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劉備以病居幕後,太子臺前監國事!

咳咳~

劉備咳嗽一聲,說道:“爲父的身體愈發敗壞,如何去處理繁重的工作,現已疲憊,不若太子替我監理國事,孤好養傷病。”

監理國事?

劉禪愣了一下。

“國內之事,有軍師將軍,還有一羣良臣在,應是沒有多大的問題,父王的身體自是會痊癒的,何須讓小子監國?況且,閬中要地,巴地蠻夷並不順從,兒臣準備待開春後,便率軍處理此事。”

見劉禪推諉,劉備笑着說道:“閬中之地,有翼德坐鎮,無憂矣。”

“有右將軍坐鎮,確實是沒有多大的問題,但關鍵是右將軍坐鎮閬中,卻是浪費了一猛將,也浪費了數萬大軍,兒臣以爲,若是能徹底解決巴地禍亂,甚至能將巴地蠻夷爲我漢中國所用,那必能使我漢中國國力上升一個檔次。”

這個時代,人口就是稅收,人口就是國力。

若是能夠將巴地蠻夷編戶齊民了,無疑會大漲漢中國的人口。

現在登記造冊的漢中國人口,包括荊州之地,也不過兩百多萬人而已。

這還是劉禪平定南中四郡,拿下荊州,又拿下汝南之後纔有的人口。

按照原歷史,當初的人口,連一百萬都不到。

雖然其中有很多黑戶,但不可爭辯的是,益州百姓確實不多,朝廷能夠收的稅,也不多。

ωωω .тtκan .C〇 現在變成兩百萬人口了,多嗎?

不多。

根本不及曹魏。

也就能和江東比比人口。

而若是能夠消化巴地百姓,無疑能給給漢中國多加幾十萬百姓。

幾十萬百姓,便可多養幾萬人的大軍。

多出這幾萬人的大軍,說不定就可以在前線打仗的時候,逆轉局勢。

日後與魏國大戰,肯定是要比拼國力的了。

曹魏居於中原之地,國力恢復得更快,即便劉禪在其中搞了小動作,但也阻礙不了多少。

尤其是曹丕已經是向世家妥協了,其國力的恢復,肯定是會更上一個臺階的。

他若是不多做一些,豈非要與曹魏的差距越來越大?

這絕對不是劉禪願意看到的。

“只是翼德在閬中也是頗爲盡力,各種方法都試過了,卻還不能收服巴中蠻夷,難道太子有辦法?”

“閬中乃是要地,其重要性兒臣知曉,若是兒臣過去,必能收服巴中蠻夷,至於如何收服,現在兒臣只有腹稿,真正要解決巴地之禍,還得到了當地,再來用計。”

只有腹稿?

沒有定計?

若是換做其他人,劉備早就發怒了。

你這小子,沒有定計,還敢說大話?

沒有金剛鑽,敢來攬這瓷器活?

但這可是自己的寶貝兒子,平定過南中四郡蠻夷,收復過荊襄九郡,更是將汝南郡都拿下來的人。

他說的話,劉備不能不信啊!

“只是.閬中之地,若是生亂.”

劉禪說道:“閬中之地的重要性,兒臣清清楚楚。”

在蜀漢政權中,如果讓大家對武將進行排序,相信百分之百的人都會將關羽排第一、張飛排第二。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關羽、張飛都是一開始就追隨劉備的人,無論感情、功勞還是才能都可以說位居蜀漢將領前兩位。

但是,張飛作爲劉備的心腹大將,是當時難得的將才,而劉備只讓其鎮守縣級市閬中,實在是大材小用。

通過對比鎮守荊州的關羽、鎮守漢中的魏延,劉備實在是對不起自己的這位“三弟”,難道劉備當時已經老糊塗了?

還是有意要打壓張飛?

畢竟劉備的三塊主要的地盤一個是荊州、一個是益州、一個是漢中,按照正常的邏輯,的確應該是劉備坐鎮成都,關羽鎮守荊州,漢中就應該給張三將軍。

其實,閬中之地,重要性,比之漢中,那是不逞多讓的。

這就得先來了解一下閬中的地理了。

閬中,地處四川盆地北緣,位於嘉陵江中上游,秦巴山南麓,山圍四面,水繞三方,爲巴蜀要衝,軍事重鎮,東靠巴中、儀隴,南連南部,西鄰劍閣,北接蒼溪,乃是川北的政治經濟中心。

