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當各國面,定敵寇

聖武殿中,楊侗取過一份奏疏,翻看了一下,居然是倭國使臣呈遞上來國書。

雖然楊侗派李道宗去打擊倭國的沿海經濟,以回敬倭人蔘與到渤海郡的轉輪教之中,但他也學着倭國的手段,以海盜名義下手,所以兩國並沒有徹底撕破臉。

再者,倭國國內上層統治者之間矛盾十分激烈。正處在內憂外患之時。所謂外患,是楊侗滅了蹂躪高句麗之後,佔據漢江、洛東江流域的新羅,收復了倭國在半島的據點任那,與倭國關係急劇惡化。所謂內患,乃是氏姓、部民制度弊端畢現,以蘇我氏爲代表的豪族勢力尾大不掉,皇室勢力單薄,這也迫使倭國聖德太子一改以往的強硬外交政策爲睦鄰友好政策,在倭國國內,他試圖建立以天皇爲中心的中央集權體制,挽救倭國危機,但蘇我氏也不是善茬,因此打得不可開交,根本沒心思、沒精力、沒能力殲滅強大的‘海盜’。所以,明知是大隋所爲,也只能捏着鼻子認了,並且派遣犬上御田耜爲正使、矢田部造爲副使入隋朝賀。

鴻臚司都是按照以往慣例接待的,由於楊侗不喜歡這些混蛋,因此他們沒有資格參與昨天的國宴。

可這夥小矮人偏偏不識趣,聽聞楊侗今早的朝會讓所以國家的代表參與,賴在端門外死活不肯走,吵着鬧着,也要參與朝會,還要單獨覲見皇帝,這麼多國家代表面前,楊侗也不好不見,於是也讓他們參與了今早的朝會。

而對於大隋君臣來說,倭國並不陌生,一是他們曾經在青州沿海一帶作惡,且在渤海郡爲參與轉輪教,楊侗一怒之下派一支海軍屠戮、洗劫倭國沿海,

二是倭國使臣當初在大業年間鬧出了一起極爲轟動的外交事件。

大業三年間,聖德太子派遣小野妹子、鞍作福利爲遣隋使,向大隋遞交國書,加強與大隋的友好往來,同時試圖改變倭國對中原王朝歷來的屈從關係,以平等的地位往來,藉此機會提高倭國的國際地位。

這個小野妹子到了洛陽之後,先是道明來意,對隋武帝說“‘聞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門數十人來學佛法’”。海西是指大隋位於大海西邊,爲何稱隋武帝爲菩薩天子呢?那是因爲文帝崇信佛教,隋武帝還是晉王時,就授了菩薩戒,法號爲“總持菩薩”。所以小野妹子這話並沒錯,但是他遞交的國書中,開頭即是聖德太子意圖於大隋平起平坐的“日出之處天子致書日落之處天子”,狂妄的口氣可將隋武帝楊廣氣得火冒三丈。

這是在朝貢體系中,只有中原王朝的皇帝才能稱爲‘天子’,而倭國國王自稱以天子自居,自然令正處於人生巔峰的隋武帝大爲不悅,尤其“日沒處天子”更是犯了大忌,因爲太陽自古以來就是漢民族的崇拜物,歷朝歷代皇帝常被喻爲太陽,由於國書中的“沒”含有“終”、“盡”、“完結”、“衰落”等義,“日沒”二字在中原皇帝的眼中無疑會被認識爲含有國家滅亡的暗喻。所以,隋武帝火冒三丈那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到了次年,隋武帝派使臣裴世清隨同小野妹子在大業四年四月離隋赴倭,代表大隋問責,倭王推古天皇只能道歉“我聞海西有大隋,禮義之國,故遣朝貢。我夷人僻在海隅,不聞禮義……”

然而這事還沒算完,隋帝武還讓裴世清藉機收集倭國準確消息和航海圖,如果不是因爲高句麗之戰和內戰。楊侗相信以隋武帝的心性和脾氣,搞不好真就揮師渡海,將倭國給滅了……

也正是因爲這件事,不管是恨隋武帝,還是喜歡他的中原人,都對倭國沒好感,在古代中原王朝一家獨大是最常見的事情,在國力不對等的時刻,你倭王試圖以平等身份來交流那怎麼能行?正是出於這種民族尊嚴,所以即使在中原文明處於絕對劣勢的時期,如石敬瑭、趙構將天子冠冕置於塵埃的兒皇帝依舊罕見之極。

