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2000多年過去了,真相慢慢地消逝在時間的長河當中。歷史像沙漠中的動物屍體,逐漸被沙塵“風乾”和掩埋。大秦帝國不再生動、不再有血有肉,那些渴望感知祖先“形象”的人只能在想像中接近歷史的“幽靈”。

1974年,當秦始皇的兵馬俑被發現的時候,整個世界都爲之激動。我們終於有機會“直面”歷史,“觸摸”活生生的歷史。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似乎正在穿過一層層的迷霧,向我們走來。

2000年的冬天,爲了撰寫紀錄片《復活的軍團》的劇本,我在陝西西安的兵馬俑博物館“徘徊”了一個月。站在成千上萬的兵馬俑面前,時間和空間很容易錯位,這些雕塑將時間“定格”、將空間“凝固”。我能夠感覺到歷史正在“呼吸”。

2000多年前,是什麼力量塑造了這支創造了歷史的軍隊?博物館中秦軍的武器製作精良,至今熠熠生輝。青銅劍的造型是獨一無二的;青銅箭頭的外形輪廓,竟然與今天的步槍子彈完全相同……我幾乎每天都處在亢奮當中。那些兵馬俑、那些青銅武器,它們令我震驚、令我感動!我知道,就在它們的背後,隱藏着一個帝國的秘密,隱藏着一個不能被遺忘的時代……

在隨後的3年時間裡,我完全成了一個秦史“發燒友”。我瀏覽了幾乎所有與“秦”有關的歷史文獻和資料;拜讀了我能夠找到的大量秦史專著和論文……從2001年8月到2002年2月,整整半年時間,沿着當年秦人留下的足跡,我跑遍了中國的14個省和自治區,造訪了幾乎所有的秦人遺址,參觀了100多家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接觸了上萬件秦以及秦時期的文物……行程將近10萬公里。那部紀錄片和這本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爐”的。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我試圖在三個方面有所強調。一,本書採用講故事的方式,還原歷史的“血肉”和生動,希望更多的讀者能夠感興趣(歷史本來就是人的歷史,它應該是“活生生”的);二,本書的探索主要以考古證據和歷史文獻爲依託,爲的是堅持歷史寫作的本質——科學的方法和嚴謹的推理;三,本書的特色在於自成系統的圖片資料,這些圖片既可以幫助讀者“逼近”歷史,也增加了閱讀的趣味性。

我要感謝北京科教電影製片廠的廠長薛繼軍先生,沒有他的支持,就沒有那部叫《復活的軍團》的紀錄片,本書也就不會誕生;感謝中華書局的顧青先生和李靜女士,沒有他們的努力,本書也不會如此順利地出版。

金鐵木

2004年9月

死生之地關山飛渡死生之地關山飛渡死生之地自 序血色青銅關山飛渡自 序關山飛渡自 序死生之地關山飛渡關山飛渡舉國之戰王者之師關山飛渡血色青銅舉國之戰血色青銅關山飛渡王者之師舉國之戰血色青銅舉國之戰血色青銅血色青銅死生之地關山飛渡王者之師關山飛渡自 序關山飛渡血色青銅自 序死生之地關山飛渡關山飛渡關山飛渡舉國之戰舉國之戰舉國之戰自 序血色青銅王者之師舉國之戰自 序自 序舉國之戰自 序舉國之戰自 序關山飛渡關山飛渡血色青銅關山飛渡血色青銅血色青銅王者之師自 序死生之地死生之地自 序自 序關山飛渡血色青銅血色青銅血色青銅自 序關山飛渡王者之師死生之地血色青銅王者之師王者之師關山飛渡舉國之戰關山飛渡關山飛渡死生之地死生之地死生之地死生之地自 序血色青銅王者之師自 序舉國之戰
死生之地關山飛渡死生之地關山飛渡死生之地自 序血色青銅關山飛渡自 序關山飛渡自 序死生之地關山飛渡關山飛渡舉國之戰王者之師關山飛渡血色青銅舉國之戰血色青銅關山飛渡王者之師舉國之戰血色青銅舉國之戰血色青銅血色青銅死生之地關山飛渡王者之師關山飛渡自 序關山飛渡血色青銅自 序死生之地關山飛渡關山飛渡關山飛渡舉國之戰舉國之戰舉國之戰自 序血色青銅王者之師舉國之戰自 序自 序舉國之戰自 序舉國之戰自 序關山飛渡關山飛渡血色青銅關山飛渡血色青銅血色青銅王者之師自 序死生之地死生之地自 序自 序關山飛渡血色青銅血色青銅血色青銅自 序關山飛渡王者之師死生之地血色青銅王者之師王者之師關山飛渡舉國之戰關山飛渡關山飛渡死生之地死生之地死生之地死生之地自 序血色青銅王者之師自 序舉國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