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罷黜李政

西征詔令,就如一道霹靂閃電,劃破新秦安逸的夜空。

燕王韓信首先響應。幽燕之地,儘管地處東北,但因接壤着匈奴、東胡諸部,天然牧場哺育的高頭健馬,給予韓信訓練騎軍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軍人總是血性的。

尤其是那些剛剛入伍不久的新卒,五年來,他們聆聽着先輩們在統一之戰中的豐功偉績,渴望着自己也能投身於神武大帝的旗幟下,現在,李原終於發出了詔令,他們怎麼不羣情振奮。

在韓信榜樣的示範下,各部秦軍中的少壯派將領紛紛上書,其中更不乏激動的年輕將校以衣襟戰甲爲帛,以己身之血爲墨,以破指爲筆,慷慨激昂陳言,請求參加徵西大軍,就算爲一小卒也無怨無悔。

秦軍諸將之中,年老者、心老者,自不必多敘,不過,總體而言,依舊渴望再立功勳者,還是佔了大多數,這要歸功於李原十餘年的循循善誘,理想、信念、榮譽和永不滿足的豪情壯志,這些虛幻的精神層面的東西,在短時間內可能不會改變什麼,但潛移默化之下,在人心的最深處,其影響力非同小可。

李仲翔、駱甲、曹信、季心、桓楚甚至於遠在嶺南的馮宣,都紛紛表示,願意繼續在神武大帝、不敗君王李原的麾下征戰——。

秦新曆七年,三月。

李原在長安石林祭祀陣亡將卒之時,當着衆文武百官、當着來自各地的使者,正式的發出了向西擴張的訊號。

“赳赳老秦,復我河山,血不流乾,死不休戰——!東有大秦,如日方升。秦有銳士,誰與爭鋒?”

在禁衛軍雄壯悲涼的戰歌聲中,李原全身黑色的制式戰甲,兩塊簡單的木板高挽在髮髻上,這樣的穿着打扮站在人羣之中,粗看上去就和周圍的將士沒有什麼兩樣,當然,如果仔細打量的話,還是能從個人的氣度上,找尋到帝王的威赫氣息。

“諸君——安靜!”負責維持現場的禁衛軍將校一迭聲的叫喝。

“大秦承平日久。你們還記得手中的劍是用來做什麼的嗎?胸膛中還保留着那一腔熱血嗎?如果記得,那就跟着本王,一起向西——!”李原聲音低沉渾厚,凌厲的目光掃過四周黑壓壓的人羣,這一刻,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那些解釋的話,已經在詔令中講述的清楚,今天。當着地下軍團諸多亡靈的面,李原言簡意駭,直抒胸意。

“向西,向西!”

“大秦。大秦無敵!”秦軍將士呼喝之聲一浪高過一浪,久久不息。年輕人總是很容易衝動,又何況,李原的功績和身份擺在那裡。與將士一般的簡易打扮,更拉近了他與普通士兵之間的距離。

大秦的戰爭機器隆隆啓動。

在鼓舞將卒的士氣的同時,李原也加緊了對朝廷內政事務的控制。一系列官員調整任免的詔令下達,有些中低級官員在短短的十餘天內平步青雲,從地方郡縣踏入中樞,另有一些官員則從高位上跌落下來,直接被罷免回家養老去了。

其中,最爲引人注目的變化的人是長史李政。

三月二十日。

先父李斯生誕之日。

李原在永安宮中設下家宴,宴請李政一家。李斯一脈,在經歷了胡亥大屠殺之後,存活下來的,就只有李政、李原兩人。

或許是因爲平素的溝通不夠,或許是由於年少之時的經歷不同,又或許是因爲李原的思想超過了這個時代,李政在與李原這個便宜三弟交談時,往往自卑得緊,他迫切的渴望證明自己,但卻又匆匆的步入到了歧途之中。六年前是如此,這一次也不例外。

秦國以法治國。

其它學說,在李原的強力壓制下,基本上沒有成爲主導的機會。在李原勢力崛起的過程中,以商山四皓爲首儒學勢力曾經糾集了數千的儒生攔路告狀,試圖改變儒學不受重用的境況,但卻遭到了李原的無情鎮壓。

