡,李泰來到被劫掠的遼東郡中,馬上便對所有士卒表示,你們在戰爭中的所有繳獲,自己都可以給你們當場支付糧票與錢票比這些東西,讓你們保存。

士兵們都是相信魏王的,且不說魏王點石成金的能力他們都清楚,更重要的是,以前李泰也幹過這件事的,幫助他們把繳獲換成糧票,之後又把糧票換成物資。

只不過,這次在繳獲換成糧票後,李泰還會額外提供一種貨幣,功勳。

因爲國家是府兵制,所以除了甲冑與馬匹是朝廷提供的,但很多軍用物資都是府兵們自行準備的,某種程度上來說,府兵其實有點像國家的僱傭兵。

而一場場戰爭下來,這些府兵身上的裝備早就已經磨損了,有的甚至斷了,這些就算是朝廷也無能爲力,他們也都只能拿着戰場上的繳獲將就着用。

李泰直接便出售各種功勳武器,這些武器不能用糧票或者繳獲交換,只能用功勳交換。

這些武器質量比他們去鐵匠鋪裡面打造的武器質量要高的多,至於成本,算了……跟李泰還是別談什麼成本了,畢竟對這些東西的成本跟制式武器的成本是一樣的。

畢竟自己的東西那是幽州那邊的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這怎麼好說什麼成本呢。

而這些東西因爲不能用聯票與錢票買賣,只能夠用功勳交換,再加上質量優越,基本上他們都認爲這東西帶着是榮耀,倒對自己爲什麼不在戰場上多殺幾個人而後悔。

這些將士們陡然發現,魏王推出的很多東西,用功勳去換都能換到很多用糧票和錢票都買不到的好東西,甚至用功勳去換取些通常東西,比如茶葉蔗糖都能換到一大堆。

唯一讓他們感覺到頭疼的是,功勳不能交易,因爲這是有戰功做記錄的,若是弄虛作假直接人頭落地。

所以一些沒有功勳的人,只能讓人用功勳換了某樣東西后,自己再用其他東西去換取他們用功勳換取到的東西,一般上都要補上額外的差價。

而獲取功勳的就只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繳獲時按照比例換取功勳,如果願意也能把繳獲全部換取成功勳。

另外一種就是殺死敵人後,軍法官戰記錄的殺敵數量會額外記錄功勳。

只有這兩樣途徑能讓他們獲得功勳,除此外就沒別的渠道了。

而李泰這麼操作的原因很簡單,一是要激勵將士們殺敵,把他們殺敵的帶來的利益變得具體可視,甚至在這戰場上就能直接兌換轉化,讓他們感受到努力就能獲得收穫。

第二點纔是最重要的,李泰覺得當初糧票與錢票的所帶來的兩頭收割模式,所能從士卒手上獲取到的利益太慢了。

所以自己要想辦法進一步的分潤他們手上的利益,讓他們成爲戰場上的消費者。

這些什麼特質稀奇的軍用武器,雖然有着榮譽加持,但本質來說跟其他普通制式武器並沒有本質區別,但利用功勳的稀缺性,自己能進一步對他們繳獲物資進行分潤。

同時因爲功勳在李泰的操作下哪怕李泰定死了不承認交易,但本質而言,還是貨幣化了。

而且是以信用貨幣的形勢存在,那完全能把這東西看成是資本,一樣是李泰的信譽背書,那完全能看成是一筆額外資本注入到幽州產業上,從而讓幽州的整個產業蓬勃發展。

只要這戰爭繼續持續,這些將士們繼續獲得功勳,生產出來的東西被他們消耗,那這種蓬勃生產就能一直維持下去。

同時等到戰爭結束時,李泰只要表示這些功勳,只是這場戰爭的功勳,你們要是不換,以後就都取消了,他們一定會把這些東西給換取掉。

那幽州那些企業也就能定把這虛假貨幣給消費乾淨,把這個隱患也給徹底消弭。

李泰利用這種功勳,激勵了這些戰士,讓他們在戰爭中得到實惠,加速資本運轉效率。

同時刺激幽州本地的產業發展,儘可能調度整個國家的資源跟高句麗打這場戰爭。

藉助戰爭對高句麗的掠奪進一步下降整個體系維護的成本,甚至獲得了超額利潤。

等到戰爭結束,這些戰士們用功勳重新換取物資時,已得到產能擴張的企業,生產同樣的東西,那所帶來的成本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虛無的功勳資本在自己的經濟體系中轉悠了一圈,最後被自己收了回來,它雖然最後消失了,但幫助自己孵化了一批戰時企業,以另外的形勢存在了下來。

當然,這樣產生的企業自然有着這樣那樣的問題,甚至等到戰爭結束會因爲生產過剩而倒閉的怕也會不少。

但那是以後的事情了,李泰表示自己以後再想辦法解決。

畢竟現代經濟模式,某種程度上就是用一個更大的泡沫去掩蓋一個大泡沫,只要這泡沫不是在自己手裡爆炸掉的,那以後就算有什麼隱患跟自己有什麼關係。

至少對現在的大唐來說,在這種方式下,說調度整個大唐資源有點誇張,但至少整個幽州的資源都被調度起來,卻是沒有什麼問題。

因爲對幽州的每個百姓來說,他們能明顯感受到隨着大唐討伐高句麗的戰爭進行,不知道爲什麼,幽州開始飛速發展,他們也漸漸有錢了。

只不過,李泰的操作讓所有看着李泰操作的大唐文臣們都沉默了。

他們不理解,爲什麼自己親眼看着李泰這樣這樣那樣那樣,然後隨着他們攻打遼東,幽州就突然繁榮起來了,甚至前線的戰士都變得熱情高漲,一個個都磨刀霍霍的看向高句麗!

