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 定都之辯和國號之爭

魏刀兒接到王君臨的王旨之後,才明白杜小風闖了天大的禍。

所以,他被王君臨罷免了鋼刀營主將之位,不管是面上還是心中都不敢有半點怨言。

畢竟,他雖然不是主將了,但這不影響他統領鋼刀營的人馬打仗,而只要他暫代這主將之位,再立下功勞就遲早會轉正不是。

同時,魏刀兒在第一時間將當時參與滅殺火家滿門的將士全部編入了敢死隊,在當天便讓去爬雲梯攻打廬江郡城。

而且在得知那火懷明如今正在做的事情之後,魏刀兒更是明白自己打下淮南這兩郡的功勞算是沒了,甚至還不能抵消這次過錯。

所以,在接下來攻打廬江郡城中,魏刀兒更加賣力。

而負責攻打北城和西城的李子通同樣急於立下大功,以得到王君臨的重視,畢竟他已經聽說了,王君臨馬上要立國稱帝了,可是自己還沒有被王君臨接見過。所以,他也是卯足了勁的攻城。

這樣一來,這廬江城堅持了七天時間,便被攻破了。

杜伏威當場戰死,守軍八萬死傷約一半,剩下的全部投降了。

同一時間,川蜀一地的徐世績、陳咬金率領瓦崗營和黃少秋率領的海豹營,將川蜀南邊三個郡也從蕭銃的手中奪了過來,將樑軍殺的殺,驅趕的驅趕。

至此,整個長江以北,除了李世民的關中和洛陽一帶之外,已經全部是王君臨的地盤。

而按照計劃,立國稱帝也終於提到日程上來了。

這一方面是因爲時機已經成熟,下面地盤越來越大,攤子太大,軍隊越來越多,再不立國不利於體制機構的高效運轉。

另一方面,王君臨稱了帝,他下面的文武官員們才能正式封官、封爵、立勳,這有利於穩定人心。

當然,這也與李世民那邊已經傳來要立國稱帝的消息也有關係。

立國稱帝的事情提上議程之後,杜如晦、房玄齡、魏徵、裴世矩、虞世基等文官便跟打了雞血似的動了起來。

首要之事,就是定京都所在。

范陽郡雖然是遠東軍的發家之處,但放眼整個天下還是偏僻了一些,不管從地理位置,還是歷史底蘊,亦或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來說,都不適合立爲京都。

而天下間最適合京都所在的長安和洛陽又恰好在李世民的手中,不得不說,冥冥之中好像李世民真的是真命天子似的。

最後,幾個文臣商量了好些天,認爲只有揚州勉強能夠暫時作爲京都所在。

首先,揚州本來就被稱爲江都,是原大隋朝的陪都,甚至因爲楊廣南下江南之後,一直是當成京都的,皇宮、朝廷官衙宅子,乃至大臣的府邸都是現成的。

其次,揚州是當世經濟文化的中心,各種生產資料和生活用口豐富,且人口衆多。

第三,揚州因爲挨着長江和大運河,是南來北往交通樞紐所在,而遠東軍水師龐大,戰艦無數,關鍵時刻走水路可以極快的調兵遣將,將部隊投送過去,非常有利於眼下爭奪天下的局面。

最後,便是因爲遠東軍眼下主要對手———位於江南的樑國。接下來,遠東軍勢必要動用大批軍隊伐樑,朝廷中樞若是距離太遠,比如在范陽郡,這一來一回,即使軍情府有飛鷹用來傳信,但也非常不利於指揮和控場。