在血淋淋的事實面前,儒學中堅痛定思痛,終於改變了以硬碰硬的想法,以迂迴曲折的方式來滲透進秦國的中樞之中。

這一次,儒生勢力依舊將目標放在了長史李政身上,而突破口則是李政新納的如夫人。

在家宴之中,李政的這一位新夫人表現的很是低調,細說起來,這位年不過二十的新婦其實是李政的第三任夫人了。李政的原配,本來也是秦國的宗室,不過,在廷獄之難後,身體虧損早早的去世,隨後,李政納的新婦又是宗室陳棣的女兒,在那場關係着宗室命運的變局之中,陳棣一系被連根拔起,李政爲自保計,自然不可能再在身邊留一個隱患。

有了這二次教訓,李政的第三次婚姻很慎重。當然,身爲秦國長史,李政的身份擺在那裡,年紀又不過四十上下,正是一個男人最爲成熟的黃金年齡,他的擇偶標準不會降低多少,尤其是對女子的年齡和麪貌這兩塊上。

最終,來自家鄉上蔡的同宗李姓大族在這場婚姻爭奪戰中笑到了最後,秦國對於同宗之間的聯姻並不象後世那樣嚴苟,只要血親不是三代之內,這種宗族內部的緊密結合更讓人覺得放心。

然而,李政千算萬算,卻忽略了一點。這位李夫人並不是目不識丁的愚婦,相反,她曾經師從儒學大師孔子的八世孫孔鮒,在她的潛移默化影響下,李政的政見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着變化。

每一個利益集團的背後,都有其代言人。李政不僅僅是秦國朝廷的第二號人物,而且還是法家學說的代理人,大秦長安書院的名譽院長,如果有他在朝中爲儒生們撐腰,那孔門的這些後輩學子們日子就要好過的多。

長安書院。

是由秦國朝廷舉辦的公學。創建於新曆三年,迄今已有四年時間,不僅僅在長安,在三十六郡的其他郡治所在。它的分院也遍佈極廣。它的存在,也爲秦國各級衙門各個崗位提供了後備的年輕人才儲備。

書院之中,不僅有管仲、子產、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法家著作學說,不僅有《韓非子》《始皇對李丞相語錄》等秦國體制之本的著作,更有儒、墨、縱橫、道等春秋時盛行的流派。這些年來,隨着接觸儒生、博士、縱橫家的增多,李政個人的政治主張也隨之轉變。

儒家之精要,在於感化,在於相信人性本善,這與李原現在倡導的先下手爲強做法相互矛盾。而李政在學院衆儒生的推舉下,腦子一熱即陳書上言,請求李原以大秦蒼生安寧爲念,放棄率軍徵西的想法。

在朝堂之上,李政堅持己見,並糾集了一批博士、御史爲後援。除了儒生的影響外,李政同時也認爲,李秦的江山,還不穩固。李燁還未成年,當不起皇儲的責任,所以,秦國現在還離不開李原這個強悍的領導者。一旦李原在西征時有什麼閃失。那秦國就會重導始皇駕崩之後的分崩之局。

眼見不同,政治立場也不同。

結果,這次家宴從其樂融融開始,到不歡而散結束。兄弟之間,最後只留下彼此一個背影。

與李政的激烈反對相比,丞相陳平的反應則要平靜的多。他對於李原的這一詔令也沒有更多的異議。

陳平對自己的定位很準確,在李原這裡,他是個打工的,老闆的決策既定,他的任務就是如何更好的執行好。在這一點上,陳平更象是一個職業的經理人,要他忠心耿耿是不可能的,而讓他謹守本份,做好自己丞相任上的份內事,倒是不會出多大的問題。

“大軍西征之事,屬下已經吩咐下去,各部、司一應人等均已安排妥當,這是志願加入大軍的名冊,請陛下過目。”

這是陳平在朝堂上做出的回答,與李政的誇誇其談相比,他無疑要明智和務實的多,這位性格有些陰柔圓滑的秦國丞相一直以來,都把自己隱藏於幕後,從不流露出自己的鋒芒,這一次,他也不例外。

