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以退爲進,弟高一籌

“啓奏聖上,晉王殿下在宮外求見。”李建成帶着冊封竇軌的聖旨走後一個多時辰,殿外傳來了宦官的聲音。

“誰?”有些失神的李淵一時沒有反應過來。

“聖上,是晉王殿下求見。”擬好聖旨尚未離開的內史侍郎封德彝在一邊提示。

“嗯!”李淵眉頭一皺,他認爲李世民擅自撤軍,致使朱陽關大亂,給了薛萬均破關的機會,也認爲張士貴之敗是李世民改了他的部署而致,對他相當惱恨。不過李世民認錯的態度好,這讓李淵心中的九分殺意恨意減弱爲八分;而且李世民是他的嫡子,讓兒子掌控軍隊有利於對軍中關隴勢力的壓制,殺意恨意又減了一分;而關隴權貴集體威脅自己,讓李淵意識親情的重要,這又減了三分,他嘆了口氣,道:“讓他進來吧。”

封德彝連忙躬身行一禮,“聖上,臣就回避。”

李淵滿意道:“去吧!”

“臣告退。”

封德彝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禮,慢慢退下,出了御書房,他快步走到武德殿外,在臺階前遇到匆匆而來的李世民,急忙行禮道:“殿下,微臣提個醒。”

李世民對封德彝的感觀相當不好,此人當虞世基的麾下很多年,把虞世基揣摩人心那一套學得淋漓盡致,以前討好楊廣,後來討好李翟讓密,見到李密發展勢頭不好,又跑到大唐這邊現討好李淵,他雖然來大唐不久,卻靠那套心術成了李淵的心腹,使李淵對他的信任超過了裴寂。

不過李世民雖然對他沒好感,卻知道此人不僅是父皇心腹,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小人,不能得罪,也得罪不起,便拱手回了一禮,問道:“封公有何指教?世民洗耳恭聽。”

封德彝見四下無人,低聲道:“關隴權貴擔心戰火燒到巴蜀,損害到他們的利益,便集體上疏,要求聖上在荊襄與隋軍決一死戰,聖上震怒至極。殿下千萬不能觸怒聖上。”

“多謝封公提醒,世民銘記在心!”

李世民恭敬道謝,事實上,封德彝說的這件事他聽說了,他承認大哥所訂的戰略是大唐目前最好的出路,但父皇對關隴權貴的試探卻是糊塗至極的昏招,現在人心惶惶,父皇這麼潑冷水,全力支持李唐的關隴權貴能不寒心嗎?其實大哥‘只做不說’的方法是最高明的處理方式,但父皇偏偏不聽。爲何?父皇怕了,他對楊侗畏之如虎,恨不得立即離開襄陽,跑去成都享受安穩的生活,因此一聽李建成遷都之議後,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執行下去。現在弄得人盡皆知,以後如何收場?

他就是得到這個消息才急着進宮面見父皇的,一方面人要向父皇提出局勢的嚴峻,必須行動起來,在隋軍收攏蕭銑勢力之前,於南方打開新的出路,若是楊侗盡收蕭銑的地盤,那麼他們就處於隋軍三面包抄的險境;另一方面是請父皇出面,化解他和李建成的矛盾,李唐到了生死攸關的地步,應該以大局爲重,兄弟聯手、一致對外,反正父皇正值壯年,他們兄弟以後誰來坐江山,完全可以等天下統一再說,現在最關鍵的是保住大唐江山,否則的話,別說太子,就是當上皇帝也是亡國之君,那又有什麼意思?

迅速瞭解到父皇對關隴權貴的處理方式,李世民大大的鬆了口氣,告別從封德彝後,便快步來到御書房門口,略微定下心神,這才步入房內,行禮道:“兒臣參見父皇!”

李淵眼神複雜地看着這個長得最像亡妻的兒子,語氣也變得柔和了起來,“皇兒起來吧!”

“謝父皇!”李世民起身,慢慢走到父皇面前垂手而立。

“關隴權貴之事,皇兒也該聽說了吧!”

“回父皇,兒臣正是爲此事而來。”

“你認爲朕應該如何處理?”

