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逐鹿正當時

坐皇帝撣了撣衣袖,權頃朝野的站皇帝劉瑾就垮了。但是肅清劉瑾餘黨的事,卻曠日持久。依附劉瑾的官員不在少數,但是許多人的目的不過是隨波逐流,攀上棵大樹好做官,雖然依附權阿、拍馬奉迎,可是本身並無大惡。而且這些官員又各有關係、各有牽扯,總不成全都一網打盡了。

官場沒有絕對的涇渭,也沒有絕對的是非。

釐清官員忠奸的責任交給了李東陽、焦芳、楊廷和三大學士和戴義、苗逵、張永三位除奸得力的內宦。文武百官忐忑不安,每日矚目的,皆是六人議事的武英殿。每天,隨着從那裡傳出的消息,都有人罷職、有人升官、有人入獄,自然也有早已罷官的人傳下旨意官復原職。

京城逐利之戰不見硝煙卻日漸緊張,青州霸州暴亂與此同時也開展的如火如荼。霸州響馬盜已擁兵上萬,許泰奉命節制了周圍府道共計六萬大軍圍剿。

山東巡撫也在組織全省官兵對抗太行盜,每日報往京師的消息川流不息,可是常常前一道消息報告某城失守,下一條消息便是城已奪回,響馬盜四處流竄,根本無心亦或無力佔據一城一地,所以看起來似乎只是流盜,產生不了什麼大威脅。

對朝中百官來說,界定劉瑾閹黨的工作一日不結束,朝廷勢力一日不重新洗牌擺佈完畢,也無心關注區區兩股‘胸無大志’的響馬盜。這些官員倒也不是人人視利,或者沒有長遠的眼光,只是要麼不在其位說不上話,要麼身在局中難以自已。

比如李東陽,他雖然感覺到這一次的響馬造反似乎危害不小,可是要剿匪就要派兵、就要徵役、就要糧秣。就要各個衙門運作起來,現在官員們都在關心個人前程,如何能靜下心來去做這種事?所以他們只能爭取儘快解決劉瑾一案,論功行賞,獎罰分明,把政局穩定下來。

這一來內廷、外廷空缺出來的許多重要崗位可就不是那麼好拿捏的了,不但朝中百官的安排頗費思量,就是內廷懸空地司禮監首領職務。也令他們想破了腦袋。

隨着閹黨的處分和低級官僚的安排,需要處理的官員品秩越來越高,武英殿內的氣氛也越來越緊張。一向同進同退的李東陽、楊廷和也開始發生分岐,而戴義、苗逵、張永三位內宦更是各懷心思,常常一天計議下來,話題從開始繞開去,最後又繞到起點仍毫無結果。

李東陽爲此心急如焚,而此時楊凌在家裡坐擁嬌妻美妾、稚兒也日漸可愛。但是心中卻更是急的火上房了。他捧着腦袋認真想了很久,正德一朝能記起的地事除了‘游龍戲鳳’,就只有寧王造反。

那隻鳳,現在就在他的家裡,每日和他搶着抱兒子。再不然就和玉兒、雪兒踏春尋芳,安逸的很。寧王那裡,他也派了人手關注,現在還看不出有什麼異動。

霸州和青州的民變。到底會演變成什麼樣子,他心裡也沒有譜。在他想來,或許歷史上這夥人並未成什麼氣候,應該只是一場小小的叛亂,朝廷要剿撫,應該並不難。要不然怎麼毫無印象呢,

不過現在由於自已的加入,歷史已經變的面目全非。誰知道到底會發生什麼變化呢?更令人擔心的是,他現在已經確切地知道,紅娘子崔鶯兒就在青州,目前駐紮在唐賽兒寨,是叛軍首領之一。

他的女人裡,只有紅娘子原本不該和他有任何交集,卻陰差陽錯的發生了關係,這個女人和成綺韻一文一武。本來是最有能力掌握自已命運的強者。其強大絕不讓鬚眉,卻命運多舛。在男人的世界上受盡顛沛流離之苦。

崔鶯兒地這種種遭遇,和他有莫大的關係,在楊凌的心中,對她總覺得有一份愧疚和憐惜。他萬萬想不到,這個女人孤注一擲,竟然真的做了一件捅破天地大事,那是造反啊!

一想至此,楊凌就恨的咬牙:這匹舛傲不馴的野馬,早晚要讓她嚐嚐楊氏家法的厲害,不打的她臀丘紅腫下不了炕,我就不姓楊!

發完了狠,楊凌就只有發愁了:這樣大的禍事,要如何平息叛亂?又如何保得她這個匪首無事?

