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觀山盜骨圖

孫教授說要想搞清楚“地仙村古墓”究竟有什麼秘密,必須先知道“觀山太保”的來歷,這夥“觀山盜墓”之徒,與傳下“燒餅歌”的明代奇人劉伯溫淵源極深。

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爲了反抗元朝暴政,各地農民起義蜂起,俗話說“亂世必出奇人”,此言實在不虛。

當時,朱洪武龍興“大明”,將胡人逐回漠北,一日在金鑾殿上以燒餅爲“象”,請劉伯溫推算今後天下興廢之事,但天機難言,於是劉伯溫當即做“燒餅歌”,據卦撰詞,將明代以後的興亡成敗之數,都藏於這首歌訣之中。

這是民間比較普遍的一種說法,不入正史,實際上劉伯溫確實曾爲朱元璋演卦推算,但事情並非如同那些野史傳說一般。

在朱元璋還未“面南背北”之時,劉伯溫就覺得此主是“真龍天子”,將來必有“九五之尊”,於是投到他的帳下效力,由於劉基劉伯溫談吐不凡料事如神,十分被朱元璋器重,大事小情悉以問之,劉伯溫一向對答如流,屢獻良謀奇策。

有一天朱元璋率部與元兵交戰,軍中糧草接濟不上,陷入苦戰,恰好劉伯溫求見,便以僅有的幾個燒餅款待,隨後二人說起當前局勢。

劉伯溫對朱元璋說,眼下我軍雖然處境艱難,只因天時未到,等時機來臨,我主必定能成就一方大業。

朱元璋隱隱聽出劉伯溫的話裡有話,似乎在暗示自己將來能當“皇上”,再加追問,果然如此,便說:“當年周文王請姜子牙出山,親自在河邊連拽了姜子牙八百單八步。結果周王朝一脈,得享了八百單八年的天下。倘若真如軍師所言,我朱元璋這輩子能有開國定基的福分,不敢奢求江山永葆萬年,也不敢比周文王那等聖君明主,能有四百年的國運就很知足了。”說罷,便請劉伯溫演卦推算,看看朱家龍興的氣運能有多少年。

劉伯溫見帳中正好有幾個燒餅,於是當即以此爲“機數”,占驗得出“卦象。但最後所獲的結果,卻遮遮掩掩地不肯對朱元璋明說。

朱元璋說世間地得失成敗,都是天意,但講無妨,沒什麼可忌諱的。劉伯溫這才說按此卦象來看,胡人雖將敗亡,但北龍氣數不衰,將來這錦繡河山,還得有胡人的一段天下,我主國運恐怕到不了四百年,甚至三百年都不到。

朱元璋聞言大驚。他倒不是爲國運長短擔心,擔心什麼呢?主要是這些年南征北戰,曾經見過許多被盜毀的荒墳野冢,尤其是在南宋諸帝的陵寢附近,如今只剩下幾個巨大的土坑,裡面雜草叢生,多有狐鬼出沒。

在元滅南宋之後,這些帝陵都被胡人盜空了,南宋皇帝的屍體也慘遭蹂躪,都被與牛馬豬狗的骨頭混在一處,給埋在了“鎮南塔”下,看宋陵遺址,當真是“田豎鞭骷髏,牧童掃精靈;如今荒涼虛無地,昔日君王埋魂處”,其景象之悽慘,足令見者嗟嘆,聞者傷懷。

朱元璋說,要是北方的胡人在幾百年後還能佔據天下,我即便真當了“皇帝也高興不起來,怎麼呢?這世上沒有不死之人,我如今要真能將胡虜逐回漠北,光復漢家河山,建立這等功業自是快事,可世上從沒有不死仙藥,有生就有死,有始就有終,“真命天子”恐怕也難逃馭龍歸天地一日。

天子死後自然要下葬到皇陵之中,可瞧瞧南宋北宋的帝陵如今是什麼下場?還不都被胡人所平,我當了皇上,在位的時候有“文臣武將”保駕,死後葬在墓中,就算在陵區佈置了大軍守陵,卻早晚要有一日過破山河碎,改朝換代多是天道循環的定數,計較不得,這最要命的是將來要亡在胡人手中,咱們現在蕩平胡虜,其輩子孫一旦得勢,必要大肆報復今日之恨,那我和我的子孫入藏在皇陵……還不是都得被奸賊們一發掘出來鞭屍焚骸?

想起宋室皇家陵寢的荒廢景象,再想想自己將來的下場,不免心生寒意,即便當着“皇帝”又有什麼滋味?朱元璋知道劉伯溫精通南龍風水,就問他世上有沒有什麼辦法,使“皇陵”永遠不會被胡人盜毀?

