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4章:父子之爭

張士貴是弘農盧氏縣人,出生將門世家,是隋朝大都督張國之子。他雖然有一個二十歲兒子了,但是他本人還沒到四十,正值人生的巔峰時期,人長得身材魁梧、臉如紫銅,武藝十分高強,還精於左右騎射之術。

他雖然在轟轟烈烈的反隋浪潮中,也於家鄉聚衆反隋,但是在遍地草頭王的年代裡,只是自領了大總管之職,並沒有自稱王稱帝,一是他野心不大;二是他所在的弘農不具備稱王的條件,北面的幷州、西面的關中是李唐所有,東面的河南郡是王世充的地盤,而南面則是“吃人魔王”朱粲。他在三大勢力的夾縫中生存,以至於這三大勢力都想拉攏他。

面對這競相拉攏的三大勢力,張士貴首先把朱粲排除了,朱粲這傢伙和他的軍隊連人都吃,簡直是禽獸不如,看似聲勢浩大,實則是不得人心的冢中枯骨,遲早爲人所滅;其次是王世充,王世充當時和關東士族一致護楊倓登基,關東士族當時對楊倓的支持,不弱於關隴貴族對李淵的支持,又因爲楊倓是楊廣的親孫子,所以當時的聲勢確實要比李淵高,實力也不比李淵差多少,但王世充和關東士族之所以能夠合在一起,是因爲楊倓,日後不管哪一方稍微強勢一點,另外一方就接受不了,遲早會因爲利益不均而分道揚鑣,看似龐大的實力和潛力,也會在內鬥之中消耗殆盡,再加上王世充處於李淵、楊侗、李密、蕭銑、朱粲的包圍之中,不管他進攻哪一方,另外四大諸侯都有可能捅他刀子,所以王世充的環境不比張士貴所以的弘農好多少,這也註定他難有大作爲。

而李淵,與王世充恰好相反,首先、關隴貴族支持是李淵本人,而非當時所立的傀儡,兩者同心同德,皆是志在天下,統一之前不會出現矛盾;其次是李淵有一個穩定大後方,不管是關中,還是幷州、益州皆有關山之險,是屬於只有他打關東諸侯,而關東諸侯打不進去那一種;雖然李淵周邊有楊侗、劉武周、郭子和、張長遜、樑師都、薛舉等勢力,但是除了楊侗和薛舉之外,大家有突厥這樣一個共同主人,而楊侗又給擁兵百萬的突厥牽制,只要主僕衆人聯手把楊侗搞死,那麼餘者對李淵幾乎沒有多少威脅……所以不管從哪個方面來看,李淵都比王世充有前途。

再加上張士貴又和竇家有比較深的關係,其父張國能夠當上大都督,就是竇家推薦,所以當竇軌來信,張士貴理所當然的投降了如日中天、前途無量的大唐王朝。

至於楊侗,張士貴根本就沒有考慮過,一是楊侗沒有招他這個反隋分子;二是楊侗太會作死了,取得一點成績之後就飄了,不但和天下世家爲敵,就與擁有百萬控弦之士的始畢可汗鬥狠,早晚得死。

但如今,人家不僅活得好好的,各種作死也一一現實了,而且馬上就要乾死他張士貴以前最看好的大唐王朝。

這次張士貴主動對薛萬均發起進攻,其實用意有二,一是打破被隋軍步步逼近的被動局面,藉助天時、地利之便,殲滅一部隋軍,使大唐王朝有個喘息之機;二是以退爲進,讓自己來吸引隋軍注意力,使南方的侯君集有從容撤退的時間,但他怎麼都想不到,自己損兵折將不說,侯君集竟然還在盤石縣。

張士貴意識到自己太過突進,這才急忙退兵,但他想退,薛萬均卻不答應了,開始步步緊逼而來,這時候向侯君集求援似乎不現實,因爲他似乎還指望自己去救援。

向金淵軍求援同樣也不現實,金淵軍是李瑗剛剛拉來的三萬新兵,要是出了城,正合蘇定方之意,況且,如果金淵如果能南下資陽,爲何不先滅了蘇定方?

