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四章 蘇序一家

蘇序出生於開寶六年。從小性格比較頑皮,不喜讀書,略知大意而已。長大後容貌英偉,爲人慷慨,樂善好施,不求報答。

蘇序在鄉下郊居時,田不多,全種稻谷。蘇序拿米換稻,儲藏起來,有三四千石之多。之後災年,蘇序就拿出自己的儲藏,先給族人,然後給妻子孃家人,再給佃戶和窮人,使他們都安全度過凶歲。

二十二歲的時候,李順造反,攻打眉州。蘇序每天拿着兵器守城,正這時父親病沒,而賊人(或者我們應該稱爲農民起義軍?)圍攻更加猛烈。城裡人都相顧哭泣。而惟獨蘇序和太平時一樣,按照禮節操辦喪事。母親憂心忡忡,蘇序則安慰她說:朝廷不會拋棄我們,賊人很快就要滅亡了。

蘇序娶妻史氏夫人,史家是眉州的大家族。史夫人慈仁寬厚,蘇序的母親宋夫人比較嚴厲,而史夫人則能得到她的歡心。蘇序有三個兒子,蘇澹,蘇渙,蘇洵。慶曆的時候詔令在州郡設立學校,傳言朝廷從中挑選人才,士人爭着入學。蘇序笑着說,這是好事情啊。告誡子孫,不要和別人爭。官吏向來暴戾苛刻,因爲這件事又產生不少紛爭,蘇序做詩嘲諷了這件事。蘇序喜歡喝酒,常常和鄉下人高歌狂飲。蘇渙中考送來喜報時,蘇序正喝得大醉,取出喜報宣讀,然後把東西都放在布袋中,正吃的牛肉也放到布袋中,讓村童揹着,自己則騎着驢。城中人得知消息的,都出來圍觀大笑。

眉州供奉的神靈中有一個稱爲茅將軍的,州里人給他蓋了大廟,據說很靈驗。蘇序一日乘着酒醉帶着二十來個村僕進廟,砸碎神像,扔到溪中,而後又拆了廟宇。三年後,蘇渙登第,蘇序到劍門迎接,在七家嶺又看到一個大廟,題爲茅將軍。蘇序正準備帶人再拆,一個廟吏前來說,昨夜夢見神靈泣告,明日蘇七君來,哀求他放過這座廟,讓我受點香火。衆人一起勸說,才放過。

蘇序年老了纔開始做詩。按照蘇洵的說法,他做詩很快,能夠寫一些通俗的詩,幾十年存下了幾千首。詩寫得雖然不算工整,但是可以從中看出他心胸開闊,表裡如一。然而蘇序的幾千首詩一首也沒有傳下來,三蘇也沒有在詩文中引用過他的詩,可見蘇序的詩相對其人的確比較業餘。然而後來的好事者據此有"五蘇"的說法,即蘇序,蘇渙、蘇洵、蘇軾、蘇轍。

慶曆七年(公元1047)五月十一日,蘇序歿於家。多年後,蘇東坡還常回憶起他的祖父。蘇東坡的曠達、樂觀、天真,似乎都脫胎於他的祖父。相對而言,蘇序比蘇軾少了文采,而蘇軾則比蘇序少了酒量。

蘇序是蘇杲九個兒子中唯一倖存者。字仲先,排行第七,人稱蘇七君。娶妻史氏,生子三人:蘇澹、蘇渙、蘇洵。蘇序《族譜後錄下篇》載:"先子(序)少孤,喜爲善而不好讀書。晚乃爲詩,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數十年得數千篇,上自朝廷郡邑之事,下至鄉閭子孫畋漁治生之意,皆見於詩。"曾鞏《贈職方員外郎蘇君(序)墓誌銘》:"爲人疏達自信,持之以謙,輕財好施,急人之疾,孜孜若不急。"蘇序因蘇渙登朝贈大理評事,後累贈職方員外郎,夫人史氏,贈蓬萊縣太君。慶曆八年二月,葬於眉山縣修文鄉安道里先瑩之側。