畢竟兵貴神速不是。

而揚州就不一樣了,就眼下來說,幾乎已經是前線了。

當然,若是換成其他皇帝和臣子們肯定會擔心京都太過靠近前線戰場,不利於國本穩固。

可是,不管是對王君臨,還是對遠東軍來說,都強勢得一塌糊塗,不光是王君臨從來不擔心這一點,即使是他麾下的文武官員也從來沒 有人有過這方面的擔心。

不過,自從王君臨將立國稱帝的事情提上日程之後,他麾下重要人物這些日子便變得異常繁忙。

可以說,遠東軍相關衙門和官吏已經全力運作,整個統治機器都隆隆開動起來,着手準備建國大事。

即使是這幾年一直以來比較清閒的王君臨也忙得昏天黑地,光是學習一些帝王禮儀,從穿衣到坐姿等言行舉止,這其中的講究太多了。

沒辦法,古代結個婚都有一堆的規矩禮節,放在後世估計能夠把人煩死。

更何況立國稱帝這等大事,而且這種事情就跟新郎官一樣,絕不可能讓其他人替王君臨去做,畢竟要當皇帝的是他。

當然,王君臨也可以不用去理會,也沒有人敢不聽他的話,強行逼迫他。

但是,王君臨有時候就是吃軟不吃硬。

每一次杜如晦、房玄齡、魏徵等人跟死了爹似的臉色異常沉重的跪下求他,王君臨不忍心看着麾下重臣這個樣子,只好隨了他們的意思,繼續按照一位對禮非常有研究的大儒和一名隋朝時期活到現在的宮中老太監的意思去訓練學習。

不過,最近杜如晦、房玄齡、魏徵、裴世矩和虞世基、李靖等人真正的重心在國號上面。

這國號可比生個娃起名字重要多了,爲此杜如晦等人還成立一個臨時研究討論組,吸納了朝野內外相關人才,翻越大量史記典故,進行研究討論。

只是,這一幫人辯論了足足一個月,經常辯論到最後成了問候對方祖宗的吵架,甚至還有一次打了起來,但就是還沒有定下用什麼國號。

沒辦法,由自己最終決定了一國的國號,這等榮譽已經是文人眼中可遇不可求的最高榮譽,爲此撕破臉皮,或者直接不要臉,斯文掃地,都在所不惜。

甚至是杜如晦、房玄齡和魏徵這等牛人也不能免俗。

終於王君臨受不了這些文人的做事效率了,他召集麾下衆臣,在揚州原來楊廣的皇宮、如今已經被改爲大政殿的大殿之中,商議國號一事,並且提前說明,今天國號必須要定下。

杜如晦搶先站出來,神色肅然的大聲說道:“王爺,立國號是歷朝建國者第一要事,絕不能有半點含糊。臣以爲,《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華夏第一個國號是‘夏’,由夏啓所定。而王爺註定是比超秦皇漢武的千古一帝,所以,王爺,臣以爲國號爲夏最適合不過了…………”

王君臨略一沉思,想了一下,微微點了點頭,道:“其實,以本王看來,我們國號取‘夏’也不錯………”

但不等王君臨將話說完,在場其他一些重臣頓時急了,紛紛搶步而出便要反對,房玄齡最先反應過來,搶先說道:“王爺,國號承載我朝之國運,這件事情務必要慎之又慎,萬萬不可如此輕率,臣以爲夏之國號已經被人所用,而且大夏一朝也並未聽說有明君出世,以王爺的格局必定是要立下開天闢地一般的基業,何必拾人牙慧。”

王君臨想了一下,感覺房玄齡說的好像也有道理,自己好不容易穿越而來,這麼辛苦打下了天下,爲何就不能立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國號,所以他微微頷首,說道:“房大人言之有理,只是以房大人看來,我們當用何等國號?”