張士貴發現自己無援後,也只能自救了,他命令元仁師退守西邊的車免城,與資陽城連成一片,自己則率主力進駐普慈城,繼續當元仁師的後軍。

普慈城是縣治,也是渡安居水最便利之處,這一段安居水最爲平緩,而且河牀不寬,用木筏就能輕易渡過安居水。只是雖有安居水爲天然搞垮河,可是自文帝統一天下至今,蜀中長期不受敵爭威脅,防禦需求不大,再加上楊廣重心在四塞、李淵重心在北方,使普慈城已有幾十年沒有修繕,城牆非常老舊單薄,甚至還有多處發生了坍塌。

張士貴退回普慈城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組織軍民把坍塌腐大橋朽的部分城牆清理掉,然後用沙袋堆砌,建立一個比較簡單的防禦體系,同時還在安居水西碼頭建立第一道防線,與此同時,又命兒子張瑱帶兵訓練夜間守禦戰,防止隋軍夜間奪城。

天剛矇矇亮,普慈唐軍主將張士貴便在百餘名親兵護衛下來到安居水碼頭前巡視,對岸便是連綿不絕的隋軍大營,薛萬均在他抵達的當天,也逼到了對岸,要不是對方沒有船隻,張士貴哪有時間組建防線?但儘管如此,形勢對張士貴依然十分嚴峻。

“父親!”這時,兒子張瑱來到他的身後。

張士貴回首看向兒子憔悴的面容,凝聲問道:“將士們訓練得怎麼樣了?”

“回稟父親,孩兒這幾天都在訓練夜間攻防戰。但只能說是小有所成”張瑱的聲音越來越低。

“‘小有所成’?你知道小有所成會死多少人麼?”張士貴的目光漸漸變得嚴厲起來,沉聲道:“這只是訓練,要是真正作戰,就完全不同了,我軍武器裝備、作戰經驗、士氣鬥志都不如隋軍,所以你務必要按照實戰要求來訓練,也要讓將士以實戰來對待。”

張瑱辯道:“父親,‘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道理孩兒明白,也知道所謂的‘小有所成’是對將士們的身家性命不負責,但一支能征善戰的精兵不是朝夕所能練成…所以時間是我們目前最爲緊缺和寶貴的東西。然而,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把時間白白浪費掉,對此,孩兒也是有心無力。”

“爲何有心無力?”張士貴有些奇怪的看向兒子,在大唐青年俊傑之中,若只論武略,張瑱絕對是個中翹楚,哪怕是李淵以前極爲看重的李道宗,與他也是屬於棋逢對手的水準,只是李道宗所學較廣,不止武藝、兵法學得不錯,在律法、禮律、政務等方面,同樣有不俗建樹,因此才穩壓張瑱一頭。

更重要的是張瑱一直跟在父親身邊,所以帶兵打仗方面也有充足經驗,能力和經驗都有,只是目前還欠缺打破常規的魄力,簡單來說,就是張士貴給了方向之後,張瑱往往可以完成得很好,甚至比那些經驗大將都好,但要是沒有人去指揮,暫時還沒有處理和解決各種突發問題的能力,這是經驗上、閱歷上缺失,可以用時間來彌補。但以後要是沒有打破思維束縛的侷限,終究難以成爲獨當一面之才。

但現在的問題是,張士貴已經給他方向了,按照以往的經歷來說,張瑱應該可以完成得很好纔對,可現在居然說‘有心無力’,這就讓張士貴覺得意外了。

“父親,孩兒沒有得力將校,自己一個人,不可能在短短几天時間內,讓那麼多士兵熟悉一種以前所不會的戰法。”張瑱說出了自己的難處。

“這……”張士貴心中爲之一悶。自打李淵起兵以來,唐軍處於一種逢隋必敗的窘境,哪怕連一場局部戰爭都沒有贏過,李唐王朝屢戰屢敗的結果,不止是疆土、人口、民望、士兵,不有大量能征善戰的將領,如今李唐王朝,已經沒有大將可用,別說是統帥級別,就算是次一點的將軍,也都傷亡殆盡,餘下之將,已經很難挑起一軍主帥的大梁。

