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毀滅之城

他遷都大梁城不久,就組織大批人力在附近開鑿了一條人工運河,即歷史上有名的鴻溝。

然而,也正是由於這條鴻溝,導致了大梁城被毀。

在秦統一六國的戰爭中,兩國曾在大梁城下展開過一場激戰。

由於久攻不下,秦兵就經黃河引鴻溝水灌大梁,水圍三個月後繁盛一時的大梁城遂化爲一片廢墟。

這也是開、封第一次因水患而遭到的“滅頂之災”。

這樣的滅頂之災,是真正的災難,一次水患,淹沒了一座城市,而這座城市中東西,最多也就會被帶出一些金銀珠寶,至於其他的東西,肯定都埋在了廢墟當中,所以這樣被淹沒的古城,是很有考古價值的。

不說其他,就算只是這麼一座戰國時期的大梁城,價值就不可估量,就不要說後期繼續重複這一過程的另外幾座古城了。

而這完全是因爲周圍的河流,從鴻溝演變而來的汴河,成爲後來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在開、封發展史上最鼎盛時期的北宋王朝之所以定都於此,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也是一個“河”字,即汴河的緣故。

這時的汴河已成爲連接南北交通的一條大通道,從而給開、封帶來空前的繁榮,也帶來了災難,但要完全說那幾座古城是因爲黃河氾濫而毀滅的,又不盡然。

當時有句名言:“黃河氾濫兩千載,淹沒開、封幾座城”,這說明,古代開封城毀滅了不止是一次,所以這是一個地道的毀滅之城,一次次的毀滅,一次次地重建。直到現在,這裡還是一座繁華的大城市。

“黃河氾濫兩千載,淹沒開、封幾座城”,這是在民間流傳甚廣的一個說法。人們普遍認爲,因爲黃河氾濫,才使得這一座座古城被黃河的泥沙無情淹沒。

但在逐步揭開開、封地下“城摞城”現象的過程中,現在已經糾正了這一認識。

北宋以前,黃河流經河南北部。由天、津附近入海,距離開、封數百里,它雖然不斷決溢氾濫,但對開、封並無直接影響。

黃河真正開始威脅開、封的安全,是在金代黃河向南大改道以後,此後的1000多年間,黃河決口300多次,其中大水進城的就有7次。

史載,1305年黃河決口,把開、封城淹沒殆盡。

1642年爲退李自成農民軍。明軍掘黃河堤,“城從內皆巨浸,所見者鐘鼓兩樓、羣藩殿脊、相國寺頂、周邸子城而已。”

高大的開、封城牆幾近淤平,只露出城垛和女兒牆,大水過後,37萬人僅存2萬餘人,開、封城元氣大傷。

黃河的一次次吞噬,加之風、沙、兵火侵擾,作爲一代雄城的北宋東京城(故址)逐漸完全被泥沙掩埋,從地面上消失了。

正是黃河的緣故。開、封從國都衰落到後來成爲省城,進而成爲一個地區性城市,一步步走向衰落。

然而,也正因爲黃河的泥沙“大被”。東京城等才得以免遭更多的兵火風沙摧殘,而較完整地保存給今人一份豐厚文化遺產,可以說是真的毀也黃河,功也黃河。

六座開、封城,像塔樣層層疊壓,特別是從唐代到現在的2000多年間。這座城市的中軸線沒有變化,這是頑強向上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個奇蹟。

開、封建城距今已近3000年,現在的開、封城垣,是清代的開、封府城,也是解放前的河、南省城。

這是河、南現存規模最大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也是全國著名的中州古城,是我國僅次於南、京城牆的第二大古城垣建築。

開、封市位於河、南省中部偏東,是黃河沖積扇平原的尖端,既然是沖積平原,自然是會不斷的變化的,不管是擴大,還是縮小,甚至是有了大水衝擊之後,會直接移位,這些都造成了這一地區的巨大變化。

由於是建立在沖積平原上,所以隨着黃河的不斷沖刷,這塊衝擊平原可都是有所變動的,就算這座城市的中軸線始終沒有變化,但整座城市還是在不斷變化,就不要說這座城市被一次次淹沒之後了。

淹沒之後的重建,肯定會讓城池有所變化,而唯一不變的,也只有中軸線所在的中心區域了,而這片區域,韓孔雀可沒想要染指。

水淹魏大梁城則是開、封城牆定位之始,魏惠王六年(前364年),魏國將國都從山、西安、邑(今山、西夏、縣、安、邑縣一帶)遷至儀邑(今開、封市城內外西北一帶,春秋時期稱儀邑,處在衛國南部邊境,與啓封間以逢澤),改稱大梁。