軾叩頭泣血言。拭負罪至大,苟生朝夕,不自屏竄,輒通書問於朋友故舊之門者,伏念軾逮事祖父,祖父之沒,軾年十二矣,尚能記憶其爲人。又嘗見先君欲求人爲撰墓碣,雖不指言所屬,然私揣其意,欲得子固之文也。京師人事擾擾,而先君亦不自料止於此。嗚呼,軾尚忍言之!今年四月,拭既護喪還家,未葬,偶與弟轍閱家中舊書,見先君子自疏錄祖父事蹟數紙,似欲爲行狀未成者,知其意未嘗不在於此也。因自思念,恐亦一旦卒然,則先君之意,永已不遂。謹即其遺書,粗加整齊爲行狀,以授同年兄鄧君文約,以告於下執事。伏惟哀憐而幸諾之。豈惟罪逆遺孤之幸,抑先君育知,實寵綏之。軾不任哀祈懇切之至。

這封信提到"護喪還家",應該是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在治平二年五月,蘇東坡的髮妻王弗病逝,年僅26歲。次年四月,蘇洵病逝。蘇軾和蘇澈兩兄弟辭去官職,千里迢迢護送靈樞返回故里。回到眉州,已經是治平四年四月了。

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號老泉,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並以文學著稱於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擅長於散文,尤其擅長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諡法》三卷,均與《宋史本傳》並傳於世。

蘇洵出生於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蘇洵少時不好讀,由於父親健在,沒有養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時代有點像李白和杜甫的任俠與壯遊,走了不少地方。約於此年蘇洵開始讀書,學習斷句、作詩文但沒有學會就放棄了讀書。

蘇洵與眉山大理寺丞程文應的女兒程氏結婚,程氏時年18歲。蘇洵尚未發奮讀書,終日嬉遊,不知有生死之悲。程夫人生長女但未滿一歲夭亡。蘇洵仍未發奮讀書,其父“縱而不問”。蘇洵遊成都,於重九日至玉局觀見青城山張仙師畫像,用身佩玉環換回安置於家中,每日旦起焚香禱告祈求得子,是年冬生長子景先。

北宋明道元年,蘇洵母親史氏病故,葬於眉山縣修文鄉安道里蘇氏祖墳。蘇洵第一次上歐陽內翰書說:“洵少年不學,生二十五歲始知讀書,從士君子游。”時間實已太晚,何況一開頭的時候,態度又不很認真,仗着聰明,看看與他同輩的人,都不見得比自己高明,以爲讀書沒有什麼難。但是到第一次應鄉試舉人,他卻不幸落第。這次失敗,使他痛自檢討,再搬出幾百篇自己的舊作細讀,不禁喟然嘆道:“吾今之學,乃猶未之學也!”憤然將這批舊稿,一把火燒個乾淨,決心取出《論語》、《孟子》、韓愈文來從頭再讀,繼續窮究詩書經傳諸子百家之書,貫穿古今。每日端坐在書齋裡,苦讀不休者達六、七年,併發誓讀書未成熟前,不寫任何文章。此時,蘇洵已二十七歲。所以歐陽修作墓誌銘,張方平作墓表,史本傳皆言:“年二十七,始發憤讀書。”

蘇洵的散文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縱橫恣肆,具有雄辯的說服力。歐陽修稱讚他“博辯宏偉”,“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於深微而後止”(《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誌銘》);曾鞏也評論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託喻”,“煩能不亂,肆能不流”(《蘇明允哀詞》),這些說法都是比較中肯的。藝術風格以雄奇爲主,而又富於變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變、紆徐宛轉見長。蘇洵在《上田樞密書》中也自評其文兼得“詩人之優柔,騷人之清深,孟、韓之溫淳,遷、固之雄剛,孫、吳之簡切”。他的文章語言古樸簡勁、凝鍊雋永;但有時又能鋪陳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動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說》,以風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寫,即是一例。

蘇洵的散文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語言犀利,言必中時之過,對北宋社會的陰暗進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撻;但同時在剖析問題嚴重性的過程中蘇洵又會巧妙地折轉筆鋒,淡化筆勢,改變文章節奏,緩和文章語氣,使人得以接受他的犀利與委婉,多體現於鍼砭時弊的文章中。

