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 李唐絕嗣

一轉眼郭宋從洛陽回來已經快半年了,滅了朱泚,除了遼東外,天下基本上已經統一了,這段時間,朝野裡呼聲不斷,都是希望郭宋儘快登基,但郭宋卻始終不提這個茬,他的態度讓百官們琢磨不定。

政事堂內,七名相國濟濟一堂,包括右相中書令潘遼,左相門下侍中杜佑,戶部尚書張謙逸、兵部尚書張裘安、禮部尚書崔元豐、工部尚書韓旻、刑部尚書郭曙,另外還有幾名準相國也參加了議事。

所謂準相國,就是指擁有了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封號,包括尚書左丞裴延齡、黃門侍郎陸贄和吏部侍郎獨孤明仁等三人。

加上幾名相關的主官,一共十三名重臣在政事堂圓廳內議事,由本月的執政事筆張謙逸負責召集。

執政事筆是一個實權職務,它負責審批地方各州刺史和長史給政事堂的各種報告,召集政事堂議事,按照正常規定,執政事筆應該由各個相國輪流執掌。

規定雖然很好,但實際上執行得並不好,常常被各個時期的權相竊據,像李林輔、楊國忠、元載等等這些權相就是長期掌握執政事筆。

爲了避免德宗時不停增減政事堂人數的情形,郭宋在成立政事堂的時候,便用鐵碑勒下規矩,政事堂爲七相制,執政事筆由七相輪流執掌,半年爲一期,兩個月前,張謙逸從杜佑手中接過了執政事筆,所以今天議事就由他負責召集。

“各位都知道,小皇帝是南唐權宦們爲了長期霸佔朝權而特地挑選的智障皇族幼兒,現在他已經七歲,但他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能和人交流,甚至比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晉惠帝還要嚴重得多,他長大後完全就是一個白癡皇帝,這樣的天子我們顯然不能接受,也不需要他再繼續做名義上的天子,所以再立新君必須放在日程上來。”

“請問,現在李唐宗室還有多少人?可否有合適的人選?”尚書左丞裴延齡問道。

衆人一起向宗正寺卿李繁望去,宗正寺負責各地宗教、慈幼以及皇族宗室的管理,一般都是皇族擔任,李繁雖然姓李,但他並不是皇族,他是前資政李泌的長子。

李繁起身道:“我有詳實的資料向大家彙報,在涇源兵變之前李唐宗室一共有四百六十三人,其中宗室男子二百四十四人,其他都是郡主和縣主,涇源兵變中,有七十三人被朱泚亂軍所殺,宗室男子被殺者五十一人。

後來除了彭王李僅一脈,其餘宗室都去了成都,但在七年前發生的三清殿事變中,超過兩百名李唐宗室被閹黨所殺,三清殿事變後,剩下的李唐宗室男子只剩下十三人。”

圓廳內頓時一片譁然,大家都知道三清殿事變死了很多宗室,卻沒有想到死了兩百餘人,最後只剩下十三人。

禮部尚書崔元豐又問道:“這十三人的情況如何?”

幾名河西系的相國都拉長臉一言不發,杜佑冷笑不已,難道這幫傢伙還真的想立李唐宗室爲帝?

李繁不緊不慢道:“這十三人中首先要去除召王李偲的四個兒子,他們都是義子,並非宗室血統,而且他們都已迴歸本姓,所以實際上宗室男子只有九人。

九人中,成年人有三人,幼子有六人,成年人是召王李偲,彭王李僅和濟陽郡王李鎮,召王李偲兩年前在越州病世,彭王李僅也於數年前在洛陽病逝,濟陽郡王李鎮父子三人在朱泚臨死時前被毒殺,我們在朱泚朝廷檔案中找到了記錄。”

圓廳內響起幾聲低低的嘆息聲,濟陽郡王李鎮德才兼備,是最合適的皇位繼承人,可惜他也被朱泚毒殺了。

“聽說李僅在洛陽還生了兩個兒子,他們算在宗室之外?”裴延齡又問道

李繁搖搖頭,“裴左丞說的是李釗和李鐵,但宗正寺認爲他們並非李僅之子,李僅早在三十年前就被御醫診斷無法再生育,三十年來他只有一子,再沒有生育過,荒淫無度生活了這麼多年,怎麼可能在五十歲後再生兒子?

