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宋城考古

本書即將完本,最晚爲這個月的月底,下個月一號發新書,所以這本書的更新以後就不穩定了,追更的兄弟們以後就不要追了,這個月還剩下二十來天,要全力準備新書,以後花在這本書上的時間就少了,這樣拖着質量已經變差了不少,所以不想繼續拖着不完本,所以再有幾章就完結,謝謝一直支持本書的兄弟們!再次感謝!!

而今日城牆的規模則起始於金的南、京城,金末,爲抵擋強大的蒙軍,“宣宗以京城闊遠難守,召高琪築裡城,公私力盡乃得成。”

宣宗命令在加固、加高東西牆的同時,又將其南北牆剷平外擴,將裡城向南推進了300米左右,向北推進了約700米。

這次整修確定了今日開封城牆的規模。

金南、京皇城是在北宋故宮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略有更改,大抵皆宋朝之舊。

宋金城牆是否在同一水平面上?金時期城門名稱如何?這些都是有待考古論證的。

元滅金後,開、封又更名爲汴梁,至正17年(1357年),元將泰木花(秦不花?待考)爲防紅巾軍攻城,將汴梁城13座城門只留五座,以通往來,餘八門俱塞。

1358年5月,劉福通攻下汴梁,韓機幾到此建國號宋,也未將已塞的城門打開,但第二年八月就被元軍反攻破。

明以前的城牆除皇城爲磚築外,其它城牆全爲土築,只有城樓和城門用磚砌。

自明朝開始,城牆大規模的改爲磚砌。

開、封城牆也一樣,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在金代城牆的基礎上,全部城牆用磚包砌,修城後城牆全長20裡190步,高3丈5尺寬2丈1尺,城外又寬5丈深1丈的護城河圍繞。

因被鏟王氣。只開闢五個城門,此後,明開封城牆又多次修復,曾經達到一個小**。

對此。《如夢錄.城池記》有詳盡記載:開、封城高達五丈,“敵樓五座,俱有箭炮眼,三方四正十六邪,大城樓五座。角樓五座,星樓二十四座,俱按二十八宿佈置;樣鋪十座,窩鋪五十四座,炮樓十座……”。

五處城門,加上月門,再加上水門,共有二十五個門洞,每個門洞有鐵裹門兩扇,共有“鐵裹門五十扇”。

隨着敵樓、炮眼、炮樓等各種防禦設施的完善。一座雄偉壯觀的城牆矗立在明代中原大地上。

明初,開、封被朱元璋定爲北、京。

到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打消了建都開封的計劃後,才罷開、封,封吳王朱橚爲周王,封國於此。

周王的岳父馮勝完成了周王府及紫禁城的建設,形成了開、封城牆、蕭牆、紫禁城三重城垣的結構。

蕭牆,是古代宮室用以分隔內外的小牆。

周王府“周圍蕭牆九里十三步(或者是九里三十步?這個也是待考),高二丈許,蜈蚣木鎮壓。上覆琉璃瓦……向南是午門,東曰東華門,西曰西華門,北曰後宰門。”

內城紫禁城。周圍五里左右,高五丈,上有花垛口,四周有城壕環繞四門,“南門曰端禮門,北門曰承智門。東門曰禮仁門,西門曰遵義門”。

但是,明代爲保護北、京,主要修築黃河北岸大堤,導致黃河氾濫時給河、南地區帶來很大危害。

開、封城牆受到黃河水的一次次肆虐,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年)元月,黃河決口,水自北門入城,淹沒官民房舍甚多。

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黃河決口,水自封丘門入城,宮廨民舍塌壞甚多,城內長期積水。

成祖永樂八年(1410年)秋,黃河決口,毀城200餘丈,“民被患者萬四千餘戶,沒田七千五百餘頃”。

英宗天順五年(1461年)七月,黃河決口,水自北門入,官私房舍,淹沒過半,居民死亡無數。

崇禎十五年(1642年)四至九月,李自成第三次攻城,城內官兵爲滅義軍,在開、封之北黃河大堤扒口兩處,使水淹義軍,城內37萬人僅剩3萬餘。

明末,開、封城爲黃河水淹沒,只露城垛,這樣的事情經歷了一次次之後,到了近代,歷經20年考古發掘,現在在這座古都地下3米至12米處,上下疊壓着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國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鎮,構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觀。

這雖然不能說是獨有的,但也差不多,這樣的奇觀除了開、封,另外只有在位於商、丘市現存商、丘古城之下,發現的六座不同朝代的古都、古城疊加在一起的城摞城奇觀,這都是由於歷代黃河氾濫所造成的。

除最底層的魏大梁城,因埋藏太深和勘探技術手段所限,未能發現外,其餘5座城池,均已相繼發現和初步探明。

至此,“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幾座城”,這個一直流傳在開、封民間的神秘傳說,終於被考古證實。