蘇洵的散文多爲論辯文,據王水照《新選新注唐宋八大家書系》統計,蘇洵論辯文與雜文的比例爲六比一,而字數之比爲十比一,前者字數約有七萬字,後者則只有七千字。論辯文必須把道理說深說透,使人沒有反駁的餘地。蘇洵爲了達到這個要求,他毫不掩飾地承認自己對戰國縱橫家的愛好,說“吾取其術,不取其心”,即汲取縱橫家的雄辯手法,不學習他們的爲人。縱橫家往往善於用對偶、排比等鋪張的手法,使文章氣勢磅礴,感情充沛,鋒芒所至,所向披靡,給人一種雄健、剛強的感覺,極具鼓動性。這一特點主要體現在一般的議論社會現象、歷史現象,或闡明個人見解的文章中。

蘇洵精於物理而善識權變。在他的論說文中,論點精深,說理透徹。他所發的議論,見人之所未見,發人之所未發。另一方面,他有高度駕馭語言的能力,把精深的道理用簡切的語言表達出來,把道理說得清晰明瞭。

蘇洵的文章,少或百字,多或千言,但不管文章內容多少,也不管是議政的還是議兵的,是議經的還是議史的,蘇洵都在文章的結構上,精心佈局謀篇,因物賦形,構思出工整嚴謹而又富於變化的形體。他就像一位高明的建築大師,把文章的內容和形式有機地統一在一起,獨具匠心地設計出一幢幢風格各異的建築。

蘇洵文章的語言,字字珠璣,句句珍寶,既古樸凝練,又生動形象,妙語連篇,內涵豐富,讀了使人回味無窮。蘇洵論文,見解亦精闢。蘇洵提倡學習古文,反對浮豔怪澀的時文;主張文章應“有爲而作”,“言必中當世之過”;強調文章要“得乎吾心”,寫“胸中之言”。他還探討了不同文體的不同寫法和共同要求。他特別善於從作品比較中品評各家散文的風格與藝術特色。

北宋嘉佑二年,翰林學士歐陽修知貢舉,梅聖俞參與其事。他們看了蘇軾的試卷,“以爲異人”;對蘇轍也頗欣賞,“亦以謂不忝其家”,於是兄弟倆同第進士高等。蘇軾當時二十二歲,蘇轍十九歲。由於蘇氏兄弟一起高中,還曾引起一場風波,落第的考生們有表示不服的,甚至怨謗紛紛。但三蘇卻因此很快的成名了。蘇轍兄弟就正是這樣在“士人”的“怨謗”中脫穎而出。這時歐陽修又特別讚賞蘇洵的文章,譽爲“孫卿子之書”,並獻諸朝廷。於是,“一日父子隱然名動京師,而蘇氏文章遂擅天下”。許多考生,爭讀他們的文章,甚至學習他們樸實高古的風格。當時有諺語說:“蘇文生,吃菜根;蘇文熟,吃羊肉。”是說精熟三蘇的文章,就能登科及第,享有富貴,足見三蘇文章受世人重視的程度。據說,蘇轍兄弟登科時,蘇洵對兩個兒子以一舉成功,而自己卻曾是科場的敗將,有所感觸道:“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芥。”

詩作:《雲興于山》《有驥在野》《有觸者犢》《朝日載升》《我客至止》、《歐陽永叔白兔》《憶山送人》《顏書》《答二任》《送吳待制中復知潭州二首》等。

散文:《顏書四十韻》《六國論》《管仲論》《辨姦論》等。

文集:《權書》《衡論》《嘉祐集》《類編增廣老蘇先生大全文集》殘卷。通行本有《四部叢刊》影宋鈔本、《嘉祐集》15卷。

蘇軾,字子瞻,一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 、蘇仙 、坡仙 ,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嘉佑二年,蘇軾參加殿試中乙科 ,賜進士及第 ,一說賜進士出身 。嘉佑六年,應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 。宋神宗時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諡"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蘇軾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出生於眉州眉山, 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後。蘇軾的祖父是蘇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裡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是很用功。 蘇軾其名“軾”原意爲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蘇軾生性放達,爲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好交友, 好美食, 創造許多飲食品,好品茗, 亦雅好遊山林

