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荊襄劇變

迫其自守,無暇互救。

按照這樣的思路,明軍在長江以南燃起處處烽火,便是要清廷顧此失彼,難以集結各地兵馬。

戰略的轉向令人驚詫。原本打得比較順利的東線突然平靜下來,陸續集結於江浙的清軍有心進攻,卻對明軍據守的險要分水關感到頭痛,還要防禦明軍水師的襲擾,並不敢輕易展開行動。

而討朔軍在荊襄之地猛然發力,震動湖廣,一下子又吸引了清廷的注意。

鄖陽副將洪福夜半開城,引領明軍急插城內,圍攻鄖陽提督佟國瑤的衙門。佟國瑤同遊擊杜英以三百餘名標下親兵負隅頑抗,最終被全部斬殺。

谷城城牆在一聲震天霹靂中被炸塌,明軍蜂擁而入,守將戰死,餘者皆降。

留下數千兵馬進行鎮守城池、掃蕩周邊、遷民運物等善後工作,討朔軍兩路兵馬在谷城集結,沿漢水而下,直逼襄陽。

此時湖廣的清軍主力都佈置在夷陵一帶,以防明軍殺出三峽,沿江而下。漢水中下游的兵力不多,且戰鬥力不強。討朔軍以三萬之衆兵臨襄陽城下,湖廣清軍措手不及,難以迅速增援。

在此之前,清廷輔政大臣蘇克薩哈曾提醒兵部:鄖陽“地介三省(陝西、河南、湖北),中多曠土,山谷拒塞,奸民易於嘯聚,與夔東賊寇呼應”, 楊氏才能平庸,所部官兵大都“藐玩”,恐有變故。

但清廷兵部對此並不如何重視,只是提升佟國瑤爲提督,駐於鄖陽城內“彈壓”。鄖陽城破,佟國瑤被擊斃,清廷的預防措施便全部落空。

永曆十六年(康熙元年)九月十四,襄陽總兵官楊來嘉率部起義,奪西門迎明軍而入。

在不足一個月的時間內,討朔軍三戰三勝,光復鄖陽、谷城、襄陽,兵勢大振。

“趁漢水下游清軍空虛,我們應繼續南下,攻打宜城,然後進入承天府,一直殺到鍾祥,然後進軍荊州。如果清軍調來的援軍兵力雄厚,我們就退回襄陽。”接連的勝利使郝搖旗信心爆棚,口出狂言。

鄖陽府所屬縣鎮本來半數就在明軍手中,襄陽亦曾爲明軍所攻破。但承天府不同,長久以來始終爲湖廣清軍所控制,如果能夠攻破府城鍾祥,一定能夠引起湖廣人心的極大震動。

三城光復後確實繳獲了相當多的糧草物資,但承天府,鍾祥城,應該有更豐厚的物資。而且,明軍進展迅速,已經解決了出兵時糧草、物資緊張的狀況。僅繳獲的盔甲,便換裝了數千士兵,戰力提升不小。

郝搖旗的話引起了衆將的一番討論,不少將領表示支持。有人指出承天府已經多年沒有遭遇戰火,洪承疇曾在那裡開闢了不少軍屯,鍾祥城裡有大量的商戶和工匠,若是能夠攻破應該能繳獲豐富。

退一步講,就算打不到鍾祥,哪怕再稍微多走一段路,把近在眼前的宜城攻下來也好啊!

劉體純在心裡也是贊同的,在谷城的坑道爆破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於攻破曾一籌莫展的城池,他也有了很大的信心。但參謀團的成立,使他不得不尊重這些由朝廷所派軍官的意見。

“我們這次迅速突破鄖陽防線一定出乎敵人意料,現在漢水空虛,我們不如乘勝多打幾座城下來,更大地緩解物資方面的匱乏?”劉體純的目光望向揚武伯王有功,用的是詢問的口氣。

王有功是原咸陽侯祁三升所部總兵,在騰衝便投效朱永興,可以算是老資格了。但他爲人低調,雖有戰功,卻一直不顯山露水。在講武堂輪訓時,爲朱永興所注意,收至參謀部工作。今番隨長江水師行動,算是外派的官員,朱永興特意晉升其爲伯爵,以便在十三家中加重分量。