從閬中往上可以順道直達漢中,如果漢中發生戰事,魏延方面吃緊的時候,張飛可以率部及時增援,確保漢中安全。

而如果漢中失守,張飛則可在閬中構築第二道防線,甚至安排劍閣的防禦,危急時刻,還可以直接增援成都,防止敵軍長驅直入。

所以說,張飛鎮守的閬中其實是和漢中、成都(劍閣)成掎角之勢,對蜀漢政權的意義不言而喻。

而且,閬中位居嘉陵江中上游,如果順流而下的話,還可以直達江州,支援東線,防止東吳的突然發難。

除了對內的防守優勢外,對於攻打曹魏的隴右地區,閬中一樣可以大有作爲,直接對武都、陰平構成了巨大壓力。

是故,閬中並非只是現在的一個小城那麼簡單,對於漢中國政權而言,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劉備信任而又具備才幹的將領才能勝任鎮守之職。

從閬中的重要性而言,劉備讓張飛鎮守在此,不但不是“大材小用”,反倒是十分倚重。

這也是劉備害怕劉禪動作搞得太大,會引起動亂的原因。

畢竟這閬中,位置太重要了。

“待開春之後,一年之內,兒臣便可安撫巴地蠻夷。”

一年?

劉備愣了一下,他深深的看了一眼自己的兒子,最後點了點頭。

他選擇相信。

“太子所言之語,孤都信,不過現如今離開春,尚有一段時間,太子不妨將人生大事先解決了,你若是成家了,孤的心,也可以放下一些了。”

同時,劉備頗有些責備的看向劉禪,說道:“聽說你在荊州又收了幾個美人,可是?”

劉禪小臉一紅,說道:“確有之。”

“哼!”

劉備輕聲冷哼了一聲,看起來有些責備。

“聽說其中,還有一個是曹丕的夫人甄宓?”

劉禪撓了撓頭,表情有些尷尬。

“確有之。”

“三十女人如虎狼,伱身子骨還未長開,且不可沉迷男女之事。”

同樣是三十多歲的婦人,吳夫人便讓劉備難以招架。

在知曉劉禪收了甄宓之後,劉備便爲自己的這個兒子擔憂了。

“兒臣知曉的。”

知曉?

還不是夜夜笙歌。

關鍵是夜夜笙歌之後,一個種都沒種下?

“太子可知房事?”

劉備覺得,還是要教自己兒子一手的。

“咳咳。”

劉禪端起茶盞,喝了半口,差點吐到劉備身上去了。

“孩兒,孩兒當然知曉。”

我會不懂房中之術?

“知曉了?那她們肚子怎麼一點動靜都沒有?”

被我內力逼死了。

劉禪心中腹誹。

噗~

劉禪還留在嘴裡面的茶水,徹底憋不住了,直接給劉備頭上吐了個滿的。

再這樣說下去

不好收場啊!

沒想到你劉備濃眉大眼的,卻是這樣的人!

“咳咳。”

劉禪咳嗽兩聲,說道:“父王,婚約之事,父王定個時間便是了,至於後代血脈,孩兒只能說,盡力。”

除了盡力之外,還能做什麼?

“罷~”

劉備也知道,這再說下去,怕是要少兒不宜了。“那彭羕,太子要如何對付?”

彭羕?

劉禪輕笑一聲,說道:“既是謀逆,那自然便是要誅殺了。”

“牽連多少?”

謀逆之罪,若是要追究的,那可是要夷三族的。

若是牽連的人夠多,殺個幾千人,都不是問題。

“禍不及外家。”

謀逆之罪,自然不能輕易原諒,但是謀逆之罪,也不宜過度牽扯。

現在天下可沒太平,可不是清除異己的時候。

“此事牽連之人,莫要太多,另外,這段時間,太子先接觸國事,如無大事,不必通稟與我。”

無大事不必通稟?

劉禪思索片刻之後。

“父王,臣下確實有一件事情,需要向父親稟明,此事可稱之爲事關重大。”

事關重大?

劉備愣了一下,說道:“太子不妨直言。”

“那便是我漢中國的選官制度,需要更改一二了。”

選官制度更改?

劉備眉頭微皺。

“太子是看到了魏國施行九品官人法,遂也要效仿魏國,施用九品官人法?”

九品官人法確實是有好處,譬如說從地方豪強手上,得到了選官任官的權力,畢竟當時察舉孝廉,是要有人推薦的。

而這個推薦的人,自然是豪強出身了。

九品官人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察舉制的弊端,但同時,他也向世家低頭了。

權力並沒有到皇帝手上,而是從豪強變到了世家手上。

相比於豪強,世家這股勢力,明顯就更加難纏。

現在劉備聽聞劉禪要改換選官制度,馬上便想到了這九品官人法。

“兒臣並非是要用九品官人法。”

九品官人法的壞處,作爲後世人,劉禪比誰都清楚。

爲了一時的穩定,而讓子孫後代爲他的決策而背鍋,這不是劉禪的性子。

後人有後人要做的事情,他這個前人,便是不給後人留些遺產便也就算了,還給後人挖了坑?