現在海軍呈遞上來的倭國國書,依然是用漢字寫,雖然沒有再用“日出之處天子致書日落之處天子”開頭,但卻依舊把自己擺在和大隋平起平坐的位置,只是知道中原王朝的皇帝不喜‘日沒’,是以改稱爲“東天皇敬白西皇帝”,企圖矇混過關。

“倭國使臣可在!”活着背死人諡號的楊廣計不計較這稱謂,楊侗管不着了,楊廣也不管了。但是倭國這玩意他遲早要收拾乾淨,而且他們今日既然吵着來參與朝會,正好當‘殺雞儆猴’的那隻雞,以讓各國知道大隋,永遠都是天下的中心,想和大隋平起平坐,門縫都沒有,而且,只要表達出惡劣的態度,相信半島之上的三個國家對倭國的態度也會跟進,從而讓他們在海中心得不到半點大陸文化精髓。

“外臣犬上御田耜、矢田部造,參見大隋天子!”

兩個小矮人依照大隋規矩恭恭敬敬的給楊侗行禮。

“倭王好生厲害吶,以前的國書上說‘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自認與大隋地位對等,平起平坐。現在則是說‘東天皇敬白西皇帝’,意思是說朕和大隋位居倭國國王之下?”楊侗冷冷盯着這兩個小矮人,發難道:“當年小野妹子應付說倭國倭王不諳漢學,辭不達意,而據朕所知,不管是倭王推古,還是主政的廄戶都是精通漢學之輩,現在你二人又作何解釋?”

廄戶即是聖德太子早年名字,意思就是出生在馬房前的皇子,此時楊侗稱呼,自然是一種蔑視。

“回聖上,我天皇陛下……”

“天皇源自道教,乃是道祖之尊稱,朕是不是需要跪着接這份‘天皇’所寫的國書?”語鋒如刀的楊侗,並沒有忘記把所有在場的各國代表拖下水,禍水東引的說道:“在座的各國國君、王子王女、使節對朕,皆以臣屬自居,大家是不是也應該跪下?”

各國代表聞言,面色變得有些難看,這些人臣屬自居,原因無非有二,要麼是被他打服,要麼是對他文治武功、互利互惠之胸襟折服,所以他們對強者膜拜也沒什麼不爽的,而兩個矮子的國王口氣極大,居然把楊侗置於其下,這麼說來,那他們又成什麼了?灰孫子嗎?

“外臣……”

“朕的時間很寶貴,說吧,倭王派你們來,到底是想幹什麼?”

衆人不禁出發一陣暢快的笑聲。

“我國國君絕無不敬之心!”犬上御田耜臉色漲紅,道:“我王遣臣等來大隋的目的有二,其一、倭國乃是蠻荒之地,急需聖人之道加以教化,請聖人可汗允許我國學子入朝學習典籍和技藝。其二、大海常有風暴,致使人船皆失,爲了加強兩國往來,請賜小島一、二座作爲中轉之地。請聖人可汗念在我們一衣帶水的關係上,可憐一下我倭國百姓吧。”

“大隋沒有一分土地是多餘的,有本事,儘管就拿刀劍來奪了。若只是想在這裡彰顯倭國有多麼了不起,還是滾回趁早滾回倭國!”說到這裡,楊侗的目光環視下方,冷然道:“諸位卿家,我大隋有海納百川之志,也想把大隋文化推向周邊各族,但是倭國面對我大隋的寬容,非但沒有感恩,反而包藏禍心,不僅覬覦我大隋疆土,還多次派遣軍隊喬裝成海盜,多番洗劫我大隋沿海村莊,屠殺我大隋子民,其手段與吐谷渾如出一轍!朕絕不與此豺狼繼續交往下去,自此以後,倭國便是我大隋之仇敵,誰與之往來,便是我大隋的敵人,如果誰自問能夠抵擋得了大隋雄師,大可不用放在心上。”

倭國正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發展,這種跨時代的改革需要各種先進制度支撐,而它本身的文化水平底下,也沒什麼傳承可言,只能向先進的國家取經,從而實現自身的改變。以至於略通中原典籍、粗知中原文化的倭國先覺者,於是產生“無寧深入到堪稱東方文化淵源的中國本土,直接汲取優秀文化的念頭”。

遣隋使就是在這個大背景誕生的,遣隋使的到來,純粹就是掠奪中原文明,其野心和吐蕃一模一樣。楊侗在這個時候斷了與倭國的一切往來,無疑是掐斷了倭國急須的精神養分,從而讓他們處於進退兩難的悲催局面。