雖然李淵在與關隴貴族、關東士族、南方士族鬥爭中取得了輝煌的戰果,賺得盆滿鉢溢,並把他們的土地均分給佃戶、奴隸,獲得低層百姓的廣泛擁戴。但是唐朝軍隊是以關隴貴族爲基礎建立起來的,比如說竇軌、竇抗、竇琮、柴紹、李仲文、劉弘基、李高遷、李安遠、長孫順德、桑顯和等等軍中大將,要麼是關隴貴族子弟,要麼是關隴貴族的門生、假子、家將、家奴,而構成軍中骨骼的高、中、低將官,也多是這類人。李淵打贏內鬥之戰後,擔心這類人效仿獨孤卿雲、獨孤彥雲、獨孤武都,起兵造反,於是對軍中將校進行了徹徹底底的血洗。

李淵和李元吉父子在這其中究竟製造了多少冤案、殺害了多少無辜者,根本沒有一個確切的統計數字,但作爲一場李淵認爲關係國運的鎮壓運動,其規模之大、涉及面之廣堪稱史上罕見,入蜀以後,因考慮到軍隊承受力已經接近極限,同時大血洗的目的也已基本達成,所以鎮壓浪潮開始趨於緩和,甚至也在不同程度上對一些人施予恩惠,拉攏到一批人。然而李淵並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軍中大血洗會給軍隊、唐朝造成危害巨大的影響,是以餘波一直延續到玄武門政變前夕。

雖然在這個過程,一些有識之士認爲這會間接幫到隋朝搞垮唐軍,可李淵卻覺得益州天然封閉、路況惡劣的環境,讓他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必擔心隋朝進攻,可以安心清除內憂、訓練強軍、發展民生,是以並沒有就此罷手。

而經歷了外戰損失、李淵大清洗,除了竇氏派系還在吊着一口氣苟延殘喘,關隴貴族已經瀕臨滅絕;這對樂見其成,並在暗中推波助瀾的隋朝沒有絲毫影響,可對唐軍的打擊和危害卻比並州之戰、關中之戰、東征之戰還要高出無數倍。

危害的主要表現,就是有豐富作戰經驗的軍隊骨幹損失巨大,在中層、低層將校奇缺的情況下,致使一些低層武官連提數級,一些統率十人的什長,晉升爲統率兩百人的校尉,甚至統率千人的郎將,而一些校尉則是一躍而爲一軍主將。

這些破格提拔上來的新晉將校,潛力如何估且不論,單是看他們在訓練中把軍隊帶得亂七八糟,就可看出這些人並不勝任當前之職,不過這也可以理解,他們都是驟登高位的人小武官,現在讓他們越級帶兵,跟強迫稚子做成年人的活並無多大區別,如今只是訓練都把軍隊帶亂、不能迅速組成陣形,要是到了戰爭之中,又如何能夠臨陣應變?

所以張瑱此刻所說的“沒有得力將校”,無疑也是點出了整個唐軍最關鍵的要害之處。

“唉!”張士貴嘆息一聲,遙想當年,我大唐王朝麾下人才濟濟,屈突通、李秀寧、李仲文、李孝恭、竇抗、柴紹等人自不必說,此外還有竇琮、劉弘基、長孫順德、史大奈、慕容羅睺、李安遠等人亦是猛將,單論大將數量來說,可不比大隋王朝少。

再看如今,張士貴、侯君集已是大唐王朝拔尖的了,但在過去,他們二人連挑大樑的資格都沒有。

如今沒有大將也就罷,更過分、更讓人沮喪的是軍中連最基本的中、低武官也沒幾個像樣的,都要是沒有得力將校層層帶領和指揮,哪怕給他百萬大軍,也是一擊即潰的烏合之衆。

一想到這些,張士貴之前因爲防禦體系建成而激起鬥志,也漸漸的淡了下來

這仗,還怎麼打?

