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 卷尾聲

“一郡官閒唯副使,一年冷節是清明。春來春去何時盡?閒恨閒愁觸處生。漆燕黃鸝誇舌健,柳花榆莢鬥身輕。脫衣換得商山酒,笑把《離騷》獨自傾……”

汴京大相國寺附近的一座酒樓內,兩個中年男子正對坐淺斟,坐在東首的男子約摸三十來歲,面容削瘦白淨,模樣雖不能說英俊,但一雙眸子卻是深遂得似是見不着底,端端正正坐在那廂,便自有一種從容華貴的氣度,看起來是常居人上者,卻又絕不似王孫公子之淺薄,倒象是禮絕百僚的大丞相。只不過此時,他那淡淡的微笑中,卻似帶着一絲不易覺察的苦澀與不甘,雖然極力掩飾,但畢竟還是流露出些許來。與他對坐於西面的,卻是一個四五十歲的大鬍子,神貌清奇,舉止極是豪邁灑脫、傾蕩磊落。二人邊喝酒邊傾聽歌妓彈唱着這曲《清明日獨酌》,一曲彈盡,便聽那大鬍子笑道:“王元之的氣度,總是小了幾分。功名餘事,大丈夫有甚‘閒恨閒愁’?”說罷,有意無意瞥了東面的男子一眼。

那歌妓聽他此言,抿嘴笑了笑,心裡卻頗不以爲然,當下素手微調,改了一首曲調,漫聲唱道:

“江漢西來,高樓下、葡萄碧深。猶自帶、岷峨雪浪,錦江春色。君是南山遺愛守,我爲劍外思歸客。對此間,風物豈無情,殷勤說。《江表傳》,君休讀;狂處士,真堪惜。空洲對鸚鵡,葦花蕭瑟。獨笑書生爭底事,曹公黃祖俱飄忽。願使君、還賦謫仙詩,追黃鶴。”

一曲唱罷,向着大鬍子斂身笑道:“石學士的這曲《滿江紅》,未曉官人怎生評點?”

那大鬍子戲謔地看了一眼東首的男子,哈哈大笑,道:“石學士的詞固然是極好的,只不過這筆酣墨飽、蒼涼悲憤之聲,還須得關西大漢來唱……”

東首那男子聽到此言,卻是猝然咳嗽數聲,一口酒水全噴在衣襟上,一臉狼狽地望着大鬍子,尷尬地跟着乾笑,察其形色,倒似是做賊的人被當場抓贓了一般。

那大鬍子見他這般神色,既覺詫異,又覺好笑,一時忍俊不住,笑得前仰後俯,連那歌妓也不禁捂着嘴,輕笑不已。

便在這當兒,從窗外樓下傳來一陣鐺鐺地敲鑼聲。那歌妓是久歷紅塵的人,生怕東首那男子羞惱,此時正好趁機解圍,笑道:“這兩個月大相國寺說書的李秀才病了,換了他兒子喚作李十一郎的,也是不中舉的秀才,竟不料是個說書中的狀元,說得比李秀才強過十倍,每日聽他說書竟是裡三層外三層,這會正是他在敲開場鑼呢。”

那大鬍子搖搖頭,不以爲然地笑道:“不過是些神神鬼鬼、因果報應,不過亦足以激勵世道人心罷了。”

“官人這回可是說差了。”那歌妓眼波流轉,嫣然笑道:“這李十一郎說的,卻非是因果報應之事。”

“那也不過是說三分罷,終不過三分實七分虛,虛妄不可信。”

“官人又猜差了。李十一郎說的,亦不是三分。”

