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北地

周知衆所部駐在香河,與陳芝虎所部的臺湖大營相距不到三十里,他吃過中飯後,他騎馬到西集屯的前哨走了一圈,才帶着扈騎往薊州而去。路上遇到從寧河大營趕往薊州議事的穆親王葉濟羅榮一行人,便與葉濟羅榮一行人匯合後往薊州而行。

周知衆原是兩浙提督府的武官,崇觀九年隨副將趙金龍北上勤王而降,編入新附軍。趙金龍在大同戰死後,他就積戰功,坐上新附軍都統官的位子,成爲新附軍八將之一,麾下有萬餘兵馬,如今在東胡也是權高位重,甚得重視。但就周知衆本人而言,如覆薄冰,在葉濟羅榮等東胡重臣面前,更是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葉濟羅榮對周知衆倒也滿意,一路上邀他與自己前肩而騎。

當初對新附漢軍的使用,王帳內部的爭議很大。最後還是汗王力排衆議,給予新附漢軍相對獨立的地位,而不是作爲扈兵或副兵編入舊軍,對降附將領也給予重用與信任。

短短三四年間,新附漢軍就從無到有,發展到戰前,兵馬有到六七萬衆。南征後,更有薊鎮、大同等地近十萬降軍可以補充,戰力已經超過燕西諸部一大截,成爲東胡除舊軍外最爲依重的戰力。仿照舊軍,編制新附漢軍六部,六位都統官分賜權、制將軍銜。

如今漢軍八位都統,在冀東就有四位。除了周知衆佔了香河,警惕西邊陳芝虎所部的臺湖大營外,一部在薊州,還有兩部新附漢軍隨葉濟羅榮屯駐寧河大營。

寧河位於津海之北,爲防備津海軍以及隨時可能從津海登岸的南朝勤王軍,東胡在津海的北面,在寧河大營屯駐了一萬精騎及兩萬五千餘新附漢軍。

五月冀東,田野荒蕪、青草蔓蔓,越靠近薊州,野牧的牛馬羣越密,昔時的冀東良田,今日已成東胡族放牧的草場。

經過一個冬天的征伐,人疲馬瘦。

在攻克薊州之後,除了繼續清除冀東、燕南、冀西地區的外圍據點外,東胡汗王葉濟爾並不急於強攻燕京、津海,甚至沒有急於將大軍推到燕京、津海城下進行合圍,反而以薊州爲中心開始爲期近一個月的休整。

以薊州城爲中心的數百里方圓區域,田野、山丘、湖蕩、河灣,林場,從四月上旬起就陸續便成爲東胡人的駐牧草場。

經過一個月的休整,在冀東地區的近五萬騎兵又重新恢復戰力,彷彿生鏽的刀劍經過磨礪,恢復了原先的鋒利。

騎在馬背上,望着充盈田野的牛羊馬羣,周知衆心裡暗想:這回召集軍議,該是要決定攻打燕京與津海了吧?

到底是想打燕京還是先打津海呢?也許爲了打燕京、津海,還要從西線再抽部分兵馬過來。

周知衆心裡胡思亂想着,很快就到薊州城下,遠遠的看見旗幟如林的迎接儀仗,有數騎持金箭打馬過來,到騎隊前跪稟道:“汗王特出城來迎接墨爾多穆親王及周將軍等有功將士……”

“汗王有心了,自家兄弟還講這樣的虛禮……”葉濟羅榮哈哈大笑,雖然說得隨意,但是葉濟爾威勢漸重,他也不敢怠慢,下馬來,牽馬而行,往葉濟爾出城來迎接的儀仗騎隊走去。

周知衆等新附軍將領誠惶誠恐心懷感激,隨葉濟羅榮走過去,行了君臣之禮,再一道騎上馬往城裡行去。

“這回有沒有將老三召回來議事?”葉濟羅榮與葉濟爾並肩策馬而行,左右各有隨扈幫他們牽着馬,好讓他們能分心專注談話,周知衆等將與隨葉濟爾出城相迎的葉濟白山跟在後面,也能聽見前面的談話。

“多鏑要在南面防備樑家及長淮軍,不盯緊點不行,暫時還走不開。”葉濟爾說道。

“將莫紀末等部南調、填入燕南,冀西及宣府的戰事交給顏之贊等部,”葉濟羅榮說道,“老三就可以過來跟我們合兵打燕京了……”

“……”葉濟爾搖了搖頭,說道,“這次將你們喊回來,就是要討論這樁事。津海、燕京,你覺得應該先打哪個?”