房玄齡立刻說道:“臣先給王爺介紹一下歷朝歷代這國號都是因何而定。”

頓了一下,房玄齡見王君臨表現出一副很有興趣的樣子,立刻接着說道:“王爺,自古以來,歷朝歷代之國號多出自源地,比如秦的祖先爲嬴姓,因養馬有功被周封於秦地,遂以秦爲國號;後升爲諸侯,仍以秦爲國號;秦王嬴政滅六國稱始皇帝,繼續沿用秦爲國號……”

“秦的國號出自源地,所以秦二世而亡,這可不是好兆頭。”房玄齡還想繼續往下說,不料魏徵卻冷哼一聲,搖頭說道:“王爺,以臣來看,王爺要立國號,不如源於封爵,漢高祖劉邦被項羽封爲漢王,封地在漢中,平定天下後便以“漢”爲國號,這便是源於封爵。三國時魏國創建者曹操曾受封爲魏王,兒子曹丕承襲爵位後建國,仍以魏爲國號。”

虞世基皮笑肉不笑的說道:“魏大人怕是忘了王爺的爵位是秦安王,難道讓王爺立國號爲秦不成。”

魏徵好似早就知道有人會說這句話,招牌式的冷笑一聲,說道:“王爺自然不能再立秦爲國號,但是王爺的爵位是秦安王,取第二個字“安”爲國號,結束這亂世,建立大安帝國,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

“大安帝國………這聽起來也不錯。”王君臨突然感覺魏徵說的也挺有道理的,而且大安朝、安國、大安帝國聽起來也不錯,很吉利不是。

“王爺,此種立國之法太過草率。”不料裴世矩卻搖了搖頭,肅然站出說道:“王爺,定國號還是要以發源之地爲國號。比如,周部族至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商以後,就用“周”作爲國號。周前期,建都於鎬京(今陝西西安),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洛邑在鎬京之東,故有“東周”之稱。所以,臣以爲王爺是從范陽郡起事,成就眼下浩大基業,當以“範”爲國號,建立大範帝國。”

“大範帝國……打飯帝國……”王君臨唸叨了一下,立刻搖頭道:“這個不好聽。”

“………”裴世矩神色一滯,差點一口老血沒噴出來,但卻又不知道如何反駁,畢竟要立國稱帝的人都說了這個國號不好聽,他還能說什麼呢!只好神色鬱悶的退到了一邊,繼續絞盡腦汁的想個新的國號。

虞世基神秘兮兮的上前,說道:“王爺,這國號當於王爺生辰八字有關,從而與上天契合,與帝王契合。比如,王莽所創朝代“新”便有此含義,漢爲火德,爲赤帝,王莽爲土德,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代火德,意在赤帝傳黃帝,天命授之。臣已經找世外高人根據王爺的生辰八字算過了,隋朝是土德,王爺是金德,依照五行相生之理,金德代土德,所以王爺是天命授之,而王爺註定是要建立前無古人的帝國基業,當超越歷朝歷代所有皇帝,臣以爲應該以“天”字爲國號,立大天帝國……”

“停!”王君臨聽得頭都大了,眉頭緊緊蹙起,前面其他人說的還有些邏輯,可虞世基這明顯是想搞封建迷信嘛!

再說,他實在是搞不懂麾下這些臣子怎麼就這麼在乎區區一個國號,難道一個國家是否強大,就取決於一個名字?

整天放下一大堆正事不去做,在這裡議論來議論去,沒完沒了的。除了李靖表達了自己的意見之外,還好其他武將沒有摻和進來。

王君臨突然感覺很無語,而且感覺也很無聊。

所以,他也不想再就此事拖延討論了,直接說道:“既然歷朝歷代不少國號都跟漢朝和三國時魏國一樣,都源於封爵,那本王的國號便也源於封爵吧!只是“秦”字已經被秦始皇給用了,本王自然不會再用的,所以便取本王爵位中的第二個字“安”爲國號。再加上,之前魏徵說得也有道理,本王這是要結束亂世,讓天下百姓過上安定的日子,所以便以“安”字爲國號吧!”

王君臨說到最後,斬釘截鐵,一臉斷然之色,顯然是打算就這樣定了。

除了一臉驚喜若狂之色的魏徵之外,杜如晦、房玄齡等人眉頭緊蹙,就要開口反對,不料剛纔還秉持其他意見的虞世基和裴世矩突然率先大聲說道:“王爺英明!”