劉伯溫說您想的太長遠了,現在要琢磨的是怎麼奪取天下,皇陵之事等大業已定之時再籌劃不遲,此事儘管放心,到時候肯定給主公想個安穩的法子。

由於當時大戰在即,這件事說完就完了,談論幾句之後,也就這麼過去了,以後南征北戰始終都沒機會再提過,直到朱元璋以大明天子開過太祖的身份坐了龍庭,按古例,各朝天子登基當了皇上先不幹別的,立刻就要着手籌備自己的皇陵,從選取龍脈,到陵墓規模佈局,一絲半毫也馬虎不得,都是國家一等一的大事。

洪武皇帝就召來劉伯溫,說起以前的那件事來,這建造皇陵的責任,必須得由劉伯溫來策劃主持,大明王朝的皇陵,絕不能讓胡人盜發。

劉伯溫當年許了個空頭願,事到臨頭也是覺得心裡沒根,忽然雙眉一皺,計上心來,先請皇上寬容十天,十天之後必有良策。

洪武皇帝就耐着性子等了十天,果然在十天之後,劉伯溫上殿來,行了君臣之禮,便取出一幅圖畫來:“修造大明皇陵之事,非從此圖中來不可。”

洪武皇帝還以爲是貨真價實的“風水陵譜”,當即龍顏大悅,趕緊叫內侍取到駕錢御覽,誰知展卷翻閱一番,竟是大爲詫異,皇上根本看不懂這張畫什麼意思,就開金口動玉言問道:“劉愛卿,你這圖中所畫……卻是些什麼名堂?”

劉伯溫奏道:“陛下容稟,修造皇室陵寢非同小可,臣才疏學淺,恐有負聖望,其中若有些許差錯,實死萬死莫贖。

隨後,劉伯溫爲洪武皇帝保舉了一位“奇人”,此人身懷異術,通天曉地,足可擔當建造“皇陵”之重任,但他本是深山中的隱逸之輩,恐其找接口推諉,故獻畫一卷,等將他招致宮中,先明示其意,然後不論他答應不答應,只要把這軸圖畫給他一看,他必不敢再行推諉。

洪武皇帝將信將疑,就立刻遣人將劉伯溫保舉的“高人”請來,此人姓名是“封王禮”,他本是在巴蜀之地燒煉鉛汞的方外之士,也常做些倒斗的勾當,專門喜歡搜尋些“丹砂異書”之類的古物。

封王禮被招致金殿之上,得知是要讓他修造“皇陵”,自古有道是“伴君如伴虎”,這是極容易掉腦袋的事情,他哪肯答應,忙謊稱自己不懂“葬制”和“尋龍”之道,想要推託掉這份“皇差”。

洪武皇帝一看果不出劉伯溫所料,就讓人把那捲圖畫取出來,給封王禮當面觀看,封王禮看了圖中所繪,當時就驚得魂不附體,跪倒駕前,連稱:“皇上恕罪,草民實該萬死。”

原來劉伯溫這幅畫,畫中所繪是一派險峻的懸崖絕壁,壁上掛棺而懸,藏了許多“懸棺”,畫中有幾個盜墓賊,其中一個賊人,抱着鬆皮粗鱗的棺材蓋子正在用力挪動,顯然是感剛揭開棺蓋,另有一賊攀在絕險的陡壁上,拿繩索套在棺中古屍頸中,把棺中老者的屍體拽的坐了起來,還有兩個盜墓賊蹲在棺材旁邊,從棺中抱出一塊塊“骨甲”,那骨甲上滿是“星圖”和“蝸蟲古篆”。

畫幅旁邊注着一行字“guichuideng.org/gui-chui-deng-2437.html

觀山盜骨圖”,封王禮看此圖看得心驚肉跳,原來畫中所繪的盜墓場面,正是其先祖所爲。

“封氏”爲地方上極有名望的豪族,祖祖輩輩都居住在巫山棺材峽。那峽中地形險惡剝斷,藏有無數“懸棺”,封氏先人就曾經在“棺材峽”中盜取過許多“天書異器”,藉此發跡,習得了許多失傳已久得巫術,進而癡迷“爐火之術”。

到了元末明初,傳到封王禮這輩,自稱“棺山太保”,仗着精通“棺山指謎術”,在各地秘密發掘古冢山陵,實際上封家有的是錢,其輩盜墓的動機,主要是爲了那些藏在墓中的古卷古籍,此刻見了“guichuideng.org/gui-chui-deng-2437.html

觀山盜骨圖”,還一位是自家的秘行敗露了,驚動了天子,肯定逃不開滅門之禍,而且這件事從無外人知道,這說明皇上身邊有“高人”,對“棺山盜墓”之事必定是一清二楚,此時也只好硬着頭皮,按照洪武皇帝地要求設計皇陵。