“津海那邊,我親自去看過,不比陽信好打。”葉濟羅榮壓低了些聲音,陽信一戰是近幾年來叫人記憶猶新的慘敗,葉濟多鏑還爲此瘸了一條腿。

“津海的城防,我研究過,”葉濟爾說道,“雖說津海的外圍城壕相對簡陋,但分佈渦水河兩岸的七座城寨都是包磚堅城,與外圍城壕融爲一體,駐入精銳,就能彼此依爲犄角,很難打……我懷疑林縛當初以津海爲終點打造津海糧道時,就考慮過今日的情形。他之所以沒有直接在津海建築一座雄城,也應該是限於南朝的體制,於是將津海的防禦重心都分散到七座城寨上,每兩座城寨之間相距不過兩裡,恰在牀弩、投石弩的打擊範圍之內,使我們不能集中兵力分而打之——就這樣的城防體系,津海守軍雖說才兩萬,但給你四五萬人,能打下來的可能性很低。”

“這廝很可能就是我們最主要的障礙……”葉濟羅榮說道。

“不是很可能,根本就是如此,”葉濟爾說道,“三月時,你們都以爲他會率淮東軍渡海來援津海,臨到頭都給他晃了一槍,奢家因此陷入被動——僅此一謀,就讓他超越李卓一籌。我們即便能順利打下南朝的半壁江山,淮東仍然是攔路虎,不得不小心應對……”

“如此看來,津海更是非打不可!”葉濟羅榮說道。

“是要打,”葉濟爾說道,“關鍵是要怎麼打!”

他們這些城攻打的城池也有百餘座,但能稱得上攻守慘烈的堅城不多。大同鎮主城,也是在長期圍困後迫降,這回徵南之戰,真正不惜代價強攻下來的,還只有葉濟爾親領精銳攻陷的臨渝關城。

當然,攻陷臨渝關城的意義重大,不僅打通冀東與遼陽的通道,還迫使薊州守軍不戰而降,順利而迅速的攻陷冀東十四縣近千里方圓——傷亡慘重一些也能接受。

津海背依渤海,能從海路運來充足的補給,守軍意志堅定,不會輕易開城而降。攻陷津海,就能徹底斷了燕京的後路,但是作爲統帥,葉濟爾必須考慮攻陷津海可能會付出的代價。

“不好打啊!”葉濟羅榮輕嘆一口氣,說道,“津海守軍才兩萬人,但不能封鎖海路,也無法預料後期會不會有兵馬增援上來……”

“如今樑家不敢從平原府北進,燕京的京營及西路勤王軍不敢突圍,曹家在秦郡觀望之心猶重,主要是因爲我們在冀東、燕南集結了步騎十四萬餘衆。在兵力上,我們應對任何一面,都佔據絕對的優勢,”葉濟爾說道,“一旦我們在津海城下損失太大,不僅會動搖全軍的士氣,樑家、燕京的京營軍及西路勤王軍甚至關中的曹家都有可能蠢蠢欲動——南越的孱弱,主要是內部矛盾重重、勾心鬥角所致,單就幅員、丁口以及兵馬總數來說,南朝的實力實在我們數倍之上。”

聽到這樣的議論,騎馬跟在後面的周知衆,心裡最有感慨。

南征前,越朝在北線,薊鎮、大同及宣府加上京營軍,兵馬就有二十四五萬之衆,以薊鎮軍最爲精銳,有十萬之衆。若非崇觀帝自毀長城,臨陣換將,將李卓撤下,換上郝宗成這個膿胞,東胡人這回即使能攻陷大同,也無法讓戰事發展到今日合圍燕京的程度。