這不是他劉禪能做出來的事情。

“那太子是要作甚?”

作甚?

那自然是要改良察舉制了!

夏、商、西周實行“世卿世祿制”。

到春秋戰國時,統治階層改革舊有制度,更爲了富國強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幹出衆的人。

戰國時期出現“軍功爵制”,又興起“養士”之風,招攬有才幹、善言辭的人才,不論出身,爲國君、諸侯服務。

到秦代則以“闢田”和軍功爲選官依據。

但這些都不是完備的選官制度。

到了漢代,爲了適應國家統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選拔官吏的制度,名爲“察舉制”。

察舉是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的制度,也叫“選舉”。

漢高祖劉邦首下求賢詔,要求郡國推薦具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開“察舉制”先河。

惠帝、呂后詔舉“孝弟力田”,察舉開始有了科目。

武帝時“察舉制”達到完備,各種規定相繼推出。

其後,各種科目不斷充實,特別是有了統一的選才標準和考試辦法。

考試是漢代察舉制度的重要環節。

被舉者經考試後,由政府量才錄用,這樣既保證了選才標準能貫徹實行,選出真正的人才,還能保證競爭的相對公平,令下層人士有進入國家管理層的可能。

任何制度,發展了三百年,都會變得腐朽落後。

而劉禪要做的,便是將其做一番改良。

至於爲何不直接用科舉制?

那就得知道推行科舉制,會有多大的阻力了。

察舉制是以地方發動自下而上的選拔方式,雖然使得中央人才儲備增加,但是卻對中央集權造成削弱作用。

你推行科舉制,這不是將地方的權柄削弱了?

他們不會反抗?

劉禪現在要做的,便是積蓄國力,而不是搞亂國內,搞出矛盾來。

先得了天下之後,再想着徹底解決察舉制的問題。

反正,九品中正制這種妥協的制度,絕對不是劉禪想要的。

而且

察舉制已經是有幾分科舉制的雛形了。

“兒臣欲復左雄陽嘉新制之議。”

孝廉察舉的弊端在西漢就已暴露,東漢中葉以後變得日益嚴重,“察孝廉,父別居”的民謠說明在時人的眼裡,孝廉察舉的結果恰是對其名號的一種諷刺。

同時,朝廷也不斷有“所舉非人”的批評。

故在東漢順帝陽嘉年間,由尚書令左雄首倡,漢順帝推行,對孝廉察舉制度進行了改革,限制察舉年齡,引入考試機制,進一步明確了人才標準。

劉備眼睛一亮,問道:“太子是想要將四科變作兩科?”

漢代察舉制“四科取士”爲:“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四曰剛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而陽嘉新制中,將四科變作兩科,只取經術與文吏兩科。

那些所謂之經傳,文賦,不做考校。

也就是說德行次之,能力爲上。

簡而言之,那便是務實!

對於現在的漢中國來說,務實明顯就是最好的選擇。

劉備剛想答應,但像是想到了什麼一般,眉頭忽的又皺了起來。

“不知這國中士族,可會答應?”

四科變兩科,而且是最好操作的那些兩科被取締了,剩下的兩科,便是要考校真才實學,士族的利益,肯定是受損的。

利益受損,難免不會出來作亂。

“察舉長期被大士族豪強把控,但除了豪強士族之外,還有新興的中小士族,我等便可拉攏這些中小士族,同時對國中大士族徵辟武官,以示安撫,想必是出不了什麼亂子的,就算是有人不服,兒臣領兵自可征討之!”

大士族畢竟是少數。

只要劉禪將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

有屠龍術在手。

漢中國生亂?

那根本不可能!

“況兒臣開設講武堂,世家大族者,若是有卓越‘貢獻’者,亦可走這一條路罷!”

劉禪只是打開了下層提升的通道,並沒有將那些大士族的通道堵死了。

只要你肯賣命,你家的子弟,就不缺前途,不怕沒有官做!

聽着劉禪的一番話,劉備感慨道:“太子既然將所有事情都考慮到了,便按照此法施行罷!”

劉備心裡已經打定主意了。

等過幾天,將劉禪的婚事敲定了,他便躲在宮中休養身體,退居幕後,這漢中國的大事,便由他這個寶貝兒子來幹吧!