“熟悉戰陣、臨陣經驗也豐富的郎將、校尉、旅帥、隊正現在少得可憐,新戰法是越練越亂,孩兒認爲還是不練爲好。”張瑱又建議道。

“練自然還是得練的!”停了一下,張士貴見兒子還沒走,不由奇怪的看了他一眼,“你還有何事?”

張瑱見四周皆是父親的親兵,且離得遠,便鼓足勇氣道:“父親,孩兒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如果是想讓我投降,就不必開口了。”張士貴很清楚兒子的心思。

“可是父親,薛萬均的兵力比我們多啊,無論是戰力、鬥志、士氣、經驗,還是武器裝備都比我們高出無數倍,關鍵是他們聲勢浩大,各路兵馬已經連成了一片,我們連反抗的餘地都沒有,再厲害的陰謀詭計也動不了他們分毫。”

“我當然知道我們必敗無疑,也知道大唐堅持不了多久了。”張士貴嘆息道:“這還是楊侗存了貓戲老鼠之心,如果他想,早在關中之戰,就能把我大唐一舉殲滅了,現在,自不必說。”

“既然父親知道,爲何還要……”

張士貴沉聲說道:“固然時運不濟,但聖上和太子殿下都是當世英雄……”

“父親之言,恕孩兒不敢苟同!”張瑱很不客氣的打斷了父親的話,說道:“父親說聖上是英雄,敢問聖上曾做過什麼惠及天下蒼生之事?”

一時半會之間,張士貴還真找不到李淵有什麼可歌可泣的功績,只能敷衍道:“爲隋臣時征討逆賊、屢立功勳;爲帝之後治理地方,也令地方安泰。”

“要是這也算是惠及蒼生?這天下所有官員都能做到!”張瑱是張士貴一手教出來的人,可不是那麼好糊弄的,嗤笑道:“孩兒未曾聽說聖上令百姓富足,反而掃地爲兵,使無數百姓死於戰亂或飢寒之中。至於殺敵建功,孩兒實在不想將隋唐兩帝相提並論!”

李淵這大半輩子拿得出手的政績、戰績真不多,爲了自己一家之利,反而是勾結突厥來對付跟突厥關係不好的楊侗和薛舉,張瑱他覺得拿李淵跟楊侗比,那是在侮辱楊侗、侮辱英雄這個稱號。

張士貴臉上肌肉抽動,想要反駁,卻根本找不出話來說,只能沉聲道:“爲人不能無信、無義,爲臣不能無忠。我們不能做攀龍附鳳之事,聖上與我在知遇之恩,我們豈可因富貴而背棄?”

“父親信奉忠義,孩兒自然沒有異義,孩兒也認爲對心懷忠義的人,當以忠義報之,可聖上是深受文武二帝重視、重用的大隋臣子。若說忠義,也應該是他先對大隋忠義纔對,但他偏偏就反隋了,這是對君王的不忠義;他勾結突厥來針同族、舊主,這是對同族的不忠義…孩兒認爲沒必要爲這種人盡忠…”張瑱有些不忿的說道:“再說了,聖上對父親有何恩情?當初無非就是看中父親所在的弘農而已,給了他之後,立馬就把父親扔到益州當閒散之士,這哪來恩情可言?可後來他沒有本事,又把弘農給了王世充,以換取王世充不阻止他去打朱粲。關鍵是現在爲主的,不是聖上,而是以不光彩手段上位的‘太子’,他不但殺了親弟弟一家,還偷偷殺了敦厚仁義的親大哥,嫁禍隋朝,甚至連聖上也殺了,這種禽獸不如的東西,值得父親效忠嗎?”

張士貴一張臉陰沉似水:“誰說聖上死了?”

“大家都說宮中那個聖上是假的,跟王世充用假楊倓禪讓是一個道理。”張瑱見父親面色難看,說道:“反正他殺弟弒兄是推不掉的事實,再多殺一個父親,於他而言,也是債多人不愁,據說平陽公主就雒縣幫聖武帝帶兵,目的是爲父兄報仇。”

“你這又是聽誰說的?”

