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幼軍初立(八千字大章)

奉天殿內。

朱元璋今天罕見的沒有批奏章,而是久違地穿上了一身甲冑。

這是一幅很破的甲冑了,宋代樣式的扎甲,裙甲是紅色的,甲葉上有着刀劍劃過的痕跡,甚至還有不少甲葉已經有了孔洞,顯然被弓弩的箭矢所射穿過。

不過,這副扎甲串聯甲葉的線都是新的,而且並沒有因爲時間流逝而生鏽,顯然得到了很好的保養。

見到朱標和朱雄英進來,朱元璋摘下了兜鍪,露出那張飽經滄桑卻依舊威嚴的臉龐。

朱標一眼望去,頓時吃驚地瞪大了眼睛,難以置信地看着他的父皇。

這副甲冑他是知道的,一直被掛在華蓋殿裡,但這麼多年過去了,朱元璋沒有哪次在換衣服參加各種儀式的時候,選擇去穿上它。

實際上,對於皇帝來講,如果不是到了御駕親征,或者是檢閱獻俘儀式的時候,是不會穿甲冑的。

可這兩種情況,都太過罕見了。

要讓朱元璋御駕親征,那得是什麼敵人?三體人降臨了?

開玩笑,當年北伐元朝的時候朱元璋都沒御駕親征,現在太平天子當了這麼多年了,更不可能有這種舉動了,除非是被敵人打到了京城。

然而在這個世界上,大明或許有無法完全征服的敵人,但絕對不存在有能夠征服大明的敵人。

朱元璋不再親自上陣,最大的原因其實就是“如無必要,不起兵戈”。

很多人不瞭解老朱,老朱從表面上看是一個相當複雜的人,他既可以殺伐決斷,問人九族多否,也可以表現得像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和平主義者。

比如在當年鄭夢周來朝的時候,朱元璋就明確說過“昔日好謊的君王如隋煬帝者,欲廣土地,枉興兵革,教後世笑壞他。曩者中國曆代,數曾統馭,然興彼當時之人,皆有始有終,得失載於方冊,朕所見焉。所以前者命絕往來,使自爲聲教,以妥三韓”。

大概意思就是以前廣神想要開疆擴土被後世笑了好幾百年,以前華夏想要統治你們這片土地的也有,但最後都沒能成,這事情咱在史書上都看見過,所以你們自己管好你們三韓自己的事情就行了,暗示大明沒有如同大隋一般入侵他們的意圖。

但拋開種種表象,其實朱元璋所有行爲都有一個根本目的,那就是維持大明這個以農業爲基礎的社會的穩定,不讓內外部的勢力對其破壞,繼而平穩有序地將皇位傳給子孫後代。

從這個根本目的來看,就能完全理解朱元璋爲什麼要興起大案,爲什麼要屠戮功臣,爲什麼要設立不徵之國了。

只不過,現在這些情況跟朱雄英所知的歷史線相比都有了一些變化。

譬如對於這些外國的態度,如果戰爭有利於維持大明社會的穩定,那麼朱元璋是不會拒絕的。

而獻俘儀式,可能跟很多人印象中不同,洪武朝還真沒搞過,“唯二”的兩次機會,就是洪武三年和洪武四年的兩次戰爭,洪武三年那次是李文忠被授爲徵虜左副將軍,與大將軍徐達分道北征,李文忠率兵奇襲元朝都城安昌,俘虜了元昭宗的皇子買的裡八刺等八萬餘人,元昭宗帶着數十騎倉皇北逃,倖免於難。

安昌大捷後,李文忠班師回朝,朱元璋親臨奉天門迎接,按照大明的禮儀制度是要搞一次獻俘儀式的,但禮部把一切都準備好了,老朱卻突然改變了主意,不僅拒絕了獻俘,而且還把買的裡八刺封爲崇禮侯,嗯,跟什麼安樂公、歸命侯差不多的意思。

而洪武四年就是徵蜀之戰了,朱元璋命湯和爲東路軍主帥,廖永忠等率領京衛、荊襄水師由瞿塘峽直趨重慶進攻巴地,傅友德爲北路軍主帥統率河南、陝西步騎兵,由關中進入漢中攻打蜀地.徵蜀之戰非常順利,明軍兩路勢如破竹,明升反綁雙手用馬車載着棺材去投降,湯和與廖永忠秉承朱元璋旨意對其加以撫慰並將其押往京城。