另外,朱永興也是看中了他的低調謙和,不易與人衝突,且在參謀部工作很久,對自己的思路和整個的大戰略比較瞭解。

“王爺洞悉形勢,末將欽服遵令。”王有功彷彿聽不出劉體純詢問的口吻,拱手聽命。

這便是他懂得作人之處,劉體純身爲郡王,又是一軍主將,在人前哪能由他作主。同時,這也給他提了個醒,參謀團只與劉體純、郝搖旗商議溝通是不夠的,還要使將領們也通曉作戰意圖。當然,如果是真正的商議,且劉體純的決定不正確,他還是會直言不諱,既不辜負岷殿下的期望,又盡到參謀長的責任。而且,因爲兵力齊集後比較雄厚,襄陽城是圍而破之,消息應該尚未走漏,王有功已有妙計在心,只待散會後私下向劉體純說明。

“那便繼續南下,兵指宜都。”劉體純感激地向王有功微微點頭,轉頭目光咄咄地掃視衆將,“謹記:勿因初勝而驕狂輕敵,勿放鬆軍紀以致傷民害民。若有違犯,軍法從事,絕不輕恕。”

“末將等謹記於心,絕不敢違犯軍法律條。”衆將羣起而喏,聲音響亮。

…………

武昌,湖廣總督衙門。

湖北、湖南兩省並稱湖廣,湖廣總督這個職務是清廷專爲鎮壓湖北、湖南的抗清勢力而設置的。現任湖廣總督張長庚,於順治八年(1651年),由秘書院編修遷弘文院侍讀,累遷秘書院侍讀學士兼佐領、國史院學士、湖廣巡撫、總督,算是辛辛苦苦累官而至封疆大吏。

剛剛接到鄖陽、谷城等地的報告時,張長庚並沒有太放在心上。根據他的經驗,號稱明軍的夔東賊寇因爲物資所限,在陸路只能進行有限的戰術劫掠,出動的兵力亦不能太多。只要嚴格遵守洪承疇過去制定的規章制度,把周圍的百姓都搬遷到城內,漢水上的船隻都收集保護起來,讓賊寇所獲物資有限,在江面上找不到舟船,用不了多長時間就得原路退回去。

現在朝廷的戰略重心並不在湖廣,即便是湖廣,戰略重心也不在鄖陽,而是在夷陵。本來憑湖廣的兵力,守穩夷陵,封堵住十三家東出之路,便是有功無過。但在明軍長江水師與十三家的夾擊之下,苦心經營的夷陵江防工事卻被摧毀殆盡。

面對實力陡然增強的明軍,張長庚只能繼續調兵遣將,再度修補重建夷陵的江防工事。但在見識了長江水師的火器之威後,他信心大降,只好以不斷增加的夷陵守軍的數量來自我安慰。

只要夷陵不失,則夔東明軍就象被困在籠子裡的老虎。嗯,即便能由江上通過,夷陵依然是嚴重威脅其進出自由的關鍵。

基於這樣的認識,對於鄖陽、谷城的報告,張長庚隨便看了看就拋在一邊,根本沒有派出援兵的打算。鄖陽、谷城的守將對此也是非常明白,在信中也根本沒有提出這樣的要求,只是屬於通報的性質。

但隨後的緊急報告卻讓張長庚大吃一驚。襄陽派人送來急報,說谷城有守兵逃回,城池被明軍以穴攻之法攻破。在信裡,襄陽知府言說明軍正在蒐集船隻,似有順漢水而下,攻擊襄陽的意圖,並開口討要援兵。

張長庚前後一比較谷城通報和襄陽急報的時間,立時大怒。鄖陽一線的防守早有成法,只要規規矩矩地照辦,就絕對不會有太大的危險。雖然鄖陽一帶的兵力不是很雄厚,但加起來也有一萬多清軍,只要老老實實地守城,絕不可能這麼快便城池陷落。

穴攻?欺老夫不懂軍事嘛!張長庚已經認定谷城守軍定是疏忽大意,或是中了敵人的詭計,穴攻之說不過是掩蓋責任罷了。

嗯,一定是這樣。張總督越想越肯定自己的判斷。谷城守將愚蠢,鄖陽呢,難道會犯同樣的錯誤?這樣看來,明軍僥倖於谷城得手,但卻夾在鄖陽與襄陽之間,不可能再有太大的作爲。

雖然張總督覺得僥倖獲勝的明軍沒有繼續南下攻城掠地的能力,但本着料敵從寬的原則,還是命令一個使者火速趕去襄陽,給守軍送去自己的手令,命令襄陽守軍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出戰,若是有人敢出城迎敵,一定會軍法從事。

攔江鐵索、滾江龍、木寨浮城、造船練兵……張總督作出佈置後,又開始專心於如何於江上封堵夔東明軍,這些措施全都用上。雖然他也知道象造船練兵這樣的辦法,是不可能立竿見影的,但不盡人事,如何聽天命?

