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跑步前進

一九零六年十月三十一日,在經過了將近一年的艱苦談判之後,英德終於簽署了海軍軍備協議。

按照約定,在接下來的五年之內,德意志第二帝國將建造總噸位不超過二十萬噸的八艘主力艦,英國將建造總噸位不超過三十萬噸的十二艘主力艦,最終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艦隊規模將達到英國皇家海軍的百分之六十。

只是,這份協議有很多附加條款。

最重要的一項附加條款與法國有關,即法國海軍的艦隊總規模不得超過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百分之六十,不然德意志第二帝國將有權根據實際情況追加建造兩艘主力艦,英國皇家海軍則將獲得建造一艘主力艦的配額。

此外,還有針對意大利、俄國與奧匈帝國的附加條款。

這些附加條款,決定這份協議根本不具有實施價值。

僅僅幾個月之後,即一九零七年一月,法國就宣佈將建造四艘裝備了十二門三百零五毫米主炮的“科爾貝爾”級戰列艦。到一九零七年底,法國政府再次批准海軍設計與建造四艘新式戰列艦。因爲協議不包括“拿騷”級之前的戰列艦,所以德意志第二帝國實際建成的戰列艦隻有五艘,把再建的算上也只有八艘。這樣一來,法國在一九零七年批准與計劃建造的戰列艦就多達八艘。

顯然,這已經超過了協議附加條款的限制。

此外,意大利也在一九零七年與一九零八年批准了“加富爾公爵”級與“安德列亞-多利亞”級戰列艦的建造與規劃方案,計劃在今後五年之內建造七艘戰列艦,以維持在地中海的海軍優勢。

至於俄國,更是野心勃勃。

早在一九零六年,沙皇就要求建造四艘“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級戰列艦,次年又要求建造性能更加強大的戰列艦,即“瑪利亞皇后”級,總量也是四艘,計劃在一九一二年之前全部建成。

這些,都超過了協議的附加條款。

一九零八年初,在得到德皇批准之後,馮承乾公佈了帝國海軍的造艦計劃,把一九零九年到一九一三年的造艦規模提高百分之五十,每年各追加建造一艘主力艦,以應對法國與俄國構成的威脅。

結果就是,到一九零八年,《英德倫敦海軍協議》就成了空文。

此時,“赫爾戈蘭”級的後兩艘已經下水,計劃在一九零九年服役。在一九零七年規劃建造的“德皇”級戰列艦中,前兩艘,即“德皇”號與“腓特烈大帝”號(之前的“腓特烈大帝”號更名爲“皇太子”號)已經開始建造,預計在一九一零年下水,計劃中的“皇后”號與“國王阿爾伯特”號也將在年底之前開工。

對馮承乾來說,現在的問題是,到底是追加一艘“德皇”級,還是另起爐竈呢?

如果讓馮承乾來選,他肯定會另起爐竈。

嚴格說來,“德皇”級是“赫爾戈蘭”級的放大改進型,最大的區別在於設置了第四座主炮炮塔,全部採用三聯裝三百毫米主炮,使主炮的數量提高到了十二門,且全部沿縱軸佈置,等於把火力增強了三分之一。如此一來,“德皇”級的滿載排水量比“赫爾戈蘭”級多出了將近五千噸,突破了三萬噸。如果以滿載排水量衡量,“德皇”級是同時代裡最大的主力艦,英國皇家海軍同期建造的“聖文森特”級、“海王”級與“巨人”級,以及後來的“白羊座”級與“喬治五世”級都只有兩萬多噸,要到“阿爾庫金”級才超過三萬噸,而美國海軍同期建造的“佛羅里達”級在改裝之後都沒有三萬噸,要到“紐約”級纔在改裝後突破了三萬噸。

可以說,“德皇”級是一種性能十分強大的戰列艦。

只是,這種戰艦也不是沒有缺陷。

最大的問題,仍然是火力偏弱,而且裝甲防護設計得不夠合理。

比如,馮承乾在設計的時候就要求採用“重點防護”方式,放棄次要部位的裝甲,集中保護關鍵部位。可是在具體實施的時候,工程師依然反對這麼做,在次要部位敷設了只能抵抗中等口徑穿甲彈的裝甲。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德皇”級的主裝甲帶與水平裝甲的厚度依然不夠理想。