當時禮部的建議是“皇帝御臨奉天殿,明升等俯伏待罪於午門外,有關官員宣讀赦免詔令,如孟昶降宋故事”,而朱元璋則是批覆“明升年幼弱小,凡事聽由臣下,與孟昶不同,所以應當免去他伏地上奏待罪之儀”,直接封明升爲歸義侯,洪武五年隨着大明與高麗關係的改善,明升、陳理一行二十七人被朱元璋扔到了高麗,讓高麗的恭愍王監管了。

總之,朱標從記事起,就沒見到過父皇穿甲冑的模樣,更別提這副甲冑如此古舊,卻明顯異常的“珍貴”。

“父皇,這……”朱標一時語塞,不知該如何表達自己的驚訝。

朱元璋微微一笑,手指輕輕撫過甲冑上的痕跡,彷彿在回憶着久遠的往事。

他緩緩開口道:“這副甲冑,是咱在年輕時征戰四方時所穿,你看到的這些刀劍痕跡、箭孔,都是當年戰場上的印記,你們可知這副甲冑是怎麼來的?”

朱標、朱雄英皆是搖頭,他們哪知道怎麼來的,這件事情朱元璋不說,估計沒幾個人知道。

“當年天下大亂,義軍蜂起,元朝丞相脫脫親率大軍數十萬南征,脫脫用也速的計策,以‘回回炮’圍了徐州晝夜不息地砸城,徐州城破後直接屠了徐州改名武安州,以白起人屠之名震懾人心,當時徐州義軍領袖彭大、趙均用率殘部逃來濠州,這兩位兵多,濠州城內的幾位元帥被迫依附於他們,咱的義父郭子興元帥與彭大親厚,被趙均用擄去押在地窖裡生死不知,整個郭家亂成一團,部曲都要樹倒猢猻散了,當時咱去求彭大出頭,彭大見咱仗義,給了咱這副繳獲來的甲冑,咱就是穿着這副甲冑,提着長矛去救郭元帥。”

這段歷史,還在朱元璋返鄉募兵之前,淮西二十四將裡的很多人甚至都沒有追隨朱元璋,所以這副甲冑的由來,可謂是鮮爲人知。

朱元璋頓了頓,繼續說道:“每一次生死較量,它都與咱一道,擋了不少知道多少明槍暗箭,如今咱老了,這甲冑就給你了。”

說着,朱元璋讓宦官幫他把扎甲的繫帶給解開,把朱標按在了小凳上,給他穿上。

朱標穿着有些不太合身,撐着甲冑顯得略有臃腫,朱標其實不胖,就是長期坐着導致肚子有些大,朱元璋拍了拍他的肩膀笑了笑:“等以後,就由你傳給英兒了。”

朱標心中一顫,連忙道:“是,父皇。”

wωω тt kán C 〇

說到這裡,朱元璋的眼中閃過一絲感慨,他看向朱標和朱雄英,語氣變得堅定:“咱希望你們能夠記住,這副甲冑代表的東西創業艱難,守成也不易。”

朱標和朱雄英聽着他的話,心中充滿了敬意,大明能有今天,是離不開朱元璋從一介小卒披堅執銳,一路浴血拼殺的。

這副甲冑不僅僅是一件防具,更是一段歷史的見證。

他們默默地點頭,都希望將這份榮耀傳承下去。

朱元璋走到朱雄英面前,說道:“英兒,咱已經在府軍前衛籌備好了設立幼軍的事宜,伱和在京的十歲以上的皇孫們,都將去那裡接受軍事訓練。”

這件事情不是突然通知,而是之前已經有了風聲,所以朱雄英並沒有對此太過驚訝,他驚訝的是竟然所有十歲以上的皇孫都要去,而太子和年紀較長的藩王,其實長子和次子的年齡基本都是十歲以上了,普遍在十歲到十五歲之間,正是活潑好動的少年時期,讓這些皇孫去接受軍事訓練,可以說是要遭老罪了。