第296章 穩如老狗,汝南事畢!第4章 襲營第11章 講武武選第116章 孫權送糧送妹還送女(求訂閱!)第182章 兄弟鬩牆,殘暴本性!499.第494章 改造關中匈奴,羌氐!529.第524章 多子多福,關西情報!第340章 曹丕:我殺了山陽公?曹丕麻了!521.第516章 關中定,選秀女!第198章 以天下爲棋局,做執棋人!492.第487章 誰敢殺我?第391章 犁庭掃穴,滅族者苞!第5章 釣魚執法528.第523章 太后吳氏,血脈子嗣!第27章 拜見公子第401章 吳國的強盛之道!第449章 你可真是我的好女婿!第77章 想瞌睡送枕頭(求追讀!)498.第493章 紅臉白臉!第234章 劉禪:是我厲害還是曹丕厲害?第65章 王城公審第286章 我本忠臣,何欲我做賊?第199章 放狗戰術,證明之戰!第274章 曹丕麻了,這仗還怎麼打?第22章 曲轅犁與筒車第97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第179章 諸葛亮定平關中策!第47章 殺兄弒父,挑撥離間!(追讀200加更第271章 要想生活過得去,頭上總得帶點綠!第102章 父子夜話:論天下大勢!第240章 收心汝南士族的關鍵!第233章 我曹丕不做袁本初!第214章 孫權不要叫我江東鼠輩了,我很勇的第72章 苦肉計與殺雞儆猴!第233章 我曹丕不做袁本初!第371章 流言漫天,劉禪真成昏君了?第458章 拼國力,漢國的危機!第43章 白衣陸遜516.第511章 太子蓋世威,東線無戰事!493.第488章 這不是欺負老實人嗎?第35章 山雨欲來(打賞加更!)第332章 編撰農書,南中大開發!第157章 先給你頭上帶點綠,謀荊州?給我去第328章 劉禪手腕,馬超震怖!(月票150加更第285章 三個月後又三月,子龍夜襲又破城!第46章第237章 能忽悠一個是一個!第61章 變故突生第397章 我吳國豈是他劉公嗣的後宮?第72章 苦肉計與殺雞儆猴!第474章 豪強流民,隱患自生!(加更!求保第107章 大王守成都,太子領軍徵!第365章 巴地暗流已涌動!第43章 白衣陸遜第139章 大魏將傾?第405章 江州不夜城!第121章 劉禪獻計,關羽服了!第219章 堂中大戲,王侯基業須命賭!第105章 暗波泛起:孫曹將聯盟!第391章 犁庭掃穴,滅族者苞!第398章 吳國之弱,弊在賄漢!第376章 大喬滋味,猛藥一副!第277章 大將軍也反了?第199章 放狗戰術,證明之戰!第50章 雪中送炭,圖謀遠大!第276章 爆士族金幣,挖魏國牆角!(一百月526.第521章 天命元年,昭武烈祖!第100章 青年鄧艾:講武四期!(求追讀!!第138章 太子劉禪展神威,講武堂風采初現!第421章 耗子給老鼠當伴娘,這世道難道變了第144章 張遼:果然是江東鼠輩!第323章 劉備的政治考驗,劉禪的破局之道!516.第511章 太子蓋世威,東線無戰事!第330章 劉備以病居幕後,太子臺前監國事!第196章 定蠻策:從培養二五仔開始!第136章 宛城鏖戰,劉禪閒棋定南陽!第77章 想瞌睡送枕頭(求追讀!)509.第504章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第462章 不負君,燒冷竈!第112章 荊州危局:太子劉禪計定荊襄!(求523.第518章 將軍沙場死,神關羽最後的波紋第56章 鏖戰鬥將(求追讀!)494.第489章 我入關之後,自有大儒爲我辯經508.第503章 什麼?劉備快死了?第296章 穩如老狗,汝南事畢!第127章 雙贏:指我贏兩次!第465章 玄德遲暮,勝利曙光!第92章 陸遜:此子日後必爲江東之患!第326章 放出大漢這頭猛獸!第62章 亂局用重典第88章 公子威名揚第440章 兄弟就是拿來賣的!第164章 劉禪與曹操的第一次交鋒!第416章 爲胡氏祛毒,太子下江陵!第448章 有人要頂不住了!第337章 仙人撫我頂,劉禪忽悠人!第303章 畢其功於一役,不得不贏的理由!第232章 我要做皇帝!第156章 江東欲求和,割地夫人陪!第264章 魏國內亂,少主顯崢嶸!
