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啊這?啊???

次日清晨,未央宮內。

新鮮出爐的太子榮,不出百官公卿預料,身着朝服,出現在了未央宮溫室殿。

——早自孝惠皇帝時起,漢家的太子,便天然具備參政、議政的權利。

到了先帝年間,彼時的太子儲君、如今的天子啓,更是在先帝病重之時行監國之責,雖無天子之名,卻早已有天子之實。

準確的說:天子啓這老練的政治手腕,以及縱觀青史都排得上號的政治視野,正是那幾年的監國太子生涯磨練出來的。

到了當下,漢家又有了儲君;

雖然是還沒有完全走完程序的儲君,但劉榮出現在今日朝議之上,也依舊沒有讓任何人感到意外。

倒是有不少人,將隱含期盼的目光,撒向東席功侯班列首位的太子榮,以及站在劉榮斜後方不遠處的故丞相,現任太子太師:故安侯申屠嘉。

“有了這層師生之名,老丞相即便是卸了任,故安侯一脈,也當是不衰反盛啊?”

“也不知道老丞相這太子太師,究竟是陛下的意思,還是太子和老丞相之間,早就暗通款曲……”

對於耳邊不時響起的竊竊私語聲,劉榮置若罔聞。

只目不斜視的看着前方,靜靜等候着天子啓的到來。

沒讓百官等待太久,隨着禮官一聲悠長的唱喏,天子啓的身影,便隨着殿內百官貴戚齊聲拜謁、躬身行禮,而出現在了上首御榻前。

“諸公免禮。”

“各自落座吧。”

與後世許多時代,臣公或跪或站着參加朝議所不同:如今漢家,仍舊保留着極爲濃厚的戰國遺風。

臣拜君,君亦拜臣、君擇臣,臣亦擇君之類,自是不必贅述;

便拿朝議來說,也同樣是天子端坐上首,百官分坐於殿內東西兩側,大家都坐下來談,什麼事都有商有量。

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百官貴戚落了座——各自按照固定的位置落了座,只不眨眼的功夫,殿內便只剩下劉榮一人還站着。

雖有些尷尬,卻也絲毫不奇怪。

——和三公九卿、朝公二千石‘一個蘿蔔一個坑’一樣:朝議時,佈置在殿內的筵席座位,也是和與會的公卿貴戚一一對應的。

西席朝臣班列,丞相居首席,亞相御史大夫坐在丞相身後;

身爲九卿之首的內史坐在次席,其餘各九卿,按照天子即位後,於首次朝議中定下的位置依次落座。

東席的功侯貴戚班列也差不多:同樣是按照當年先帝駕崩,天子啓新君繼立後的第一場朝議,依次定下來的次序落座。

如今,吳楚亂平雖已有月餘,但朝中功侯、百官,也還是有許多人沒有回朝。

故而東、西兩席班列,有不少空出來的位置。

比如老丞相故安侯申屠嘉,並沒有在西席首位的‘丞相專座’落座,而是在東席功侯班列佔得一席;

‘丞相專座’左側的次席,也就是九卿之首:內史的座位,自晁錯被朝服腰斬於東市外,便蒙塵至今。

隨後的九卿位置,空出了宗正、奉常等好幾個位置。

東席功侯班列,更是稀稀拉拉少了一大半人,都還在關東,跟着大將軍竇嬰、太尉周亞夫,進行着吳楚之亂的收尾工作的。

——空位置很多;

但沒一個是太子能坐、應該坐的。

事實上,劉榮之所以會站着,也正是因爲天子啓今日,會專門給劉榮指定一個位置。

這個位置的方位,也將使得朝中百官公卿、功侯貴戚,大致摸清劉榮這個太子儲君,在天子啓心中是個什麼分量……

“唔,倒是忘了太子今日,是初登朝議。”

劉榮滿臉肅穆,甚至還隱隱帶着些期待。

天子啓卻似乎並不當回事,招呼着百官落坐,便第一時間將目光撒向身前——不說是堆積如山,卻也足有半人高的竹簡堆。

輕皺着眉,伸手拿起第一卷,一邊將其攤開於案上,一邊頭也不擡的往身側一擺手。

“賜座朕側,以旁聽朝政。”

此言一出,殿內爲之一靜!