“哦?”這回不僅大鬍子,連東首的那個男子,臉上都露出驚訝之色,須知當時說書的藝人甚多,但要麼是說些真假摻雜的歷史,要麼就是說些神神怪怪的故事。

那歌妓見二人神色,不由得掩袖一笑,道:“這李十一郎說的,皆是本朝之事。便是去年,熙寧十四年,石學士如何討伐西夏,夏主如何舉國西遷,吳鎮卿將軍如何至賀蘭山勒石而返——這種種故事,京師說書人不下數十個,皆各說各話。奴家也曾聽過一二,其中荒謬不可信者,十事中只怕有九事。惟有這李十一郎,雖操賤業,卻有班馬之志,所說之事,合情合理,雖未必全是事實,但也算是不違聖人之教,強過他人百倍。”

大鬍子似是被她勾起了興致,移了移身子,笑道:“一個說書的,如何便說他‘有班馬之志’,又說他‘不違聖人之教’?只怕是言過其實。”

那歌妓見他不信,笑道:“奴家聽說過班固馬遷,是世之良史,能秉筆直書,繼聖人之遺志,使亂臣賊子懼。那李十一郎雖在市井之間,卻能摭採事實,宣講朝廷平西盛事,不涉褒貶而功過自現,雖未必能藏之名山傳之千古,但其心其志,若依奴家看來,卻是與班馬無異哩。”

這歌妓所說之話,原本並不涉及忌諱,但東首那個原本一直微笑的男子,臉色卻突然間黯淡下來。大鬍子的笑容也變得不那麼自然,一雙眼睛盯着自己手中的酒樽,若有所思。

原來這兩個男子,都是大熙寧朝赫赫有名的人物。坐在東首的那位,便是曾經以一介書生而領兵伐夏,收復興靈平夏數千裡江山的石越,如今官拜觀文殿大學士、太子太傅、樞密副使,熙寧朝之中,無論是聲望、功績,皆無人能比。而那個大鬍子,卻正是執熙寧朝文壇牛耳的蘇軾蘇子瞻。

便在一年之前,也就是熙寧十四年,在軍的攻擊下,夏主秉常兵變成功,盡誅梁氏,奪回政權,然後便開始斷然舉國西遷,前後歷經三個月的時間,沿途付出慘重的代價,終於到達沙漠中的黑水城。西遷途中,除了要面對種種自然災害之外,一路之上,還不斷有貴族煸動叛亂,甚至整個部族整個部族的偷偷跑回去向朝投降,最終,出發之時包括婦孺老幼一共約二十餘萬人口,到達黑水城時,軍民全部竟不足十萬。括檢還控制在西夏手中的河西走廊之甘州、肅州、瓜州、沙州,西夏總人口不足二十萬,兵員不過七萬而已,其中精兵竟不過三萬餘人。對比最盛時西夏精兵五十萬的國力,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但這還已經是極大的幸運,因爲禹藏花麻在興慶府大布疑陣,軍直到寒食節後,才由偵騎獲知興慶府已經人去城空,只留下一名使者手持秉常向朝皇帝的謝罪奏章等候軍的到來。而此時,最後一支西遷的隊伍,早已經翻越賀蘭山了。

雖然種諤與吳安國磨刀霍霍,準備深入大漠追擊西夏人。但是他們雄心勃勃的軍事冒險計劃,卻遭遇了來自各方面的阻力,最終不得不宣告夭折。

與此同時,帝國卻在南方開始了另一場可以用“冒險”來形容的計劃。

在羅氏鬼主與何家堡的幫助下,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平定了乞弟之亂。但這過於輕易的勝利,卻也讓大朝廷對其軍事實力的信心,極度地膨脹起來。

熙寧十四年五月,皇帝頒佈詔令,益州路、黔州路、廣南東西路,所有羈縻州縣,逐漸皆要改爲普通州縣,由朝廷派遣官員治理,原有知州、刺史,皆不再世襲,而代之以相應的勳階世襲。並且同時要編制戶口、丈量土地、釐定租稅、清查錢糧、建立學校。