派出探聽消息的探子效率極其低下,在兵荒馬亂、難民如流、兵匪攻戰不休的戰區,派出地探子保證自已的性命都成困難,更別提向什麼人、能打聽到什麼有用的情報了。

沒有現代通訊設備,得到了情報也難得能夠送出來,可能輾轉多時,好不容易把情報送出來,敵人早在千里之外了,根本沒有任何作用。

對於太行羣盜和霸州響馬的軍情,探子更是完全失去了作用,因爲這些強盜不但來去如風、瞬息千里,而且就連他們自已也是漫無目的,無論是進攻還是撤退,無論是攻向哪裡、撤向哪裡,完全是臨時起意,讓人無從猜測。

這樣一來,楊凌得到的消息也是支離破碎、毫無價值,只能知道他們攻過哪裡,在哪裡駐紮過,以及人馬的增減和對當地的破壞,聽到兩股造反者所犯下地滔天罪孽,楊凌暗暗心憂:“紅娘子呀紅娘子,你可千萬不要爲了一已私仇,做出傷天害理地罪孽呀,否則,縱然我饒你,天也不饒你”。

楊凌坐在家裡乾着急,武英殿上的內三外三六位老哥也陷入了僵局。儘管奸佞已除,楊凌已決意放開手腳做一個閒散國公,並逐步把手中暗藏地權力轉化爲完全的商業組織,不再插手政事。

李東陽出於朝廷體制的長遠打算,也不願意再出現一個權柄通天的朝外之臣來左右朝政,可是面對這種僵局,也不得不借助外力來打破,主動登門拜訪來了。

朝中的事楊凌並非不知道。有老焦芳直接參預中樞,又有吏科給事中楊慎這個耳報神,朝廷官員升遷調動有任何風吹草動,他都一清二楚。不過他知道的只是表象,這些人拿不上檯盤地一些理由,彼此產生矛盾的癥結,就非他所知了。

楊凌心牽青州戰局,對於朝中的扯皮也已覺的忍無可忍了。所以立即欣然出迎,將他接進府來。

二人在書房剛剛落坐,李東陽也不寒喧客套,立即開門見山地道:“威國公,老夫冒昧登門,實是出於無奈,朝中劃分閹黨、安撫百官之事實在是不能再拖啦……..”。

楊凌愁眉苦臉地道:“是呀,李大人。?霸州、青州民變越鬧越兇,愚意以爲,這纔是頭等大事,朝中怎麼還在對官員獎罰安排喋喋不休?”

李東陽一攤手道:“老夫來求見國公,正是與此有關。朝中事不能快刀斬亂麻地儘快解決,何以集中力量剿滅叛亂?”

楊凌目光微凝,問道:“冒昧請問大學士,尚有何事難決?”

李東陽輕輕嘆了口氣。說道:“難決之事,不過是一個權字罷了。現如今對於司禮太監和吏部尚書的人選,內閣和三位內臣分岐甚大。這兩個位置,重要無比,若所任非人,恐貽患無窮。可是,武英殿內議了多日,始終拿不得主意。威國公是國之重臣。素受皇上信任,迫不得已,老夫只有冒昧登門求助了”。

楊凌微微點點頭,若有所思地道:“大學士可有合適人選?”

李東陽道:“老夫矚意兩人,一是王華、一是楊一清”。

楊凌沉吟片刻道:“這兩人都當得,既取捨不下,那便舉薦上去,由皇上定奪如何?”

李東陽苦笑道:“正是皇上拿捏不定。老夫纔來求見國公”。

楊凌疑道:“有何取捨不下?”

李東陽捻鬚道:“老夫欲用王華居吏部尚書位。併入閣拜大學士,以大學士兼部首。楊大學士予以反對。我便舉楊一清任吏部尚書,楊大學士還是反對,我兩人各執一詞,皇上經劉瑾一案,對朝政也審慎起來,這是好事,不過這一來皇上也不敢輕易決斷,以至提議幾度夭折,始終難以通過。”

楊凌目光一閃,問道:“這兩位何以一位以大學士兼尚書職、一位只擔任吏部尚書?內中可是有什麼說法?”

李東陽呵呵一笑道:“自然有所不同。吏部尚書爲六部之首,亦是百官之首,可以與內閣大學士分庭抗禮。六部尚書之中,按照官制只有吏部尚書路遇大學士時不必讓道,便是這個道理。

所以馬文升馬大人在的時候,雖非內閣,卻能領袖羣倫。自然,劉瑾亂政時內閣都成了擺設,張彩的吏部全然成了劉瑾的犬馬,那又另當別論

王華學士謙謙君子,畢生奉行中庸之道,行事不露鋒芒。他地文才品性自是極好的,但是這樣的脾性,每遇大事,若有權柄相同者爭執,常不能堅持已見,容易爲人左右,或者折衷求穩,這是王尚書的短處。我舉他入閣兼部,兩權歸一,便成內閣首輔,位高權重,自可彌補這個缺點”。

楊凌聽到這裡,心頭不由一震:“李東陽這話是什麼意思?他現在是內閣首輔,卻要扶持王華上位……..,他要退隱了?還有,楊廷和入閣,本是自已當初與他妥協的結果,他若要退隱,理當扶持楊廷和當首輔纔是,可他如此苦心作爲,扶王華上位,那是爲的什麼?爲了牽制、制衡楊廷和不成?”

楊凌身子微微前傾,神色肅然起來,兩眼也放出了敏銳的精光。李東陽見他如此神態,對他敏感的政治觸覺也十分欣賞,不覺微微點頭,繼續說道:“王華本是禮部尚書,由禮部遷吏部,兼主內閣也說地過去。至於楊一清,本是兵部左侍郎,若立即身兼兩職,未免令人側目。

而且。楊一清精明強幹,秉性剛烈,且在軍中威望甚隆,縱不入閣,也足以發揮,倒不必兼任大學士了。”

楊凌微微蹙起眉,不安地道:“李大人之意……..莫非你要……..你要……..?”