火力上,三百毫米主炮已顯落伍。

雖然英國皇家海軍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而且美國正在建造與計劃建造的三級戰列艦採用的仍然是三百零五毫米主炮,使得很多帝國工程師認爲沒有必要在“德皇”級上使用還沒成熟的三百五十毫米主炮,一些帝國海軍將領也認爲,與其使用三百五十毫米主炮,還不如在下一級戰列艦上採用研製進度更快的三百八十毫米主炮,直接把主力艦的火力水準提高兩個檔次,超越英國皇家海軍。但是馮承乾卻有不同的看法,因爲他知道,英國皇家海軍在完成了“巨人”級的建造工作之後,就將在“白羊座”級上採用十四英寸、也就是三百四十三毫米主炮,隨後會在“加拿大”級上採用十四點五英寸、即三百五十六毫米主炮,接着就會在“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上採用十五點五英寸、即三百八十一毫米主炮,始終保持着火力優勢。

顯然,如果“德皇”級採用三百毫米主炮,十年之內就將落伍。

最好的辦法,自然是直接採用三百五十毫米主炮。以帝國的火炮技術,在面對裝備了十四英寸與十四點五英寸的英國戰艦時具有較爲明顯的優勢,即便面對裝備十五點五英寸主炮的英國戰艦也不會吃虧。

只是,馮承乾也必須向現實妥協。

如果“德皇”級配備四座三聯裝三百五十毫米炮塔,標準排水量就將突破三萬噸,超過了英德海軍協議規定的二萬五千噸。如果減少一座炮塔,那麼今後就算改進,也只能配備六門三百八十毫米主炮,火力密度大受影響。

更重要的是,到一九零八年,三百五十毫米主炮都沒研製成功。

面對難以解決的現實問題,馮承乾只能做出讓步,即在“德皇”級建造的時候,採用四座三聯裝三百毫米主炮炮塔,但是在設計的時候留下了改進餘地,即在今後可以直接換裝雙聯裝三百八十毫米主炮炮塔。

這下,問題來了。

在需要增加一艘戰艦的時候,如果追加建造一艘“德皇”級,今後還得進行大改,可是重新設計,又趕不上進度。

最後,馮承乾再次向現實妥協,批准了第五艘“德皇”級,即“路易特波爾德親王”號的建造方案。

讓馮承乾做出這一決定的,主要是英國皇家海軍採取的針對性行動。

一九零七年底,英國國會受到德意志第二帝國擴大造艦規模影響,批准了兩艘“巨人”級戰列艦的建造方案,並且爲皇家海軍撥款,在一九零九年之前動工建造更加強大的“白羊座”級戰列艦。

雖然當時很多人都認爲,“白羊座”級是“巨人”級的改進型,主要是優化了炮塔的佈置方式。說得簡單一些,就是頑固的英國佬開始向德意志第二帝國學習,取消了佈置在側舷的主炮炮塔,把全部主炮炮塔沿縱軸佈置。只是,“白羊座”級採用的是雙聯裝炮塔,而且爲了追求火力密度,總共有五座炮塔,火炮數量介於“赫爾戈蘭”級與“德皇”級之間,其中第三座主炮炮塔位於二號煙囪後方,另外四座炮塔以揹負式分別在戰艦前後,而不是全部集中佈置在前後。但是馮承乾早就收到消息,“白羊座”級與“巨人”級根本沒有關係,而且英國皇家海軍將在這種戰列艦上安裝三百四十三毫米主炮,從而在火力上甩掉緊追不放的帝國海軍。

果真如此,“白羊座”級的火力就超過了“德皇”級。

所幸的是,“德皇”級在設計的時候就留下了改進餘地,而“白羊座”級換裝更大口徑主炮的可能性幾乎爲零。

顯然,帝國海軍需要的是更多的主力艦。

馮承乾也意識到,在海軍軍備競賽已經全面開始的情況下,重質不重量的套路已經行不通了。

在重視質量的同時,還得重視數量。

性能再強大的戰列艦,也不可能在海戰中擊敗兩倍於己的敵艦。只有當數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纔有能力戰勝對手。

正是如此,馮承乾才決定追加建造一艘“德皇”級。

只是,這仍然無法滿足帝國海軍的擴充需求。

要知道,在一九零九年之後的四年裡,帝國海軍每年都將建造三艘主力艦,相當於還得追加四艘主力艦的建造量。

顯然,僅僅在現有計劃上追加建造量,肯定無法滿足需求。

面對這個問題,馮承乾採用了一個非常巧妙的解決辦法,即把規劃中的四艘“國王”級戰列艦的建造時間提前一年,把還處於初始設計階段的“拜仁”級戰列艦的建造工作提前到一九一二年,並且在一九一零年啓動代號“X5”的新式戰列艦的設計工作,規劃建造數量也是五艘。

如此一來,等於把造艦規劃提前了兩年,相當於增加了四艘戰列艦的建造量。

只是,這些戰艦能否建成,還是個未知數。

;