朱標聞言眼中也閃過一絲驚訝,其實朱元璋是不希望自己的孫輩都成爲武夫的,所以之前強迫他們入大本堂讀書居多,但沒有強迫進行軍事教育,也有避免以後培養出的藩王軍事能力太強導致強枝弱乾的事情發生,所以朱標是真的沒想到有朝一日,父皇會如此認真地讓皇孫們接受軍事訓練。

“在幼軍中,你們都將被視爲普通士卒。”朱元璋繼續說道,“不要有任何優待的幻想,也不是讓你們去作威作福指揮人的,每個人都要從最基礎的訓練開始,學會如何成爲一個真正能上戰場的戰士。”

朱雄英聽後,心頭涌起一股熱血,他很清楚這是皇爺爺對他的期望,也是對他的考驗,朱雄英深吸一口氣,堅定地點了點頭。

“孫兒明白,定不負皇爺爺所望。”朱雄英說道,聲音充滿了決心。

朱元璋滿意地點了點頭,這些皇孫們將會是未來大明的中流砥柱,他們的成長曆練,對於大明來講還是很重要的。

朱雄英告退出去,接着,朱標又向朱元璋單獨彙報了高麗的事情。

等朱標回到東宮的時候已經是晚上了,呂氏在東宮的小廚房給他弄了點吃的作爲加餐,一般來講民間的普通百姓是沒有這個條件的,到了晚上餓了最多灌一肚子水睡覺,不過隨着承平日久,經濟條件逐漸改善,很多稍有家資的家庭都有了晚上加餐的習慣。

朱標與呂氏對面而坐,桌上的佳餚散發着誘人的香氣,朱標看着呂氏輕聲說道:“有件事情要告訴你,父皇決定在府軍前衛設立幼軍,要求十二歲以上的在京皇孫都去參加軍事訓練,允炆也包括在內。”

呂氏聞言一愣,隨即秀眉緊蹙:“允炆身體單薄,怎能經得起這般折騰?能不能跟陛下說說,讓允炆免了?”

她的聲音中帶着深深的憂慮,朱標握住呂氏的手,安慰道:“別擔心,幼軍裡都是孩子,訓練強度不會太高的。允炆去鍛鍊一下身體,也未嘗不是好事。”

呂氏輕嘆一聲,沒有再說什麼,但心中的擔憂卻始終難以消散。

夜幕降臨,呂氏獨自回到房中,她的心中充滿了不安。

她坐在牀邊,一想到朱允炆那單薄的身子,滿腦子就都是胡思亂想,他在嚴酷的軍事訓練中會不會受傷?會不會被人欺負?甚至要是有更壞的事情發生怎麼辦?

想着想着,竟是無聲地掉了幾滴淚下來。

就在這時,朱允炆從大本堂回來,看到母親在哭泣,他慌忙上前詢問:“娘,你怎麼了?”

呂氏沒有說話,只是緊緊地抱着朱允炆的頭,淚水打溼了他的頭髮,朱允炆心中一慌,急切地問:“娘,到底怎麼了?你告訴我呀!”

呂氏抽泣着將事情告訴了朱允炆,聽完母親的話,朱允炆挺直了胸膛,說道:“娘,你放心吧,我會好好表現的,不會讓你失望的。”

然而,呂氏卻只是默默地抹淚。

過了半晌,她才壓低聲音說道:“允炆,你不知道,軍隊都是那些勳貴武臣們的地盤,我怕你去了會受欺負,會有人害你。”

朱允炆聽了以後打了個寒噤,但還是撐着膽子道:“娘,我是皇孫,不會的。”

不過,嘴上不害怕,心裡卻非是如此,次日一早,朱允炆是頂着一雙熊貓眼起來的。

東華門外。

清晨的陽光透過雲層,柔和地灑在東華門城樓的金頂上,閃爍着暖光。

朱雄英離得近,到的也早,盯着“東華門”的牌匾出神。

“大哥。”朱允熥忍不住問道“你在看什麼?”