“父親,我……”昨天他的世交薛禮帶了幾個朋友,偷偷摸摸的找到了張瑱,敘完舊,就直接道明來意,讓他勸說張士貴投降大隋。張瑱本就不想爲唐朝陪葬,當然一拍即合,便聽了那個周青的餿主意,以各種方式來打擊父親的抗隋信心,以及對唐朝的忠心;但是張瑱哪怕練了多次,也因爲帶兵多年而穩重了不久,可是此刻面對雙目充斥着質疑的父親,氣場頓時有點亂了,大有一觸即潰之勢。

好在他是學過兵法的人,知道有備無患的道理,併爲自己準備留了條後路,於是從懷中取出一張摺疊的紙張,遞給了張士貴,說道:“這是孩兒從這一期《半月談》內拿出的一張,上面不僅把聖上已死的事情分析得條理分明、理由充足,還有平陽公主、李道宗討伐李世民的宣言。”

張士貴接過細看一遍,又說道:“怎知不是隋朝自己編寫?”

“幾十萬隋軍都快打到成都城下了,父親認爲隋朝還有必要打擊本來就殺了弟弟的李世民的名聲嗎?”經過這一點時間的緩衝,張瑱緩了過來。

“那你要我怎麼辦?”張士貴驀地回頭怒視兒子,“你祖母、母親、弟弟妹妹都在成都城當人質,而元仁師和新來的段綸又在嚴密監視我們;要是投降,我們的家人怎麼辦?你以爲我沒想過嗎?”

張瑱又問道:“可是我們與大隋交戰,分明就是必敗的下場,這幾萬將士怎麼辦?他們的家人又怎麼辦?”

“你不要再說了!”張士貴心煩意亂的擺了擺手

這時,他忽然看見駙馬段綸走了過來,連忙對兒子使個眼色,訓斥道:“休要囉嗦,快去訓練士兵!”

“喏!”張瑱雖然遭到了父親訓斥,可心中十分高興,只因他已經探出了一線曙光,父親最後那句“你以爲我沒想過嗎”無意中道出不降隋,是親人都在成都城爲質,如果有辦法把親人解救出來,父親就沒有後顧之憂了。但他也看到李世民派來的段綸,已經不敢再說什麼,行了一禮,便向普慈城匆匆去了。

段綸與張士貴見禮過後,望着張瑱遠去的背影,笑問道:“老遠就聽到將軍訓斥少將軍,他惹將軍生氣了?”

“他說我軍以前沒有接觸過夜戰,驟然訓練,將士們都不適應,只取得些許成就。還說實戰豐富的將校太少,越練只會越亂,建議我一切如常。”張士貴嘆息道:“我也知道他說的不是沒有道理,可夜間作戰,恰恰是隋軍最厲害的戰法之一,如果我們不進行鍼對性的訓練,要是隋軍晚上突襲過來,我們怎麼應對?於是就訓斥了他幾句,讓他繼續練下去。”

段綸聽了這番話,也不由嘆了一口氣:“我們這些年,練好一批士兵,很快又損失乾淨,幾無能征善戰之軍,根本沒法做到以老帶新我們要練的戰法何止是夜戰?”

張士貴不好在這個話題上接,反問道:“段將軍不在車免鎮,難道那邊出事了?”

“是,也不是!”段綸說道:“資陽城雖已收回,但資陽、普慈南部的牛鞞縣卻給另外一夥亂民佔據了,那裡的十多萬石軍糧,如果不能儘快把牛鞞縣奪回來,失去不但是軍糧,還是我們和本來是侯君集將軍之間的一條紐帶,所以想問問你的意思:我們離牛鞞比較近,且壓力不像侯君集那麼大,是不是可以把這支亂軍滅了?”