李東陽暢然一笑,接口道:“不錯。奸佞已去,老夫也沒有甚麼牽掛了。皇上日漸長大,朝中現在也平穩下來,老夫也該回鄉養老了。今年正月回了趟家,真的是感觸良多,往返奔波一趟下來,老夫覺得身體越來越差,已經不堪使用了。該退下來的時候,還是急流勇退的好”。

楊凌瞧見李東陽落寞感慨的神情,不覺爲之動容,心念一轉之下,他便已明白了李東陽地意思。李東陽是文壇領袖。素有清譽,又久在內閣,威望之隆,無以倫比。

“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弘治朝地三駕馬車啊。可是劉健、謝遷相繼罷黜後,李東陽卻委曲求全,獨留朝中,僅這一件事,就早被許多節烈的士林中人唾棄不已,罵他戀棧權位,不知羞恥。

劉瑾專權後。爲了儘可能的保證朝政得以施行,不因劉瑾而敗壞到不堪收拾,他不得不和劉瑾保持較好地個人關係,甚至做些討好、諂媚權閹的事,這等行爲更爲許多視節氣高於性命的士林中人詬辱。

天地君親師,師者地位如父母,可是他的學生甚至爲此寫信,宣佈與李東陽斷絕師生關係。不願因爲他的‘醜行’玷污了自已地名聲。被昔日的同道指指點點的戳脊梁骨。這位老人忍受了多少屈辱?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含羞忍詬。顧全大局,如今總算是功德圓滿了。

官做到李東陽這個位置,已是位極人臣,這位老人還有何求呢?權閹受誅,他也是除奸地大功臣之人,本該受到褒獎重用,可他偏要在這時候請辭還鄉,以一介布衣的實際行動向天下人坦白自已的胸懷。

楊凌觸及李東陽堅定的目光,衝到嘴邊的話又咽了回去,他知道已不必再勸了,這位可敬地老人爲了大明江山嘔心瀝血,已經付出了太多太多,這是他最大的心願,也是他唯一洗清自已的機會,換一個時候辭官還鄉,是不會產生應有地效果地。

楊凌默默地點了點頭,問道:“既然如此,在下便不再相勸了。還請李大學士坦誠相告,大人意欲還鄉,何以一定做此安排?”

李東陽微微一笑,說道:“老夫退了,老焦年歲比我還長,也幹不了幾年啦,來日之內閣,便是介夫之天下(介夫,楊廷和字)。

昔日劉、謝兩位在朝時,我們便發議論,楊廷和、楊一清再加上你威國公,這小三楊說不定能重現昔年仁宣之治時三楊當朝地盛況。可是,威國公如今爵顯位尊,已不能入朝輔政。楊廷和與楊一清嘛……..”

李東陽徐徐道:“二人都是爲相之才,楊廷和博學宏毅,見識遠大。吾於文翰,頗有一日之長,若論經邦濟國之事,實不如他.不過楊廷和對於同僚,不免高亢。大明第一神童嘛,從小性情高傲一些也是尋常,但一朝宰相,個人胸襟氣度對於朝政影響甚大,這是他地缺點,楊一清就謙抑多了。此外,廷和對於不同政見者,稍嫌苛刻,不知容忍,剛極易折。

而楊一清曾遭貶黜,性情久經磨鍊,較之沉穩圓滑。楊一清做事知道隱忍,知道迂迴遷就,另出機杼以達目的,這一點楊廷和不如他。然而談到理政、理財,目光長遠,這方面的才能,楊一清不如楊廷和。這兩人,一個長於治政才能,一個長於治政手段,各有所長,如能互補,則珠聯璧和”。

他見楊凌欲言又止,便笑道:“我明白你地意思,這兩人一向不合,若有機會,還不免勾心鬥角一番。不過這兩人都是忠心耿耿之臣,小事會計較,一旦由其身負內閣重任、肩負大明乾坤,這點深淺還是知道的,不會拿國家大事,做爲個人政爭之手段。”

楊凌沉默片刻,覺得李東陽雖對二人的優缺點一針見血。還是過於高看了兩人公私分明的能力。不過他也認爲楊廷和的性情,若是遇到弘治皇帝那樣的人,說不定就是君臣魚水,兩相得宜。

然而對於正德這種年少氣盛的少年天子來說,一旦楊廷和大權在握,很可能因爲種種事故,導致君臣相爭,釀成禍患。有楊一清這樣沉穩練達地人從中制衡牽制,平衡內閣,強於一家獨大,便道:“李大人求去,想必此事楊大學士已經知道了。不知楊大學士可曾舉薦有人?”

