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大勝之後

“……如貳臣者或爲祖大壽,不言不爲,或爲李成棟,幡然悔悟,大義晚成。而尚可喜背主負恩,天良泯滅,爲虎作倀,作惡東南,殘害同胞,實爲千古敗類,人所不齒。今王師討逆,又彰顯正義公理。尚逆兵敗自殺,挫骨揚灰,可嘆世間因果循環不可不信……”

平南王府的熊熊大火,宣佈了廣州的光復,三藩之一的尚可喜的人生終結。與孔有德一樣,他也選擇了自焚,這或者是一種不在自己死後還受到敵人污辱的方式。只是不知道尚可喜在大火中的心情是否也與孔有德一樣,“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但對明軍來講,已經無所謂了。東征的一場決定性勝利,意義非凡。

而隨着這場勝利,易成多次修改後的文稿終於可以確定了,朱永興已至廣州督戰的消息一起向外傳播擴散,又激起了一股波瀾。宗室親臨戰陣,朱永興並不是第一次了,可如果把取得的大勝利和他的行蹤聯繫到一起,便難免令有些人感到疑惑或是惶恐。

光環,又一道光環無疑落在了朱永興的身上。相對於聞風而逃的永曆,不斷敢於履險直面的朱永興顯然更會讓人眼前一亮;而朱永興參與的幾次戰役全部獲得了勝利,更提高了他的聲望,本來就在流傳的“聖人”一說便更令人信服。

而廣州光復,尚可喜授首,局面一下子便明朗化了。首先反應過來的是肇慶的清軍,本來已經被許爾顯帶走了近一半的人馬增援新會,兵力不足以守衛城池,更不足以攻擊明軍。在接到許爾顯的勸降信後,他的副將已經有些心動,但廣州尚在。觀望似乎更加妥當。但現在還不醒悟,那就是真正的蠢才了。

肇慶清軍不戰而降,便只剩下梧州這個據點。孫延齡是早就不用指望了,而賀州的馬雄也學會了狡猾。之前對於梧州的引誘便模棱兩可。如今更是斷然拒絕了入城增援的要求。

廣州光復的情報一傳開,柳州的敘國公馬惟興便接到命令。出兵向梧州逼近。這種形勢下,柳州的留守兵馬雖少,孫延齡也不會再有什麼心思。面對柳州、肇慶兩個方向威壓過來的明軍,面對近在咫尺卻不肯施以援手的友軍。梧州清軍無計可施,主戰派、主降派發生了內訌,被明軍一鼓而破。

新會、廣州,兩次戰役,廣東清軍可以說是損失慘重,想倚城堅守而聚集起來的主力被明軍消滅,其他地方防守的即便是綠營兵也很少。空虛是可以想見的。而這兩次大勝利又震懾了所有的旁觀者,雖然沒有反正投降,但都裝起了老實,誰也不敢在這個當口輕舉妄動。

“克重城。蹶名王,僞宗室又勝矣!”吳三桂扔下手中的消息報告,頹然長嘆。

如果之前他知道朱永興已經不在昆明,說不定還可能有點別的想法,可能採取點別的行動,但現在,可是一點這樣的念頭都沒有了。反倒是在心中慶幸,慶幸自己沉着老練。

方光琛也很無奈,作爲一個謀士,他本應該爲恩主排憂解難,可面對這樣的形勢,他卻極力主張以不變應萬變。說白了,也就是什麼也不做。

明朝這邊對吳三桂雖有招降之意,但耐心卻是有限的,且這種不戰不降的和平相對也是短期的。等到明軍勢力更強,刀兵相向,依然是不變的結果。

清廷則對吳三桂猜忌日重,藉着明軍東征、廣東告急,吳三桂多索些糧餉的願望也落了空。從這一點上看,想挽回清廷的信任,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只是清廷不想在局勢不利的情況下,再增添變數,所以才和明朝一樣,對吳三桂採取了暫時安撫不理的政策。只要你不添亂,糧餉夠你那些軍隊度日,你就老實呆着吧!

“當年僞王定國兩入廣東,短的一次亦有兩三月,卻只頓足於肇慶城下,如今時間差不多,卻已得廣東近半。”吳三桂撫着額頭,越來越感到明軍的強大,“新會、廣州,堅城已不可恃矣。這以後——唉!”

方光琛沉吟了一下,緩緩說道:“僞宗室今至廣州,若是移蹕,則可無憂。朝廷雖限糧餉,然有貿易收入,招兵買馬、擴充實力,亦是可能。”

移蹕?吳三桂稍一思索,便明白了方光琛的意思。象朱永興這樣的身份,移蹕並不是換個住處那麼簡單。特別是按照朱永興的一貫作法,他駐蹕何處,往往意味着明軍戰略方向的重點。

“東征救民,打着此等旗號,又有了水師之助,據卑職看,明軍的攻擊重點還是在沿海地區。”方光琛繼續分析道:“廣東近半失陷,東南鄭氏豈能坐視,必然會出兵爭利。不管鄭氏是否忠於明廷,他們只要出動,便足以使東南局勢更向有利明軍的方向轉變。”

“那下一個目標便是閩省的靖南王嘍!”吳三桂苦笑了一下,說道:“恐怕他也抵擋不住兩股敵人的夾擊吧?”

