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九章

在商稅上,爲了避免運送的麻煩,以及其他腳費,基本上也是實行夏秋兩稅制。

其中,單純的關稅,坐稅,各府加在一起,約莫六百萬貫,朝廷佔據一半,也就是三百萬貫。

而,鐵、茶、鹽、酒,這四項朝廷專賣的產品,由於屬於壟斷項目,自然貢獻更多的賦稅。

從一月到六月,海鹽打開了江南市場,外加蜀地的井鹽,再加上契丹、中原、山東、高麗、日本等海外市場,從而讓到達了巔峰,鹽稅一舉達到了四百萬貫的水平,下半年還會增長。

甚至會達到唐後期鹽水佔據半個戶部的場景。

鹽稅是不需要地方分成的,所以全部歸戶部所有,這是一筆極其龐大數目。

酒稅也增多,約一百三十萬貫,茶稅由於江南多好茶,閩南和長沙府的茶大量傾銷,茶稅約莫五十萬貫。

鐵稅則稍微低點,爲了提高農業生產力,朝廷特意將農具稅調低,所以它的稅率很低,只有百分之五,約莫十五萬貫。

這四項專賣,總數爲五百九十五萬貫,若是加上商稅,八百九十五萬貫。

若是折算來看,糧稅甚至只有商稅的一半。

其實這還是李嘉豁免了許多雜稅的緣故,不然稅收會更多。

比如商旅通行稅、油稅、蔬果稅、桑稅、橋道錢、牛租等等,甚至吃飯睡覺,結婚生子,哪怕是拉個屎,都會有稅,萬萬稅可不是假的。

這些雜稅的豁免雖然損失很大,但卻增添了其他主稅的收入,有得有失,總體來說,對於百姓還是有利。

也不枉費李嘉穿越一場,對於百姓們來說還是做了不少好事的,這可比之前的幾個國家強太多了。

不過,總計一千七百萬石的糧食運送到長沙府,這對於轉運使司衙門是個重要的負擔,尤其是嶺南三府,以及閩南府,路途較遠,而且沒有大江大河勾連,運費也是極爲誇張。

所以,到了這一步,胡賓王開始哭窮起來:

“蜀地南下,三峽是極爲難行的,哪怕是最好的水手,十船糧食,總有一船毀了,對於轉運使司衙門和地方而言,這是極大損失,請陛下豁免!”

在這個時代來說,地方向朝廷轉收賦稅,一般都是要自己派人押解送往京城,千里迢迢,其中的耗費也是需要由自己承擔的。

所以,地方收稅,一般會加上個損耗,基本上是總稅的一成,這是在所難免的。

如今糧食錢財都是有轉運使司徵收,對於地方衙門來說,他們雖然少了許多權力,但也甩了許多包袱,不用擔心賦稅的押解了。

但對於轉運使司衙門來說,之前只有湖南和嶺南等地,並不覺得有什麼,但,增加上蜀地,這讓他們的負擔則是極爲沉重的。

一般來說,爲了賦稅徵收,轉運使司衙門的人手是最多。

一個縣最起碼也得十來個人,一府之地,兩三百人很正常,如今大唐十府,衙門總人數突破了三千人。

李嘉則讓戶部,每年與他們大量的錢財,來鼓勵他們,基本上人均百貫。

也就是說,在神武四年,轉運使司衙門能從戶部得到五十萬貫,多餘了不少錢糧。

但蜀地的虧損,卻讓多餘的錢都賠不過來,歷年來的積累都虧完了。

轉運使司都覺得,這絕對是一個虧本的買賣,貪腐他們是不敢的,所以只能來哭窮了。

“蜀地運送兩百萬石糧食,損耗了多少?”李嘉不禁有些頭疼。

“約莫十三萬石,加上漂沒的船隻,人手摺算成銅錢,也得要五萬貫左右,這是轉運使司一年十分之一的錢糧!”