嘉祐元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蘇洵帶着二十一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沿江東下,於嘉祐二年(1057年)進京應試。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這兩人正銳意詩創新,蘇軾那清新灑脫的文風,一下子把他們震動了。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爲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爲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蘇軾在文中寫道:“皋陶爲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歐、梅二公既歎賞其文,卻不知這幾句話的出處。及蘇軾謁謝,即以此問軾,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歐陽修聽後,不禁對蘇軾的豪邁、敢於創新極爲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讚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會傳遍京師。當父子名動京師、正要大展身手時,突然傳來蘇軾蘇轍的母親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隨父回鄉奔喪。嘉祐四年十月守喪期滿回京,嘉祐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爲“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 四年後還朝判登聞鼓院。治平二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三年之後,蘇軾還朝,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了。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熙寧四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憤怒,讓御史謝景在皇帝跟前說蘇軾的過失。蘇軾於是請求出京任職:熙寧四年至熙寧七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寧七年秋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熙寧十年四月至元豐二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豐二年四月調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

元豐二年,蘇軾四十三歲,調任湖州知州。上任後,他即給皇上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些話被新黨抓了辮子,說他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說他“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餘辜了。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爲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這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上任才三個月,就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臺詩案”(烏臺,即御史臺,因其上植柏樹,終年棲息烏鴉,故稱烏臺)。

烏臺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爲他一生的轉折點。新黨們非要置蘇軾於死地不可。救援活動也在朝野同時展開,不但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王安石當時退休金陵,也上書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爲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監視。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既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纔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爲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並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冷,蘇軾到任後,心情鬱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寄託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準備要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常州一帶水網交錯,風景優美。他在常州居住,既無飢寒之憂,又可享美景之樂,而且遠離了京城政治的紛爭,能與家人、衆多朋友朝夕相處。於是蘇東坡終於選擇了常州作爲自己的終老之地。