雖然李世民已經從封德彝那裡瞭解到了處理的方式,但他生怕父皇頭腦一發熱,出爾反爾,那就完了,但他也不能開門見山的說,轉而反問道:“父皇可知李密在江南的處境?”

“聽說發展不順,怎麼了?”李淵不解地問

“兒臣以爲李密的不順,一點都不奇怪。”

“爲何?”李淵更加不解了。

“父皇,李密源自瓦崗軍,他的根基在中原、在徐州,但他卻放棄中原轉戰南方,所以哪怕在軍事上取得了逼降李子通、殲滅沈法興的輝煌大勝,也得不到江南名門望族的支持,原因是他屬於外來者、入侵者,他如飄萍一般,又怎麼會進展勝利?而我大唐得到關隴權貴的支持,才輕鬆穩坐關中。”

李淵明白了,眼光不自覺的看了那一堆奏疏,好不容易壓下去的火氣噴涌而出,語若刀鋒的問道:“楊侗呢,他有誰支持?你又怎麼說?”

“均田制、攤丁入畝制、鄉縣郡國四學、科舉制、軍功制堪稱是楊侗五把無堅不摧的神劍,此五把神劍,讓天下寒士、普通百姓無所不從。”

“朕都知道!”李淵只感到心中一陣發苦:“但你少說了最關鍵的一點。”

“兒臣不懂,請父皇明示。”見父皇沒有再生氣,李世民終於鬆了一口氣。

“楊侗是楊廣的孫子!”

“這?”

“還不懂?”李淵長長的嘆了一口氣,苦笑道:“楊侗和楊廣是一個路子的,因此楊廣在背後大力支持,強橫的幫他攔去了冀州的幾大望族,當楊廣無能駕馭天下的時候,已經無人動搖得了楊侗在燕趙大地的地位。越到後期楊侗的路就越順。”

李世民沉思一下道:“父皇,正因爲我們沒有均田制,百姓才比楊侗治下的,更爲渴望土地,如果我們推廣均田制和軍功制,兒臣覺得效果顯著。”

李淵聞言無語,好半晌才說道:“朕早就想了!但根本不可能,首先、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被關隴權貴大量佔有,剩餘的也多是巴蜀豪強的,屬於朝廷的少之又少,朕手中無田,你讓朕怎麼搞均田?楊侗之所以成功,是因爲他有老百姓支持,誰反對誰就是普通老百姓的敵人,他輕鬆就能把反對者殺個精光,最後田地全是他的了,然後他再分給百姓,視田地比命還重的百姓能不支持他嗎?能不爲了好不容易得到的田地去爲楊侗賣命嗎?其次、我軍將士主要是各個世家的奴僕、佃農,和世家有着相互依存的關係,他們的親人大都生活在世家的莊園內,很難擺脫世家的控制,朕一旦分田給將士們,他們就會成爲自由人,而這卻觸犯到世家最根本利益,所以不說沒有田地,就算有,也不能施行均田制,至於攤丁入畝制、鄉縣郡國四學、科舉制想都別想。”

“我大唐雖然因爲關隴權貴的支持,初期發展迅猛,但越到後期,受到的掣肘越多,便是推行一道政令,都要權衡利弊再三,遠不像現在的楊侗那般,只要政令一下,立刻就能在各地有效的被執行,有時候,朕真的挺羨慕楊侗的。”

李世民默默無語,他這些年一直帶兵,對朝廷政務很少過問,並不知道父皇和大哥所面臨的天大難題,直到父皇這麼透徹一說,才知道什麼叫成了蕭何敗也蕭何。李唐靠關隴權貴起家,但關隴權貴對土地和人口的大量佔有,又成了李唐王朝穩固統治、發展壯大的最大障礙。

聽了這麼多,李世民也知道父皇不會頭腦發熱去對付關隴權貴,於是說道:“父皇,兒臣其實有兩件事要面呈父皇。”

“說吧!”