即使到這時薊鎮軍大敗、大同守軍開城獻降,爲新附漢軍提供了約十萬數的降叛兵員,越朝能動用的兵力也不低。

在關中,曹家長期鎮守固原等邊鎮,關西精銳就有三萬衆,在控制秦郡之後,兵力更是增加了一倍有餘。樑家河淮之間也有六萬多兵馬,青州及登州鎮軍,也有兩萬兵馬,長淮軍陶春所部兩萬兵馬,在燕京內圍裡的京營軍還有六萬兵馬、以宣鎮軍及陳芝虎所部爲主組成的西路勤王軍有三萬精銳,宣府還有萬餘兵馬堅守不降,津海軍有兩萬守軍。

認真計算起來,南朝在北線能調動的兵力還有二十五六萬衆,其中堪稱精銳者,也有十萬之數。

相比較之下,東胡人能調動的兵力,以六萬東胡精騎爲核心,也就二十萬衆左右。

要是南朝諸勢力之間能齊心協力,東胡人也只有退出關外一途。

很可惜啊,這年頭誰對朝廷越忠心,下場越是不堪,以致到這時誰都不肯盡心來救燕京。

“我覺得,津海還要先打,”葉濟羅榮又將他這些天來的思考在腦子裡整理了一遍,說道,“不打下津海,我們更不能投入兵力打燕京。要是奢家改變主意或支撐不住,在南邊全面收縮,江寧就能調集大量的援軍走海路,運到津海,到時候我們就會更加的被動!”

“嗯!”葉濟爾點點頭,說道,“猝然攻之而難得,需層層推進才瓦解之……我想調整一下部署,香河大營讓你去負責……”

“我去香河,誰去寧河負責打津海?”葉濟羅榮問道,“老三可抽不出身來啊!白山的話,經驗總還欠缺一些。”倒不管葉濟白山就在身後,葉濟羅榮直截了當的明言他還不能堪任一路之主帥,特別是組織攻打津海這麼重要的戰事,非老將、老帥不能勝任。

這種集結數萬兵馬、組織一個方面攻守的大規模戰事,自然只能用葉濟家的子弟爲主帥。

“白山守薊州,我親自去寧河!”葉濟爾說道。

“那改國號之事,這趟也定下來?”葉濟羅榮問道。

“這趟就定下來,”葉濟爾說道,“就依前議所定,定國號爲‘大燕’,改元‘天命’,詔告天下……”

中原正朔,越朝之前爲陳,陳之前爲燕。

燕在中原立朝僅延續百餘年,就給陳朝推翻,有殘餘王族逃入漠北,迄今已經近六百年的光陰。

葉濟部從崛起白山黑之間,就自稱爲燕王遺裔來召合諸部,先後征服燕東諸胡崛起燕山之北,又征服燕西諸胡爲屬部。以“燕”爲國號,以“天命”爲年號,除了要將燕東、燕西諸胡都直接統合進來之外,更是直接暴露出要恢復前燕爲中原正朔的野心。