劉伯溫當時在朝中早已萌生退意,但在修建皇陵之事上,被皇帝逼得脫不開身,想起世上還有這麼一夥“棺山太保”,最是精通陵譜和遁甲之術,就把這件“皇差”推到了他們頭上,他還算留些情面,只把畫卷稱做是“觀山盜骨”,並未名言實際上是“棺山盜墓”。

封氏專攻奇門異術,行事手段常人難料,而且從骨甲中掌握了許多風水秘術,對鈴木結構和選址都有獨到之處,使洪武皇帝十分滿意,御賜封王禮和他的幾個弟子純金腰牌,從此以後稱爲“觀山太保”,留在御前聽用,專職爲皇家建造陵墓。

洪武皇帝出身社會底層,所以對民間風物多有了解,他又問封王禮,即便皇陵得以不遭胡人盜毀,卻未必是萬全無憂了,因爲咱們漢人也不是吃素的,聽說自古依賴世上便有“發丘摸金”之事,這些人要是打起大明皇陵的主意來卻又如之奈何?

封王禮說臣一位民間倒鬥之輩,真有手段能盜發帝陵的並非只有“發丘摸金”,更有“搬山卸嶺”,“搬山道人”擅長生剋制化之術,行蹤隱秘難尋,許多年來都很少與外人相通,但他們所作的只爲求取“丹珠”,只要皇陵中不置“金丹珠鼎”之物,搬山道人就絕不會打盜發皇陵的主意,倒是不足爲慮,而卸嶺羣盜多爲“響馬賊”,其輩忽聚忽散,專一的要挖山陵巨冢,最難防範,又常有謀反之意,只有派大隊官員加以剿滅,徹底斬草除根,使這個山頭的香火斷絕才是上策。

另外還有“發丘摸金”之徒,實爲一脈,最爲精通風水尋龍之道,摸金之首領爲“發丘天官”,此賊攜後漢印符,上鑄“天官賜福,百無禁忌”八字,尋龍倒鬥無所不爲,但他們十分看重祖師爺傳下來的行規,沒有“發丘印”和“摸金符”,便不肯做“倒鬥”的勾當,所以想對付他們,應當先毀掉髮丘摸金的“符印”信物,使摸金之術不復存在於世,便可一勞永逸,永絕後患。

皇上見有這等妙策,當即龍顏喜動,隨後朱元璋就下了旨,歷大明朝,各地嚴查“倒鬥穴陵”之徒,不過“發丘摸金、搬山卸嶺”的蹤跡散佈天下,朝廷拿他們也沒什麼太好的辦法,直到“永樂”年間才找到機會把“發丘印”和七枚“摸金符”毀去,但世上仍是剩了三枚古符下落不明,“卸嶺響馬”也屢剿不止,不過這些舉措還是起到了一些效果,在明代中期,盜墓倒斗的勾當確實一度銷聲匿跡。

“觀山太保”得朝廷重用,跟隨皇室從南京到北京,始終都在禁中聽差,由於“皇陵”屬於高度機密,故此從不敢對外宣揚,直到“萬曆”年間,“觀山太保”的首領就是地仙封師古了。此人實有通天徹地之能,而且對風水星相之事更爲着迷,他見祖上修造大明皇陵之時“百密一疏”,忽略了有對朱元璋的祖墳進行遷址,夜觀天相,看此地龍氣將絕,就上書朝廷遷動祖陵,但當朝皇帝昏庸,國中百事皆疏,並沒有理會封師古的進言。