胡賓王立馬算了出來,然後期盼着看着皇帝,等待他的補貼和寬容。

щшш▲ttκд n▲C○

“這樣啊!”李嘉扭頭看向了孫釗,其則低着頭,一臉嚴肅,不知在想什麼。

顯然,戶部是沒戲了。

但總不可能讓內庫來撥款補貼吧。

“嶺南三府的損耗呢?”

“雖然有靈渠,但道路通行比不過陸地,還要許多民夫幫運,這些都是需要錢財僱傭的,虧損還要多些,達到了八萬貫!”

聞言,李嘉搖搖頭。

這簡直太誇張,運費果然一筆極大的損失,抵得上幾十萬石糧食了。

事實上,無論是在唐宋元明清,大部分糧食都要官府自己運送的,損耗極大,對於地方的剝削就更重,所以都城的選址就很關鍵了。

能通過運河的,就不能選擇陸地。

而且,運糧的徭役,則更慘,他們不僅千里迢迢運送糧食,自管吃食,而且還要負責糧食都安全,若是地方官貪墨點,到京城查驗不夠,那麼就必須典賣家產補貼了。

所以,破家知縣,滅門府尹,真的不是假話。

當然,李嘉絕對不會爲了些許成本,就讓百姓爲難的,所以轉運使司衙門全部負責了。

不然五十萬貫錢,都可以養好幾萬軍隊了,換成糧食,可就是一百五六十萬石,差不多是一府的糧稅了。

“其中的損耗,地方與轉運使司衙門各自分攤一半!”

李嘉思量片刻,說出了一個令胡賓王震驚的話。

“陛下——”

“另外,戶部每年再拿出五萬貫,體貼轉運使司衙門!”

這句話,瞬間就讓胡賓王欣喜了。

平均下來,幾萬貫對於地方來說,尤其是幾十上百個縣衙來說,不算負擔。

而且還可以對地方財政進行壓縮,三七分,對於某些富裕的縣來說,一年甚至可以存下上萬石糧食。

而有了補貼,每年的損失可以壓縮到兩三萬貫,對於轉運使司衙門來說,跟以前差不多,舒服的很。

“陛下,轉運的費用太多,爲何不多徵收錢財?”孫釗站出來,說道:“運送糧食和銅錢,其中的費用,可是相差數倍!”

“萬不可徵錢!”趙誠直接出來反對:“天下本就錢荒,若是再徵錢,恐怕更甚之!”

“首相言之有理!”李嘉點頭道,提出了自己的顧慮:

“且不說徵收糧食,有利於固農抑商,再者說,百姓本就不富裕,再讓商人宰割一番,哪裡有日子過?”