李東陽捋須道:“自然,楊廷和推薦兩人,一人任吏部尚書,一人入閣主政。他們是劉忠、樑儲。現在是專典制誥地大臣,掛的是吏部尚書銜,呵呵,這兩人原是太子春坊講官,皇上舊臣。官職品秩倒也合適,難怪皇上取捨不下”。

楊凌一聽便明白了,不禁也發出會心的微笑:楊廷和也是東宮春坊出來的人,原是太子侍講。劉忠、樑儲也是侍講,這三位老師說不定原本就是一個辦公室的哥們,把他們拉上來,自然方便自已辦事。

楊廷和才華橫溢,雄心勃勃,入了內閣本想大展拳腳,做一位治世能臣,名垂青史。可惜。他入閣非時,上邊有德高望重的李老夫子壓着,輪不到他拍板當家;內廷有劉瑾那個天字第一號權閹作怪,他又拉不下臉來學李東陽去公關交情,所以自入閣以來基本就是個擺設。

現如今劉瑾剮了,李東陽退了,楊凌隱了,正是他這棵四十多歲的小白楊茁壯成長地好機會。如果把兩個一向交好、名望地位辦事能力又遠不如他地老同事拉進權力中心。那麼他就是當朝第一人,儘可一展政治抱負。

楊凌想了一想。又問道:“那麼依李大學士所見,王華、楊一清兩人,誰更適合執掌吏部?”

李東陽露出一絲喜色,知道楊凌已有決斷了,便立即答道:“自然是楊一清!”

楊凌頷首,又問:“那麼司禮太監一職,又是何人同大學士爭議?”

李東陽苦笑道:“還用和我爭麼?是戴、張、苗三位公公脣槍舌箭,爭地不可開交,三人皆受皇上重用,各說各理,任用任何一人,其他兩人都不服氣,皇上爲難不已,司禮監現在也是虛設難定呀”。

楊凌聞言低頭不語,這三人與他關係都很好,苗逵那是一直以來的戰友,自受王嶽、範亭打壓時,就是患難之交,逮捕王嶽、擒殺範亭,苗逵坐鎮中宮,才令他沒有後顧之憂。這一次處治劉瑾,苗逵也出力甚大。

張永不必說了,原本都是好友地八虎之中,始終和自已保持友誼、而且很有義氣的就他老哥一個,這一點連谷大用都遠遠不如。至於戴義,那是帝陵金井漏水案的同謀,現在等於是自已的鐵桿親信,也不能傷了他地心,想至此處,楊凌也不禁爲難起來。

李東陽肅然道:“國公,司禮監職權,從無明確範圍。名義上司禮掌印太監掌理內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筆太監掌章奏文書,照閣票批硃。事實上他們的職權,可以無限地擴大。掌理章奏、照閣票批硃,就使他們成了內閣中的內閣,司禮監也就成了宰相中的宰相,所用非人必釀禍患,實比內閣大學士人選還要重要”。

楊凌沉吟半晌,方頷首道:“我明白,這兩件事,就交給我吧”。

李東陽大悅,喜動顏色道:“老夫代大明萬民,謝過威國公”。

楊凌想起唐賽兒寨的紅娘子,卻不由暗暗苦笑:“此事早些解決,朝中不再扯皮,才能集中精力平息兩州之亂啊!唉,不知我是否有機會領兵出征,戰陣之上、刀槍無眼,家事國事攪在一起,該當如何是好?”

青州西南,崇山峻嶺巍峨險峻,山上有座唐賽兒寨。唐賽兒寨原名卸石棚寨,是明初白蓮教佛母唐賽兒曾長期在此安營紮寨,同官兵對抗。所以雖官方禁止,百姓們口語皆稱此處爲唐賽兒寨。

遠遠望去,這個寨頂很象女人盤在頭頂上地髮髻。它由數座互相連接的山頭組成,山不算高卻極爲險峻。山寨憑險而設,四周都是危崖絕壁,從崖底往上看,仰不見頂;從寨頂往下看,居高臨下,附近的山巒溝壑盡收眼底,民居只有拳頭大。

這處山寨出入只有兩條盤梯而降的小道。極爲險要。可是寨頂卻很寬敞,一個大寨又分做東、西、南、北四個小寨,每個小寨中都有一個自然天成地制高點,四個制高點遙相呼應,四寨之中南寨最高,拔地而起,險不可攀,紅娘子就駐紮在這裡。

一個矯健的身影正沿着盤山小路向山上飛奔而來。雪白地披風,淡青的勁裝,一看就是楊虎義軍的打扮。楊虎軍本來沒有統一的服裝,打下幾座府鎮後,他們繳獲大批未完工的布料。布料尚未染色,一片純白,便裁剪開來,人手一塊用做披風。鐵騎快馬行處,猶如一片白雲,服裝整束,果然氣勢便不同,楊虎軍已被官兵稱之爲白衣軍。

崔鶯兒的大軍與普通地白衣軍略有不同,她的士兵皆以紅布包頭,白衣軍中一看便知是紅娘子地人馬,這是與其他義軍唯一不同的地方。紅娘子也被白衣軍稱之爲紅帥。

那人衝上山寨,滿頭大汗走進了山寨議事大堂。

聚義廳內,紅娘子婀娜嬌美的身軀裹在一身紅似火雲的勁衣之內,披風也是大紅色的,她端坐在首位上,兩側六七位將領,皆是崔家老寨的首腦人物,許多都是當年縱橫北方綠林地一代梟雄。歸隱多年後終於又重執刀槍。

剛剛上寨地大漢正在彙報軍情:“日縣、莒縣、沂縣相繼被楊元帥大軍攻克。現在他地大軍已有五萬之衆,於是揮兵反攻青州城。衡王府與青州知府重兵護城,雙方已激戰兩日,始終僵持不下,楊大元帥要我們立即赴援”。

紅娘子秀眉緊蹙,遲疑道:“青州知州洛少華是個清官,畢真被調回京師後,他撫民安民,十分地用心,攻打青州城……..?”