“兩個老貨……”杜如晦和房玄齡等人除了暗罵一聲,還能說什麼呢!

他們此時不管說什麼都讓人感覺再說王爺不英明似的,都在打王爺的臉。

再說,這大安朝也不是不能接受,聽起來也不錯,寓意也很好。

所以,其他人略一猶豫,便跟着虞世基和裴世矩異口同聲說道:“王爺英明。”

自此,大安帝國已成,只等開國登基大典,然後昭告天下。

…………

…………

第一百八十五章 血鬃馬的厲害第一百七十三章 算盤第二百三十一章 上官虎的悲哀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大潰敗第一千二百一十七章 竇建德的野望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 沒有腦袋的聶小雨第五百三十一章 抄家滅族第二百四十七章 啓明可汗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 她是妖怪第三百八十二章 官兵瘋了嗎?第一千五百三十章 李密之死第二百五十三章 回返第三十三章 朝中有小人作祟第四百一十二章 黃雀在後第六百二十一章 皇帝醒了第五百五十六章 重重圍困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 楊廣的死期到了第一千零九十章 王君臨的決定第八百八十五章 太心急了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 魏徵來了第四百六十四章 街頭刺殺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視察第五十三章 五百藏兵第九百七十三章 被利用的百姓第七百七十章 借刀殺人之計第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突厥可汗內部的威脅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 兩百名奇怪的死士第二百四十五章 魚俱羅的煩惱第一千五百八十七章 輸不行贏了也不行第八百八十二章 都要弄到碗裡第六百六十章 死纏爛打第一千四百零六章 突然出現的馬賊第一千四百零四章 朕原來是魚餌第六百二十四章 楊堅死了第七百三十四章 四大財源第四十九章 景教的來歷第五百七十五章 絕命廝殺第九百七十六章 三千鐵騎第八百八十三章 來自范陽郡的急報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狼狽逃竄的隋帝第七百二十六章 宇文化及的出現第六百零五章 巧破毒計第五十二章 薩丁上師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一個瘋子第七百四十八章 靠山王的想法第九百六十一章 滿院屍體第六百五十七章 神秘的跟蹤者第一千六百二十四章 神秘消失的瓦崗營第八百一十三章 險象環生第八十三章 怪馬第三百二十九章 給你找了個漂亮媳婦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四方兵馬第一千二百九十章 楊麗華的秘密第八百九十七章 盧氏宗族大會第一千六百九十七章 南詔六鎮與羅成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騎兵戰術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軍師的試探第一千五百五十七章 閃電戰與黑色鑰匙第四百二十章 春秋使者的來歷第九百七十四章 另有殺手鐗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第一千五百四十八章 火槍的威力第六百五十七章 神秘的跟蹤者第一百四十四章 立府開宴(中)第五百八十章 宇文家的重禮第七百八十三章 當堂對質第一千七百一十八章 大海彼岸有瑪雅第一千六百七十四章 科學技術就是戰鬥力第三百四十五章 一條大魚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營嘯與來護兒的反應第一百二十五章 陷阱(第四更)第一百八十四章 恐怖之夜第九百八十八章 損失與收穫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章 搶灘登陸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回師備戰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宇文化及的忐忑第一千四百零七章 搶頭顱之戰第五百三十九章 肉誘第二百二十五章 瘋狂殺戮第八百三十四章 新的聖女第四百六十二章 朝堂之爭(下)第九十五章 樂平公主第二十一章 萬人毒第三百八十七章 李氏三十六死衛第七百二十四章 火燒甕城之高潁慘死第二百五十一章 果兒的發現第三百九十八章 跑來報信的蘇媚兒第七百四十八章 靠山王的想法第一千七百一十四章 猞猁毛毛獻寶第一千五百三十六章 唐王李淵第七百五十章 楊暕的表演第二十六章 斷糧道第一千六百一十七章 患了精神分裂症的朱粲第九百章 殺人滅口第一千六百三十九章 海豹營和鋼刀營來了第四百五十六章 乾柴烈火第一千零九十八章 圍城第一千六百三十五章 侯君集就這樣死了第一千六百三十三章 同一條船上的兩兄弟第二百三十九章 以毒攻毒