所以宗正寺認爲李釗和李鐵並不是李僅的血脈,更重要是,李釗和李鐵也一併被朱泚毒殺,朱泚朝廷的檔案有明確記錄。”

“宗正卿繼續說幼子六人吧!”張謙逸有點不高興地提醒李繁,不要走題。”

李繁微微欠身,又繼續道:“幼子六人中有兩人是李鎮的兒子,與李鎮一同被害,另外四人其中一人便是現在的天子,然後還有三人,嗣虢王李俊、嗣楚王李晉元、陳留郡公李萬季,很不幸的是,嗣虢王李俊在四年前重病而死,嗣楚王李晉元三年前失足落水溺亡,陳留郡公李萬季去年春天也不幸病死,各位,李唐宗室中已無男子,只剩下一羣郡主和縣主。”

圓廳內一片寂靜,衆人總算聽明白了,大唐宗室已經絕後,除了那個白癡小皇帝外,再沒有其他人。

裴延齡還想說唐高祖一脈雖然已經絕嗣,但高祖兄弟還有後人,李唐宗室還有不少血脈延續。

但這時,杜佑終於忍無可忍,他重重咳嗽兩聲,站起身道:“我實在不明白,我們現在討論更換天子,和大唐宗室還有什麼關係?難道隨便找一個李唐男子,就要立他爲帝?我看有些人是被豬油蒙了心,要麼就是吃錯了藥,現在除了晉王殿下,誰還有資格來做天子?”

崔元豐和裴延齡二人脹紅了臉,半晌說不出話來。

潘遼起身打圓場道:“杜相國不必動怒,既然是討論,大家都可以暢所欲言,畢竟現在還是唐朝,我們誰也不希望晉王殿下揹負謀朝篡位的罵名,事實證明,唐朝已經無法再延續下去,晉王殿下如果想取代唐朝,也不會等到今天,對不對?現在是形勢所迫,我們不得不改朝換代。”

召集人張謙逸擺擺手道:“各位,讓我說兩句,作爲今天議事的召集人,我是希望政事堂先做一個決定,是否同意小皇帝退位,然後我們再談新天子之事,首先第一個表決,今天要不要決定這件事?同意今天決定這件事之人請舉手?”

七名相國和三名準相國一致舉起了手,對於罷黜小皇帝大家都沒有異議,那個孩子誰都見過,完全就是一個傻子,讓他繼續擔任哪怕是名義上的皇帝,也是朝廷的恥辱。

張謙逸點點頭,“既然大家都同意今天進行表決,那麼表決之前,按照慣例我需要問一問,有沒有哪位相國不瞭解情況或者是我表述不充分?”

沒有人提出異議,張謙逸便緩緩道:“天子李紋自幼智力低下,迄今沒有任何改善,也不會有好轉的可能,政事堂建議,終止其帝位,另尋能安定天下黎民、匡扶社稷者繼承大統,同意者請舉手!”

張謙逸先舉起手,其餘六名相國和三名準相國也舉起手,一致通過罷黜天子李紋的帝位,不過這只是政事堂的提議,真正罷黜李紋帝位,必須要經過監國批准,然後由太后頒旨。

張謙逸當即寫了一份決議案,七名相國和三名準相國都在上面簽字畫押,形成了政事堂的建議書。

........

從政事堂出來,潘遼對杜佑笑道:“我還是第一次看到杜相國在政事堂議事上發這麼大的火?”