第458章 叛亂終結(今天一更)第308章 天下第一圍棋大會第223章 薛禮入學府第158章 張玄素的見聞第277章 被發現了第491章 序幕的拉開第247章 出兵吐谷渾第155章 學員入嶺南第404章 高昌餘波第319章 南市第25章 五百文學費第539章 運河規劃的落實第34章 逐漸繁榮的高陵第485章 分封第159章 棉布第471章 身鑄薪柴第379章 人事安排第160章 託付第25章 五百文學費第330章 寺廟第389章 農學社的無奈第107章 越王府第一奸細第141章 馮盎第319章 南市第1章 貞觀蝗災第438章 危險的西域第300章 閻婉第245章 洛陽開發計劃第281章 閻家第135章 歷史性的突破第259章 向李靖請教第516章 正面的碰撞第170章 謀劃高句麗第219章 巡省天下第126章 李世民的獎勵第84章 帝國的執行力第484章 占城稻第222章 滄州的高速發展第531章 遼難運河第195章 火之法則第170章 謀劃高句麗第309章 破碎的計劃第341章 賭狗拯救計劃第22章 羣星匯聚第516章 正面的碰撞第296章 偶遇第457章 橫推(今天一更)第371章 李泰的仁慈第44章 好好學習,做好筆記第450章 李佑謀反第447章 交好李治第125章 李泰的目的第466章 改革的風險第138章 我們是一條船上的人第403章 三百五十三萬戶第490章 清查吏治的餘波第343章 大唐的棋聖第484章 占城稻第369章 戰後的封賞第125章 李泰的目的第147章 樂聖第45章 難民出現第435章 新的馳道第537章 高句麗滅第288章 醫行走第279章 整頓親衛第10章 兩文錢第437章 陰謀進行中第366章 吐蕃的實力第8章 馬周的提醒第52章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第185章 與李德謇的碰面第416章 佛家律宗第223章 薛禮入學府第278章 真正好處第21章 儒家的問題第5章 鴨蛋王第238章 吐谷渾來襲第40章 旱災將臨第169章 順水推舟第220章 高句麗的特產第446章 魏徵之死第124章 縈繞的緊迫感第407章 收下武媚第232章 時光的殘忍第94章 制約第189章 迷茫的高季輔第444章 兒子,時代變了第104章 李泰的安排第286章 疫病部署第523章 決戰第507章 埋伏李世績第220章 高句麗的特產第480章 李世民的準備第16章 鄭鳳熾第495章 邀請李靖第239章 李泰的謀劃失敗了第379章 人事安排第19章 製作手套第190章 徭役整合中
第458章 叛亂終結(今天一更)第308章 天下第一圍棋大會第223章 薛禮入學府第158章 張玄素的見聞第277章 被發現了第491章 序幕的拉開第247章 出兵吐谷渾第155章 學員入嶺南第404章 高昌餘波第319章 南市第25章 五百文學費第539章 運河規劃的落實第34章 逐漸繁榮的高陵第485章 分封第159章 棉布第471章 身鑄薪柴第379章 人事安排第160章 託付第25章 五百文學費第330章 寺廟第389章 農學社的無奈第107章 越王府第一奸細第141章 馮盎第319章 南市第1章 貞觀蝗災第438章 危險的西域第300章 閻婉第245章 洛陽開發計劃第281章 閻家第135章 歷史性的突破第259章 向李靖請教第516章 正面的碰撞第170章 謀劃高句麗第219章 巡省天下第126章 李世民的獎勵第84章 帝國的執行力第484章 占城稻第222章 滄州的高速發展第531章 遼難運河第195章 火之法則第170章 謀劃高句麗第309章 破碎的計劃第341章 賭狗拯救計劃第22章 羣星匯聚第516章 正面的碰撞第296章 偶遇第457章 橫推(今天一更)第371章 李泰的仁慈第44章 好好學習,做好筆記第450章 李佑謀反第447章 交好李治第125章 李泰的目的第466章 改革的風險第138章 我們是一條船上的人第403章 三百五十三萬戶第490章 清查吏治的餘波第343章 大唐的棋聖第484章 占城稻第369章 戰後的封賞第125章 李泰的目的第147章 樂聖第45章 難民出現第435章 新的馳道第537章 高句麗滅第288章 醫行走第279章 整頓親衛第10章 兩文錢第437章 陰謀進行中第366章 吐蕃的實力第8章 馬周的提醒第52章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第185章 與李德謇的碰面第416章 佛家律宗第223章 薛禮入學府第278章 真正好處第21章 儒家的問題第5章 鴨蛋王第238章 吐谷渾來襲第40章 旱災將臨第169章 順水推舟第220章 高句麗的特產第446章 魏徵之死第124章 縈繞的緊迫感第407章 收下武媚第232章 時光的殘忍第94章 制約第189章 迷茫的高季輔第444章 兒子,時代變了第104章 李泰的安排第286章 疫病部署第523章 決戰第507章 埋伏李世績第220章 高句麗的特產第480章 李世民的準備第16章 鄭鳳熾第495章 邀請李靖第239章 李泰的謀劃失敗了第379章 人事安排第19章 製作手套第190章 徭役整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