眸光一閃,瞧見幾位叔叔伯伯都面露不耐之色,紅娘子才驚覺自已現在是造反的,可不是昔日佔山爲王,還講究個替天行道、只殺貪官,只要是大明的官兵,那就應該是殺的。叔伯們造反報仇之心甚烈,自已雖有心約束,使他們少造殺孽,可是若一直毫無作爲那也斷不可能。

於是她急忙話風一轉道:“在座地沒有外人,我也不妨直言,咱們兵少,目前主要還是老寨的人馬,青州城高險要,又有重兵把守,咱們這點人馬去了,只怕作用不大,徒耗傷亡”。

在座的幾位叔伯長輩都知道,別人夫妻是同牀異夢,紅娘子與楊虎是既不同牀還要異夢,兩人的關係早已名存實亡,還以爲她不願意爲楊虎出力,不過既然造了反,那就是腦袋系在褲腰帶上做生死一搏,豈能就這麼安居山寨?

二叔程老實立即道:“紅帥,楊虎地計議是,先攪亂山東全境,趁機擴招人馬,積蓄錢糧,然後與劉六匯合,直入中原。我們現在也應趁機擴張勢力,總是駐紮在山上,不但對我們不利,而且易引起太行各路兵馬猜忌,總該有所行動纔是”。

老四甄揚戈虎掌一拍,說道:“二哥說的在理,鶯兒……..啊不,大帥,咱們不去青州也行,可總在山上呆着可就叫人瞧不起了,咱們現在招的人馬一共不足兩千,這樣下去怎麼才能殺到金陵,取了周德安的狗頭?”

紅娘子道:“兵在精而不在多,楊虎的手段我們用不得”。

程老實道:“兵在精可也不能以一當百,如今已成亂世,只有下山纔有機會壯大。紅帥不願去青州,不如咱們一路攻去曲阜吧,吸引走一路官兵,也算是爲楊虎解圍。他就沒什麼說的了。再者,曲阜知府貪髒枉法,那狗官是畢真一黨,坑害了無數百姓,咱們去宰了他,必定大獲人心,壯大實力。”

老四甄揚戈急忙附和道:“是啊,這叫一箭雙鵰。咱們不如一路攻去運河。夏鎮是官兵集糧之地,咱們攻去那裡,可以得到一些糧草,還能斷了朝廷糧道。然後經鄒縣攻打曲阜、郯城一帶。

那兒不是有個啥孔老夫子嗎?聽說老孔家是世代做官的,不管誰做了皇帝,他都是大官,家裡定是有錢的,咱們抄了老孔家。有錢有糧,就有人來投,必定聲勢大震。”

老六謝種財一拍大腿道:“對對對,我也聽說過,聽說他家祖上叫孔種泥。做官都做了好幾十代了,是很有名地大官,他家一定有錢,殺去曲阜吧”。

他的孿生兄弟。老七謝種寶恨聲道:“奶奶地,我們兄弟一個叫種財,一個叫種寶,結果啥也沒種出來,他倒好命,種泥的居然做了大官,抄他的家!”

衆山賊一聽齊聲應和,內中也有讀過幾天書的。知道六爺、七爺跟睜眼瞎似的,壓根不識字兒,能聽說孔聖人的字就很不錯了,所以只是暗暗好笑,卻不敢去挑他們地錯。

紅娘子咬着脣思忖片刻,秀眉一擰,霍地起身,英氣勃勃地俏臉上涌起一片殺氣:“好!我們下山。記住。我紅娘子地人只殺貪官惡霸、只抄富商地主,一路之上不得學楊虎濫殺無辜。姦淫擄掠者,一概殺無赦!”

崔家老寨地將領們齊齊站起,轟然拱手道:“謹遵紅帥號令!”

崔鶯兒猛地一揮手:“拔旗起寨,攻打曲阜城,抄了老孔家,出發!”

張永、戴義、苗逵對司禮太監一職都眼熱不已,不過雖說三人爭執不下,卻沒有一個人去找楊凌爲自已助一臂之力。因爲私下一權衡,三人都覺得自已在楊凌面前未必比對方更有份量,如今亂中取利或有機會,如果讓楊凌插手,一旦他決定幫助的人不是自已,反而完全沒有了希望。

所以三人彼此心照不宣地維持着目前這種微妙的局勢,沒有一個就此事向楊凌求援。可是李東陽拜訪楊凌之後,楊凌立即入宮,邀皇帝踏青賽馬,去外四家軍演武練兵,回來後小皇帝便胸有成竹,勿庸置疑地直接下了旨意。

楊一清由兵部左侍郎遷吏部尚書,樑儲入閣任文華殿大學士,劉忠任戶部尚書,雙方各給一個甜棗,算是暫時達到了一種權力均衡。

不過這一來,兵部尚書又出缺了,文臣武將們摩拳擦掌,正欲再搏上一搏,這塊大餡餅卻意想不到地落到了一個誰也沒想到的人物手裡,這位福星,就是宣府巡撫陸完。

這位仁兄是進京給劉瑾送禮的,因爲遲到被劉瑾大罵了一頓;緊跟着因爲在朝房裡閒的無聊,幫皇上說了句好話,勸大夥兒別爲了皇上沒讓大家給太皇太后下跪的事把皇上逼地太緊,結果壞了劉瑾的好事,又被叫去大罵一頓。