杜佑惱火道:“我能不發火嗎?晉王平定了天下,衆望所歸,居然還要討論李唐宗室誰來即位?張謙逸平時裝得像,關鍵時刻就露馬腳了,居然把宗正寺卿找來一起議事,他動的是什麼心思?”

“張謙逸肯定事先已經瞭解過,我看他也是裝裝樣子,如果上來就直接表態讓晉王登基,取代唐朝,這對晉王殿下的名聲不好,所以他要讓大家都知道,李唐已經絕嗣了。”

杜佑還是搖搖頭,“既然已經表態罷黜李紋帝位,那麼政事堂爲什麼不繼續表決推薦晉王繼承大統?而且李唐絕嗣可不是好事,大家都會懷疑是晉王殿下做的手腳,他在這個時候提這件事,我覺得他就是在暗示什麼?所以我才說他露了馬腳。”

潘遼微微笑道:“你不要懷疑張謙逸,他是晉王殿下的第一任記室參軍,他絕不會背叛晉王殿下,說不定就是晉王殿下的意思,讓他把話給大家說清楚。”

“你就是個老好人,如果天下人都像你這樣好說話,那真的是天下大同了!”

這時,張謙逸走了過來,笑眯眯道:“兩位相國,我們一起去晉王殿下那裡吧!”