“我在想,也不知東華門外狀元唱名是個什麼場景。” 這時候,身後有人說道:“好教大哥知道,韓琦此言乃是野史。”

所謂“東華門外狀元唱名”,最出名的倒不是字面意思,而是當年北宋時韓琦整頓軍務拿狄青手下焦用開刀,狄青向韓琦求情,說焦用有軍功是好男兒,韓琦反脣相譏“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方是好男兒”,隨後就殺了焦用。

宋代跟明代,東華門都是皇城的東門,只不過在宋代,東華門外是整個開封城最繁華、熱鬧的地方,每次殿試結束後,朝廷會在東華門報出新科狀元、榜眼、探花的名字,即“臨軒唱名”,在韓琦看來,只有通過科舉考試製度出來的讀書人才是國家的棟樑,言外之意就是你們這些賊配軍算什麼人才?

朱雄英回頭一看,是燕王家的朱高熾和朱高煦兩兄弟,朱高熾能來他是沒想到的,因爲朱高熾有先天跛足,身材又從小肥胖,其實不太適合軍事訓練,而朱高煦就是另一個極端了,朱雄英不太清楚這小子是吃什麼長大的,但是十歲長得跟他差不多高這事就真離譜。

朱雄英的身高放到現代世界都算挺高的了,在大明世界因爲營養的原因,百姓的平均身高比現代世界是要更矮的,雖然皇室成員基本上可以保證充足的營養攝入,可憑啥一個十歲小孩能長到一米八啊?而且朱高煦還不是竹竿身材,而是一身極其誇張的肌肉。

朱雄英思考了剎那,也只能歸結爲天賦異稟,實際上,他能很明顯的看出來,軍事訓練這件事今天到場的就屬朱高煦最興奮。

“確實是野史,所以非是東華門外出來的,也不能說就不是好男兒。”

朱允炆這時候在幾個宦官的跟隨下走了過來,似是也想搭話,但仰望了一下比他高了快兩頭的朱雄英和朱高煦,最後啥都沒說。

很快,皇孫們便集合整齊了。

老大太子家的朱雄英、朱允炆、朱允熥,老二秦王家的朱尚炳,老三晉王家的朱濟熺,老四燕王家的朱高熾、朱高煦,老五週王家的朱有燉,一共是八名皇孫,今日就要前往府軍前衛報到,開始他們的軍事訓練。

當他們坐着馬車抵達城外府軍前衛的駐地時,只見廣闊的校場上已經聚集了許多少年,這些人要麼是勳貴家的孩子,要麼是直隸良家子出身,他們或站或坐,有的在整理裝備,有的在互相交流。

幾名皇孫的到來,立刻引起了衆人的注意,他們紛紛投來好奇的目光,想要看看這些出身皇室的少年們會有怎樣的表現。

朱雄英並未因衆人的目光而感到緊張,而是帶頭走到了迎接他們的軍官面前。

來迎接他們的不是別人,正是李景隆。

但李景隆年紀大了,肯定不可能跟他們這些少年一起訓練,而是來當教官的。

李景隆衝朱雄英擠了擠眼睛,然後帶他去見府軍前衛的將領。

爲了幼軍的事情,府軍前衛已經經過了一輪大換血,很快他們就見到了現在府軍前衛的指揮官們。

府軍前衛的指揮使是駙馬都尉梅殷,此人長着張國字臉,身材高大神情嚴肅,按照輩分來講,是衆人的大姑父,他娶了朱元璋嫡長女寧國公主爲妻,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物,處事老成謹慎,不僅是明初的一代儒宗,而且還精於騎射通曉兵事,可以說是老朱最喜歡的女婿了,基本上是拿他當半個親兒子看的,有什麼露臉的事情,比如當學政主持考試、檢閱軍隊,都會優先考慮讓梅殷去露臉。

而府軍前衛的指揮同知則是平安,平安是朱元璋的義子,也算是半個親兒子,其人滿臉絡腮鬍,身材高大,據說力大無窮臨陣喜歡揮舞數十斤的渾鐵槍廝殺,銳不可當,小名保兒。

嗯,老朱一共收養過二十餘人爲義子,他將這些義子扶養成人後,便命偕諸將分守諸路,而起的小名也基本都是一言難盡的水平,比如平安叫保兒,沐英叫周舍,徐司馬叫馬兒聽起來很奇怪是不是?