第342章 戰戰兢兢第340章 偵察干將第186章 炮戰革命第248章 最後的錯誤第410章 引狼入室第373章 決戰在即第487章 四道防線第426章 穩步推進第206章 出奇制勝第48章 獵人與獵物第145章 搜尋第22章 赴死之地第584章 死衚衕第7章 矛盾根源第349章 倒下的巨人第66章 走向戰爭第469章 勉力爲之第150章 新手與老手第186章 炮戰革命第523章 轟炸與封鎖第198章 回家第574章 豁然明朗第168章 創造機會第211章 火藥桶第112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174章 射殺失手第545章 陸海之爭第428章 大兵壓境第41章 如釋重負第539章 硬碰硬第66章 主考官第472章 海上鷹眼第173章 極限攻擊第127章 不支第199章 輕敵大意第232章 陌生的對手第165章 落幕之戰第136章 守財奴第103章 激戰第56章 利令智昏第39章 朽木難雕第113章 高瞻遠矚第105章 前途莫測第265章 殊途同歸第72章 相識恨晚第118章 順手擒來第100章 守株待兔第86章 隱患第42章 自以爲是第150章 拷問第257章 關鍵島嶼第306章 最後的決定第348章 非常戰術第197章 戰亂之地第604章 援助第38章 大東溝第182章 最大化第1章 新皇登基第319章 別無選擇第122章 投降第70章 目標出現第152章 正面決戰第77章 創造機會第586章 服軟第173章 極限攻擊第424章 時間緊迫第602章 首腦會晤第136章 未雨綢繆第73章 戰機第5章 八國侵俄第118章 順手擒來第18章 逃跑第25章 死有其所第225章 恰到好處第209章 和平的代價第318章 主動攻擊第181章 總體戰局第193章 偷襲計劃第72章 相識恨晚第91章 轉攻爲守第371章 等待時機第148章 勇闖鬼門關第16章 慢半拍第56章 代言人第82章 拷問訓練第361章 強行出征第159章 反擊第160章 覺悟第86章 圍攻第324章 尖端技術第29章 驟起波瀾第161章 勝利第331章 支援乏力第73章 別無選擇第32章 總統特權第12章 皇帝的回報第78章 不得不戰第359章 灰心絕望第619章 戰火熄滅
第342章 戰戰兢兢第340章 偵察干將第186章 炮戰革命第248章 最後的錯誤第410章 引狼入室第373章 決戰在即第487章 四道防線第426章 穩步推進第206章 出奇制勝第48章 獵人與獵物第145章 搜尋第22章 赴死之地第584章 死衚衕第7章 矛盾根源第349章 倒下的巨人第66章 走向戰爭第469章 勉力爲之第150章 新手與老手第186章 炮戰革命第523章 轟炸與封鎖第198章 回家第574章 豁然明朗第168章 創造機會第211章 火藥桶第112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174章 射殺失手第545章 陸海之爭第428章 大兵壓境第41章 如釋重負第539章 硬碰硬第66章 主考官第472章 海上鷹眼第173章 極限攻擊第127章 不支第199章 輕敵大意第232章 陌生的對手第165章 落幕之戰第136章 守財奴第103章 激戰第56章 利令智昏第39章 朽木難雕第113章 高瞻遠矚第105章 前途莫測第265章 殊途同歸第72章 相識恨晚第118章 順手擒來第100章 守株待兔第86章 隱患第42章 自以爲是第150章 拷問第257章 關鍵島嶼第306章 最後的決定第348章 非常戰術第197章 戰亂之地第604章 援助第38章 大東溝第182章 最大化第1章 新皇登基第319章 別無選擇第122章 投降第70章 目標出現第152章 正面決戰第77章 創造機會第586章 服軟第173章 極限攻擊第424章 時間緊迫第602章 首腦會晤第136章 未雨綢繆第73章 戰機第5章 八國侵俄第118章 順手擒來第18章 逃跑第25章 死有其所第225章 恰到好處第209章 和平的代價第318章 主動攻擊第181章 總體戰局第193章 偷襲計劃第72章 相識恨晚第91章 轉攻爲守第371章 等待時機第148章 勇闖鬼門關第16章 慢半拍第56章 代言人第82章 拷問訓練第361章 強行出征第159章 反擊第160章 覺悟第86章 圍攻第324章 尖端技術第29章 驟起波瀾第161章 勝利第331章 支援乏力第73章 別無選擇第32章 總統特權第12章 皇帝的回報第78章 不得不戰第359章 灰心絕望第619章 戰火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