第四十二章 還願第四十四章 棺山相宅圖第十三章 黃皮子(7)告別鬼吹燈的日子第三十九章 射日第二十二章 摸金墓(3)第十章 雷公嶺(3)第二十三章 燈籠火(2)第二十九章 沉船墓場(上)第十二章 墳冢(1)第五十一章 數字第五章 黑匣子第七章 老吊爺(下)第十二章 無頭之王第三十九章 舌頭第四十七章 第十具屍體第三章 屈肢葬(2)第二十七章 海之淵 鯨之腹(下)第十二章 夜幕下的克倫左旗(上)第四十一章 屍鬽第十七章 潮汐(上)第四十二章 不歸路(上)第十八章 墳場小屋(2)第九章 鬼打牆(2)第五章 剁掌剜膽(下)第十五章 秦王金鼎(2)第十七章 潮汐(下)第四十六章 金井第三十二章 瞎子算命第一章 盜墓祖師爺(下)第二十六章 十八亂葬第八章 古平崗老宅(2)第二章 八臂哪吒第四章 紅白石道(2)第七章 老吊爺(下)第十三章 吊死鬼(1)第四十九章 秉燭夜行第十八章 畫壁(1)第四十章 有筋無骨(上)第二十六章 撫仙毒蠱(4)第一章 掛號信(3)第二章 《十六字陰陽風水秘術》第一章 翻身鳳凰(1)第六十三章 沉默的朋友第三十四章 妖術第二十二章 硨磲(下)第二十章 楊二皮(2)第三十章 丹爐第四十七章 動咒第六十二章 天怒第七章 海中古玉(上)第十八章 觀龍圖(下)第九章 鬼打牆(4)第三十章 精變第十六章 防以重門第四十九章 秉燭夜行第十八章 畫壁(6)第一章 車禍第五十五章 在天空中飛翔的荷蘭人第二十二章 摸金墓(4)第三十一章 破卵而出第十章 雷公嶺(3)第四十七章 水膽第十八章 屍有不朽者(下)第十九章 冥須溝(6)第十三章 黃皮子(4)第十八章 墳場小屋(1)第十九章 鬼角(3)第二十四章 沒有出口的海(下)第一章 掛號信(1)第七章 海中古玉(下)第二十七章 魔鬼橋(2)第十章 臉第二十一章 逆襲(1)第十九章 鬼角(6)第二十二章 犬不八年、雞無六載第十二章 地府(2)第二十四章 龍鱗妖甲第二十九章 石室第二十六章 天磚秘道第二章 無量山(1)第五章 三虎同行(1)第十二章 滅頂之災第七章 海中古玉(下)第一章 秦人金龍(1)第二十二章 黑沙漠第十六章 怪湯(下)第三十四章 妖術第四十三章 噩兆第九章 鬼打牆(4)第四章 小鎮裡的秘密第九章 鬼打牆(5)第五十四章 月夜尋狼第四十六章 剝龍陣第六十二章 天怒第四十九章 秉燭夜行第七章 起死回生(1)第三十六章 撼嶽第二十一章 逆襲(1)第五十四章 妖化龍
第四十二章 還願第四十四章 棺山相宅圖第十三章 黃皮子(7)告別鬼吹燈的日子第三十九章 射日第二十二章 摸金墓(3)第十章 雷公嶺(3)第二十三章 燈籠火(2)第二十九章 沉船墓場(上)第十二章 墳冢(1)第五十一章 數字第五章 黑匣子第七章 老吊爺(下)第十二章 無頭之王第三十九章 舌頭第四十七章 第十具屍體第三章 屈肢葬(2)第二十七章 海之淵 鯨之腹(下)第十二章 夜幕下的克倫左旗(上)第四十一章 屍鬽第十七章 潮汐(上)第四十二章 不歸路(上)第十八章 墳場小屋(2)第九章 鬼打牆(2)第五章 剁掌剜膽(下)第十五章 秦王金鼎(2)第十七章 潮汐(下)第四十六章 金井第三十二章 瞎子算命第一章 盜墓祖師爺(下)第二十六章 十八亂葬第八章 古平崗老宅(2)第二章 八臂哪吒第四章 紅白石道(2)第七章 老吊爺(下)第十三章 吊死鬼(1)第四十九章 秉燭夜行第十八章 畫壁(1)第四十章 有筋無骨(上)第二十六章 撫仙毒蠱(4)第一章 掛號信(3)第二章 《十六字陰陽風水秘術》第一章 翻身鳳凰(1)第六十三章 沉默的朋友第三十四章 妖術第二十二章 硨磲(下)第二十章 楊二皮(2)第三十章 丹爐第四十七章 動咒第六十二章 天怒第七章 海中古玉(上)第十八章 觀龍圖(下)第九章 鬼打牆(4)第三十章 精變第十六章 防以重門第四十九章 秉燭夜行第十八章 畫壁(6)第一章 車禍第五十五章 在天空中飛翔的荷蘭人第二十二章 摸金墓(4)第三十一章 破卵而出第十章 雷公嶺(3)第四十七章 水膽第十八章 屍有不朽者(下)第十九章 冥須溝(6)第十三章 黃皮子(4)第十八章 墳場小屋(1)第十九章 鬼角(3)第二十四章 沒有出口的海(下)第一章 掛號信(1)第七章 海中古玉(下)第二十七章 魔鬼橋(2)第十章 臉第二十一章 逆襲(1)第十九章 鬼角(6)第二十二章 犬不八年、雞無六載第十二章 地府(2)第二十四章 龍鱗妖甲第二十九章 石室第二十六章 天磚秘道第二章 無量山(1)第五章 三虎同行(1)第十二章 滅頂之災第七章 海中古玉(下)第一章 秦人金龍(1)第二十二章 黑沙漠第十六章 怪湯(下)第三十四章 妖術第四十三章 噩兆第九章 鬼打牆(4)第四章 小鎮裡的秘密第九章 鬼打牆(5)第五十四章 月夜尋狼第四十六章 剝龍陣第六十二章 天怒第四十九章 秉燭夜行第七章 起死回生(1)第三十六章 撼嶽第二十一章 逆襲(1)第五十四章 妖化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