這是今開、封城創立之始,也是開、封城牆定位於此地的開端,此後兩千多年,城址沒有大的變動。

大梁城共12個城門,東爲夷門(今鐵塔附近),西爲高門(今西城牆外約五里之地)。

據高門和夷門間的距離及方向推算,大梁城的南城牆大約在今天相國寺前面東西一線,北城牆大約在城北四公里之處。

從以上可以推知大梁城與今天開、封城相比較,偏向西北,面積稍大。

雖然明知道是這樣,但苦於大梁城距地表很深,而開、封地下水位又很高,給考古工作帶來很大困難,古代大梁城大部分城池還是沒有勘測出來,使魏大梁城成爲千古謎團。

這樣的情況,自然是給韓孔雀帶來了機會,而這樣的機會,還不止這麼一處。

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攻魏,經鴻溝引黃河水灌淹大梁,歷時三月有餘,大梁城壞,魏王假降。

這是開、封第一次毀滅性水災。

歷經兩千多年,魏大梁城現被深埋於地下10餘米。

秦在大梁設置浚、儀縣,直到南北朝時期,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534年),設立梁州,浚儀首次成爲州治。

北周武帝建德五年(576年),佔梁州,改成汴州。

據估計,此時汴州已有城池,應緊靠汴河北岸,規模不太大,比汴州城略小,而到了唐代,唐汴州城纔是明清城牆的基礎。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永平軍節度使兼汴州刺史李勉,對汴州城進行了大規模的“重築”,這次重築又被稱爲築“羅城”,主要是將汴州城的南壁往南擴充,把汴河圍入城內。

擴建後,城周長20裡155步,城門7座。

貞元十四年(798年),董晉接任宣武軍節度使後,爲防止盜賊沿汴河兩岸出入城牆,又增設了兩座水門,並讓其幕僚韓愈著《汴州東西水門記》一文,專述其事。

此東西水門即成爲北宋東京內城東西牆上的汴河南岸角子門、汴河北岸角子門的前身。

重築的汴州城就成了明清城牆的淵源,奠定了今日城牆的基礎。

開平元年(907年),朱溫取代唐朝,即後梁,定都汴州,稱東都。

後唐時期,李存勖遷都洛陽,降開封府爲宣武軍駐地,仍稱汴州。

936年,契丹滅後唐,立石敬瑭爲晉帝,都汴,號東京。

後漢、後周、北宋先後都汴,沿用東京稱號;到金才改稱南、京。

而到了北宋,此時的東京城纔是開、封城牆最輝煌的時代。

北宋東京城是在後周的基礎上逐步完善的,後周廣順二年(952年),周太祖下詔:“開、封府修補京師羅城,率畿內丁夫五萬五千,版築旬日而罷。”

這僅是對原牆的修補,並未擴展。

周世宗柴榮於顯德二年(955年)登上裡城朱雀門,命殿前都點檢趙匡胤跑馬圈城,盡馬之力,馬跑了24公里又355米。

周世宗以馬跑的範圍定爲外牆的範圍,令人運來汜水的虎牢土築成堅固的外城,這爲北宋外城牆的輝煌打下了基礎。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開始擴建宮城,四角建有角樓,高樓十尺,城牆均系夯土版築而成。

開寶元年(968年),趙匡胤下令重修京城,將全城建成皇城、內城和外城三重城牆,城牆固若金湯。

那時的皇城,位於北宋東京城中央略偏西北處,即今潘楊湖一帶,所以,到了這個時候,雖然經過歷代皇帝擴張城池,但還是有一部分沒有被現代大都市覆蓋。

到了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也就是公元1012年,將皇城改爲磚砌,是北宋三道城牆中唯一的磚牆。

皇城東西跨度1570米左右,南北跨度約900米,周長近5000米,與《宣和遺事》所載的“九里十三步”(待考)大致吻合。

皇城內還有宮城,宮城呈一東西略短、南北稍長的長方形,其東西牆各長約690米,南北牆各長約570米,四牆全長2520米左右,與《宋史.地理志》等書記載的宋宮城“週迴五里”相吻合。

而今日城牆的規模則起始於金的南、京城,金末,爲抵擋強大的蒙軍,“宣宗以京城闊遠難守,召高琪築裡城,公私力盡乃得成。”(未完待續。)