第二十章 甘雷第一百五十七章 以命換爵第一百一十八章 酒鋪底蘊第七百二十二章 重回長安(下)第九百二十四章 不甘失敗第四十章 不速之客第二十三章 武道大會(三)第四百五十二章 韓滉罷相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新羅學生第六百五十六章 重聚晉宮第六百七十八章 智取武關(上)第三百二十九章 碼頭懲戒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戰局誤判第四百三十章 沙陀使者第八百八十二章 銀船過境第五百七十二章 連環毒計第一百四十四章 意外箭信第一百七十六章 再上崆峒第六百三十一章 釜底抽薪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神秘對手第四十四章 返回崆峒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科舉發榜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壓迫撤軍第五百章 出兵勤王第三百二十九章 碼頭懲戒第九百七十一章 發現秘密第二百七十五章 段君離任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審時度勢第五百八十一章 緊急變故第七十四章 黃河酒樓第六百二十六章 爭取世家第六百三十五章 無法迴避第一千二百三十八章 達成共識(上)第三百四十二章 再見佳人第二十二章 武道大會(二)第八百零八章 晚節不保(上)第八十章 郭家奇兵第五十四章 家有善鄰第八百四十六章 挑起爭端第三百二十六章 徐州之戰第六百四十三章 絳州抉擇第六百七十二章 欽王事件第六百九十六章 草原斥候第一百五十三章 震懾竇氏第六百五十四章 東遷太原(下)第五十章 仗義出手第二百四十二章 不計前嫌第三百一十章 出乎預料第六百二十一章 會獵太原第五百一十七章 火藥初鳴第一千二百章 稽私風暴(上)第九百四十六章 趁機而入第十七章 忽聞噩耗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銀票疑雲第六百四十三章 絳州抉擇第五百五十二章 考察高昌第四百六十五章 趕盡殺絕第九百一十二章 夜奪安陽第八十二章 緊急事件第二十六章 武道大會(六)第一百九十七章 突破封鎖第九百五十九章 遷都之議第六百四十一章 甕中捉鱉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 李唐絕嗣第七百四十章 困獸之鬥(下)第三百一十一章 薛父南調第六百三十三章 李泌入世第二百一十八章 掛印去爵第一百六十一章 先下一城第七百四十六章 意料之中第七百四十七章 淮北無魚第四百零三章 神醫贖罪第八百八十四章 矇混過關第二百七十二章 強換土地第九百二十六章 奔襲黎陽(上)第六百四十六章 兵臨上黨第一百四十章 押運重任第一百八十一章 夜襲敵營第三百三十一章 倦鳥歸京第三百九十三章 落第秀才第八十一章 城郊打獵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兩戰兩敗第八百六十一章 夜襲信都第八百六十九章 安穩民心第九百一十五章 百萬難民第八百七十六章 嚴厲警告第七百二十四章 一石千浪第七百四十四章 南唐改元第九百六十七章 閹黨覆滅第九百一十三章 三家獵魏第三百六十一章 面見新君第六百六十一章 關內攻勢(下)第七百七十四章 視察鹽州第八百五十一章 朱滔南下第一章 選道大會第八百二十二章 道宮上香(上)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提升威望第七百五十八章 妥善處理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驟陷絕境第七百六十三章 江南求援
第二十章 甘雷第一百五十七章 以命換爵第一百一十八章 酒鋪底蘊第七百二十二章 重回長安(下)第九百二十四章 不甘失敗第四十章 不速之客第二十三章 武道大會(三)第四百五十二章 韓滉罷相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新羅學生第六百五十六章 重聚晉宮第六百七十八章 智取武關(上)第三百二十九章 碼頭懲戒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戰局誤判第四百三十章 沙陀使者第八百八十二章 銀船過境第五百七十二章 連環毒計第一百四十四章 意外箭信第一百七十六章 再上崆峒第六百三十一章 釜底抽薪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神秘對手第四十四章 返回崆峒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科舉發榜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壓迫撤軍第五百章 出兵勤王第三百二十九章 碼頭懲戒第九百七十一章 發現秘密第二百七十五章 段君離任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審時度勢第五百八十一章 緊急變故第七十四章 黃河酒樓第六百二十六章 爭取世家第六百三十五章 無法迴避第一千二百三十八章 達成共識(上)第三百四十二章 再見佳人第二十二章 武道大會(二)第八百零八章 晚節不保(上)第八十章 郭家奇兵第五十四章 家有善鄰第八百四十六章 挑起爭端第三百二十六章 徐州之戰第六百四十三章 絳州抉擇第六百七十二章 欽王事件第六百九十六章 草原斥候第一百五十三章 震懾竇氏第六百五十四章 東遷太原(下)第五十章 仗義出手第二百四十二章 不計前嫌第三百一十章 出乎預料第六百二十一章 會獵太原第五百一十七章 火藥初鳴第一千二百章 稽私風暴(上)第九百四十六章 趁機而入第十七章 忽聞噩耗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銀票疑雲第六百四十三章 絳州抉擇第五百五十二章 考察高昌第四百六十五章 趕盡殺絕第九百一十二章 夜奪安陽第八十二章 緊急事件第二十六章 武道大會(六)第一百九十七章 突破封鎖第九百五十九章 遷都之議第六百四十一章 甕中捉鱉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 李唐絕嗣第七百四十章 困獸之鬥(下)第三百一十一章 薛父南調第六百三十三章 李泌入世第二百一十八章 掛印去爵第一百六十一章 先下一城第七百四十六章 意料之中第七百四十七章 淮北無魚第四百零三章 神醫贖罪第八百八十四章 矇混過關第二百七十二章 強換土地第九百二十六章 奔襲黎陽(上)第六百四十六章 兵臨上黨第一百四十章 押運重任第一百八十一章 夜襲敵營第三百三十一章 倦鳥歸京第三百九十三章 落第秀才第八十一章 城郊打獵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兩戰兩敗第八百六十一章 夜襲信都第八百六十九章 安穩民心第九百一十五章 百萬難民第八百七十六章 嚴厲警告第七百二十四章 一石千浪第七百四十四章 南唐改元第九百六十七章 閹黨覆滅第九百一十三章 三家獵魏第三百六十一章 面見新君第六百六十一章 關內攻勢(下)第七百七十四章 視察鹽州第八百五十一章 朱滔南下第一章 選道大會第八百二十二章 道宮上香(上)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提升威望第七百五十八章 妥善處理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驟陷絕境第七百六十三章 江南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