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0章煽動

契丹人在遼東地區,設置東京遼陽府,治理整個渤海舊地,屬於南面官。

其實契丹的南北兩面官體系,不是簡單的漢人制漢,而是農耕治農耕,遊牧制遊牧。

在契丹人看來,渤海人與漢人都是一樣的,單單就人口來說,百萬之巨的渤海人,威脅更甚。

當然,由於契丹人喜歡將擄掠來的人口建立州縣,所以,像是黃龍府,就是漢人高官、貴族、皇帝的去處,如後晉石重貴。

後來,金人繼承了這個傳統,將宋徽宗,宋欽宗擄掠至此。

而,這不僅是大汗的行爲,也是是貴族們的行爲,在遼聖宗改革前,依舊如此。

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頭下州縣。

貴族們擄掠人口,建立州縣,成爲自己的領地,收穫長久的財富。

也正是如此,契丹貴族們熱衷於戰爭,這是擴充實力的好法子。

所以,遼陽府的實力,並不是板塊狀的,而是朝廷的直屬州縣,與貴族們的領地交錯而行。

沒有得到貴族的允許,甚至不能借路。

不過,也正是因爲如此,分散分割的消化,讓百萬人口的渤海人,再也組織不了強大的反叛勢力。

不過,隨着呼延贊、楊萬勝一行的到來,立馬就打破了這樣的局勢。

遼東的原野上,也正是一片的金黃之色,大量的土地不斷地被開墾種植,在渤海人辛勤的勞動下,這片黑土地,格外的富庶。

身着短衣的渤海人,彎着腰,不斷地收割着粟米,彎腰低頭,而孩童們,則跟在後面撿拾零落的粟杆,不敢有絲毫的停息。

在不遠處,幾個爲虎作倀的監工,正虎視眈眈,騎在馬上,拿着馬鞭,誰要是偷懶,就是一鞭子。

如今,偌大的渤海舊地,上百州縣,分碎成了貴族們的領土,渤海人也成了他們的奴隸,創造財富的奴隸。

“阿爸,這日子,啥時候是個頭啊!”一名少年,錘了錘腰,累的渾身打產,不由得問道。

“我也不知!”

中年男人的臉上,滿是歲月的苦楚痕跡,他看了一眼天空,惆悵道:“我從記事開始,就是這般了,只是,小時候聽你祖父說過,當年我家,也有幾百畝地,吃喝不愁呢!”

“真的假的?”少年吃驚道:“咱們自己還能有地嗎?”

“豈止是有地,咱們自己還有朝廷,還有國王呢!”

父親搖搖頭,苦笑道:“說再多也無用,咱們還是做事吧。”

少年抿着嘴,心中滿是幻想:“啥時候,我也能有自己的土地?”

不過,沉重的現實,讓他的幻想破滅,監工狠狠地一鞭子下來,直接把他打趴下:“做事都不認真,今年沒有飯吃——”

少年口吐鮮血,痛地說不出話來。

但是這樣,他還不敢停歇,只能爬起來繼續勞作。

只是,心中的憤恨,已經累積胸膛。

不知過了多久,天空中的雲彩逐漸泛紅,太陽只留下半張臉,就在大家以爲可以休息時,突然,地面震動起來。

不遠處,突然燃起了大量的硝煙,傳的很遠。

農夫們不知所措,就連監工們都慌了。

這時,養得肥頭大耳的管家,騎着馬,慌不擇路地逃竄而走。

監工們也慌了,也不由得跟隨而去。

很久,農奴們就見到一隻軍隊跑了過來,大喊着:“殺契丹狗,殺契丹狗——”

農奴們惶恐地趴在地上,顫抖着。

幾十年來的馴服,讓他們早就習慣了聽從。

“都起來——”氣勢洶洶而來的男人,看着趴在地上的農夫們,氣惱道:“作爲堂堂的渤海男兒,怎麼能如此懦弱?”

“渤海?”