考古資料表明,發現的5座城池基本處在同一區域,摞在最上面的是清代開、封城,最下面的則是唐代中原重鎮汴州城,其中城市規模最爲龐大的,是一千年前“人口上百萬,富麗甲天下”的國際大都會北宋國都東、京城。

公元前364年,戰國時期的魏惠王遷都開、封興建了著名的大梁城,此後2200多年間,歷代統治者在這塊土地上又建起了唐汴州城、北宋東京三城、金汴京城、明開、封城和清開、封城。

戰亂與河水泥沙一次次將這些輝煌一時的名城掩埋,人們又一次次地在原址上重建家園,掩埋在泥沙深處的座座古城,就“疊羅漢”般疊加起來。

北宋王朝在開封建都長達168年,當時的國都東、京城卻在盛極之後又神秘消失。

作爲中國歷史上最爲重要的都城之一,尋找它的下落,一直是考古工作者的目標。

夢寐以求的機遇終於在1981年出現:在開、封龍亭湖底清淤過程中,規模宏大的明代周王府遺址突然浮現。

據史書記載,周王府是在宋、金皇宮基址上修建起來的,但周王府的下面。真的埋藏着一座千年皇城嗎?

大規模的“宋城考古”從此拉開了帷幕,東、京城終於呈現在考古工作者面前。

考古發掘情況表明,北宋東、京城是一個東西略短、南北稍長,由內向外依次築有皇城、內城、外城。並各有護城壕溝的都城。

它不僅城高池深,而且牆外有牆,城中套城。

周長近30公里、面積達50多平方公里的外城遺址全部淤埋於地下2米~8米的深處,在對外城西南角的考古發掘過程中,發現外城城牆仍殘高8.7米。城牆底寬34.2米,頂寬4米,版築的城牆異常堅硬。

在尋找宋城的過程中,還意外發現了很多上下疊壓在一起的其它城址,由此撩開了傳說中開、封城下“城摞城”的神秘面紗。

在今日開、封著名的龍亭景區地下約8米深處,是北宋東、京城的皇城遺址所在地,它分別與金皇城與明周王府紫禁城遺址相疊壓。

內城是東、京城的第二道城牆,它在唐代汴州城的基礎上修建而成。

考古勘測還表明,北宋內城較現存的開封明清城略小,其東西牆坐落在唐汴州東西牆之上。上層又與明清開封城相疊壓。

其南北牆則分別處於今開、封舊城區南北部一帶,殘牆距地表10米~12米。

爲探明宋金城牆的結構和疊壓關係,考古工作者在宋內城北牆西段進行了考古發掘。

發掘情況表明,明、金、宋三座城牆自上而下疊壓在一起,城牆雖系夯土版築而成,但夯層、夯窩均有明顯區別。

明周王府蕭牆遺址至今大部分保存完好,淤埋於地面下3米至5米深。

從周王府紫禁城北牆的城牆解剖情況看,發現城牆分爲兩部分,上層爲明周王府紫禁城北牆,下層爲宋皇城北牆。兩牆相互疊壓在一起,證實了明周王府確係利用宋宮舊基建造而成。

考古勘探還證實,位於“城摞城”最底部的唐汴州城,其東西牆疊壓在北宋東西內牆的東西牆下。南北牆則由於金代後期的毀壞,殘牆淤埋於現地表下10米到12米深處,城牆殘高1米至3米、殘寬10米左右。

除了“城摞城”、“牆摞牆”,考古過程中還發現了很多“路摞路”、“門摞門”、“馬道摞馬道”的奇特現象。

繁華的中山路是開封市舊城的中軸線,其地下8米處,正是北宋東京城南北中軸線上的一條通衢大道--御街。

中山路和御街之間。分別疊壓着明代和清代的路面,這種“路摞路”的景觀還意味着,從古代的都城到現代的城市,層層疊加起來的數座開、封城,南北中軸線居然沒有絲毫變動。

李達確實是這一方面的專家,通過他的介紹,韓孔雀已經對這裡的這座地下寶庫十分感興趣。

在李達的帶領下,韓孔雀親自去了考古現場。

現在,在開、封城牆西門大梁門北側,發掘出一條晚清時期的古馬道遺蹟,並在其下深約1米處,又發現了一段保存完好、人行道和礓(旁石加察)清晰可見的古馬道遺蹟。

令人驚奇的是,在第二層古馬道下約50釐米深處,又發掘出一條磚層腐損嚴重、使用時間較長、年代更爲久遠的古馬道。

三層古馬道上下層層相疊,以立體的形式真切展示了開、封城下“城摞城”的奇特景觀,再次爲“城摞城”現象的研究增添了更爲確鑿的實證。(未完待續。)