第1391章藩王第五百三十章小事第一百六十二章錢賦多少第兩百五十七章情況不明第五百七十一章非夷狄作禽獸事第一百六十九章算盤誕生第1289章心情第兩百二十二章登基爲帝第兩百四十七章中原戰起第1401章入祀第九百九十五章第七百八十五章商稅第三十五章道路重重第九百三十九章所得第兩百四十三章收穫不定第一百四十四章遊街誇耀第一千零四十三章鹽業革新第九百五十四章震動第三百四十七章匪徒第1380章第七百零三章避暑第五百八十五章兒皇帝不好當第九百一十四章對轟第七十二章海上意外第1292章事件第一千零五十二章錢荒第一百九十三章目光聚焦第兩百一十五章再復大唐第一千零八十七章太原第六百四十四章保甲制第1237章第五百九十七章條件第二十八章後備計劃第兩百五十一章黑水都督府第1338章諸王番外3——震雷第九百九十七章勝之第四百九十章第三百六十八章巡捕司第一千零四十九章第1277章第三百六十二章歸程第七百零三章避暑第兩百七十二章爲之奈何第1369章騎兵第三百一十八章宋軍兇猛第兩百零三章又做好事第七十一章大爲不易第兩百零三章梅山之亂(上)第四百三十四章禁軍第六百四十九章修史第一百一十二章嶺南不安(下)第一百零一章御用商人第四百七十五章大肚子病第四十九章占城海遇第1302章第1107章人口(加更,求票、求訂閱)第七百九十一章缺漏第四百零五章科舉第六百五十章千里馬第六百八十四章出城第一百八十七章郭榮之死第五百三十一章兵臨城下第七百六十四章教頭第一千零零章東進第三百六十四章新奇第四百八十七章爭論第兩百二十九章露布報捷第四百九十七章焦慮第五百四十一章安民第1235章第1359章後勤第一百六十章衣帶詔(上)第一千零五十九章第一千零一十七章關中藩鎮第八百七十八點五章亂第八十八章宿鐵刀第1156章民心第兩百三十九章放榜第五百一十三章準備第兩百四十一章欣喜萬分第1357章人選第三百四十章收割第八百二十一章應對第1380章第一百三十八章劍拔弩張第七百一十八章農田第九百四十三章不覺第九百四十三章不覺第兩百九十四章商賈而至第三百四十四章江陵第兩百零二章川鹽古道第一百三十一章酒暖人涼第六百五十九章避諱陋習第八百三十五章第六百零八章一樁樁,一件件第五百七十四安江南第1337章第1403章教子第1406章歲月
第1391章藩王第五百三十章小事第一百六十二章錢賦多少第兩百五十七章情況不明第五百七十一章非夷狄作禽獸事第一百六十九章算盤誕生第1289章心情第兩百二十二章登基爲帝第兩百四十七章中原戰起第1401章入祀第九百九十五章第七百八十五章商稅第三十五章道路重重第九百三十九章所得第兩百四十三章收穫不定第一百四十四章遊街誇耀第一千零四十三章鹽業革新第九百五十四章震動第三百四十七章匪徒第1380章第七百零三章避暑第五百八十五章兒皇帝不好當第九百一十四章對轟第七十二章海上意外第1292章事件第一千零五十二章錢荒第一百九十三章目光聚焦第兩百一十五章再復大唐第一千零八十七章太原第六百四十四章保甲制第1237章第五百九十七章條件第二十八章後備計劃第兩百五十一章黑水都督府第1338章諸王番外3——震雷第九百九十七章勝之第四百九十章第三百六十八章巡捕司第一千零四十九章第1277章第三百六十二章歸程第七百零三章避暑第兩百七十二章爲之奈何第1369章騎兵第三百一十八章宋軍兇猛第兩百零三章又做好事第七十一章大爲不易第兩百零三章梅山之亂(上)第四百三十四章禁軍第六百四十九章修史第一百一十二章嶺南不安(下)第一百零一章御用商人第四百七十五章大肚子病第四十九章占城海遇第1302章第1107章人口(加更,求票、求訂閱)第七百九十一章缺漏第四百零五章科舉第六百五十章千里馬第六百八十四章出城第一百八十七章郭榮之死第五百三十一章兵臨城下第七百六十四章教頭第一千零零章東進第三百六十四章新奇第四百八十七章爭論第兩百二十九章露布報捷第四百九十七章焦慮第五百四十一章安民第1235章第1359章後勤第一百六十章衣帶詔(上)第一千零五十九章第一千零一十七章關中藩鎮第八百七十八點五章亂第八十八章宿鐵刀第1156章民心第兩百三十九章放榜第五百一十三章準備第兩百四十一章欣喜萬分第1357章人選第三百四十章收割第八百二十一章應對第1380章第一百三十八章劍拔弩張第七百一十八章農田第九百四十三章不覺第九百四十三章不覺第兩百九十四章商賈而至第三百四十四章江陵第兩百零二章川鹽古道第一百三十一章酒暖人涼第六百五十九章避諱陋習第八百三十五章第六百零八章一樁樁,一件件第五百七十四安江南第1337章第1403章教子第1406章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