其實這些名字跟元末華夏的胡風流俗有着很大關係,譬如“保兒”就跟王保保的“保保”是類似的意思,田藝蘅在《留青日札》就有記載“今人呼其子曰保保,或曰阿保,保兒,有保抱護恤之意”,屬於是對少年的愛稱。

而“舍”是元代男性用來恭維對方的常用的兩個稱呼,“舍”是“舍人”的省稱,除了作官職名稱外,還是宋代民間對官員子弟的稱呼,類似於現代世界的“少”,譬如很多男性的同學朋友之間會開玩笑,戲稱對方爲“某少”,實際上與家境很多時候沒什麼關係,在元代不僅官員親屬,即使平民子弟也可以被恭維作“舍”,這類風氣在元末極盛,朱元璋收養的孤兒中,就有不少以“舍”爲名。

而派梅殷和平安這兩個都屬於半個親兒子的人來府軍前衛,其實朱元璋的意思已經很清楚了,兩人的性格、能力,也正好能形成搭配,梅殷負責抓總,平安負責具體訓練。

梅殷和平安站在校場的高臺上,目光如炬地掃視着下方的皇孫們。

梅殷的臉上帶着一絲和藹的微笑,但眼中流露出的嚴肅神情卻不容小覷,他開口道:“今日你們來到府軍前衛,意味着你們將開始一段不同的歷練。這裡,沒有皇室的尊榮,沒有身份的貴賤,只有士兵與軍官你們都準備好了嗎?”

梅殷得到了稀稀拉拉、聲音高低不一的迴應,不過他並不生氣,而是對着平安稍稍擡首。

壞人有平安來當,相信皇孫們會有一段難忘的時光了。

平安走上前一步,他的聲音如同雷鳴一般震撼人心:“很好!記住,在戰場上,敵人不會因爲你的身份而手下留情。所以,你們必須自己變得足夠強!現在,跟幼軍的其他士兵一起去做基本檢驗!”

基本檢驗,其實就是武舉的那些內容,武舉制度創始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歷經唐宋,元朝時期沒有實施武舉,到了明初才恢復,而不同朝代對武舉的考覈內容有所不同,唐朝武舉考覈內容有馬射、步射、馬槊、負重、摔跤,宋代武舉考覈內容還加了兵法,而明代武舉則是先考兵法後考體能武藝。

不過考慮到幼軍都是少年,所以沒給他們整太難的項目,基本檢驗一共就三項,分別是掇石、跑步、拉弓。

掇石就是舉石鎖,石鎖武舉裡分爲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共三個等級,要求是“掇石必去地一尺”,也就是把石鎖提起來一尺,看起來不難,但事實上對腿力、腰力、臂力、指力的要求極高,因爲你完全可以把這個場景想象爲用手指摳着裝滿了重物的小冰箱外側,然後給它舉起來.不過少年們肯定不會去弄這麼難的,而是分爲了五十斤、七十斤、一百斤三個類型的石鎖,畢竟太沉重的石鎖,以這些十幾歲少年的臂力,絕大多數人是舉不起來的。

“第一項就是舉石鎖”朱允炆的聲音帶着些許顫抖,他的眼神在五十斤和七十斤的石鎖之間徘徊,顯然有些拿不定主意,他甚至懷疑自己能不能把五十斤的舉起來。

朱雄英站在一旁,看着那些石鎖並沒有說話,但身上散發出的自信讓周圍的人都不禁多看了幾眼。

朱允熥湊到他身邊,低聲問道:“大哥,你覺得你能舉多重?”

朱雄英微微一笑,沒有直接回答,只是淡淡地說:“盡力而爲吧。”

周圍的少年們開始討論起來,有的人擔心自己舉不起來會被嘲笑,有的人則躍躍欲試想要展現自己的力量。

朱高煦站在人羣中,一臉不屑地看着那些石鎖,彷彿在他眼裡這些重量根本不值一提。

梅殷和平安站在高臺上也悄聲討論了幾句。

“準備!”不需要擴音喇叭,平安的聲音如同雷鳴一般響起,鎮住了場中的議論聲。

少年們立刻安靜下來,整齊地站好隊伍,等待着測試的開始。

平安一聲令下,少年們紛紛走向擺放在場邊的石鎖,朱雄英第一個走上前去,他選擇了七十斤的石鎖,深吸一口氣,穩穩地舉過了一尺,他的動作流暢而有力,顯然還留有餘力,贏得了在場衆人的喝彩。