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魚翅第八百九十七章因果循環第七百九十六章臺風級核潛艇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 兩頭鮑第一千四百七十章海洋巨蠍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科林第一千三百八十一章椰子蟹第七百零七章制度第一百一十一章一飛沖天第六百章 金絲祥雲葫蘆瓶第一百五十一章考古學第一千五百一十二章激烈第一千五百八十章瑪麗亞寶螺第五百一十四章揭穿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鸚鵡螺第二百二十章鯗第一千零九十八章考驗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馬羣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收拾第八百一十五章 優柔寡斷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玉窩子第四百八十五章部長第一百七十四章收穫第五百五十九章 鬼工球第一千六百零一章雲龍紋火鏈套第二百二十章鯗第一千一百章綠意盎然第一百一十一章一飛沖天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三壠沙第四百二十四章 特色第五百六十一章 掃場第一百八十八章唐寅真跡第一百四十一章互相算計第六百五十四章 世間百態第一千零九十七章天降石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大驚小怪第三百三十一章震撼第一千一百零二章風頭第一千六百八十七章新學肇興第一千三百六十三章生意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95料第一千二百零一章廟道真言第一千五百三十四章寶石加工第七百三十一章爆炸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狼羣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歡聚一堂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祖母綠貓眼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虛墓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海膽第一百一十五章試婚第六十五章活性水第一百零九章天然寶石第三百七十章陷阱第四十二章石版御方第一百五十五章砸場子第六百三十八章重炮第九百六十章那時第四百一十三章 攻擊第一千五百三十四章寶石加工第二百二十七章化腐朽爲神奇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殷人東渡美洲論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惡行者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捕魚第一千四百一十一章如虎添翼第三百一十八章 小**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北美灰狼第三百四十二章優越感第九百四十八章吹簫第九十九章極品白蛋子第九百章 洞房花燭第十八章知足常樂第一千四百零七章賞牡丹第一千三百一十四章野豬肚第一千四百五十七章拖釣第三百零三章 鬼壓牀第九百七十四章證明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獎第一千四百零八章粉青釉浮雕龍紋罐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皇帝金錠第六百八十七章科利病毒第七百二十二章意外第三百六十八章行動第九百五十二章予求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無盡寶藏第一千五百一十章時尚黃金第九百七十三章奴性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計劃第九百三十一章 求同第二百七十三章風雪夜歸人第一千一百九十章玄火洞第一千一百六十章青銅鏃第一千五百八十三章震旦角石第一百八十六章秦歌賣馬第四百二十三章 大王酸漿魷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古城遺址第四百五十二章滿足第一千二百一十一章震獄鎖龍第六百六十八章假死第一千六百六十一章炒冷飯第九百零二章 富貴
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魚翅第八百九十七章因果循環第七百九十六章臺風級核潛艇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 兩頭鮑第一千四百七十章海洋巨蠍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科林第一千三百八十一章椰子蟹第七百零七章制度第一百一十一章一飛沖天第六百章 金絲祥雲葫蘆瓶第一百五十一章考古學第一千五百一十二章激烈第一千五百八十章瑪麗亞寶螺第五百一十四章揭穿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鸚鵡螺第二百二十章鯗第一千零九十八章考驗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馬羣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收拾第八百一十五章 優柔寡斷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玉窩子第四百八十五章部長第一百七十四章收穫第五百五十九章 鬼工球第一千六百零一章雲龍紋火鏈套第二百二十章鯗第一千一百章綠意盎然第一百一十一章一飛沖天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三壠沙第四百二十四章 特色第五百六十一章 掃場第一百八十八章唐寅真跡第一百四十一章互相算計第六百五十四章 世間百態第一千零九十七章天降石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大驚小怪第三百三十一章震撼第一千一百零二章風頭第一千六百八十七章新學肇興第一千三百六十三章生意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95料第一千二百零一章廟道真言第一千五百三十四章寶石加工第七百三十一章爆炸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狼羣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歡聚一堂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祖母綠貓眼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虛墓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海膽第一百一十五章試婚第六十五章活性水第一百零九章天然寶石第三百七十章陷阱第四十二章石版御方第一百五十五章砸場子第六百三十八章重炮第九百六十章那時第四百一十三章 攻擊第一千五百三十四章寶石加工第二百二十七章化腐朽爲神奇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殷人東渡美洲論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惡行者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捕魚第一千四百一十一章如虎添翼第三百一十八章 小**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北美灰狼第三百四十二章優越感第九百四十八章吹簫第九十九章極品白蛋子第九百章 洞房花燭第十八章知足常樂第一千四百零七章賞牡丹第一千三百一十四章野豬肚第一千四百五十七章拖釣第三百零三章 鬼壓牀第九百七十四章證明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獎第一千四百零八章粉青釉浮雕龍紋罐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皇帝金錠第六百八十七章科利病毒第七百二十二章意外第三百六十八章行動第九百五十二章予求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無盡寶藏第一千五百一十章時尚黃金第九百七十三章奴性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計劃第九百三十一章 求同第二百七十三章風雪夜歸人第一千一百九十章玄火洞第一千一百六十章青銅鏃第一千五百八十三章震旦角石第一百八十六章秦歌賣馬第四百二十三章 大王酸漿魷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古城遺址第四百五十二章滿足第一千二百一十一章震獄鎖龍第六百六十八章假死第一千六百六十一章炒冷飯第九百零二章 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