“抵擋不住。”方光琛很明確地做出判斷,淡淡一笑,說道:“朝廷這回定會很快調兵增援了。這場大戰,怕是要決定江南之歸屬了。”

“本王亦作如此判斷。”吳三桂頜首,說道:“滿蒙八旗,以騎射對陣明軍,獻廷如何看?”

“閩南多山,江南水網縱橫,騎射未必能操勝算。”方光琛謹慎地說道:“明軍的火器越來越厲害了,聽聞此次東征有西夷助戰,紅夷大炮轟擊廣州,一日未至便炸塌城牆數十丈。”

雖然方光琛未作最後結論,但吳三桂聽得出來,他還是看好明軍。對於明軍的火器,吳三桂亦有了解,戰陣廝殺,也有一些燧發火槍落到清軍手中。相比較之下,無論是射程、射速,還是殺傷力。燧發槍都比清軍視爲利器的鳥槍好上太多。可要仿造,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從原料到工藝,不花大價錢,不經過較長時間的摸索。難以批量製造。

“原來是有西夷助戰。該不得火器如此厲害。”吳三桂若有所思,象是自言自語般地又說道:“不知能否請到西夷工匠。這開廠製造是要花費巨資方可吧?”

方光琛苦笑了一下,說道:“怕不只是錢財上的問題。僞宗室在廣州已經發出提醒或是警告,任何向清國輸送戰爭物資的國家,都將被視爲敵人。遭到明軍海上、陸地的進攻。個人則視爲漢奸,沒收財產,滿門抄斬。”

“這,這僞宗室夠狠的。”吳三桂咧了咧嘴,“嗯,也夠自信的。”

他剛纔也只是那麼隨口一說,沒想到朱永興已經把這條路給堵了個半死。對於西夷各國。吳三桂也沒什麼準確的知識,甚至那幾個主要國家都分不清,叫不出。不過,朱永興的這個強硬表示。正如他所說,暴露了強大的自信,自信可以與清朝分庭抗禮,而且不懼西夷。

“西夷只爲通商賺錢,朝廷遷界沿海,恐怕會得罪他們。”方光琛沉吟着說道:“僞宗室發動東征,多佔沿海地方,又通商海貿,得西夷相助,卻也不算太意外。”

海貿通商,自己不也正在爲明朝走私貨物,替他們積累財富,幫他們拉攏西夷嗎?吳三桂涌起復雜的情緒,雖然明知道如此,可還得繼續做下去。一來是嚮明朝表示自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一方面也不得不通過這些生意來賺取招兵買馬的資金。

實力啊,這纔是保證自己身家安全的最可靠的籌碼。相比於尚可喜、耿精忠,現在沒有殺掉永曆的吳三桂,名聲還是不錯的。對這一點,吳三桂還是有些自信的。

“僞宗室下令把廣州大屠殺時便是尚可喜所部的官兵都處死公祭,家眷服苦役,除了那些反正有功的。還有新會的守軍,未反正、立功的全不放過。”吳三桂皺起了眉頭,不解地望着方光琛,“這個戰爭罪,不是逼着對手拼命死戰嗎?”

方光琛點了點頭,表示贊同吳三桂的看法,但委婉地一番分析,又指出了吳三桂的片面和偏頗,“殺人是震懾,赦免加恩是招降。這樣一來,如果形勢不利,要麼闔家因自己拼命而受牽累,要麼反正立功,用上官的人頭來換平安賞賜。”

“便如許爾顯、苗文秀之輩。”吳三桂有些鄙視地冷笑一聲,“不光是他們原職任用,連他們所部的士兵也賜田賞銀,僞宗室還真是狡猾。”

“僞宗室在此時推出戰爭罪,顯是覺得羽翼已豐,又有蹶名王之威,便如當年僞王定國全盛之時。”方光琛繼續分析道:“這戰爭罪,主要還是追究屠戮平民、虐殺戰俘等罪,僞宗室藉此亦有邀買人心之意。”

“若形勢不利,或敗局已定,僞宗室的這些政策舉措當有更好效果。”吳三桂輕輕嘆了口氣,“尚、耿二藩的經戰之輩已然不多,所補充的皆爲當地土民,僞宗室便是看到這一點,纔敢如此吧?”