“父皇,第一件事是兒臣懇請收回天樞大將軍之職、授武官和開府之權,兒臣對皇兄多有冒犯之處,願向大哥真誠道歉。”

李世民這個決定大出李淵的意料,他明白李世民言外之意是不再謀求東宮之位,放棄內鬥、一致對外。

其實李淵也已意識到讓兄弟內鬥過早了,這也是造成大唐屢屢失敗原因之一,他也希望兩個兒子齊心協力一致對外,但開弓沒有回頭箭,他想補救也已來不及了;

李世民如今的表態讓李淵大感寬慰,因關隴權貴而引發的不快也煙消雲散,而對李世民殺意恨意早在對話之時就沒有了,他大笑道:“皇兒這話,是爲父這幾年最欣慰的事情,朕相信我們父子攜手同心,一定能夠度過危難。”

“兒臣絕不辜負父皇期望。”

李淵欣喜的問道:“你說的第二件事又是什麼?”

“第二、是關於漢水防線的,兒臣以爲,隋軍若是攻不破漢水防線,一定會和蕭銑聯軍,淅陽薛萬均、南陽楊善會各有十多萬大軍,秦瓊也有六萬左右,相對漢水防線的兵力,他們機動的兵力至少在十萬左右,如果這支軍隊繞過舂陵,接手蕭銑的漢水以北的義陽、漢東、安陸、永安之後,只需將兩萬騎兵佈置在漢東和舂陵之交,嗣昌便動彈不得,大部隊就可繞過漢水防線,從漢東攻舂陵、競陵,而嗣昌手上只有四萬軍隊,父皇,局勢堪憂啊!”

這纔是李世民的真正擔心所在,如果漢水防線告破,荊襄失守,巴蜀也保不住多久。

李淵沉默無言,李世民的看法和他擔心的一樣,他也認爲隋軍渡不過漢水的話,一定從東部突破,要是舂陵或是競陵失守,戰火很快就燃燒到襄陽,漢水防線不告而破。只是他的兵力不多,他一時還拿不出主意。

“依皇兒之見,我們應該如何應對荊東之危?”次子既然談到這件事,李淵知道他必然有想法了。

“兒臣有上中下三策,請父皇定奪。”李世民也學精明瞭,以前每次獻策總是不被採納,很多時候還被收拾一通,原因就是他不懂朝廷那一套,每次總是開門見山的要求父皇怎麼打、應該怎麼打,從而讓身爲君父的父皇顏面無存。這次他準備三策提供父皇選擇,不管最終採納哪一策,他都成功了。

“哪三策?”李淵問道。

李世民說道:“上策是攻防兼用、化被動爲主動,我們目前計有三十萬大軍,並非沒有主動進攻之力,據兒臣所知,守上洛三萬隋軍都是郡兵,由名不經傳的劉綱率領,且兵力大都在武關一帶;我們可以抽出十萬大軍由西城豐利的甲水河谷潛入,只要攻勢迅猛,趁薛萬均來不及回兵之際,一鼓作氣打到京兆,就算攻不下長安,隋朝也會上下震動,楊侗將不得不調大軍支援關中,荊東之危不刃而解;這樣還能起起安撫關隴權貴的作用。”

李淵想了一會兒,並沒有表態,問道:“中策呢?”

“回父皇,中策也是攻防並用,不過方向變了而已。”李世民看了父皇一眼,見他沒有反對的意思,接着又繼續說道:“兒臣的意思是將這可以抽出的十萬軍隊一分爲二;一路三萬,南下防禦競陵,另一路七萬軍支援舂陵,使舂陵軍隊達到十一萬,一口氣吞下秦瓊部,如果我軍獲勝,則一股作氣拿下蕭銑,這樣就不用勞心費神的繞着去打嶺南了。”

此策,可以說是否決了李建成全力固守、分兵向南之策。李世民說完,這次並沒有停下來,繼續說道:“兒臣的下策就是乾脆利落放棄荊襄,力保巴蜀不失,然後集中兵力執行大哥的南進戰略,同時清洗關隴權貴,將他們的良田莊園均分我軍將士,這樣不僅軍心振奮,還能解決掉尾大不掉的關隴權貴,從而讓父皇輕裝上陣。”