儘管從內心來講,陳平並不希望因爲龐大的軍費開支,而讓秦國健康的財政陷入到危機之中,但伴君如伴虎的古訓還是讓他選擇性的忘記了反對。

與陳平的服從相比,對於李政這種出於好意,但卻在無意中被人當槍使的做法,李原很快就給予了迴應。

殺雞駭猴。

在家宴二天之後,李政即被解除了長史之職,就連長安書院的名譽院長也被一併革除,要不是他是李原的兄長,估計這一回政治風暴就直接要了他的性命。

受此雷霆風暴影響,長安書院中的那些擅自評論時政的儒士們,一個個噤若寒蟬,他們萬萬沒有想到,平素看上去基本不管國事的大帝李原,竟然會如此的“喪心病狂、不顧一切”,就連親兄長也能下狠手。

閻樂的治靖司、蒙虎的軍情司迅速行動起來,有異心的人被清除一空,在高壓態勢下,秦國各級官員就表現出了空前一致的團結,高速運轉的國家機器快速的運轉起來,一隊隊來自各郡的戰卒,一輛輛裝載着輜重和武器的輜重車從晉陽、江東、邯鄲等地向長安締結。

與此同時,張良也在終南山召集道衆,明確天師道的宏大目標,除了三月下旬到長安講解道義外,天師道的傳道重心將向西傾移,重點在來往於絲路上的胡商中發展道徒,並且開始在西域等地建立分壇。

皇權、宗教合而爲一。

這種政教一體的體制,讓秦國上下陷入到了緊張和忙碌之中。

——。

長安城出現新的變化。

使得關注強秦動向的邊地各異族部落緊張萬分,尤其是在阿爾泰山一帶苟活的赫連部落和呼衍部落,這兩個匈奴殘部在秦軍的壓迫下,不得不從科爾多湖、北海一帶繼續向西北方向逃竄。這幾年來他們的日子過得可謂辛苦之極,可就是這樣,赫連壁和呼衍邪他們也還是會感到慶幸。

與翰難河一帶的冒頓餘部相比,他們至少還能保持部落的獨立性,還能擁有自己的軍隊,而冒頓餘下的那些部衆,一多半被秦國強行的內遷到了中原一帶,僅留下一小部分,被囚禁在草原上用於教授來自南方的農耕民族放牧的知識。

移民內遷。

這是李原在應對北方遊牧民族威脅時的策略。

這種強行驅散的方式,在短時間內,可謂血腥之極,這也導致了翰難河一帶烽火持久不息,匈奴人在不停歇的反抗,匈奴部落的反抗,不過是給蘇角的邊軍部隊增添了幾分功勞罷了,秦軍利用匈奴人的反抗不間斷的練兵。

蘇角之名,在匈奴人中,幾乎與屠夫等同。(未完待續。。)