老陸愁的不行,於是去拜訪了一趟楊凌,不料這事兒被劉瑾知道了,再次把他叫去,象灰孫子似的一通臭罵。

劉瑾三罵,把這泥人的土性兒給罵出來了,陸大人脖子一梗梗,橫着身子就出了劉府,準備捲鋪蓋滾蛋,孰料隨後劉楊之爭鬥地正緊,滿朝矚目,堂堂宣府巡撫陸大人就被人給忘記了。

直熬到今天,陸完才得着機會見駕述職。正德一聽他報上名來,對他印象就挺好,因爲那天他在朝房說的話,有人告訴皇上了。緊跟着劉瑾一倒臺,有關陸完不畏權閹,當面力抗劉瑾。不獻賄賂,從劉家昂昂而出,大義凜然的英雄事蹟,通過他自已的渲染也傳播開來。

他是天天蹲朝房等着皇上召見地,在那兒喝着茶水瞎嗑牙,整天跟朝官們吹牛皮,就有多嘴的偶爾跟皇上提起過這事,所以他一報官職姓名。正德想起這兩件事,頓時龍顏大悅,便很高興地和他聊了幾句。

聊到當今亂匪戰局,陸完是宣府巡撫,那地方几乎年年打仗,這人對軍事還是很有幾手的,於是和皇上攀談一番,見解獨到。很得正德賞識,於是正德一聲令下:“宣府你不用回去啦,就給朕頂這兵部尚書地缺兒,主持剿匪大計”。

外廷至此算是平靜下來,衆人矚目的就唯有司禮太監一職了。苗逵三人坐不住了。他們知道外廷能這麼快處置完畢,小皇帝絕對是聽取了楊凌的意見,卻不知他對內廷安排是否也做了進諫。

現如今外廷已定,皇上對司禮監首領一職始終不表態。三人惴惴不安,已經沉不住氣了,戴義提着厚重的禮物,頭一個溜來找楊凌,想做最後試探了。

戴義來時,楊凌正抱着白白胖胖的兒子在花園裡逗金魚。兩尾大金魚被撈到淺底青花缸裡,大嘴一張一合地吐着泡泡,楊家大少瞪着兩隻烏溜溜地大眼睛。看的十分得趣兒。

等戴義一到,喋喋不休地開始表忠心訴苦處,大講自已如何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沒有苦功也有疲勞的時候,楊大少爺就不看金魚了,他瞪着一雙大眼睛,好奇地盯着面前這位臉上掛着一成不變地笑容,嘴巴一開一合卻不吐泡泡的傢伙。瞪了好久。直到瞪的睏倦了,趴在老子懷裡沉沉睡去。楊凌才拍拍兒子的小屁股,對戴義面色沉重地嘆了口氣。

戴義一見大爲緊張,連忙道:“怎麼?莫非國公……..不不不,是皇上已有了安排?”

楊凌慢悠悠地踱到葡萄架下,從石几上拿起一條薄毯給兒子搭上,然後坐在藤椅上道:“戴公公,坐”。

戴義小心地在一旁坐下,欠着身子聽着他說話。

楊凌低聲道:“戴公公,想必你也知道,皇上最信任的,就是我和劉瑾”。

“不錯不錯”,戴義陪笑點頭:“如今劉瑾伏誅,您是皇上跟前第一紅人,一言九鼎,無人能及”

楊凌淡淡一笑,說道:“戴公公,你知道嗎?劉瑾那麼得皇上信任,皇上不只是把他當做自已地內臣,還是自已地親人吶,可是劉瑾數十條大罪一翻出來,很是傷了皇上的心。皇上是天子,是君上,卻被劉瑾玩弄於股掌之上,欺騙了這麼久,皇上很受觸動啊”。

戴義若有所覺,小心翼翼地道:“國公地意思是……..?”

楊凌幽幽一嘆,一陣風來,帶來一陣果木的清香,香風徐徐,掠起了兒子額頭幾縷烏髮。楊凌替他掩了掩被角,輕聲道:“戴公公不是外人,我就對你實話了吧,內廷司禮太監一職,久懸不動,那是皇上的一個餌啊……..”。

“一個餌?”

“不錯,一個釣魚的餌。我到現在,仍得皇上如此信任,那是因爲我已經成了國公,不會再觸及國政。你們呢?皇上最信任、服侍他長大的劉瑾都貪權欺主,皇上會沒有疑心嗎?”

戴義怵然驚心,臉上變色道:“國公是說……..皇上久懸司禮太監一職,就是想看看我們誰要去爭、誰眼熱這個職位?”

楊凌微微點頭,戴義驚惶道:“幸好,幸好咱家不曾向皇上提起”,他倏地起身,向楊凌長揖一禮,感激地道:“皇上地心事,也只有國公爺您才知道。也只有您,才肯如此坦然告知咱家,戴義實是銘感五內”。

楊凌笑笑,說道:“坐,坐下,咱們的關係非比尋常嘛,我不告訴你還能告訴誰?”