同時,在荊湖南北路、福建路,將山中蠻夷納入編戶齊民,成爲考覈地方官政績的條件。

在荊湖南路治績顯著,官聲頗佳的蘇軾,就是因爲屢次上書反對朝廷“生事之舉”,結果被呂惠卿“推薦”擔任大朝駐遼國的使節。

石越憂心忡忡地看着這一切發生,卻完全無能爲力。

自從西夏事了之後,他竭力想阻止的,就是呂惠卿想要推動的這項政策。然而,在熙寧十四年五月的時候,他卻陷入了另一個漩渦當中,幾乎無力自拔。

大宋朝野中,爲了封賞石越的問題,惹出了軒然大波。而石越身不由己的,處在了一個極爲敏感的地位。

石越其實對此早有預料,所以,在他的奏章中,他將一切功勞都推得乾乾淨淨。從呂惠卿、文彥博,到範純仁、陳元鳳,到前線的將士,總而言之,若只看石越的奏章,便會讓人以爲這一場戰爭的勝利,石越其實什麼事也沒做,不過是掛了個虛名而坐享大功。

但是,石越雖然有意韜晦,他的功績卻是無法掩蓋的。

朝廷當中,文彥博、呂惠卿、司馬光三人罕見地持同一意見:石越應當拜觀文殿大學士、樞密副使。

他們的理由都是相同的,而且非常有道理。

當年身爲樞密副使的曹彬平江南,以功績來說還在石越之上,但是太祖也沒有封他爲樞密使,只是賞錢,蔭其子。而仁宗朝狄青平儂智高之亂,回朝後亦不過是樞密副使。後來議者以功太薄,終於封他爲樞使,結果卻間接害死了狄青。

所以,如果皇帝想爲了石越好的話,樞密副使便是保全之意。

於是,趙頊採納了他們的建議,拜石越觀文殿大學士、樞密副使,賞錢四十萬貫。

本來此事到此爲止,是皆大歡喜的局面。皇帝不用擔心石越名爵過甚,呂惠卿暫時將石越攔在了尚書省之外,文彥博、司馬光認爲保全了石越,而石越也避開了功高震主之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樞密副使與樞密使,也沒什麼本質的區別。

然而,朝的事情不是由皇帝說了算的,也不是由宰相、樞密使說了算的。就算石越沒有意見,滿朝的大臣們,在野的士子們,卻未必沒有意見。

敕令頒佈當天,爲石越鳴不平的奏摺便在通進銀臺司高高壘起;朝所有的報紙,也都不約而同地爲石越叫屈。

更爲過份的是,甚至還有人寫信勸告文彥博與呂惠卿應當避位讓賢。

文彥博把寫給自己的這些信一笑之後,全部燒掉。但是呂惠卿卻是一笑之後,恭恭敬敬地呈給了趙頊!

趙頊被徹底激怒了。

他將所有爲石越叫屈的諫官全部貶出汴京,又以事涉軍國機要爲名,禁止報紙議論此事。然後連頒十餘道詔書,把一些爲石越說話的大臣罵了個狗血淋頭。頃刻之間,許多的官員眼見風向不對,立刻搖身一變,開始攻擊起石越來。一個“朋黨”的罪名,眼見着就要扣在石越頭上。

面對這樣的局面,石越幾乎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熙寧十四年五月起,直至熙寧十五年,七個月間,他只得一直閉門謝客。除了朝參之外,幾乎足不出戶,連樞密院的事情都不敢過問,更遑論什麼“改土歸流”!

好在趙頊並不是真的想把石越怎麼樣,加上文彥博、司馬光等人百般維護,到了熙寧十五年正旦,皇帝又加石越太子太傅,他總算從這場風波中漸漸緩過來。但直至此時爲止,石越依然只是一個掛名的樞密副使。對朝廷中事,不過是“備諮詢”而已。

但是,其實一年以來,上表爲石越鳴不平的聲音,要求拜石越爲相的聲音,在朝在野,都始終不絕。特別是在大的民間,無論士民,對於石越,更是始終在爲他抱屈。此時那歌妓所說的話,其中所指,看起來委婉,其實卻是已經再直白不過了。