現在是滅不了倭國。但也要爲以後滅你做準備,哪能讓你輕輕鬆鬆的發展?倭國的在大陸上的盟友只有一個百濟,但是楊侗這種霸道的命令一下,相信百濟爲了自身的利益,也必須與倭國斷絕往來,否則的話,將被大隋以敵人的名義滅國。

“臣附議!”楊恭仁連忙站了出來,拱手道:“大隋榮辱重如山,倭國犯我大隋疆土,便是與我大隋爲敵,絕不嚴懲,日後必要他國次,以後凡是倭人,只要踏入我大隋境內,便視爲入侵。任何與他們交往來的國家,都將受到大隋嚴懲!置若罔聞者,殺無赦。”

“臣複議!”

“臣複議!”

“臣複議!”

大隋文武紛紛表示贊同,而西域各國代表連倭國在哪裡都不知道,自然不會沒異義,也十分搞笑的表示與倭國斷絕往來。

“聖人可汗,新羅遵從大隋一切安排。”金德曼興奮的說道。

倭國意圖讓新羅向倭國納貢,多次出兵半島,攻打新羅,佔領任那爲據攻伐半島的立足點,以便進一步北上,但因爲此戰給內部百姓造成了極大壓力,致使矛盾重重,主力被迫撤離,當主力一退,任那又初新羅奪回,可聖德太子野心不改,要不要就借百濟之地立足,然後來搞新羅,弄得新羅苦不堪言,楊侗現在這麼表示,金德曼自然歡欣鼓舞。

這是入朝這麼久以來,聽到的第一個好消息。

高句麗王高建武被楊侗打怕了,當然也不敢有意見,第一個死的就是高句麗國了;百濟使臣不管是高興,還是不甘,這時候也只是隨波逐流的高喊道:“臣複議。”

“聽到沒有!”楊侗向兩名倭國使臣道。

“聖人可汗……”

“拿下!”

楊侗忽然低沉喝令,幾名甲士從殿外衝入,將兩個倭國使臣按倒在地,聽候楊侗指令。

那犬上御田耜側臉貼在地面上,大聲道:“聖人可汗,大隋不是提倡有教無類嗎?爲何對我倭國如此不公?我倭國乃是誠心朝拜天朝,請聖上開恩!”

“與我大隋爲敵的下場,只有一個,那就是死路一條!朕也不爲難你二人,回去告訴倭王,等我大隋海軍來戰!”楊侗對甲士命令道:“將倭國使臣禮送出境,膽敢逗留,凌遲處死。”

“喏!”幾名甲士不顧犬上御田耜、矢田部造的掙扎叫喊,推出了大殿。

“散朝之後,令海軍黃海艦隊開赴倭國開土,朕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殺光、燒光,朕不希望倭國沿海有一個生靈。”楊侗向兵部尚書李靖命令道。

“喏!”李靖出列應命。

各個異族人聞言,也是面色煞白,浮現一抹驚惶之意。

“吐蕃使臣何在?”處理完了噁心的倭國,楊侗又拿起了一份奏疏。

“臣在!”祿東贊連忙出列,吐蕃也是沒有得到楊侗單獨接見使節團。

“貴國王子於昨夜因傷病逝,朕深表遺憾。”不等祿東贊有所表示,楊侗便看向禮部侍郎張宣,不悅道:“張愛卿。”

楊侗這一手奇峰突起,差點把祿東贊到了嘴邊的訴苦之辭給嗆死。在他強行忍住之時,張宣出列道:“微臣在!”

楊侗寒聲說道:“張卿,吐蕃王子因傷病逝,禮部官員有一定的責任,下次再犯,決不輕饒。”

“微臣知罪,下次決不再犯!”張宣連忙向楊侗拱手保證。

“入列吧。”

“喏!”

死的是一國王子呢,就這麼完了?

所有異族人都不可思議的瞪大了眼睛,怔怔的看着楊侗,這也太不負責任了吧。

楊侗用一種憐憫的口氣道:“達贊乾布王子衆目睽睽之下,光明正大的與象雄公主李圖曼決鬥,是條頂天立地的漢子!”