“戴公公,你說王嶽權大吧?獨掌十二團營、兩廠一衛,是先帝爺最信任的內臣。當初內閣三老、六部九卿、滿朝文武試圖殺我、殺八虎,還得千方百計的巴結他,藉助內廷之力,然而他們卻最先倒黴,一夕之間成爲階下之囚,你說是誰地本事?”

戴義恭維道:“當時咱家就在司禮監,對此知之甚詳,自然是國公爺您巧施妙計、力挽狂瀾。國公爺使雷霆手段,一夜之間剷平內廷,待到天明,十二團營、廠衛司禮監盡握手中,待得文武百官上朝,也只有望洋興嘆了”。

楊凌搖頭道:“錯了!若不是劉瑾率八虎哭求,穩住了皇上,我怎麼來得及回京?若沒有苗逵逮捕王嶽。斷了他們調動京營清君側的念頭,他們豈能這麼快束手待斃?

還有這一次,劉瑾一朝失手,若沒有你戴公公和苗逵、張永還有牟斌巧施妙計,劉瑾焉能除掉?只怕此刻皇上息了怒。他又被赦回朝廷耀武揚威了”。

戴義眨巴眨巴眼,有點不明白楊凌的意思。

楊凌道:“內廷之險,永遠來自於內廷。若沒有八虎和苗逵,王嶽不會倒。若沒有你戴公公和苗逵、張永。劉瑾也不會倒。他們那時,上得君心,下壓羣臣,得罪了內廷同僚,都落得了這般下場。

現如今呢,皇上忌憚於司禮監一職,把它當成一塊試金石,試臣下忠誠之心地石頭。一塊釣出野心勃勃者的釣餌。欲謀其位,先失聖心;而一旦上位,下面又有其他幾位手握廠衛和京營的實力,無論資歷、權力、聖寵都相差無幾的幾位內官,你想想這司禮監首領一職,豈不成了一座要命的火爐,上下左右,四面煙火。誰受得了啊?”

戴義越想越怕。這哪是內相啊,這簡直就是勾魂地閻羅令牌啊。戴義感激涕零地道:“多謝國公指點,否則戴義渾渾噩噩,只怕自已怎麼死的都不知道啊。多謝國公爺,咱家安心待在東廠,老老實實爲皇上辦事,只要皇上寵信,那在哪兒都是一樣的”。

楊凌微笑道:“正是此理,不過若是其他兩位上位,居司禮太監之職,那不是害了他們麼?我實在是於心不忍。況且只要他們安守現在地職務和本份,那就是你的好友臂助,不會生了嫌隙、斷了交情,你也不想他們自蹈死地,然後換上個毫無交情的太監當西廠或者京營首領吧?”

戴義點點頭,忙道:“國公有何妙計?”

楊凌笑道:“你今日能來,明日他們定是也要來的,到時我把皇上的心意稍稍暗示一番,他們就不會再起貪婪之念了。可是司禮監又不能空着,我看你們不如舉一個忠厚老實地內監做司禮首領,這樣你們就能相安無事,平平安安。

就象王嶽、範亭他們,王嶽是司禮太監,把持內廷幾十年,下邊範亭等大太監各司其職,既不受約束,又不怕被人剝了權,要不是他們受外廷蠱惑,逼宮亂政,現在還安安穩穩地坐在那兒呢,哪輪到別人上位呀?你原是司禮監四大首領太監之一,對此應該深有體會”。

戴義想起王嶽做司禮太監時,各大首領相安無事地情景,不禁連連點頭。

楊凌若無其事地道:“你不妨循此例,主動向皇上舉薦一個老實忠厚、沒有野心的內監任司禮首領,這樣對你現在地權力沒有影響,又可以向皇上表白忠心,顯示出你的忠誠和毫無野心,何樂而不爲呢?唔……..我看那個杜甫就不錯,憨厚老實、資歷人脈又比不了你”。

“好!多謝國公爺指點,咱家現在就回宮,向皇上舉薦司禮首領”,戴義激動的滿臉通紅:“?萬幸啊萬幸,幸好走了這一遭,否則失了聖寵、丟了性命,自已都不知道爲什麼,這一趟來的值、這禮送的值啊!”

戴義連忙道謝離去,急匆匆地進宮去了,生怕別人搶在他前頭向皇上表白自已大公無私。

苗逵提着厚禮登門了。

楊凌正趴在牀上,享受着高文心的妙手按摩,他披上袍子,走到外間,和苗逵分賓主坐了,兩人寒喧一番,楊凌推心置腹地道:“苗公公不是外人,我就對你實話了吧,內廷司禮太監一職,久懸不動,那是皇上的一個餌啊……..”。

……..

苗逵興匆匆地走了,帶着一種沒有落進陷阱的幸福感。

張永隨後來了,隨後也幸福地走了……..

內廷司禮監首領之職,意外地落到了忠厚老實地杜甫頭上,更難得的是,皇上突然決斷,調整了內閣大學士和六部尚書人選,外廷還在餘波盪漾、議論紛紛,內廷三巨頭卻衆口一辭,空前的團結一,杜甫做內相,勢不可擋。

朝廷中的權力爭霸賽終於塵埃落地了,朝廷派苗逵爲監軍再赴霸州,與許泰一起節制霸州附近諸府道六萬大軍,開始圍剿響馬盜。山東巡撫調兵遣將,天津巡撫、保定巡撫各自奉命帶軍入山東,聯合剿匪。

江湖爭霸賽,硝煙方濃……..