第六百一十二章合作第二百四十三章真水觀第八百四十一章 海蔘之王第八百九十章草木皆兵第七百八十四章羨慕第一千五百四十八章狼人第八百二十四章保證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黑枸杞第六百八十八章牧牛第一千零二十二章活力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毀滅之城第七十三章空想第四百四十七章 圍堵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野豬羣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玉如意第二百八十五章張大千與猛虎第七百九十六章臺風級核潛艇第七百一十八章皇帝深宮第四百二十二章 巨型魷魚第六百九十四章套牢第六百二十七章中藥材拍賣第一千四百六十八章大傢伙第五百零二章 開始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水下尋幽第九百三十一章 求同第五章紙壽千年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巨大礦牀第八十八章生意興隆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馬羣第一千五百零六章彩鑽第九百四十六章刀法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帝王陵第四百一十九章 間諜第十三章會者不難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 碰瓷第七百八十二章人情第九百六十章那時第一千六百一十一章老婆孩子熱炕頭第六百四十八章妖孽第九百八十八章捕撈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隱秘第二百四十七章猛虎下山圖第八百八十章 以愛之名第六百四十二章 降龍木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大驚小怪第七百九十二章實力第四百二十章 搜索第八百六十四章頂級牛肉第三百零五章 驚變第四十二章石版御方第二百三十六章溺愛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筆筒第一百章一葉障目第一千五百八十七章礦博會第二百八十六章 農村媳婦第三百七十三章漁翁第一千六百零二章國際象牙貿易第一千零九十章玉雕第九百三十一章 求同第三百一十章 地下寶庫第一千五百五十七章萬稅之國第五百四十五章 哪吒鬧海圖罐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臨淵慕魚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探險獵奇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古城遺址第三百二十二章土豪第六百九十七章活雷鋒第一千二百三十六章 以傷換傷第三百五十四章挖掘第八百四十九章規則第一千四百九十章幸運第一千五百零三章人心第三十章請客第四百六十六章 欺上門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福氣第三百四十二章優越感第二百一十七章明馬第六百六十一章茶葉第一千一百零一章解石第五百五十三章 神醫第八百四十七章潘金蓮第二百三十八章手藝第三百六十九章扣押第一千六百九十七章闔家歡樂第一千三百三十章虎鯊第七百七十六章弱點第一千六百五十六章由難入奢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印鈔機第六百零九章活着第六百二十二章滿臉怨念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傳奇隗寶第三百八十章隱形富豪第五百二十三章鏨刻銘文第一千五百五十五章憶苦思甜第二百四十六章行氣銘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筆筒第一百五十二章新天地第九百五十四章熱舞第一百七十四章收穫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淘寶
第六百一十二章合作第二百四十三章真水觀第八百四十一章 海蔘之王第八百九十章草木皆兵第七百八十四章羨慕第一千五百四十八章狼人第八百二十四章保證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黑枸杞第六百八十八章牧牛第一千零二十二章活力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毀滅之城第七十三章空想第四百四十七章 圍堵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野豬羣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玉如意第二百八十五章張大千與猛虎第七百九十六章臺風級核潛艇第七百一十八章皇帝深宮第四百二十二章 巨型魷魚第六百九十四章套牢第六百二十七章中藥材拍賣第一千四百六十八章大傢伙第五百零二章 開始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水下尋幽第九百三十一章 求同第五章紙壽千年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巨大礦牀第八十八章生意興隆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馬羣第一千五百零六章彩鑽第九百四十六章刀法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帝王陵第四百一十九章 間諜第十三章會者不難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 碰瓷第七百八十二章人情第九百六十章那時第一千六百一十一章老婆孩子熱炕頭第六百四十八章妖孽第九百八十八章捕撈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隱秘第二百四十七章猛虎下山圖第八百八十章 以愛之名第六百四十二章 降龍木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大驚小怪第七百九十二章實力第四百二十章 搜索第八百六十四章頂級牛肉第三百零五章 驚變第四十二章石版御方第二百三十六章溺愛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筆筒第一百章一葉障目第一千五百八十七章礦博會第二百八十六章 農村媳婦第三百七十三章漁翁第一千六百零二章國際象牙貿易第一千零九十章玉雕第九百三十一章 求同第三百一十章 地下寶庫第一千五百五十七章萬稅之國第五百四十五章 哪吒鬧海圖罐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臨淵慕魚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探險獵奇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古城遺址第三百二十二章土豪第六百九十七章活雷鋒第一千二百三十六章 以傷換傷第三百五十四章挖掘第八百四十九章規則第一千四百九十章幸運第一千五百零三章人心第三十章請客第四百六十六章 欺上門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福氣第三百四十二章優越感第二百一十七章明馬第六百六十一章茶葉第一千一百零一章解石第五百五十三章 神醫第八百四十七章潘金蓮第二百三十八章手藝第三百六十九章扣押第一千六百九十七章闔家歡樂第一千三百三十章虎鯊第七百七十六章弱點第一千六百五十六章由難入奢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印鈔機第六百零九章活着第六百二十二章滿臉怨念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傳奇隗寶第三百八十章隱形富豪第五百二十三章鏨刻銘文第一千五百五十五章憶苦思甜第二百四十六章行氣銘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筆筒第一百五十二章新天地第九百五十四章熱舞第一百七十四章收穫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淘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