聽到這個熟悉的字,許多人不由得有些茫然。

如果沒有記錯的話,這個字號,已經消失了五十年了。

口傳身教下,只有部分人知曉這個名字的意義。

領頭的男人早已習慣了這樣的場面。

只見,他讓所有人跟上,然後帶領軍隊,將貴族的糧倉中糧食,錢財,一個個地分了下去。

所有人都開心起來,但隨即又停止了腳步。

因爲他們擔心契丹人回來後,面臨報復。

男人直接高喊:“某叫大與志,乃是渤海王族,百姓們,如今渤海國回來了,你們不再是奴隸,而是自由人了,你們不是奴隸了——”

“契丹人被唐人纏住,我們要打亂遼東,重新建立渤海國,這是我們的使命——”

這番話,讓人震撼。

渤海國,王族。

老人們目含熱淚,而少年們,則激動不已,忙喊着要參軍,復國。

一時間,人頭涌動,聚集的人羣中,一半的男子選擇了參軍復國。

多年的苦難,讓渤海國成爲了美好的象徵。

沒有經歷渤海國貴族,官吏的壓榨,讓許多人飽含憧憬,渴望着改變命運。

而在不遠處的莊園,也有一個男人,分發錢糧,大聲的呼籲着,要重新建立渤海國,殺光契丹狗。

一個,兩個,五個,十個……

在契丹貴族們遠離封地,去往對戰唐兵時,一股復國的旋風,席捲了渤海舊地。

雖然漢人,奚人,女真人,不斷地稀釋着渤海人,但在這遼東舊地,依舊是渤海人佔據多數。

而,背後支持這一切的,都是呼延贊,楊萬勝二人。

他們深刻的明白,女真人雖然看上去勇猛,但終究是人數少,成不了氣候,甚至其強大的破壞力,反而讓遼東更心向契丹。

所以,利用女真人打破防線,過了鴨綠江後,呼延贊就不斷地解放渤海人,甚至讓人冒充所謂的王族,鼓舞渤海國復國,反抗。

由於渤海人無論是語言上,還是衣着上,與漢人相差無幾,北方平原幾乎無有方言。

“咱們只要負責攻破城池,剩餘的,就交給渤海人。”

呼延贊笑着說道:“用不了一個月,遼東就會沸騰,一團亂麻!”

“不,這樣還不夠!”

射聲司主事,高峻,冷着臉說道:“咱們要將糧食都藏在山嶺中,而還未收割的粟米,全部都燒掉。”

“都燒了?”呼延贊愣了。

“只有燒了,渤海人才能真正的跟着咱們走!”高峻冷笑道:

“而,契丹人的糧草,也因此毀於一旦,就算死幾十萬人,也是值得的。”