第一百八十五章 血鬃馬的厲害第一百七十三章 算盤第二百三十一章 上官虎的悲哀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大潰敗第一千二百一十七章 竇建德的野望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 沒有腦袋的聶小雨第五百三十一章 抄家滅族第二百四十七章 啓明可汗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 她是妖怪第三百八十二章 官兵瘋了嗎?第一千五百三十章 李密之死第二百五十三章 回返第三十三章 朝中有小人作祟第四百一十二章 黃雀在後第六百二十一章 皇帝醒了第五百五十六章 重重圍困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 楊廣的死期到了第一千零九十章 王君臨的決定第八百八十五章 太心急了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 魏徵來了第四百六十四章 街頭刺殺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視察第五十三章 五百藏兵第九百七十三章 被利用的百姓第七百七十章 借刀殺人之計第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突厥可汗內部的威脅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 兩百名奇怪的死士第二百四十五章 魚俱羅的煩惱第一千五百八十七章 輸不行贏了也不行第八百八十二章 都要弄到碗裡第六百六十章 死纏爛打第一千四百零六章 突然出現的馬賊第一千四百零四章 朕原來是魚餌第六百二十四章 楊堅死了第七百三十四章 四大財源第四十九章 景教的來歷第五百七十五章 絕命廝殺第九百七十六章 三千鐵騎第八百八十三章 來自范陽郡的急報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狼狽逃竄的隋帝第七百二十六章 宇文化及的出現第六百零五章 巧破毒計第五十二章 薩丁上師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一個瘋子第七百四十八章 靠山王的想法第九百六十一章 滿院屍體第六百五十七章 神秘的跟蹤者第一千六百二十四章 神秘消失的瓦崗營第八百一十三章 險象環生第八十三章 怪馬第三百二十九章 給你找了個漂亮媳婦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四方兵馬第一千二百九十章 楊麗華的秘密第八百九十七章 盧氏宗族大會第一千六百九十七章 南詔六鎮與羅成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騎兵戰術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軍師的試探第一千五百五十七章 閃電戰與黑色鑰匙第四百二十章 春秋使者的來歷第九百七十四章 另有殺手鐗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第一千五百四十八章 火槍的威力第六百五十七章 神秘的跟蹤者第一百四十四章 立府開宴(中)第五百八十章 宇文家的重禮第七百八十三章 當堂對質第一千七百一十八章 大海彼岸有瑪雅第一千六百七十四章 科學技術就是戰鬥力第三百四十五章 一條大魚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營嘯與來護兒的反應第一百二十五章 陷阱(第四更)第一百八十四章 恐怖之夜第九百八十八章 損失與收穫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章 搶灘登陸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回師備戰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宇文化及的忐忑第一千四百零七章 搶頭顱之戰第五百三十九章 肉誘第二百二十五章 瘋狂殺戮第八百三十四章 新的聖女第四百六十二章 朝堂之爭(下)第九十五章 樂平公主第二十一章 萬人毒第三百八十七章 李氏三十六死衛第七百二十四章 火燒甕城之高潁慘死第二百五十一章 果兒的發現第三百九十八章 跑來報信的蘇媚兒第七百四十八章 靠山王的想法第一千七百一十四章 猞猁毛毛獻寶第一千五百三十六章 唐王李淵第七百五十章 楊暕的表演第二十六章 斷糧道第一千六百一十七章 患了精神分裂症的朱粲第九百章 殺人滅口第一千六百三十九章 海豹營和鋼刀營來了第四百五十六章 乾柴烈火第一千零九十八章 圍城第一千六百三十五章 侯君集就這樣死了第一千六百三十三章 同一條船上的兩兄弟第二百三十九章 以毒攻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