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2章 千金易取,人才難得

儘管在鎮西軍一口氣拔擢了五人,但杜士儀自然不會貿貿然在回程時就將他們帶回去。軍中交接就和文官上任交接一樣,都有相應的步驟,不能操之過急。而他在河州停留期間,固然就連前來干謁的士子都不吝撥冗一見,可見苗延嗣這位河州刺史的次數卻少得可憐,更加坐實了外頭人對於兩人關係的猜測。即便當他動身回鄯州時,苗延嗣也只是在最後露了個面相送,多餘的話都沒說上一句。

因此,出了枹罕城走了半日,一衆人飲馬休息時,王昌齡便有些不解地問道:“大帥就算和苗使君有些舊日齟齬,可大帥從前素來都是頗有容人雅量的人,怎至於和苗使君便是如此水火不容?”

這話也就比較心直口快的王昌齡敢說,高適在肚子裡思量這問題已經很久了,愣是沒問出來。此時此刻,同樣很感興趣的他便不動聲色地湊了上來。

王昌齡和高適,一個率性灑脫,一個意氣激昂,又和杜士儀年紀彷彿,如今有了上下之分,人前固然不能露出親暱之態,可少外人的時候,兩人就隨興多了,杜士儀也不以爲忤。此時此刻面對這樣的探問,杜士儀沉默了片刻,突然開口說道:“當初我於尚書省省試後狀頭及第,其後應吏部關試,乃至於制舉知合孫吳科的時候,正是張嘉貞當政,苗延嗣爲其謀主的時候……”

將苗延嗣給自己使的幾次絆子簡略說了說,他繼而便又說道:“而且,王摩詰從太樂丞突然貶爲濟州司戶參軍,也是因爲張嘉貞想要藉此牽連岐王,動搖張燕公的相位,故而方纔用了苗延嗣的這一條妙策。王摩詰由此一出京師,竟是爲此蹉跎仕途十餘年。我倒也罷了,恐怕尚在洛陽的王夏卿,比他那兄長還要更恨苗延嗣。若非因爲父過不及子,況且苗延嗣的兩個兒子都和其父性子不同,一個沉穩端方,一個雖自負,卻也急公好義,我也不至於在雲州時並未遷怒,而是善待了他們。”

這些關節,王昌齡和高適都是第一次聽說。兩人都是以德報德,以直報怨的人,半點都不覺得杜士儀對苗延嗣的敵意有什麼不對,高適甚至還爲此對苗延嗣生出了更深的厭惡:“苗延嗣當初爲中書舍人時何等神氣活現,可那位張河東一倒,他十幾年兜兜轉轉都在外任,竟然還不知道收斂!”

“黨爭原本就是如此,更何況,他看我不順眼,我看他不順眼,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杜士儀不想在這個話題上再多做糾纏,繼而就詞鋒一轉道:“如今最重要的是募兵之事。我之所以會向陛下上書,安人軍和河源軍增兵,卻是因爲這幾年遷居河隴之地的逃戶日漸增多。雖然朝廷政令嚴明,一有察覺便立時嚴懲,可卻抵不住越來越多的人戶逃亡。與其讓其中那些壯健的丁口成爲佃農黑戶,還不如放寬募兵限制,讓其家中能夠減免租賦落戶,如此隴右既可以補充兵員,又可以招募到更多的人口開墾田地。”

之前杜士儀在武威堂召見鎮西軍衆將,王昌齡高適全都在場。可那道請在河源軍安人軍增募兵員的上書,是杜士儀親自草擬撰寫的,兩人都不知情,故而難免心頭疑惑,當聽到這樣的理由,兩個人終於明白了過來。於是,在接下來回程的路上,杜士儀少不得對他們剖析宇文融當年括田括戶的利弊,犀利得入木三分,縱使兩個人從前對於寡學術的宇文融並無多少好感,如今也不得不承認,要說財計第一把好手,宇文融竟還在如今的侍中裴耀卿之上。

“如今的中書令張子壽張相國固然辭賦出衆,文采斐然,可在財計上頭的造詣,不如裴相國,更不如宇文融遠矣。去歲年初,他甚至還因爲銅錢不足,請開銅錢之禁,不禁民間鑄錢,若不是裴相國以及衆多有識之士上書勸止,這一條一推行,則必定遺患無窮。所以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若是宇文融還在,能夠將之前括田括戶之後一度穩定,其後卻又再次逃亡的那股風潮給穩定下來……”