只是這安心的日子太少,急報又至,這回卻是宜城的逃兵跑至鍾祥才由鍾祥官員發出的告急文書。襄陽總兵官楊來嘉已叛變投敵,帶一部兵馬假扮敗兵,詐開城門,宜城失陷。

“只有短短的五天!”張長庚看到報告後便大發雷霆。

根據時間推算,大概是他派往襄陽的使者剛走,明軍就到了宜城之下,並以詭計攻克宜城。本來還自詡儒將的張長庚成了馬後炮,打臉打得如此徹底,令他又惱又急。

形勢變得愈發緊急,安陸府比襄陽府還要空虛得多,那裡不要說缺少有戰鬥經驗的兵將,就是沒有戰鬥經驗的軍隊也沒有多少。張長庚知道必須立刻發兵去安陸府的府城鍾祥,如果明軍侵入安陸府,那就會讓整個湖北震動,朝廷上說不定也會問罪於他。

只是明軍攻城拔寨的推進速度簡直趕上埋頭行軍了,或者說很多消息已經被明軍所封鎖屏蔽,自己的命令傳到鍾祥,會不會又成了馬後炮空響?

不管怎麼樣,張總督必須馬上發出命令,挽救安陸府,挽救鍾祥。他一連串的命令發下去,命令黃州、德安兩府的兵馬立刻向武昌集中,命令荊州駐軍增援鍾祥,還越級下令安陸府各地的駐軍不必再呆在原來防區,全體以最快速度趕赴府城匯合。

安陸府雖然空虛,但是每個縣最少也都有一、二百士兵,在府內行軍也能保證支援速度。這麼一拼湊,張長庚估計能有個五千多人。他還給鍾祥的官員下令,府城緊急動員,準備大量木石、火油,徵發百姓協助防守,不要想着出城反擊,立刻把城門統統堵住。

送信的使者剛剛離開,張長庚又再次追加命令,讓各縣出兵的同時,把庫存的銀兩也都派人押送到府城。

既然各縣的駐兵都被調空,已經失去了防禦能力,這些東西就不如運去府城安全。明軍沒有了詭計可施,頓于堅城之下,自然會重施故伎,四下擄掠。而且,府城有了銀子,便可以激勵士兵,並給百姓定下賞格,踊躍幫助守城,等到武昌的援軍趕到。

形勢如此緊急,敵人的情報又模糊不清。張長庚爲了以防萬一,不等各地的軍隊集中武昌後再一起出發,而是先派出一部分武昌的綠營先乘船沿漢水而上,趕赴安陸府府城協助防守。

“賊人攻勢如此凌厲,恐怕不全是憑的陰謀詭計。”張長庚做完佈置依舊不放心,拿着前後的幾份報告仔細分析研究,“敵之水師與賊寇會合,估計是攜帶了大量物資;有水師扼江威懾,賊寇覺得防守無虞,方敢傾巢而出。嗯,沒有五六萬,也有三四萬,否則怎有如此勢大?”

張長庚做出自認爲正確的分析,反倒眼前一亮,目光移到桌案上那本被翻得極爲陳舊的《孫子兵法》上,一個妙計涌上了心頭。

賊人巢穴空虛,而夷陵的大軍不乘時而動,更待何時?這豈不正是“圍魏救趙”之計。如果能乘虛攻破賊寇的東線防線,直搗其老巢,迫使賊寇攜家帶口進行戰略轉移,就算丟失了荊襄,在戰略上也是一着勝棋。

荊襄雖比夔東富庶,卻難比其險要。而且地處三省夾擊之中,河南、陝西、湖廣大兵合圍,剿滅賊寇豈不更易?

這麼一想,張長庚心中豁然開朗。又思慮良久,整理出一個反守爲攻的計劃,張長庚立刻給夷陵的提督董學禮發出命令,出動大軍進攻西山,突破賊寇防線,直搗匪巢。命令發出,張長庚意猶未盡,又預先起草奏章,言說夔東賊寇被其誘至荊襄腹地,老巢被破,已成流寇,三省合擊,剿滅只在旦夕之間。

將奏章放好,張長庚捋着鬍鬚自鳴得意,覺得此計若成,丟失荊襄也對朝廷有了交代,如此有氣魄的戰略轉換,非古之名將難以施展。現在,他就只等董學禮的好消息了。

……

討朔軍輕取宜城,馬不停蹄,又繼續南下,兵鋒直指鍾祥。連續克復地池,裝備物資有很大改善,更是蒐集了不少船隻,以水運輸,速度更爲快捷。

兵貴神速,這個兵家最普通的道理誰都懂。能夠連續勝利,情報工作當居首功,清軍無備、空虛,也是一個關鍵原因。趁着湖廣清軍未及調整,或者剛剛作出反應,能多撈點便多撈點,能多造些影響便多造些。

“反正咱們後顧無憂,漢水上游在咱們手中,不能戰則走,清軍想必也奈何不了咱們?”