雖然這支軍隊當初以張士貴爲主,但是李世民先把元仁師安排進來,接走了後勤輜重等物資,如今又讓段綸給張士貴當副將、分走一部分軍隊,說到底,李世民已經不太信任張士貴了,畢竟唐朝已經淪落到了這步田地,張士貴對大唐的忠心動搖也正常。

張士貴自也知道元仁師、段綸爲何而來,只是有些事情,大家心知肚明即可,說出來就難以收場了。

他默默的考慮了段綸的建議一會兒,皺眉道:“雖然這支亂民已經威脅到了我們,也到不得不清剿的地步了,可韓良將軍就吃過亂民的虧,我們不能過於大意,需要派遣一名善戰之將帶兵過去,要不就讓張瑱帶一支新兵、老兵混合的人馬過去,藉助此戰來練兵。”

段綸點了點頭道:“將軍所言不無道理,不過卑職認爲事關重大,而少將軍又要訓練士兵新戰法,分身乏術,還是由卑職率軍前往破敵好了。”

張士貴心下恍然,段綸分明是不願自己獨領一軍,便以剿匪爲由再次奪走一部士兵,如果成功剿滅牛鞞亂民,既能在軍中豎起威望、站穩腳跟,又能削弱自己的影響力,同時還立了功,可謂是一箭四雕。學不到他老子、隋朝故兵部尚書段文振帶兵打仗的厲害本事,但這份算計卻是勝了無數倍。

但是從國勢上說,張士貴也認爲有必要殲滅這支亂民,沒有絲毫反對的理由,稍微權衡了下敵我雙方的實力,便說道:“既如此,我們父子謹守普慈,以防隋軍來犯,至於牛鞞方面,將軍認爲需要多少士兵?”

“一萬士兵、新老和半,將軍以爲如何?”段綸笑問,他的用心正如張士貴之所料,見他如此上道,便說出了元仁師幫自己敲定的兵力數量。

【書友福利】看書即可得現金or點幣,還有iPhone12、Switch等你抽!關注vx公衆號【書友大本營】可領!