李世民這三個方案讓李淵十分矛盾,他都可以接受,也都不能接受。傾巢與隋軍決一死戰,他沒那勇氣;但要放棄荊襄逃入巴蜀,他現在已經不能接受了,不是他不想,而是他的遷都試探之舉,弄得人心惶惶,如果強行西進,那就成了關隴權貴到處宣傳的膽小如鼠,以後又如何威懾羣臣?他現在總算意識到遷都試探,乃是自己走的一步臭棋,將長子的策略壞得一乾二淨,但事已至此,後悔又能如何?思索良久,長嘆道:“容朕考慮一下。”

“兒臣告退。”

李世民走出了御書房,正好和匆匆而來的李建成打了一個照面,連忙深施一禮,“小弟向皇兄鄭重道歉!”

“道歉?道什麼歉?”李建成好半晌都沒反應過來。

“小弟過去對不屬於自己東西總是懷有幻想,現在幡然悔悟,已向父皇辭去天樞大將軍之職,並將授官於武將之權全數歸還。過去是小弟的不對,特向皇兄道歉,小弟以後會全力支持皇兄行太子權。”李世民說完,再次深行一禮。

李建成總算明白了,這是要跟自己和解呢!但他並不像父皇那麼容易被親情矇蔽,和李世民明爭暗鬥了這麼多年,李建成實在太瞭解二弟的爲人了,知道他心機極深,絕不會輕易放棄皇儲之位的。

主動請辭這苦肉計可用得真好啊,一下子就打消兵敗之後,父皇對他的不滿,還博得父皇的歡心,有父皇的信任,還怕不能重掌兵權嗎?

而作爲一個父親,父皇最怕的是什麼?是自己上位之後,屠殺他的其他兒子。如果自己再作計較,落在父皇眼中,就是無容人之量,自己的儲君之位也就不穩了。

二弟使的好一招以退爲進。

厲害!

李建成心下抽了一口寒氣,不過他也知道大唐現在危難當頭,如果兄弟二人可以暫時和解,對大唐有益無害,想到這,李建成便淡然一笑:“改天我們兄弟聚聚?”

李世民知道大哥雖然沒說執手言和之類的話,可話裡充滿了和解的善意,連忙躬身道:“小弟作東。”

“好!”李建成笑着點了點頭,“你先忙吧!”

“臣弟先行告退了。”李世民再行一禮,轉身離開,望着他離開的背影,李建成心中沉甸甸的,感覺李世民更爲可怕了,只希望他現在不再搞風搞雨。

這時,一名宦官走了出來,行禮道:“太子殿下,聖上宣晉見。。”

“好!”李建成收回心思,快步走入了御書房。

李淵樂呵呵的說道:“應該遇到世民了吧?”

“正是!二弟向兒臣道歉了。”看到父皇歡欣的模樣,李建成心下苦澀,情知李世民以退爲進的苦肉計成功獲取父皇之歡心。

李淵捋須大笑:“他早就應該向皇兒道歉了,對於他的覺悟,朕很欣慰。”

李建成聞言,勉強一笑道:“父皇,從晉陽起兵至今,我們兄弟姐妹各忙各的,這幾年沒有聚過一次,大家都生份了許多,而且很多誤會也是往往由生疏所發生,兒臣這個當大哥的,想好生宴請一下兄弟姐妹,暢述同胎情義,以消除這份年長日久形成的生疏。懇請父皇批准一天假。”

“好,好,好!”李淵頓時龍心大悅,心花怒放的說道:“你準備好了,朕隨時都可以批准,到時候,朕這個當父親的也要出席。不過咱們事先申明,到時只聊家常,不談國事。否則的話,我這個當爹的可饒不了你。”

“請父皇放寬心。”

李建成笑了一笑,轉而問道:“二弟是爲關隴權貴之事而來?”

“正是!”李淵點了點頭,“他還針對當前危機提出了三個解決的法子,朕一時半會之間有些舉棋不定。”

李淵也不廢話了,直接就把李世民的上中下三策說了一遍,最後道:“朕傾向中策,皇兒認爲呢?”