第280章 脣槍舌箭第144章 酈生之死第279章 成皋會盟第243章 大決戰(三)第69章 千金散盡第345章 虞姬失寵第96章 誘惑陷阱第459章 馬其頓的末日第485章 最後的大決戰第518章 以身赴死第99章 陳倉之戰(三)第169章 水淹七軍第248章 一敗塗地第349章 破楚之人第205章 激戰不休第475章 地中海爭霸戰第58章 焚糧毒計第128章 反戈一擊第167章 大戰將起第271章 劉邦絕望了第55章 女人心思第432章 梅越覆滅第422章 同歸於盡第79章 末代君王第445章 雄心壯志第289章 王子與公主第406章 冒頓之死第505章 孔雀王朝第71章 奸細第432章 梅越覆滅第423章 南越失信第425章 一路逃亡第502章 大秦VS羅馬大海戰(一)第21章 大神“月關”第231章 腹背受敵第51章 大將軍章邯第47章 滎陽保衛戰(四)第335章 雲夢大澤第130章 邊軍危局第124章 背水一戰(八)第321章 神鬼魃魈第440章 再見張良第474章 同盟者漢尼拔第313章 誰與爭鋒第328章 天火第330章 呂雉VS贏氏第63章 美男計第481章 滅絕日本人第479章 紅顏知己第336章 抓捕呂雉第169章 水淹七軍第468章 “**”的危險第27章 白馬之戰(三)第6章 大梁整編第242章 大決戰(二)第364章 多多益善第203章 漢中攻略第310章 絕望反擊第42章 滎陽之變(二)第235章 層層阻截第108章 諸侯內訌第341章 項羽VS英布第373章 決不做闕氏第366章 流星墜落第399章 河套大戰(四)第373章 決不做闕氏第76章 青年近衛軍第228章 閻妞妞第252章 西楚羣雄第418章 長沙國滅第214章 青羊觀第501章 熱血從未止熄第124章 背水一戰(八)第516章 坑道戰第237章 夜襲夜襲第327章 黑火藥第202章 潛伏第445章 雄心壯志第359章 項楚之弊第336章 抓捕呂雉第102章 大秦兵造第154章 李原VS張良第396章 河套大戰(一)第483章 馮唐未老第512章 新大陸的**第174章 天下揚名第347章 商山四皓第53章 風暴眼第90章 胡亥之死第524章 海上爭雄第409章 人之本心第507章 左勾拳第235章 層層阻截第11章 莫須有第207章 橫掃第19章 秦軍大捷第469章 君士坦丁堡危機第49章 計中計第520章 羅馬三巨頭第398章 河套大戰(三)
第280章 脣槍舌箭第144章 酈生之死第279章 成皋會盟第243章 大決戰(三)第69章 千金散盡第345章 虞姬失寵第96章 誘惑陷阱第459章 馬其頓的末日第485章 最後的大決戰第518章 以身赴死第99章 陳倉之戰(三)第169章 水淹七軍第248章 一敗塗地第349章 破楚之人第205章 激戰不休第475章 地中海爭霸戰第58章 焚糧毒計第128章 反戈一擊第167章 大戰將起第271章 劉邦絕望了第55章 女人心思第432章 梅越覆滅第422章 同歸於盡第79章 末代君王第445章 雄心壯志第289章 王子與公主第406章 冒頓之死第505章 孔雀王朝第71章 奸細第432章 梅越覆滅第423章 南越失信第425章 一路逃亡第502章 大秦VS羅馬大海戰(一)第21章 大神“月關”第231章 腹背受敵第51章 大將軍章邯第47章 滎陽保衛戰(四)第335章 雲夢大澤第130章 邊軍危局第124章 背水一戰(八)第321章 神鬼魃魈第440章 再見張良第474章 同盟者漢尼拔第313章 誰與爭鋒第328章 天火第330章 呂雉VS贏氏第63章 美男計第481章 滅絕日本人第479章 紅顏知己第336章 抓捕呂雉第169章 水淹七軍第468章 “**”的危險第27章 白馬之戰(三)第6章 大梁整編第242章 大決戰(二)第364章 多多益善第203章 漢中攻略第310章 絕望反擊第42章 滎陽之變(二)第235章 層層阻截第108章 諸侯內訌第341章 項羽VS英布第373章 決不做闕氏第366章 流星墜落第399章 河套大戰(四)第373章 決不做闕氏第76章 青年近衛軍第228章 閻妞妞第252章 西楚羣雄第418章 長沙國滅第214章 青羊觀第501章 熱血從未止熄第124章 背水一戰(八)第516章 坑道戰第237章 夜襲夜襲第327章 黑火藥第202章 潛伏第445章 雄心壯志第359章 項楚之弊第336章 抓捕呂雉第102章 大秦兵造第154章 李原VS張良第396章 河套大戰(一)第483章 馮唐未老第512章 新大陸的**第174章 天下揚名第347章 商山四皓第53章 風暴眼第90章 胡亥之死第524章 海上爭雄第409章 人之本心第507章 左勾拳第235章 層層阻截第11章 莫須有第207章 橫掃第19章 秦軍大捷第469章 君士坦丁堡危機第49章 計中計第520章 羅馬三巨頭第398章 河套大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