別說七十斤,就是一百七十斤他都能舉起來,不過朱雄英很清楚,讓他們先當普通士兵肯定是第一步,個人的體能和武藝絕對不是最重要的表現因素,這些東西拉滿了也只是一員猛將而已,組織能力、領導能力、指揮能力這些纔是最重要的。

朱允炆看到朱雄英輕鬆的表現,心中不禁有些緊張,他猶豫了片刻,最終選擇了五十斤的石鎖,朱允炆咬緊牙關,用盡全身力氣,終於將石鎖舉了起來,雖然手一直在抖,動作有些僵硬,但還是舉了起來。

其他少年們也紛紛嘗試舉起石鎖,有的成功有的失敗,朱高煦是最誇張的,三個手指單手把石鎖給摳了起來嗯,動作不規範,成績不合格。

舉石鎖測試結束後,緊接着是跑步測試,以檢驗體能和耐力,在校場上劃定了一條長一千步的跑道,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往返跑。

隨着一聲令下,少年們如同離弦的箭一般衝了出去,朱雄英一如既往地穩健,他保持着均勻的速度帶着弟弟們跑,而朱高煦則是全力衝刺,他的速度之快讓人驚歎不已,很快就遙遙領先,第一個衝過了終點,而朱高熾則是隻能無奈地落在最後面,慢騰騰地挪動着,他實在是不良於行,朱雄英向梅殷說明了,但是朱高熾自己反而要堅持完成測試,也只能由着他了。

至於最後一項拉弓射箭,雖然只是最輕的步弓,而且靶子距離只有二十五步遠,但沒用過弓箭的朱高熾、朱允炆等人,拉開都費勁,更別說射到靶子上了。

朱雄英這次稍稍露了一手,十發全中靶心,比朱高煦射的還要準。

其實一開始梅殷是打算稍稍變革讓他們用火銃的,後來怕炸膛出人命,他也擔待不起,所以就沿用弓箭了。

測試完這些基礎項目,沒給他們太多的休息時間。

“——列隊!”

隨着平安一聲令下,被編到一起的皇孫們拖拖拉拉地按照來自府軍前衛的總旗、小旗的指揮,排成一個勉強還算整齊的方陣。

軍陣在戰場上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冷兵器戰爭的會戰動輒十數萬人、數十萬人,在通訊條件極爲落後的情況下,士兵們維持士氣和行動,靠的就是緊密的軍陣,或許大明世界的士兵們沒有現代世界的士兵們陣型那麼賞心悅目,但軍陣依舊是一個士兵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訓練。

換句話說,哪怕是一個什麼都不會的農人,只要他手裡拿着槍站好軍陣,按照要求克服自己的膽怯和恐懼跟隨軍陣一起行動,那他就是一個初步合格的士兵了。

戰爭就是這樣,由無數個微小的個體構成了一個巨大的整體,真正決定一支軍隊下限的,就是士兵的戰術素質,因爲無論指揮官有多麼精妙的戰術佈置,沒有士兵的執行,都會淪爲紙上談兵。

作爲排頭兵,朱雄英站在第一排,他的眼神堅定,身姿挺拔,進入狀態很快。

雖然是幼軍,但是訓練都嚴格按照府軍前衛的士兵的標準進行,從小旗開始,到總旗、百戶、千戶,都是府軍前衛的精銳,梅殷和平安這兩位指揮官也不時地穿梭在方陣之間,糾正着少年們的動作。

時間在訓練中悄然流逝,隨着日頭漸漸升高,皇孫們的臉上也開始冒出細密的汗珠,每當有人動作不規範時,平安便會大聲呵斥,甚至親自動手,他的嚴厲讓皇孫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畢竟他們的父輩可以瞧不起平安這個老朱的乾兒子,認爲他比不上親兒子,但對於皇孫們來說,平安其實就是他們的叔叔,再加上平安身材高壯有怪力,看着都讓人畏懼,就連幼年體的朱高煦也不敢反抗。