殿內百官齊刷刷望向劉榮,面上更是立時帶上了滿滿的訝異!

待宦者令春陀領命,從殿側取來一方筵席,將其擺放在御榻左側約五步的位置,側對殿內百官、正對御榻上的天子啓,百官貴戚面上的啞然,也隨之到達頂峰。

“這!”

“這可是當年……”

——這是當年的太子啓,在得先帝委以監國重任之後,纔得到的位置!

在那之前,太子啓爲儲十幾年,都只能落座於東席功侯班列首座!

只是當年,太子啓臨朝監國時,先帝病重臥榻,已極少參與朝議。

所以,代先帝主持朝議的監國太子啓,並不是如現在的太子榮這般:側對着殿內百官;

而是側對御榻,與天子在御榻上面向殿內一樣,居高臨下正對百官。

眼下,同樣的位置,卻改成了側對殿內百官,正對御榻方向……

“正面聖駕,便是向陛下習學治國之道;”

“待其學成,只須將座位稍轉向百官……”

便是臨朝監國!

一時間,殿內百官貴戚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終還是各懷心緒低下頭去,將注意力強行從御榻左側,已經落座下身的太子劉榮身上收了回來。

只是暗下,幾乎每一個人都在思考。

思考太子榮——連政治程序都還沒走完的儲君劉榮,憑什麼能在第一次上朝時,便得天子啓如此器重!

有人覺得,這是因爲劉榮雖纔剛獲封爲儲君,但年紀已經不小,再過個兩年,就要加冠成人了。

雖然當年的‘太子啓’,是直到二十好幾的年紀,才被先帝委以監國重任,但畢竟是享譽天下的棋盤少俠,多少有點晚熟。

而如今的太子榮早慧,比老爹早幾年監國,也沒什麼不能理解的。

再者:太子榮成爲監國太子,顯然是要以‘大致學會了治國之道’爲前提的。

至於學沒學會、有沒有學好,還不都是天子啓說了算?

在這個位置坐個十年八年,等到天子啓當年,太子監國的年紀再臨朝監國,也不是沒有可能發生的事……

也有人覺得,天子啓這麼做,主要還是政治因素的考量。

——朝野內外無人不知:劉榮這個太子儲君,幾乎是天子啓完全以‘斷絕樑王之念’爲目的冊立。

從這個角度看,哪怕今天就下令劉榮‘太子監國’,似乎也完全說得通。

但僅有的幾位老臣,如老丞相申屠嘉等人,從天子啓這極不起眼的安排中,隱約察覺到了些異樣。

“陛下的身子……”

念頭纔剛閃過腦海,老臣們臉上,便齊齊閃過一抹哀愁之色。

但御榻上的天子啓,今日卻難得沒有將目光,從殿內的‘衆生相’上掃過。

幾乎是從坐上御榻的那一刻,天子啓的注意力,便集中在了面前御案上的簡書上;

頗有些隨意的爲劉榮安排好座位,便直接開啓了今日的議題。

“太尉、大將軍來奏:吳、楚、趙,及齊系諸叛王授首,其國無君、其臣無綱。”

“——長此以往,恐國將不國。”

“今日,諸公便先議議:此番舉兵叛亂,又伏法受誅的諸侯國,我長安朝堂,該當如何處置。”

“與立新王?”

“亦或是盡爲郡縣?”

從天子啓那雖算不上凝重,卻也絕對不輕鬆的神容,百官公卿也不難看出:過去這段時間……

準確的說,是從吳楚亂平,到太子儲君一事塵埃落定的這段時間裡,長安朝堂堆積的政務,恐怕已經到了再不盡快處理,便要出亂子的程度。

而按照過往慣例,朝議的議題,基本都是從小事到大事、從簡單處理的事,到不太好處理的事依次出現。

天子啓拿出的第一個議題,便是吳楚之亂平定之後,空出來的宗親諸侯國該如何處置的問題;

——起手就是四個二!