衆人聞言,不禁發出一陣鬨堂大笑,也理解楊侗爲何不從重處罰張宣了。

對於好鬥的域外民族而言,比武決鬥是常有的事情,如果自己的親人在公平決鬥之下死了,他們只怪自己的親人學藝不精,對敵人並沒怨言;你達贊王子是堂堂一個大男人,和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單挑,這本就不是一件榮耀的事情,更讓人鄙夷的是居然還打不過,象雄公主只斷你一條手臂,已是仁慈到了極點,吐蕃不但不能怪,還應該感激她手下留情。

而大隋方面,也盡力醫治了,是達贊王子自己撐不下去,所以怪不了大隋。畢竟醫不好傷病患者的事情,實在太多了,有的時候,皇帝都躲不過病魔,你區區一個王子因傷而死又有何稀奇的?

如今一想,也就沒人覺得楊侗冷血了。

看着那祿東贊一張被楊侗幾句話憋得通紅的臉,大家心中便覺得一陣好笑和鄙夷,覺得這個國家的人,太沒武士尊嚴了。

“焉耆國王。”

“臣在!”聽到楊侗叫喚,焉耆國王連忙出列。

“在你們國家,如果有兩名武者有私怨,他們會不會去決鬥?”

“回聖人可汗陛下!”焉耆國王恭恭敬敬的拱手道:“其實很多民族和國家都有比武決鬥這種風俗,武者約鬥在敝國也是一種舊俗,雙方公平決戰,生死由天,無論生死都和對方無關,事後,死者家屬都不得去找生者麻煩,否則的話,將會受到大家一致唾棄、唾罵。”

“聖人可汗!”這時,阿史那思摩亦出列道:“在我突厥,武力決鬥也是人所向往的盛事,對待的決鬥也相當鄭重,先用劃出—個圓圈,圈內決鬥生死由天,但其中—方若是逃出圈外則表示認輸,另—方就不得追殺,輸者事後要向勝出一方獻羊百隻作爲贖命金,表示決鬥結束,如果在圈內有人被殺死,也是決鬥結束。只要是公平,事後都不能追究,否則的話,不僅違反了規則,也是對死者的大不敬。”

“好,二位入列吧!”

“喏!”

“在我大隋也有決鬥,方式和你們不太一樣,草原人一般找一塊草地,死者天葬生者離去,無牽無掛。而我大隋在決鬥之前,先到官府簽訂生死狀,聲明這是雙方自願的公平決鬥,無論生死都和對方無關,這主要是應付官府律法的。”楊侗看着祿東贊,肅然道:“此事就此爲止。貴使服是不服?”

“外臣心服口服!”鬱悶至極的祿東贊嘴上是這麼說,心中卻想:你都就到此爲止了,我能不服、敢不服嗎?