不過有人唱黑臉自然就有人唱紅臉,梅殷卻時常在訓練間隙給予皇孫們鼓勵和支持,他會在短暫的休息時間內與皇孫們聊天,瞭解他們的感受,用溫和的話語激勵他們堅持下去。

操練了上午,朱允炆只覺得中午吃飯的時候,平時覺得油膩到根本咽不下口的豬肉,此時竟然也香甜了許多。

不過,皇孫們雖然跟幼軍的士兵一視同仁,但畢竟不是純粹的士兵,文化知識也不能落下,倒也不是要每天從早到晚都待在這裡訓練,到了下午的時候,他們就可以回大本堂上課了。

但其他人需要上課,朱雄英卻不需要,一方面是他跟不上這些人的進度所以需要單獨授課,另一方面是他的老師還沒配齊呢.磨磨蹭蹭辦完交接的解才子尚在路上。

而就在吃飯完後,皇孫們乘坐馬車離開府軍前衛的駐地返回皇宮,梅殷卻派人把正在跟幼軍士兵們聊天詢問籍貫姓名的朱雄英叫了過去。

第28章 小富婆的幫助第105章 捫心自問,回到大明的理由第131章 如何確認身份【求保底月票!】第19章 辦公室中的線索第27章 王公們的質疑第42章 土豆紅薯玉米種子第232章 五京之議第103章 考成法!文官噩夢降臨!第70章 身上不屬於現代的痕跡第185章 塌坊建立,第一個任務圓滿完成第26章 道衍:若燕王不棄第29章 古董無線電臺到手!第10章 重新燃起希望的朱元璋第7章 來自太子的質疑第214章 大明的技術瓶頸第168章 第一個預言應驗第175章 鬼市第184章 袁珙的投名狀第75章 世界地勢圖!震撼無比的大明衆人!第198章 傅友文的加入第164章 登錄在野謀士:道衍第124章 出現在別古崖的古代獵戶第115章 龍江造船廠大匠們的驚歎第16章 敕封聖孫?呂氏的警覺第154章 認親只是個開始第149章 五爪龍牀,僭越之罪!第85章 穿越倒計時第226章 火器化部隊的想法第116章 火炮上艦?鳴樑海戰是個啥?第69章 時空蟲洞的秘密第142章 還請王妃告訴我答案第206章 壓縮餅乾帶來的震撼第50章 沐錦月的決定第138章 觀音奴:此人不是太子殿下嗎?第104章 大明戰神還有第二代?第46章 朱允炆:這啥啊?揪一株!第82章 我真是古代穿越者第159章 東宮屬官們的勸諫第13章 醫學奇蹟,戴思恭的震驚!第104章 大明戰神還有第二代?第168章 第一個預言應驗第167章 帝王之術第224章 來自鄭夢周的求救信第152章 抵達京城第129章 爺爺是什麼品級?第132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57章 姜老師講內卷第201章 工業願景第17章 如何守住漩渦的秘密?第180章 工業農業商業三條腿走路第110章 天元帝身死,北元覆滅!第84章 朱雄英的長命鎖第217章 兀納失裡的恐懼第237章 廢除海禁的初步構想第182章 火車實驗,深深震撼的衆人!第145章 “上等人與狼”第163章 先找個狗頭軍師吧!第3章 爺爺你穿越到大明瞭?第106章 藍玉的感激第197章 內帑的錢不能真躺着啊第192章 父與子第96章 關於張居正改革的筆記第82章 我真是古代穿越者第195章 匪禮失而求野兮第174章 應天府第5章 洪武寶鈔的價值第95章 你剛纔說話的語氣,四叔不喜歡第15章 道衍覲見,陰陽炁海之謎!第148章 還有人敢欺負咱大孫?第102章 新式火銃帶來的震撼第228章 外交方面的連鎖反應第167章 帝王之術第81章 沐勝的揭秘第125章 大明版“杯酒釋兵權”第120章 白銀貨幣化與一條鞭法第157章 新手引導任務:熟悉皇宮環境第43章 “送點人下去”的可行性第237章 廢除海禁的初步構想第173章 禮有嫡子而無嫡孫第177章 安置房項目交付第95章 你剛纔說話的語氣,四叔不喜歡第199章 鎮江龍王節,蒸汽船亮相第67章 徐達背疽!第160章 被散養的藩王們第195章 匪禮失而求野兮第220章 東察合臺汗國的決定第193章 幼軍之議第119章 隆慶開關的巨大利益第150章 你招惹了不該惹的人第33章 壞了,爺爺不記得前世記憶了第85章 穿越倒計時第72章 天花與琴納牛痘接種法第41章 北失南補第201章 工業願景第188章 第二個任務第145章 “上等人與狼”第117章 抗倭援朝!日本人的狼子野心第136章 初遇解縉第155章 被皇帝認證的先知第211章 在皇室成員中威望的樹立