第一百二十章人至番禺(上)第一百八十三章獎賞之制第四章野外啼哭第1225章隱情第九百九十七章勝之第兩百一十一章人心惶惶第四百五十四章受爵第八百九十四章第四百七十三章留從效(求票,求訂閱)第六百八十五章種豬第五百五十六章勃然大怒第四百三十八章試射第1324章氣惱第七百二十六章應對第1392章復立安西第一千零九十九章行進第八百二十九章第八百三十五章第1126章刑統第一千零五十五章第四百三十二章腹心之疾第1162章戰之第兩百七十三章諸國震動第兩百零九章世家大族(求票求訂閱)第九十九章卑沙城內第1201章唐旗第八百零四章邀名第七百六十章新的朝貢體系第九百六十六章親征第一千零八十九章拋石第六百六十章遷徙第九百二十一章孔府第兩百八十六章又來不及了,先發一張待會再替補第五百六十二章有我無敵第五百二十章舍小圖大第1339章第一百二十章人至番禺(上)第九百三十二章拼殺第五百八十七章保守第1282章羈糜?第一千零七十五章恩怨第三百八十九章黑水都護第七百零三章避暑第九百六十章效力第1287章第1263章第五百四十三章心細如髮第1203章羣議第三百七十一章拜會第兩百二十六章戰爭隨起第一千零九十九章行進第四百七十八章泉州第一百五十三章北伐暢談第五百九十三章落荒而逃第八百五十三章無名第三百五十五章條件第一千零一十五章李繼勳第六百二十八章夏稅總數第五百一十一章殺價第1324章氣惱第七百九十章第八百六十四章第一千零九十一章水淹第一千一百章第一千零一十八章第兩百一十五章再復大唐第三百零一章盡皆歡喜第九十五章倔強彈劾第八百零七章宗法第1112章老君山第兩百九十四章商賈而至第一章我有嘉賓第七百零六章惡月第1294章印刷第三百八十一章貪污第一百五十六章信仰整合(下)第五百九十七章條件第六百零四章行動第十二章雜事繁多(下)第九章第十章在作品相關裡第五百二十三章謀劃第五百章無言第1140章第五百二十五章施九龍(龍套角色出場)第七百六十七章誕辰第1391章藩王第1231章開藥第一千零七十章第七百八十章後續第八百八十七章第1139北行第四百三十六章榨油第一百九十一章平安京第1241章裁撤邊鎮第1145章建議第四百三十五章大豆第1198章烏樑素海第十四章未雨綢繆第1307章愛憐第六十八章篳路藍縷
第一百二十章人至番禺(上)第一百八十三章獎賞之制第四章野外啼哭第1225章隱情第九百九十七章勝之第兩百一十一章人心惶惶第四百五十四章受爵第八百九十四章第四百七十三章留從效(求票,求訂閱)第六百八十五章種豬第五百五十六章勃然大怒第四百三十八章試射第1324章氣惱第七百二十六章應對第1392章復立安西第一千零九十九章行進第八百二十九章第八百三十五章第1126章刑統第一千零五十五章第四百三十二章腹心之疾第1162章戰之第兩百七十三章諸國震動第兩百零九章世家大族(求票求訂閱)第九十九章卑沙城內第1201章唐旗第八百零四章邀名第七百六十章新的朝貢體系第九百六十六章親征第一千零八十九章拋石第六百六十章遷徙第九百二十一章孔府第兩百八十六章又來不及了,先發一張待會再替補第五百六十二章有我無敵第五百二十章舍小圖大第1339章第一百二十章人至番禺(上)第九百三十二章拼殺第五百八十七章保守第1282章羈糜?第一千零七十五章恩怨第三百八十九章黑水都護第七百零三章避暑第九百六十章效力第1287章第1263章第五百四十三章心細如髮第1203章羣議第三百七十一章拜會第兩百二十六章戰爭隨起第一千零九十九章行進第四百七十八章泉州第一百五十三章北伐暢談第五百九十三章落荒而逃第八百五十三章無名第三百五十五章條件第一千零一十五章李繼勳第六百二十八章夏稅總數第五百一十一章殺價第1324章氣惱第七百九十章第八百六十四章第一千零九十一章水淹第一千一百章第一千零一十八章第兩百一十五章再復大唐第三百零一章盡皆歡喜第九十五章倔強彈劾第八百零七章宗法第1112章老君山第兩百九十四章商賈而至第一章我有嘉賓第七百零六章惡月第1294章印刷第三百八十一章貪污第一百五十六章信仰整合(下)第五百九十七章條件第六百零四章行動第十二章雜事繁多(下)第九章第十章在作品相關裡第五百二十三章謀劃第五百章無言第1140章第五百二十五章施九龍(龍套角色出場)第七百六十七章誕辰第1391章藩王第1231章開藥第一千零七十章第七百八十章後續第八百八十七章第1139北行第四百三十六章榨油第一百九十一章平安京第1241章裁撤邊鎮第1145章建議第四百三十五章大豆第1198章烏樑素海第十四章未雨綢繆第1307章愛憐第六十八章篳路藍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