杜士儀說到這裡戛然而止,沒有再繼續往下說。可王昌齡和高適全都是何等聰明的人,早就腦補了下面那半段。可杜士儀自己知道,他卻還有一句話不曾說。

在每個丁口成年之後,那一百畝口分田加永業田的制度再不可行的基礎下,現如今的租庸調稅制早已千瘡百孔,可即便如此,真正要完全推行戶稅地稅這兩稅制,卻依舊難如登天!現如今不是他出任成都令躊躇滿志,敢於大刀闊斧的時候了,朝中李林甫已經登上了相位,他自己也身在高位,絕不會賭這種改革!

這一次回程,杜士儀沒有選擇再從積石軍的臨津古渡渡過黃河,而是特意輕騎繞到了黃河之上吐蕃人據有的鹽泉橋東,遠眺這一座吐蕃人在黃河上造起的可供兵馬通過的木石所制大橋。登高遠望,這一段黃河河面狹窄,地勢險要,正是兵家必爭之地。

河湟之地素來是大唐和吐蕃來回拉鋸的中心之一,因此赤嶺分界固然是從貞觀開始就有,可真正的邊界究竟如何,卻是得依兩國實力而定。如中宗在世時,竟然將河西九曲之地當成嫁妝送給了吐蕃,因此吐蕃一度在積石軍西一百四十里的黃河上造起了洪濟橋,成爲了兵馬隨時可通過的東西要道。直到開元二年,大唐吐蕃屢屢交戰之際,因此橋乃是吐蕃進兵要道,這纔在姚崇盧懷慎的建議下被拆毀。而這座鹽泉橋也是同樣道理,兩國交戰時,圍繞此橋的爭奪戰打了多次,卻是幾次三番都是唐軍失利告終。

“如若大唐和吐蕃能夠如今天這樣暫時止戈息兵也就罷了,倘若再起戰端……”杜士儀手提馬鞭一指那座鹽泉橋,一字一句地說道,“那麼一定得先將此橋拿下,斷了吐蕃進軍之路!”

“光是拿下此橋還不夠,若要在此堅守,恐怕吐蕃人還會不時進擊以圖奪回。大帥容我僭越說一句,河州枹罕城內不若湟水城中寬廣,鎮西軍一萬一千人駐守城中,還有不少則要分駐清水鄉。倘若如此,如若拿下鹽泉橋,不如分鎮西軍在這鹽泉橋附近駐守。”高適見杜士儀聞言竟是點了點頭,不禁更加來了精神,“至於河州枹罕城的防務,西北也就是這鹽泉橋由鎮西軍駐守,東南面則有平夷守捉,如此只需在正西面再設一軍鎮,如此互爲犄角,枹罕城則可穩若泰山……”

高適這次到河州,也着實下了一番苦功夫,此時侃侃而談,自然顯得深有把握。大約是看到李白等人雖在博學鴻詞科中大放異彩,可卻實質上並沒有進入朝廷中樞,而是隻作爲詞臣,他反而由此發奮,在軍務軍略上花的功夫遠勝於王昌齡,此刻他從鹽泉橋開始說起,到整個河州的防務,再到隴右以及河西,到最後他終於覺得心滿意足的時候,這才發現杜士儀和王昌齡全都若有所思地看着自己。

是他太過得意忘形,於是其中漏洞百出?

“達夫,很不錯,回頭把這些整理出來,寫一個條陳給我。”杜士儀相交的文人墨客既多,自然常常會由此試探衆人所擅長的方面。不得不說,心高氣傲是所有才子的通病,所以很多想法大而無當,像高適這樣能夠在上任未久就有這樣戰略眼光的,至少他相交的這許多鼎鼎有名大詩人中還沒出現過。所以,見高適頓時喜形於色,他就衝着王昌齡努努嘴道,“少伯,達夫已經找準了方向,你呢?”

“所以我說,若達夫早些及第,斷然不會像我這樣,一任校書郎就在京城呆不下去了!”