第296章 穩如老狗,汝南事畢!第4章 襲營第11章 講武武選第116章 孫權送糧送妹還送女(求訂閱!)第182章 兄弟鬩牆,殘暴本性!499.第494章 改造關中匈奴,羌氐!529.第524章 多子多福,關西情報!第340章 曹丕:我殺了山陽公?曹丕麻了!521.第516章 關中定,選秀女!第198章 以天下爲棋局,做執棋人!492.第487章 誰敢殺我?第391章 犁庭掃穴,滅族者苞!第5章 釣魚執法528.第523章 太后吳氏,血脈子嗣!第27章 拜見公子第401章 吳國的強盛之道!第449章 你可真是我的好女婿!第77章 想瞌睡送枕頭(求追讀!)498.第493章 紅臉白臉!第234章 劉禪:是我厲害還是曹丕厲害?第65章 王城公審第286章 我本忠臣,何欲我做賊?第199章 放狗戰術,證明之戰!第274章 曹丕麻了,這仗還怎麼打?第22章 曲轅犁與筒車第97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第179章 諸葛亮定平關中策!第47章 殺兄弒父,挑撥離間!(追讀200加更第271章 要想生活過得去,頭上總得帶點綠!第102章 父子夜話:論天下大勢!第240章 收心汝南士族的關鍵!第233章 我曹丕不做袁本初!第214章 孫權不要叫我江東鼠輩了,我很勇的第72章 苦肉計與殺雞儆猴!第233章 我曹丕不做袁本初!第371章 流言漫天,劉禪真成昏君了?第458章 拼國力,漢國的危機!第43章 白衣陸遜516.第511章 太子蓋世威,東線無戰事!493.第488章 這不是欺負老實人嗎?第35章 山雨欲來(打賞加更!)第332章 編撰農書,南中大開發!第157章 先給你頭上帶點綠,謀荊州?給我去第328章 劉禪手腕,馬超震怖!(月票150加更第285章 三個月後又三月,子龍夜襲又破城!第46章第237章 能忽悠一個是一個!第61章 變故突生第397章 我吳國豈是他劉公嗣的後宮?第72章 苦肉計與殺雞儆猴!第474章 豪強流民,隱患自生!(加更!求保第107章 大王守成都,太子領軍徵!第365章 巴地暗流已涌動!第43章 白衣陸遜第139章 大魏將傾?第405章 江州不夜城!第121章 劉禪獻計,關羽服了!第219章 堂中大戲,王侯基業須命賭!第105章 暗波泛起:孫曹將聯盟!第391章 犁庭掃穴,滅族者苞!第398章 吳國之弱,弊在賄漢!第376章 大喬滋味,猛藥一副!第277章 大將軍也反了?第199章 放狗戰術,證明之戰!第50章 雪中送炭,圖謀遠大!第276章 爆士族金幣,挖魏國牆角!(一百月526.第521章 天命元年,昭武烈祖!第100章 青年鄧艾:講武四期!(求追讀!!第138章 太子劉禪展神威,講武堂風采初現!第421章 耗子給老鼠當伴娘,這世道難道變了第144章 張遼:果然是江東鼠輩!第323章 劉備的政治考驗,劉禪的破局之道!516.第511章 太子蓋世威,東線無戰事!第330章 劉備以病居幕後,太子臺前監國事!第196章 定蠻策:從培養二五仔開始!第136章 宛城鏖戰,劉禪閒棋定南陽!第77章 想瞌睡送枕頭(求追讀!)509.第504章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第462章 不負君,燒冷竈!第112章 荊州危局:太子劉禪計定荊襄!(求523.第518章 將軍沙場死,神關羽最後的波紋第56章 鏖戰鬥將(求追讀!)494.第489章 我入關之後,自有大儒爲我辯經508.第503章 什麼?劉備快死了?第296章 穩如老狗,汝南事畢!第127章 雙贏:指我贏兩次!第465章 玄德遲暮,勝利曙光!第92章 陸遜:此子日後必爲江東之患!第326章 放出大漢這頭猛獸!第62章 亂局用重典第88章 公子威名揚第440章 兄弟就是拿來賣的!第164章 劉禪與曹操的第一次交鋒!第416章 爲胡氏祛毒,太子下江陵!第448章 有人要頂不住了!第337章 仙人撫我頂,劉禪忽悠人!第303章 畢其功於一役,不得不贏的理由!第232章 我要做皇帝!第156章 江東欲求和,割地夫人陪!第264章 魏國內亂,少主顯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