第28章 小富婆的幫助第105章 捫心自問,回到大明的理由第131章 如何確認身份【求保底月票!】第19章 辦公室中的線索第27章 王公們的質疑第42章 土豆紅薯玉米種子第232章 五京之議第103章 考成法!文官噩夢降臨!第70章 身上不屬於現代的痕跡第185章 塌坊建立,第一個任務圓滿完成第26章 道衍:若燕王不棄第29章 古董無線電臺到手!第10章 重新燃起希望的朱元璋第7章 來自太子的質疑第214章 大明的技術瓶頸第168章 第一個預言應驗第175章 鬼市第184章 袁珙的投名狀第75章 世界地勢圖!震撼無比的大明衆人!第198章 傅友文的加入第164章 登錄在野謀士:道衍第124章 出現在別古崖的古代獵戶第115章 龍江造船廠大匠們的驚歎第16章 敕封聖孫?呂氏的警覺第154章 認親只是個開始第149章 五爪龍牀,僭越之罪!第85章 穿越倒計時第226章 火器化部隊的想法第116章 火炮上艦?鳴樑海戰是個啥?第69章 時空蟲洞的秘密第142章 還請王妃告訴我答案第206章 壓縮餅乾帶來的震撼第50章 沐錦月的決定第138章 觀音奴:此人不是太子殿下嗎?第104章 大明戰神還有第二代?第46章 朱允炆:這啥啊?揪一株!第82章 我真是古代穿越者第159章 東宮屬官們的勸諫第13章 醫學奇蹟,戴思恭的震驚!第104章 大明戰神還有第二代?第168章 第一個預言應驗第167章 帝王之術第224章 來自鄭夢周的求救信第152章 抵達京城第129章 爺爺是什麼品級?第132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57章 姜老師講內卷第201章 工業願景第17章 如何守住漩渦的秘密?第180章 工業農業商業三條腿走路第110章 天元帝身死,北元覆滅!第84章 朱雄英的長命鎖第217章 兀納失裡的恐懼第237章 廢除海禁的初步構想第182章 火車實驗,深深震撼的衆人!第145章 “上等人與狼”第163章 先找個狗頭軍師吧!第3章 爺爺你穿越到大明瞭?第106章 藍玉的感激第197章 內帑的錢不能真躺着啊第192章 父與子第96章 關於張居正改革的筆記第82章 我真是古代穿越者第195章 匪禮失而求野兮第174章 應天府第5章 洪武寶鈔的價值第95章 你剛纔說話的語氣,四叔不喜歡第15章 道衍覲見,陰陽炁海之謎!第148章 還有人敢欺負咱大孫?第102章 新式火銃帶來的震撼第228章 外交方面的連鎖反應第167章 帝王之術第81章 沐勝的揭秘第125章 大明版“杯酒釋兵權”第120章 白銀貨幣化與一條鞭法第157章 新手引導任務:熟悉皇宮環境第43章 “送點人下去”的可行性第237章 廢除海禁的初步構想第173章 禮有嫡子而無嫡孫第177章 安置房項目交付第95章 你剛纔說話的語氣,四叔不喜歡第199章 鎮江龍王節,蒸汽船亮相第67章 徐達背疽!第160章 被散養的藩王們第195章 匪禮失而求野兮第220章 東察合臺汗國的決定第193章 幼軍之議第119章 隆慶開關的巨大利益第150章 你招惹了不該惹的人第33章 壞了,爺爺不記得前世記憶了第85章 穿越倒計時第72章 天花與琴納牛痘接種法第41章 北失南補第201章 工業願景第188章 第二個任務第145章 “上等人與狼”第117章 抗倭援朝!日本人的狼子野心第136章 初遇解縉第155章 被皇帝認證的先知第211章 在皇室成員中威望的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