郝搖旗騎在馬上,嘴上說着,還舉着望遠鏡向水面瞭望,又有些不放心地嘟囔道:“那兩個傢伙可別不老實,把咱們的東西拐跑了。”

“你莫要疑神疑鬼。”劉體純有些好笑地說道:“楊來嘉和洪福都是立了功勞的,此番奪城殺將,在清廷那裡已經沒了退路。再說,他們的家眷都留在了襄陽,這臨時組建的水軍又不都是他們的人,還有什麼可擔心的?”

郝搖旗想了想,點頭笑道:“也是這個道理哈。他倆是延平王舊部,水戰還是在行的,若不用他們,倒顯得咱們肚量小,不相信他們似的。”

“若說是用人不疑,岷殿下可爲天下第一。”劉體純慨嘆道:“若非如此,憑一旁系宗室,縱是有留守之名,亦難令人歸心啊!”

“殿下雖有容人之量,他人倒是未必。”郝搖旗瞅了瞅旁邊,見親衛都離得稍遠,才壓低了聲音說道:“那晉王雖威名遠播,卻無心胸。此時他正在川西率軍緩逼重慶,與咱們接觸的時日怕是不遠矣。”

劉體純猶豫了一下,說道:“他領一軍,咱們亦是一軍,互不統屬,當無關係吧?”

郝搖旗連連搖頭,說道:“雖是互不統屬,卻有爵位高低。我和衆兄弟私下商議過,拼了命也要多得戰功,好歹把你扶到一字王。到時兩下見面,有你撐着,咱們也不至太過低頭。”

“兄弟們的好意,我非常感激。”劉體純拱了拱手,說道:“這功勞是要得,但也不必拼命。岷殿下豈無此等心機,倒讓各軍不和?在我想來,晉王當主川陝,咱們呢,便是這湖廣之地了。”

“縱是如此,難道老死不相往來?”郝搖旗執拗地說道:“西軍出身的已有三位一字王,郡王亦有數名。就爲了這個,咱們也得爭一爭不是?”

“爭是要爭的。”劉體純把目光投向遼闊的漢水,沉聲道:“可也要穩妥謹慎,別急躁冒進,以免遭受敗績,徒損實力。長江以南的戰事未止,以後還要揮師北伐,建功立業的機會多着呢!要立足長遠啊!”

………….RS

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楔子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29章 宗室儀仗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184章 臨機而變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121章 暫時相安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39章 三鬼與成醜第19章 景東會師第1章 北愁南喜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271章 阻擊第20章 緊鑼密鼓第13章 宗室留守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78章 勝利之因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東於七第112章 女考生第33章 無題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51章 戰後佈局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2章 高平莫氏第6章 暹羅來使第100章 英雄頌歌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11章 祖上榮光第133章 立威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260章 追擊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30章 宗室入滇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138章 廣國公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92章 舉棋不定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54章 再退第199章 接戰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15章 定情第84章 搶灘登陸第80章 京師大亂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142章 會晉王第61章 縝密分析第72章 退第22章 響應配合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102章 再赴下龍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85章 急行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94章 思考方法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97章 試點,火槍部隊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77章 突破,崩潰第9章 世子殿下?第58章 新晉郡王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22章 響應配合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24章 隻手欲擎天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19章 景東會師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68章 正戰穩進第196章 鑑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152章 爲皇除“奸”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82章 燧發槍第124章 隨想第5章 琉球
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楔子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29章 宗室儀仗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184章 臨機而變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121章 暫時相安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39章 三鬼與成醜第19章 景東會師第1章 北愁南喜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271章 阻擊第20章 緊鑼密鼓第13章 宗室留守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78章 勝利之因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東於七第112章 女考生第33章 無題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51章 戰後佈局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2章 高平莫氏第6章 暹羅來使第100章 英雄頌歌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11章 祖上榮光第133章 立威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260章 追擊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30章 宗室入滇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138章 廣國公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92章 舉棋不定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54章 再退第199章 接戰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15章 定情第84章 搶灘登陸第80章 京師大亂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142章 會晉王第61章 縝密分析第72章 退第22章 響應配合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102章 再赴下龍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85章 急行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94章 思考方法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97章 試點,火槍部隊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77章 突破,崩潰第9章 世子殿下?第58章 新晉郡王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22章 響應配合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24章 隻手欲擎天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19章 景東會師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68章 正戰穩進第196章 鑑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152章 爲皇除“奸”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82章 燧發槍第124章 隨想第5章 琉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