第437章 虎口餘生第66章 插一槓子第214章 夜來風雨聲第253章 剿匪之策第209章 化學武器第365章 北向第214章 夜來風雨聲第198章 同牀異夢第449章 重新洗牌第190章 鎮羌戰事第87章 正德頒詔第205章 脣槍舌劍第242章 眸光重現第327章 防守反擊第61章 不良學生第35章 伏兵四起0109章 帝王家事第219章 江山美人第92章 皇莊風雲第155章 奸臣擴大會議第130章 錢塘大戰第397章 大江東去第308章 以腳還腳第308章 以腳還腳第466 三個條件第454章 韻兒戲鶯鶯第304章 修羅刀下證菩提第117章 後宮拿賊第276章 炮從天降第325章 有眼無珠第186章 秀才遇兵第202章 你殺我,我殺他第468章 樂極生悲第183章 君欲遠行第243章 天子門生第181章 陰謀敗露第230章 伏招第86章 弘治大行第106章 紅袖侍酒第383章 剿撫並用第41章 未雨綢繆第78章 參見參將第87章 正德頒詔第259章 合圍第314章 超完美計劃0107 經筵之談第149章 斬首奪營第208章 談笑用兵第29章 開倉放糧第150章 我攻你受第382章 硝煙再起第156章 會議圓滿結束第78章 參見參將第286章 兵發滿刺加第25章 危城時刻第38章 長夜漫漫第342章 明朝紅日還東起第220章 歡喜冤家第388章 跳出五指山第406章 一世英名第440章 秘密第22章 拂曉之戰第352章 誰欲傾天?第307章 人盡其才第38章 長夜漫漫第34章 風雨欲來第396章 靜夜第375章 十面埋伏第259章 合圍第296章 謁見蜀王第392章 歸路第154章 利字當頭第73章 九城尋醫第401章 埋恨第219章 江山美人第145章 逼上梁山第138章 邀寵獻計第357章 你戰我戰第200章 草原之後第5章 相濡以沫第309章 蜀道難行第217章 人性本惡?第376章 霹靂震雲開第388章 跳出五指山第292章 竹林求賢第362章 劉瑾伏誅第10章 出個損招第423章 到此一遊第174章 猛虎突圍第148章 以小人之名第282章 老孃當家第181章 陰謀敗露第252章 琉球世子第207章 白登山下第310章 王子犯法第65章 又生枝節第345章 小人正當道第48章 糊塗升官第432章 玉碎第46章 閨房之樂
第437章 虎口餘生第66章 插一槓子第214章 夜來風雨聲第253章 剿匪之策第209章 化學武器第365章 北向第214章 夜來風雨聲第198章 同牀異夢第449章 重新洗牌第190章 鎮羌戰事第87章 正德頒詔第205章 脣槍舌劍第242章 眸光重現第327章 防守反擊第61章 不良學生第35章 伏兵四起0109章 帝王家事第219章 江山美人第92章 皇莊風雲第155章 奸臣擴大會議第130章 錢塘大戰第397章 大江東去第308章 以腳還腳第308章 以腳還腳第466 三個條件第454章 韻兒戲鶯鶯第304章 修羅刀下證菩提第117章 後宮拿賊第276章 炮從天降第325章 有眼無珠第186章 秀才遇兵第202章 你殺我,我殺他第468章 樂極生悲第183章 君欲遠行第243章 天子門生第181章 陰謀敗露第230章 伏招第86章 弘治大行第106章 紅袖侍酒第383章 剿撫並用第41章 未雨綢繆第78章 參見參將第87章 正德頒詔第259章 合圍第314章 超完美計劃0107 經筵之談第149章 斬首奪營第208章 談笑用兵第29章 開倉放糧第150章 我攻你受第382章 硝煙再起第156章 會議圓滿結束第78章 參見參將第286章 兵發滿刺加第25章 危城時刻第38章 長夜漫漫第342章 明朝紅日還東起第220章 歡喜冤家第388章 跳出五指山第406章 一世英名第440章 秘密第22章 拂曉之戰第352章 誰欲傾天?第307章 人盡其才第38章 長夜漫漫第34章 風雨欲來第396章 靜夜第375章 十面埋伏第259章 合圍第296章 謁見蜀王第392章 歸路第154章 利字當頭第73章 九城尋醫第401章 埋恨第219章 江山美人第145章 逼上梁山第138章 邀寵獻計第357章 你戰我戰第200章 草原之後第5章 相濡以沫第309章 蜀道難行第217章 人性本惡?第376章 霹靂震雲開第388章 跳出五指山第292章 竹林求賢第362章 劉瑾伏誅第10章 出個損招第423章 到此一遊第174章 猛虎突圍第148章 以小人之名第282章 老孃當家第181章 陰謀敗露第252章 琉球世子第207章 白登山下第310章 王子犯法第65章 又生枝節第345章 小人正當道第48章 糊塗升官第432章 玉碎第46章 閨房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