畢竟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一百五十四章 首相視察第七百六十八章 海外錦衣衛第六百零四章 街上巧遇第九百八十八章 反擊惡戰第七百二十九章 席捲達卡第五百零四章 堅定不移第二百七十一章 清官,狗官第四百一十九章 急轉直下第五百四十五章 情意綿綿第四百九十五章 烽火連天第一百九十四章 勢不可擋第九十二章 進京朝見第四百零九章 如此君臣第一百七十二章 衆人計長第六百七十七章 樂極生悲第九百九十二章 大軍追來第二百九十六章 摧枯拉朽第五百九十一章 黯然退場第五百七十八章 重型巡洋艦第六百四十章 單騎退敵第四百四十六章 海上副將第五十章 內閣制度第九百五十六章 最後勝利第五百一十三章 口袋陣第五百九十四章 江南來人第六十七章 騎兵與手銃第八百八十章 早晨春光第五十九章 重視教育第七百六十章 情不自禁第六百四十五章 突襲成功第七十九章 國有虎臣第九百零九章 人心險惡第一百一十二章 兄妹相見第八百七十八章 花剌子模第五百三十七章 開始行動第三百三十五章 致命破綻第三百一十六章 包藏禍心第三百八十四章 難以置信第八百五十二章 兵不血刃第五百六十一章 吐蕃使者第一百二十八章 劍拔弩張第五百二十五章 進入四川第九百六十四章 大軍匯聚第二百八十八章 西夏拼命第六百九十八章 收穫不小第八百六十六章 貴族叛亂第三百三十一章 歷史要進步第七百二十一章 一鼓而下第八百九十章 防線收縮第七百七十五章 內部混亂第五百二十七章 危機隱現第二百二十一章 後宮陰謀第二百六十四章 願賭服輸第三百九十四章 出人意料第四百二十章 高麗詭計第二百六十六章 微服私訪第七百三十四章 和親政策第九十一章 楊鵬進京第九百六十九章 阿莫勒失守第九百零四章 大戰開始第二百二十一章 後宮陰謀第五百六十六章 戰略方針第六百二十五章 血戰到底第五百一十六章 鏖戰倭寇第九百九十七章 難以置信第六百零一章 英雄救美第六百五十四章 大理內亂第八十七章 血債血償第一百一十五章 朝廷制衡第七百三十一章 投資部門第三百八十一章 事已原違第三百零七章 易釵而弁第一百八十五章 坦然處之第八百章 汴梁見聞第九十五章 羊入虎口第三百二十章 緩兵之計第三百七十九章 形勢大好第二百二十六章 馬踏連營第二百五十九章 情到深處不至拔第五百二十二章 財政問題第九百三十四章 倭國情結第四百六十章 突起變故第四百三十三章 計劃取消第七百一十二章 倭國使者第八百四十四章 待更新第二百一十九章 毀屍滅跡第六十四章 軍中比試第六百四十九章 有妻如此第九百八十七章 妙計誘敵第三百一十五章 女人心,海底針第一百九十四章 勢不可擋第三百二十一章 情深意濃第二百八十四章 公主柔情第五百六十六章 戰略方針第七百八十二章 情勢逆轉第五百四十六章 美夢成真第一章 不堪回首的往事第十五章 義無反顧第一百五十八章 心中理想第九百八十四章 一舉全殲
第一百五十四章 首相視察第七百六十八章 海外錦衣衛第六百零四章 街上巧遇第九百八十八章 反擊惡戰第七百二十九章 席捲達卡第五百零四章 堅定不移第二百七十一章 清官,狗官第四百一十九章 急轉直下第五百四十五章 情意綿綿第四百九十五章 烽火連天第一百九十四章 勢不可擋第九十二章 進京朝見第四百零九章 如此君臣第一百七十二章 衆人計長第六百七十七章 樂極生悲第九百九十二章 大軍追來第二百九十六章 摧枯拉朽第五百九十一章 黯然退場第五百七十八章 重型巡洋艦第六百四十章 單騎退敵第四百四十六章 海上副將第五十章 內閣制度第九百五十六章 最後勝利第五百一十三章 口袋陣第五百九十四章 江南來人第六十七章 騎兵與手銃第八百八十章 早晨春光第五十九章 重視教育第七百六十章 情不自禁第六百四十五章 突襲成功第七十九章 國有虎臣第九百零九章 人心險惡第一百一十二章 兄妹相見第八百七十八章 花剌子模第五百三十七章 開始行動第三百三十五章 致命破綻第三百一十六章 包藏禍心第三百八十四章 難以置信第八百五十二章 兵不血刃第五百六十一章 吐蕃使者第一百二十八章 劍拔弩張第五百二十五章 進入四川第九百六十四章 大軍匯聚第二百八十八章 西夏拼命第六百九十八章 收穫不小第八百六十六章 貴族叛亂第三百三十一章 歷史要進步第七百二十一章 一鼓而下第八百九十章 防線收縮第七百七十五章 內部混亂第五百二十七章 危機隱現第二百二十一章 後宮陰謀第二百六十四章 願賭服輸第三百九十四章 出人意料第四百二十章 高麗詭計第二百六十六章 微服私訪第七百三十四章 和親政策第九十一章 楊鵬進京第九百六十九章 阿莫勒失守第九百零四章 大戰開始第二百二十一章 後宮陰謀第五百六十六章 戰略方針第六百二十五章 血戰到底第五百一十六章 鏖戰倭寇第九百九十七章 難以置信第六百零一章 英雄救美第六百五十四章 大理內亂第八十七章 血債血償第一百一十五章 朝廷制衡第七百三十一章 投資部門第三百八十一章 事已原違第三百零七章 易釵而弁第一百八十五章 坦然處之第八百章 汴梁見聞第九十五章 羊入虎口第三百二十章 緩兵之計第三百七十九章 形勢大好第二百二十六章 馬踏連營第二百五十九章 情到深處不至拔第五百二十二章 財政問題第九百三十四章 倭國情結第四百六十章 突起變故第四百三十三章 計劃取消第七百一十二章 倭國使者第八百四十四章 待更新第二百一十九章 毀屍滅跡第六十四章 軍中比試第六百四十九章 有妻如此第九百八十七章 妙計誘敵第三百一十五章 女人心,海底針第一百九十四章 勢不可擋第三百二十一章 情深意濃第二百八十四章 公主柔情第五百六十六章 戰略方針第七百八十二章 情勢逆轉第五百四十六章 美夢成真第一章 不堪回首的往事第十五章 義無反顧第一百五十八章 心中理想第九百八十四章 一舉全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