“可以。”張士貴點了點頭,一萬人,也是他所能分割出去的極限了,太多的話,這邊根本防不住隋軍。

“那卑職就去準備了。”段綸目的已經達成,也不多言,當即告辭張士貴,準備率軍前往牛鞞城,將牛鞞城一舉攻破。

第394章:兄弟隔閡第356章:拼命作死第460章:隋軍南渡第876章:異常年景,所用非人第847章:定航海,佔市場第724章:禁‘武’令第103章:楊侑的理想第781章:棗陽城第929章:勢如破竹第456章:事態突變第807章:聖上口諭:將軍務必留意第209章:狹路相逢第855章:利民工程第880章:要要要,當然要第924章:智取人復縣(求票)第527章:論戰第573章:聞‘隋’喪膽第610章:江河日下,竇氏抉擇第262章:攻城第781章:棗陽城第107章:將相失和第165章:李世民的憤怒(求收藏推薦)第700章:百花爭鳴纔是春第715章:國公之爵,擦肩而過第811章:女菩薩,給貧僧一把刀第978章:女王訪隋,玄奘作陪第906章:我也是一個兵第735章:戰後第567章:六月債,還得快第322章:天下雄傑皆反響第752章:一路追趕第444章:將軍難免陣上亡第188章:老謀深算(第五更求首訂月票)第553章:伏威雨夜奔義陽第054章:拿下契丹第768章:刺客美馬計第056章:薛萬徹遇難題第619章:是非恩怨終成空第375章:大贏家大輸家第116章:全力西進第230章:聯合世家第988章:隋唐雙方,緊急部署第367章:獨孤整老謀深算第381章:登基五步之爭第984章:忠奸難辯第180章:南部可汗(求收藏推薦)第336章:文人女人和敵人第590章:所有算計一場空第254章:肆虐(求月票全訂)第443章:隋魏密約第577章:三年又一年,我都要當民部侍郎了第425章:戰前總動員第574章:將軍難免陣上死第003章:單挑第965章:被迫當軍師第461章:誘餌?第562章:揚塵禦敵第510章:怨念第175章:頡利登基(求收藏推薦)第124章:有計劃花錢第971章:楊廣匿名助唐軍第610章:江河日下,竇氏抉擇第489章:戰幕再啓第062章:測試新陣第799章:象雄軍:吐蕃突破口第412章:又當爹了第217章:李密抉擇第290章:倍受爭議第201章:靺鞨朝見(求月票)第527章:論戰第312章:發小隔空博弈第482章:楊侗猜不透的疏漏第064章:傳國玉璽第548章:蕭銑帶來的麻煩第354章:軍務司出世第419章:弘揚勝利之路第733章:偏見第011章:天選之地第408章:行爲詭異的道觀第286章:烽火照西京第156章:拿下平陽(求收藏推薦)第943章:建成出山,暗夜殺戮第587章:吐蕃王子之死第515章:踐踏隋律的醜青年第951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求票)第568章:甕中之鱉第234章:草原之狐第821章: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第988章:隋唐雙方,緊急部署第083章:義成?義成第355章:你的心上人不要,我要第976章:間諜內奸大集結第222章:李淵厚黑第389章:登基爲帝,顧慮漸多第524章:一代梟雄之謝幕第245章:胡漢雜居問題多(求月票全訂)第886章:議新堤,出險情(求票)第965章:被迫當軍師第264章:一個不留第755章:李元吉神助攻
第394章:兄弟隔閡第356章:拼命作死第460章:隋軍南渡第876章:異常年景,所用非人第847章:定航海,佔市場第724章:禁‘武’令第103章:楊侑的理想第781章:棗陽城第929章:勢如破竹第456章:事態突變第807章:聖上口諭:將軍務必留意第209章:狹路相逢第855章:利民工程第880章:要要要,當然要第924章:智取人復縣(求票)第527章:論戰第573章:聞‘隋’喪膽第610章:江河日下,竇氏抉擇第262章:攻城第781章:棗陽城第107章:將相失和第165章:李世民的憤怒(求收藏推薦)第700章:百花爭鳴纔是春第715章:國公之爵,擦肩而過第811章:女菩薩,給貧僧一把刀第978章:女王訪隋,玄奘作陪第906章:我也是一個兵第735章:戰後第567章:六月債,還得快第322章:天下雄傑皆反響第752章:一路追趕第444章:將軍難免陣上亡第188章:老謀深算(第五更求首訂月票)第553章:伏威雨夜奔義陽第054章:拿下契丹第768章:刺客美馬計第056章:薛萬徹遇難題第619章:是非恩怨終成空第375章:大贏家大輸家第116章:全力西進第230章:聯合世家第988章:隋唐雙方,緊急部署第367章:獨孤整老謀深算第381章:登基五步之爭第984章:忠奸難辯第180章:南部可汗(求收藏推薦)第336章:文人女人和敵人第590章:所有算計一場空第254章:肆虐(求月票全訂)第443章:隋魏密約第577章:三年又一年,我都要當民部侍郎了第425章:戰前總動員第574章:將軍難免陣上死第003章:單挑第965章:被迫當軍師第461章:誘餌?第562章:揚塵禦敵第510章:怨念第175章:頡利登基(求收藏推薦)第124章:有計劃花錢第971章:楊廣匿名助唐軍第610章:江河日下,竇氏抉擇第489章:戰幕再啓第062章:測試新陣第799章:象雄軍:吐蕃突破口第412章:又當爹了第217章:李密抉擇第290章:倍受爭議第201章:靺鞨朝見(求月票)第527章:論戰第312章:發小隔空博弈第482章:楊侗猜不透的疏漏第064章:傳國玉璽第548章:蕭銑帶來的麻煩第354章:軍務司出世第419章:弘揚勝利之路第733章:偏見第011章:天選之地第408章:行爲詭異的道觀第286章:烽火照西京第156章:拿下平陽(求收藏推薦)第943章:建成出山,暗夜殺戮第587章:吐蕃王子之死第515章:踐踏隋律的醜青年第951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求票)第568章:甕中之鱉第234章:草原之狐第821章: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第988章:隋唐雙方,緊急部署第083章:義成?義成第355章:你的心上人不要,我要第976章:間諜內奸大集結第222章:李淵厚黑第389章:登基爲帝,顧慮漸多第524章:一代梟雄之謝幕第245章:胡漢雜居問題多(求月票全訂)第886章:議新堤,出險情(求票)第965章:被迫當軍師第264章:一個不留第755章:李元吉神助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