“只要莫說我家的狗頭上生角便行了。”石越在心裡嘆息一聲,歷此一事,他對於狄青當年的那種惶恐會甚深。以狄青之英雄,何至竟驚懼而死?難道狄青是貪生怕死的人麼?他所擔心的,是自己的家人摯親罷了。因爲自己而連累到自己的妻兒,若是曹操那樣的梟雄,自然不值一提;但如狄青這樣的英雄,卻又豈能不懼?石越其實是早有思想準備的,但事到臨頭,還是覺得彷彿自己便如一片落葉,被狂風捲着,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的命運。想着自己的抱負,想着苦心經營的一切,竟也常常感覺到仿徨與無力。

他不敢再由着這歌妓說下去,須知一個不小心傳揚出去,一個“怨望”的罪名便逃不掉。當下笑道:“理這些事做甚,人生如朝露,轉瞬即過,須得及時行樂。子瞻即將北行,某不才,便以此闕爲子瞻餞行,”說着舉箸擊杯,高聲歌道:“塞草煙光闊。渭水波聲咽。春朝雨霽輕塵歇。徵鞍發。指青青楊柳,又是輕攀折。動黯然、知有後會甚時節……”

蘇軾謂然和道:“更盡一杯酒,歌一闋。嘆人生,最難歡聚易離別。且莫辭沉醉,聽取陽關徹。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那歌伎細聽二人歌聲,說是離愁,卻又不盡是離意,不禁得心中納悶,手指無意間劃過琵琶弦,只聽“錚”的一聲輕響,倒似特意這一曲配的一聲意猶未盡的尾音。

(《新·權柄》終)

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7章 江上潮來浪薄天(四)第6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二)第4節 上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八章15 汴京杭州5第14節 匪斧不克(中)第二章第8節 離間計上(02)第27節 續完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二)第十五章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第十節第1節 上第5節 下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五)第4章 上第12節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11節 天下才俊(中)第五章15 汴京杭州3第3節 下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三章第1節 上第18節第5章 上第10節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五)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9節 上第十三節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二)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二)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2章 廟堂無策可平戎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三)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三章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五)第7章 江上潮來浪薄天(四)第十二節第8節 離間計上(01)第13節 婚姻大事(中)第九章第7節 下第1節 熙寧二年(上)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一)第27節 續完第7章 江上潮來浪薄天(四)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五)第十四章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一)第2節 聲名鵲起上(02)第08節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六)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十六章第3章 上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中(01)第三章第七章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十九章第3節 終南捷徑上(01)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第4章 書生名利浹肌骨(一)第十七節第8節 離間計(中)15 汴京杭州1第七章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第13節 婚姻大事(中)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二)第7節 ?拗相公(下)第二章第4章 書生名利浹肌骨(一)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四章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三)
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7章 江上潮來浪薄天(四)第6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二)第4節 上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八章15 汴京杭州5第14節 匪斧不克(中)第二章第8節 離間計上(02)第27節 續完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二)第十五章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第十節第1節 上第5節 下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五)第4章 上第12節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11節 天下才俊(中)第五章15 汴京杭州3第3節 下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三章第1節 上第18節第5章 上第10節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五)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9節 上第十三節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二)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二)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2章 廟堂無策可平戎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三)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三章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五)第7章 江上潮來浪薄天(四)第十二節第8節 離間計上(01)第13節 婚姻大事(中)第九章第7節 下第1節 熙寧二年(上)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一)第27節 續完第7章 江上潮來浪薄天(四)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五)第十四章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一)第2節 聲名鵲起上(02)第08節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六)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十六章第3章 上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中(01)第三章第七章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十九章第3節 終南捷徑上(01)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第4章 書生名利浹肌骨(一)第十七節第8節 離間計(中)15 汴京杭州1第七章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第13節 婚姻大事(中)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二)第7節 ?拗相公(下)第二章第4章 書生名利浹肌骨(一)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四章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