那接下來的議題,只怕……

“皆立新王,恐有不妥。”

“盡爲郡縣,亦操之過急……”

在短暫的嘈亂之後,殿內百官貴戚便大致達成一致:吳、楚、趙三國,不可直接保留,也不能完全廢爲郡縣;

最好的處理方式,是各削其土,再於縮小過的版圖上分封新王。

這也算是如今漢家,自天子到朝臣百官,再到普羅大衆的共識。

——分封制,已經用無數個反面案例,證明其對中央集權的阻礙和威脅;但從宗周的分封制,到秦的郡縣制,需要一個緩慢轉變的過程。

一如中央集權,同樣需要循序漸進。

就像是這次:吳楚七國亂平,如果把這些參加叛亂的諸侯國,都直接廢爲郡縣,那突然多出來的官員缺口,便將使得這些地區,很難在短時間內被長安中央有效控制。

說的直白點,便是‘囫圇吞棗——必不知味’不說,還可能消化不良,甚至被噎死。

正確的方式是細嚼慢嚥,飯得一口一口吃,路得一步一步走。

吳、楚兩國,早先已有定論:皆按照叛亂爆發前,朝堂已經頒下的削藩詔,分別削去楚國的東海郡、吳國的會稽豫章二郡。

便是趙國,朝堂也曾頒下過‘削河間郡’的削藩詔書。

早有預謀,百官功侯也都沒有意見,天子啓很快便做出決斷。

“削楚國東海郡,自楚元王的兒子中,擇一德行兼備者與立,仍號:楚王。”

“削吳國豫章、會稽二郡,餘土自朕諸子中立一新王。”

“——王號:江都。”

“削趙國河間郡,以爲河間國,王朕一子。”

“嗯…再削其常山郡;”

“以山爲界,設常山、中山二國,各王朕子。”

“及趙王之位,暫且空置。”

天子啓發了話,關於楚國、江都國、河間國,以及常山、中山二國的處置方案,便算是就此敲定;

至於閒置趙王之位,也早就是朝堂共識——將趙國冷處理,以平息趙人對酈寄、欒布二人,在此次平叛過程中,水淹趙國古都:邯鄲城的怒火。

吳、楚、趙三個大國有了方略,餘下的齊系四王,自然就好處理了。

“齊系七王,明反者四;”

“即便是盡去其國,也不會讓齊悼惠王斷了香火血食。”

“——故膠東、膠西、濟南、淄川四國,皆另立新王。”

“或王朕子,或王宗室,或移封淮南系諸王。”

對此,朝堂百官沒什麼太大的意見。

——齊系七王,本就是從漢初的齊國分裂而來;

除了齊王還保留着一整個郡:齊郡的封土,其他六王,封土幾乎都是半郡之地。

本就國小地狹,再削,怕是隻能剩下三五個縣,還不如直接廢爲郡縣,由長安朝堂直轄來的輕鬆。

所以齊系四家叛王的封國,也就沒必要再先削土、後封王了——直接分封天子啓的兒子們便是。

反正日後,也還有一攬子削藩政策,等着漢家的宗親諸侯們。

尤其是當年,賈誼賈長沙在《治安策》中,所提到的推恩藩王諸子,以代代分割其土的法子……

“叛王之土,便這麼定下了。”

“至於具體的分封事宜,便循定製:皆由東宮太后做主。”

“散朝之後,諸公往長樂朝太后,務要以此間事相告。”

“——從速爲善!”