王昌齡自嘲地笑了笑,隨即漫不經心地說:“經世濟國的大志,我在兩京爲官期間就差不多斷絕了,現在只想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先把隴右節度掌書記幹好。我固然趕不上張奇駿,可總不能讓人笑話大帥識人之明。我有一個想法,大帥節度隴右,前來謁見的士子無數,其中多有心慕我們這些幕府官的。既然如此,大帥既然在隴右精英堂中設甲乙丙丁四班,又以月考定升黜,何妨在那些謁見士子當中,考察賢能與否,若肯留者則隨侍左右,以備贊襄?而留下贊襄的人,也每月考覈,擇賢者用之,甚至於舉薦於朝堂?”

隴右精英堂的制度和當初代州州學又不一樣,因爲面對武官子弟,大多數人的經史底子極差,甚至根本就沒有任何基礎,他讓杜廣元等人在其中入學,更多的是爲了安定上下軍官之心,然後通過等級選拔英才,兩年間已經頗有成效。王昌齡用精英堂來比喻那些四方慕名而來的士子,無疑是暗示,杜士儀可以收攏一班人作爲自己的班底,然後按照考覈學生那樣考覈賢愚不肖,把最優秀的人留在身邊。

話音剛落,甚至都不等杜士儀回答,高適便遽然色變道:“少伯,你這是想讓大帥爲人指摘聚集私人,謀爲不軌嗎?”

見王昌齡爲之大訝,杜士儀也點了點頭道:“少伯所言雖然甚合我心,可你要知道,節度判官及掌書記推官巡官乃至於其他低級幕府官,也是從前沒有,隨着朝廷置節度,這才漸漸風行的使職,說到底就是有官身的。若是我聚集大批沒有官身的士人在身邊,而且還對其進行升黜考覈,選賢者參謀機密,那麼,達夫的顧慮很可能就會變成現實。到那時候我就是有一千張嘴也說不清了!”

說到底,他當初把李白等人推薦回朝應試博學鴻詞科,還不是因爲這一重顧慮?

可是,不等王昌齡爲之沮喪起來,杜士儀卻又笑道:“不過,既然你提出來了,你便自己出面替我甄別甄別,那些來拜見我的人當中,究竟誰人賢能,誰人不過爾爾。從前奇駿初來鄯州,曾經赴遍了城中邀約飲宴,如今你既然已經在掌書記一職上正式上了手,那就不妨拿出遍交天下友人的豪情來!至於達夫,你既有如此軍略眼光,我正好有事要請涼州河西節度牛大帥幫忙,回到鄯州之後,你替我前去河西,拜上牛大帥!”