李建成滿心不高興,自己穩定發展的戰略到了李世民嘴裡,居然淪爲下下之策了,不過他也知道經過父皇這一鬧,近期確實不可爲了,看了堆得高高的請命書,心下無奈長嘆。

迎着父皇期待的目光,李建成思忖一會兒,才說道:“父皇,二弟這三策各有其妙,但不管哪一策,都關係到我大唐的生死存亡,兒臣一時之時也無法優劣,正所謂一人計短二人計長,不如請相國、尚書和大將們一起商議。大家羣策羣力,必然選出最穩妥之策,並能完善到萬無一失。”

這話也提醒了李淵,失笑道:“皇兒所言極是,朕幾乎把政事堂忘了。對了,竇軌怎麼說?”

李建成苦澀道:“竇相國說他感染風寒、不良於行,拒不受益州道行臺尚書令之職。”

李淵臉色頓時鐵青一片,拳頭緊握了起來,發出一陣憤怒的咆哮:“嘿,好一個感染風寒,好一個不良於行!朕看他是要和獨孤派聯爲一體,讓關隴權貴以一個整體來跟我皇族對抗到底。”

“父皇息怒。”李建成面露無奈之色:“他們是吃準我們不敢內亂才如此過分,這件事由兒臣承擔責任好了,兒臣去跟他們談,就說是兒臣表述有誤,讓他們放心。”

李淵臉色更加難看了,長子是自己的繼承人,他低聲下氣上門解釋,實則跟自己登門沒什麼區別,這是皇族尊嚴和威嚴的喪失,這一退,以後關隴權貴會更過分,但當下的時局卻不得不爾,好半晌,才語若寒冰的說道:“今日之辱,朕會深深的記在心上,委屈皇兒去平息此事。”