‘王子’之死一案的草草告終,祿東贊挾各國君王和使臣同情來要挾大隋之策算是落空了。

不過,今早也總算是能夠有機會,面對面的向楊侗陳明吐蕃來意了。

第419章:弘揚勝利之路第633章:書聖後裔第836章:蝗災,蝗蟲的災難第138章:王世充的困境(求收藏推薦)第307章:君王氣度第993章:斬將奪軍第629章:轉輪教之真相(祝賀共和國軍人一生平安)第927章:倒黴的楊廣第848章:遨遊九天第945章:緊急求援(求票)第361章: 那你幹嘛來着?第437章:舉起屠刀第938章:末將願意改邪歸正第946章:兩大要地之爭(求票)第604章:敗亡前的瘋狂第328章:老程搗亂第765章:楊沁芳出戰第962章:誘敵深入,定益北(求票)第307章:君王氣度第715章:國公之爵,擦肩而過第695章:考生鬧事,動機不純第472章:南陽之變第046章:劉文靜謀劃第611章:禦敵之力,以制敵第828章:年產百萬行不行(月底求票)第747章:見龍卸甲第561章:分而食之第433章:許敬宗的堅定第679章:圖窮匕現第250章:搶‘頭’功第917章:垂死掙扎(月底年底求票)第159章:忘塵(求收藏推薦)第567章:六月債,還得快第648章:單雄信之抉擇第630章:凌敬在行動第950章:大纛傳令,全軍出擊第220章:論勢第929章:勢如破竹第955章:李淵作妖第183章:背水一戰(求收藏推薦)第733章:偏見第034章:三館一閣第669章:大勢浩蕩,順昌逆亡第700章:百花爭鳴纔是春第534章:陷城第244章:煬帝(求月票全訂)第106章:大將和小卒第815章:十部奪旗第139章:談條件(求收藏推薦)第058章:滅了他第642章:家國天下第769章:奪旗斬將第309章:一鳴驚人第162章:六個條件(求收藏推薦)第372章:死士之死第836章:蝗災,蝗蟲的災難第569章:破陣之法紛至沓來第777章:失和第916章:李秀寧請戰第762章:明天叫陣,決一雌雄第482章:楊侗猜不透的疏漏第668章:計中計,各有所忌第237章:金榜題名(求月票)第123章:新錢第355章:你的心上人不要,我要第608章:樂極生悲,全城撲火第653章:城上城下,掀波瀾第060章:李建成的心驚第885章:人謀不如天算第458章:李世民的抉擇第807章:聖上口諭:將軍務必留意第531章:將軍傲氣第596章:武川司第730章:我不相信徐世績,但我相信聖上第790章:皇后驚夢第847章:定航海,佔市場第132章:怒殺第866章:風起益州第815章:十部奪旗第826章:名將之死第139章:談條件(求收藏推薦)第578章:事態變遷第079章:牛進達發威第570章:兵臨江都第704章:隋唐陰謀第359章:賣你不眨眼第823章:肉香泄軍情第705章:招攬失敗第747章:見龍卸甲第580章:大國氣度第890章:混蛋縣令很不對勁第471章:思維盲點第736章:龍兄虎弟第979章:二十個邦國的交易第051章:羅藝謀反第357章:可憐的頡利可汗第385章:受三公,位極人臣第648章:單雄信之抉擇第730章:我不相信徐世績,但我相信聖上第471章:思維盲點
第419章:弘揚勝利之路第633章:書聖後裔第836章:蝗災,蝗蟲的災難第138章:王世充的困境(求收藏推薦)第307章:君王氣度第993章:斬將奪軍第629章:轉輪教之真相(祝賀共和國軍人一生平安)第927章:倒黴的楊廣第848章:遨遊九天第945章:緊急求援(求票)第361章: 那你幹嘛來着?第437章:舉起屠刀第938章:末將願意改邪歸正第946章:兩大要地之爭(求票)第604章:敗亡前的瘋狂第328章:老程搗亂第765章:楊沁芳出戰第962章:誘敵深入,定益北(求票)第307章:君王氣度第715章:國公之爵,擦肩而過第695章:考生鬧事,動機不純第472章:南陽之變第046章:劉文靜謀劃第611章:禦敵之力,以制敵第828章:年產百萬行不行(月底求票)第747章:見龍卸甲第561章:分而食之第433章:許敬宗的堅定第679章:圖窮匕現第250章:搶‘頭’功第917章:垂死掙扎(月底年底求票)第159章:忘塵(求收藏推薦)第567章:六月債,還得快第648章:單雄信之抉擇第630章:凌敬在行動第950章:大纛傳令,全軍出擊第220章:論勢第929章:勢如破竹第955章:李淵作妖第183章:背水一戰(求收藏推薦)第733章:偏見第034章:三館一閣第669章:大勢浩蕩,順昌逆亡第700章:百花爭鳴纔是春第534章:陷城第244章:煬帝(求月票全訂)第106章:大將和小卒第815章:十部奪旗第139章:談條件(求收藏推薦)第058章:滅了他第642章:家國天下第769章:奪旗斬將第309章:一鳴驚人第162章:六個條件(求收藏推薦)第372章:死士之死第836章:蝗災,蝗蟲的災難第569章:破陣之法紛至沓來第777章:失和第916章:李秀寧請戰第762章:明天叫陣,決一雌雄第482章:楊侗猜不透的疏漏第668章:計中計,各有所忌第237章:金榜題名(求月票)第123章:新錢第355章:你的心上人不要,我要第608章:樂極生悲,全城撲火第653章:城上城下,掀波瀾第060章:李建成的心驚第885章:人謀不如天算第458章:李世民的抉擇第807章:聖上口諭:將軍務必留意第531章:將軍傲氣第596章:武川司第730章:我不相信徐世績,但我相信聖上第790章:皇后驚夢第847章:定航海,佔市場第132章:怒殺第866章:風起益州第815章:十部奪旗第826章:名將之死第139章:談條件(求收藏推薦)第578章:事態變遷第079章:牛進達發威第570章:兵臨江都第704章:隋唐陰謀第359章:賣你不眨眼第823章:肉香泄軍情第705章:招攬失敗第747章:見龍卸甲第580章:大國氣度第890章:混蛋縣令很不對勁第471章:思維盲點第736章:龍兄虎弟第979章:二十個邦國的交易第051章:羅藝謀反第357章:可憐的頡利可汗第385章:受三公,位極人臣第648章:單雄信之抉擇第730章:我不相信徐世績,但我相信聖上第471章:思維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