第1004章 雄城奠基第101章 珠聯璧合訪張旭第462章 仗義者誰人第434章 製茶之道第357章 狗急跳牆第1183章 激爾勇向前第1132章 大軍入雲州第580章 凌厲反擊第546章 利害之下的決斷第832章 父罪不及子第605章 虛位以待俊傑才第698章 二王相邀第606章 雲州集第1167章 王忠嗣賜鴆事件第944章 王權再易主第105章 志同道合第590章 下馬威第373章 樹倒猢猻散第367章 聖心何在第345章 夤夜來客第404章 強項令第54章 竇宅夜宴下馬威第754章 風雨來兮第862章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790章 薦君使吐蕃第388章 風雲變幻第79章 名動天下第886章 第一名將第612章 老驥慧眼,託以俊傑第396章 飄零四海覓知音第727章 家世之分,郡望之別第344章 破家縣令,滅門令尹第1152章 身首異處第1260章 火燒太子別院第520章 終成正果第693章 點睛之筆第548章 覆滅第1256章 不記名投票推舉第260章 今科誰制頭第745章 鄯州老卒第634章 殺伐果斷第646章 名士雲集第371章 怨心深種,豐收大歸第681章 預備後手,宇文之謀第37章 山中無歲月,草堂有春秋第942章 焦頭爛額的張守珪第139章 此去靜候鵬展翼第1273章 名不正言不順的新君第852章 成敗論英雄第71章 龍飛鳳舞書酒籌第441章 白刃戰第669章 度支精髓,令君提親第339章 催妝卻扇送新人第622章 清官難斷家務事第176章 曲江之會,書生論戰第230章 軍法人情一第606章 雲州集第729章 笑入胡姬酒肆中第296章 表字君禮,忘年知己第441章 白刃戰第312章 離婚!第801章 節度之威第182章 衆矢之的第1156章 偷襲和反偷襲第1143章 挺身而出第128章 第二波的造勢第1142章 君逃臣留第225章 薊北樓上夕陽會第114章 家業已傾頹第982章 獻俘獻捷第324章 裴將軍滿堂勢!第324章 裴將軍滿堂勢!第147章 出場,應變第912章 雛鷹放飛第88章 萬里奔波,啓殯路祭第149章 請君入甕第710章 一夜驚風雨,卻是銓試日第36章 事了拂衣去第1005章 不疑第931章 遊說北歸第1093章 出征第135章 晴天霹靂,弱女...第625章 爲副節度賀!第822章 文武歸心第514章 君前鬥法第1236章 內訌第1129章 風雨飄搖的東宮第1136章 東西截擊第561章 釜底抽薪第748章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第141章 夜戰第1116章 全軍備戰第5章 診治第685章 使君遊西域第44章 盛氣凌人第1173章 巧計攻雍丘第337章 拼命杜十九郎第873章 斷腕求活第475章 恩威並濟第967章 升官發財
第1004章 雄城奠基第101章 珠聯璧合訪張旭第462章 仗義者誰人第434章 製茶之道第357章 狗急跳牆第1183章 激爾勇向前第1132章 大軍入雲州第580章 凌厲反擊第546章 利害之下的決斷第832章 父罪不及子第605章 虛位以待俊傑才第698章 二王相邀第606章 雲州集第1167章 王忠嗣賜鴆事件第944章 王權再易主第105章 志同道合第590章 下馬威第373章 樹倒猢猻散第367章 聖心何在第345章 夤夜來客第404章 強項令第54章 竇宅夜宴下馬威第754章 風雨來兮第862章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790章 薦君使吐蕃第388章 風雲變幻第79章 名動天下第886章 第一名將第612章 老驥慧眼,託以俊傑第396章 飄零四海覓知音第727章 家世之分,郡望之別第344章 破家縣令,滅門令尹第1152章 身首異處第1260章 火燒太子別院第520章 終成正果第693章 點睛之筆第548章 覆滅第1256章 不記名投票推舉第260章 今科誰制頭第745章 鄯州老卒第634章 殺伐果斷第646章 名士雲集第371章 怨心深種,豐收大歸第681章 預備後手,宇文之謀第37章 山中無歲月,草堂有春秋第942章 焦頭爛額的張守珪第139章 此去靜候鵬展翼第1273章 名不正言不順的新君第852章 成敗論英雄第71章 龍飛鳳舞書酒籌第441章 白刃戰第669章 度支精髓,令君提親第339章 催妝卻扇送新人第622章 清官難斷家務事第176章 曲江之會,書生論戰第230章 軍法人情一第606章 雲州集第729章 笑入胡姬酒肆中第296章 表字君禮,忘年知己第441章 白刃戰第312章 離婚!第801章 節度之威第182章 衆矢之的第1156章 偷襲和反偷襲第1143章 挺身而出第128章 第二波的造勢第1142章 君逃臣留第225章 薊北樓上夕陽會第114章 家業已傾頹第982章 獻俘獻捷第324章 裴將軍滿堂勢!第324章 裴將軍滿堂勢!第147章 出場,應變第912章 雛鷹放飛第88章 萬里奔波,啓殯路祭第149章 請君入甕第710章 一夜驚風雨,卻是銓試日第36章 事了拂衣去第1005章 不疑第931章 遊說北歸第1093章 出征第135章 晴天霹靂,弱女...第625章 爲副節度賀!第822章 文武歸心第514章 君前鬥法第1236章 內訌第1129章 風雨飄搖的東宮第1136章 東西截擊第561章 釜底抽薪第748章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第141章 夜戰第1116章 全軍備戰第5章 診治第685章 使君遊西域第44章 盛氣凌人第1173章 巧計攻雍丘第337章 拼命杜十九郎第873章 斷腕求活第475章 恩威並濟第967章 升官發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