“喏!”父皇的對關隴權貴的殺機,讓李建成深感擔心。

……

祝大家開開心心的度過美好新一週。

第271章:女娃救父第163章:國士李景(求收藏推薦)第289章:那一夜第614章:抵達襄陽第622章:我決定反唐第866章:風起益州第235章:疏導第519章:有鳳來儀第805章:將軍們,別太溫柔了第876章:異常年景,所用非人第743章:韓志斷案第981章:演一齣戲第783章:緊急部署,急情驟臨第581章:黎國公,好久不見第089章:絕響第575章:多乎哉?不多也第658章:相互夜襲第460章:隋軍南渡第730章:我不相信徐世績,但我相信聖上第156章:拿下平陽(求收藏推薦)第787章:決戰多瑪鎮第484章:緊急行動第629章:轉輪教之真相(祝賀共和國軍人一生平安)第311章:孝恭立功世民憂第376章:答士子問第018章:楊倓很傻很天真第842章:化腐朽爲神奇(求票支持)第339章:奪其民第326章:老程的猥瑣解讀第103章:楊侑的理想第242章:長安議科舉(求月票全訂)第560章:戰前勞軍第178章:趙德言(求收藏推薦)第132章:怒殺第197章:蕭瑀碰釘第318章:玄齡獻策建嘉峪第901章:蕭後傳道,破僵局第260章: 算計第500章:老臣不服請戰第169章:破綻百出(求收藏推薦)第884章:廣武澗,天賜之河(求票)第727章:馮盎之謀,軍前鬥陣第927章:倒黴的楊廣第218章:鄭魏和解將軍怒第623章:非同一般的女子第279章:戰機乍現第442章:李密特使第269章:鬼子國的崛起第617章:朝議定殺心第528章:兄弟情義難再續第540章:內鬥資格都沒有第024章:血戰第243章:建成之謀(求月票全訂)第884章:廣武澗,天賜之河(求票)第084章:李靖之遠謀第599章:李淵之利刃出鞘第007章:一將無能第284章:爲師教你做人第497章:當冤大頭遇到冤大頭第961章:仇人見面,分外眼紅第495章:正統王朝雷霆之怒第178章:趙德言(求收藏推薦)第880章:要要要,當然要第655章:家滅三回,悲劇人生第451章:蕭女月仙第679章:圖窮匕現第173章:絕戶計(求收藏推薦)第499章:天大懲罰莫過於此第362章:關隴世家的底蘊第107章:將相失和第290章:倍受爭議第288章:輪迴報應第663章:逃出生天第017章:王世充第390章:君臣奏對,擬立十軍第661章:進退兩難,垂死掙扎第877章:新運河,一無是處第575章:多乎哉?不多也第991章:喋血龍水城,英雄有淚第080章:長途奔襲第066章:魏徵毒計第745章:兵進臨洮,楊侗遭難題第630章:凌敬在行動第229章:天下驚第416章:滾出大隋第321章:以大隋的名義第328章:老程搗亂第668章:計中計,各有所忌第424章:中原將有大事第025章:金甲大將第383章:大刀闊斧第217章:李密抉擇第672章:忠義之將王伯當第165章:李世民的憤怒(求收藏推薦)第108章:沈光建功第198章:賊喊捉賊第204章:風雲再起(求月票)第266章:三大巨梟第017章:王世充第591章:祖孫對
第271章:女娃救父第163章:國士李景(求收藏推薦)第289章:那一夜第614章:抵達襄陽第622章:我決定反唐第866章:風起益州第235章:疏導第519章:有鳳來儀第805章:將軍們,別太溫柔了第876章:異常年景,所用非人第743章:韓志斷案第981章:演一齣戲第783章:緊急部署,急情驟臨第581章:黎國公,好久不見第089章:絕響第575章:多乎哉?不多也第658章:相互夜襲第460章:隋軍南渡第730章:我不相信徐世績,但我相信聖上第156章:拿下平陽(求收藏推薦)第787章:決戰多瑪鎮第484章:緊急行動第629章:轉輪教之真相(祝賀共和國軍人一生平安)第311章:孝恭立功世民憂第376章:答士子問第018章:楊倓很傻很天真第842章:化腐朽爲神奇(求票支持)第339章:奪其民第326章:老程的猥瑣解讀第103章:楊侑的理想第242章:長安議科舉(求月票全訂)第560章:戰前勞軍第178章:趙德言(求收藏推薦)第132章:怒殺第197章:蕭瑀碰釘第318章:玄齡獻策建嘉峪第901章:蕭後傳道,破僵局第260章: 算計第500章:老臣不服請戰第169章:破綻百出(求收藏推薦)第884章:廣武澗,天賜之河(求票)第727章:馮盎之謀,軍前鬥陣第927章:倒黴的楊廣第218章:鄭魏和解將軍怒第623章:非同一般的女子第279章:戰機乍現第442章:李密特使第269章:鬼子國的崛起第617章:朝議定殺心第528章:兄弟情義難再續第540章:內鬥資格都沒有第024章:血戰第243章:建成之謀(求月票全訂)第884章:廣武澗,天賜之河(求票)第084章:李靖之遠謀第599章:李淵之利刃出鞘第007章:一將無能第284章:爲師教你做人第497章:當冤大頭遇到冤大頭第961章:仇人見面,分外眼紅第495章:正統王朝雷霆之怒第178章:趙德言(求收藏推薦)第880章:要要要,當然要第655章:家滅三回,悲劇人生第451章:蕭女月仙第679章:圖窮匕現第173章:絕戶計(求收藏推薦)第499章:天大懲罰莫過於此第362章:關隴世家的底蘊第107章:將相失和第290章:倍受爭議第288章:輪迴報應第663章:逃出生天第017章:王世充第390章:君臣奏對,擬立十軍第661章:進退兩難,垂死掙扎第877章:新運河,一無是處第575章:多乎哉?不多也第991章:喋血龍水城,英雄有淚第080章:長途奔襲第066章:魏徵毒計第745章:兵進臨洮,楊侗遭難題第630章:凌敬在行動第229章:天下驚第416章:滾出大隋第321章:以大隋的名義第328章:老程搗亂第668章:計中計,各有所忌第424章:中原將有大事第025章:金甲大將第383章:大刀闊斧第217章:李密抉擇第672章:忠義之將王伯當第165章:李世民的憤怒(求收藏推薦)第108章:沈光建功第198章:賊喊捉賊第204章:風雲再起(求月票)第266章:三大巨梟第017章:王世充第591章:祖孫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