“王爺英明。”方光琛恭維了一句,沒有繼續進行分析。

“唉,水西的事情看來可以定下了。”吳三桂無奈地又嘆了口氣,“便以招撫的名義上奏朝廷吧,對兩邊都有交代。”

吳三桂撤軍回黔後,爲了表示他所說的“視時機而反正歸明”,並沒有對水西大舉征剿,只是掐住交通要道,對水西形成封鎖包圍。明軍東征開始,他不是沒有一舉剿滅水西的想法,但卻隱忍下來,靜觀明軍東征的結果。現在結果出來了,征剿水西自然是不行的,而按兵不動,對清廷那邊又沒法交代。所以,吳三桂才決定啓用早已商議好的計策,先放任水西不管,以招撫爲名糊弄清廷。

“水西安坤才疏計短,與匡國公皮熊的聯合是受攻則親,平安則遠,不足爲慮。”方光琛知道吳三桂不甘心,只好開口勸道:“況且水西土目衆多,未必全都服膺於他。王爺以招撫安其心,再慢慢分化拉攏水西土目,若有機會便一舉剿滅,不費吹灰之力。”

若有機會啊!吳三桂知道這是安慰之語,也只好勉強笑着點頭。但他心裡卻不以爲然,因爲他知道,這樣的機會隨着明軍的日益強大,會越來越渺茫。

……

朱永興知道在他大力製造或進口燧發槍,並大量裝備明軍時,以前的戰爭模式和攻防手段,便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但戰爭罪的推出實施,卻是戰爭理念的範疇,也是他早就有的想法。屠戳平民,搶掠姦淫,這種在當時的戰爭中很常見的行爲,與他的理念是那麼的格格不入,讓他深惡痛絕。

希望以後的戰爭,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都不會再發生這個大屠殺,那個大屠殺的慘事。朱永興知道這不是短時間內能夠達到的目的,但他走出了這一步,還是感到欣慰。戰爭是士兵的事情,無關平民百姓,他所希望的就是這麼簡單。

以殺止殺,不知道能否收到預期的效果。朱永興遲疑了一下,在文件上簽名蓋章,成百上千人的生命很快便會因爲他的批准而消失。兇手,殺人兇手,廣州大屠殺中的兇手,儘管還有遺漏,但朱永興簽字完畢後,卻長出了一口氣,覺得自己伸張了正義,可以告慰在廣州大屠殺中的死難者。

“尚之孝等人也一併斬首。”朱永興又拿起了一份文件,還沒看完,便頭也不擡地做出了決定,等看完之後,略一沉吟,又說道:“出首者有賞,並要宣傳出去。”

尚之孝被生擒是在廣州光復後的第三天,算是意外之喜。平南王府的一場大火,燒死了太多的人,很多屍體已成焦碳,根本辨認不出是誰,連尚可喜是否在其中也不好確定。

但爲了擴大影響,以及震懾周邊敵人的需要,廣州城光復和尚可喜自焚的消息卻是一併發出的。

……

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11章 杭州,西湖第221章 崇明之基,喪心病狂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202章 總攻(二)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185章 情動第28章 雙層爆破第242章 莽女衝撞,憲政之思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92章 僞造,詭道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9章 世子殿下?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67章 梆子腔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59章 援軍?援軍?第59章 無題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217章 困局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87章 潛入襲城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23章 綜合實力第45章 大反攻第51章 死地則戰第28章 離心之象第18章 緊急商議第36章 領悟第153章 鋒指廣州第84章 搶灘登陸第80章 教士保羅第43章 保寧第1章 陌生之地第25章 三鬼之謀第195章 無題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136章 緬甸“行宮”,決戰之前第138章 反撲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128章 拉英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39章 三鬼與成醜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77章 夔東十三家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1章 北愁南喜九十六章 進口機晉王決定第77章 突破,崩潰第134章 失敗,爭吵第74章 東逃,後路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87章 潛入襲城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98章 我認得你第40章 兩奸計議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160章 廣州戰役(六)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18章 元江城防第45章 大反攻第74章 東逃,後路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63章 求助他國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148章 再戰新會(一)第145章 大包圍第31章 段氏遺族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
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11章 杭州,西湖第221章 崇明之基,喪心病狂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202章 總攻(二)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185章 情動第28章 雙層爆破第242章 莽女衝撞,憲政之思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92章 僞造,詭道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9章 世子殿下?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67章 梆子腔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59章 援軍?援軍?第59章 無題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217章 困局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87章 潛入襲城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23章 綜合實力第45章 大反攻第51章 死地則戰第28章 離心之象第18章 緊急商議第36章 領悟第153章 鋒指廣州第84章 搶灘登陸第80章 教士保羅第43章 保寧第1章 陌生之地第25章 三鬼之謀第195章 無題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136章 緬甸“行宮”,決戰之前第138章 反撲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128章 拉英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39章 三鬼與成醜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77章 夔東十三家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1章 北愁南喜九十六章 進口機晉王決定第77章 突破,崩潰第134章 失敗,爭吵第74章 東逃,後路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87章 潛入襲城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98章 我認得你第40章 兩奸計議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160章 廣州戰役(六)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18章 元江城防第45章 大反攻第74章 東逃,後路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63章 求助他國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148章 再戰新會(一)第145章 大包圍第31章 段氏遺族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