第102章 犄角長山島第113章 又見太監第75章 北行第44章 哀兵第33章 觀星臺第一百二十六章 水寨湖盜第142章 血濺五尺第41章 海東行營第二十五章 紙上談兵(一)第65章 山海漏防第41章 軍需第16章 淮山棧道第79章 戰前第十三章 攪局當然一巴掌第二十九章 拔刀救人(一)第33章 進城殺馬第148章 春夜苦短第106章 驚疑第87章 風捲殘雲第23章 歸塵第一章 鄉野豪族第42章 五虎凋零第43章 欺君第3章 海塘說策第127章 俘兵第11章 巢東第136章 屈意逢迎第89章 鏖戰第129章 還都第72章 防線四不像第138章 殺雞駭猴第16章 棋盤落子第11章 抵抗軍第66章 大動作第22章 突圍第62章 嶽冷秋第63章 寧王一系第82章 形勢緊迫第94章 圍困南陽第60章 月下笑奪兵第53章 獄島去留第十八章 私養寇兵第22章 刺客第155章 勇將第8章 宴前脣戰第102章 西行第十六章 故人應不識第2章 新學第135章 恩仇第六十一章 襲營第八章 江寧有豪宅第30章 援兵渡海第28章 東州都督府第110章 援軍第73章 籌劃第134章 鴆酒第146章 奪城第84章 野心第61章 烈陽樓前議招安第92章 雜魚第57章 虛驚一場第17章 休整第154章 歸心第98章 意在鶴城第1章 捍海堤第4章 江寧風潮(四)第88章 對峙第91章 難易有別第12章 拖延第102章 敵蹤又現第四十一章 市井八卦第59章 援圍第103章 定策第五十一章 行舟議事第8章 私糧之利第133章 驚弓第一百三十二章 奇襲上林裡(三)第111章 鄉人治鄉第45章 奢家獲捷第58章 銀契嫁妝第82章 大敗第50章 暗門之謀第73章 軍制暗鬥第34章 河口秘情第55章 黃河決堤第62章 北還徐州第70章 長樂王第37章 遷族第66章 請戰第119章 行軍第63章 盲點第二十四章 烈義家僕第七十六章 是非黑白第131章 夜下血流第58章 秋野監謀逆案第十八章 私養寇兵第24章 戰後第66章 意外升官第32章 蝶翼之陣第148章 制衡
第102章 犄角長山島第113章 又見太監第75章 北行第44章 哀兵第33章 觀星臺第一百二十六章 水寨湖盜第142章 血濺五尺第41章 海東行營第二十五章 紙上談兵(一)第65章 山海漏防第41章 軍需第16章 淮山棧道第79章 戰前第十三章 攪局當然一巴掌第二十九章 拔刀救人(一)第33章 進城殺馬第148章 春夜苦短第106章 驚疑第87章 風捲殘雲第23章 歸塵第一章 鄉野豪族第42章 五虎凋零第43章 欺君第3章 海塘說策第127章 俘兵第11章 巢東第136章 屈意逢迎第89章 鏖戰第129章 還都第72章 防線四不像第138章 殺雞駭猴第16章 棋盤落子第11章 抵抗軍第66章 大動作第22章 突圍第62章 嶽冷秋第63章 寧王一系第82章 形勢緊迫第94章 圍困南陽第60章 月下笑奪兵第53章 獄島去留第十八章 私養寇兵第22章 刺客第155章 勇將第8章 宴前脣戰第102章 西行第十六章 故人應不識第2章 新學第135章 恩仇第六十一章 襲營第八章 江寧有豪宅第30章 援兵渡海第28章 東州都督府第110章 援軍第73章 籌劃第134章 鴆酒第146章 奪城第84章 野心第61章 烈陽樓前議招安第92章 雜魚第57章 虛驚一場第17章 休整第154章 歸心第98章 意在鶴城第1章 捍海堤第4章 江寧風潮(四)第88章 對峙第91章 難易有別第12章 拖延第102章 敵蹤又現第四十一章 市井八卦第59章 援圍第103章 定策第五十一章 行舟議事第8章 私糧之利第133章 驚弓第一百三十二章 奇襲上林裡(三)第111章 鄉人治鄉第45章 奢家獲捷第58章 銀契嫁妝第82章 大敗第50章 暗門之謀第73章 軍制暗鬥第34章 河口秘情第55章 黃河決堤第62章 北還徐州第70章 長樂王第37章 遷族第66章 請戰第119章 行軍第63章 盲點第二十四章 烈義家僕第七十六章 是非黑白第131章 夜下血流第58章 秋野監謀逆案第十八章 私養寇兵第24章 戰後第66章 意外升官第32章 蝶翼之陣第148章 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