“國不可一日無君;”

“若不盡快安定關東,朕,恐遲則生變……”

天子啓雷厲風行,朝臣百官早有準備,第一個議題,便在漢家君臣的一致贊同下迅速通過。

御榻上,天子啓仍滿臉嚴肅,將手中簡書卷起,丟進腳邊的木箱之內,又攤開了第二卷簡書。

而在殿內,聽聞天子啓那句‘仍由太后決定分封事宜’,百官公卿無不暗下長鬆了口氣,爲眼下東、西兩宮之間的微妙關係,稍感到了些許心安。

——冊立儲君太子一事,固然是天子啓鐵血鎮壓,‘戰勝’了自己的母親竇太后。

但這就好比兄弟兩人打架:無論誰輸誰贏,吃虧的都是這個家庭、高興的都是隔壁鄰居。

在這件事上,也是一樣的道理:無論竇太后和天子啓誰輸誰贏,對漢家而言,都並非好事。

至於此刻,漢家的百官貴戚稍感到心安的是:在‘勝’了一陣之後,天子啓並沒有就此放飛自我,乘勝追擊,而是極爲恰當的開始在其他方面彌補東宮。

這對於漢家——對於東、西兩宮之間的關係,以及漢家的二元政治體制而言,無疑是一大利好。

“第二件事,是長沙國。”

不多時,第二卷簡書也被天子啓攤開;

但不同於方纔,鄭重其事的和百官‘商量’諸侯叛王:這一次,天子啓只掃了一眼簡書,便直接將其捲起,丟到了腳邊的木箱內。

而後才擡起頭,望向殿內百官。

“自太祖高皇帝白馬誓盟:非劉氏,不得王,我漢家沿存至今的異姓諸侯,便只有長沙王吳芮這一脈。”

“——這不是悖逆太祖高皇帝白馬之盟,而是因爲吳氏長沙王,是吳王夫差的後人;”

“以吳王夫差的後人王長沙,可以有效鉗制嶺南百越之民——尤其是遏制南越王趙佗。”

“但自一世長沙文王吳芮、二世長沙成王吳臣、三世長沙哀王、四世長沙共王吳右,再到前幾年,無嗣而終的五世長沙靖王:吳著。”

“——吳氏長沙國傳延五世,終絕嗣而除國。”

···

“吳氏絕嗣,雖令人感到唏噓,但再讓除吳氏之外的另一家異姓王長沙,卻也是很不可取的。”

“又長沙溼瘴遍地,國小民寡,若王宗室,恐有‘設計逼殺宗親’之嫌。”

“故長沙之地,只可王朕子。”

這番話,天子啓說的不可謂不霸氣。

——長沙那破地方,若是分封遠房親戚,怕是外人都要說我殘害宗親了;

直接封我兒子去吧!

對此,百官公卿自是百般敬佩,更無言以對。

第二個議題也結束,第三個議題的簡書剛攤開,天子啓便無奈的將雙肩一聳拉,顯然是意識到這第三個議題,並不能像前兩個議題那般速戰速決。

“冊立儲君的詔書,東宮已經頒下。”

“太子雖已祭告新豐太廟,卻至今都還沒沐浴齋戒,祭告高廟。”

“——百官還沒有參拜儲君,冊立大典,也還沒有進行。”

“少府、宗正、奉常,便議一議吧……”

言罷,天子啓便好似難得有了休息時間,以手肘撐上御案,輕輕揉捏起額頭來。

而在殿內,不出天子啓所料:只片刻的功夫,少府、宗正、奉常三家衙門的屬官,便開始了脣槍舌劍,甚至是擺弄起了拳腳……

“一應花費,都是少府內帑在出,自當以少府爲主!”

老岑邁擼起袖子,對着宗正、奉常兩家沒有主官掌事,只有副官撐門面的部門官員一陣拳打腳踢,嘴上更是振振有詞。

被老岑邁從語言到武力全方面壓制,奉常、宗正兩家掌事的副官稍一對視,便迅速達成了統一戰線!

一左一右將岑邁夾在中間,冷不丁出手砸上一拳、踢上一腳,嘴上也不忘嚷嚷着‘少府仗着財大氣粗,便要欺負我宗正/奉常無人?’之類。

殿內,百官貴戚見怪不怪;

甚至好整以暇的和身旁同僚,討論起少府令岑邁老當益壯,可惜被兩個‘年輕人’夾擊,怕是要晚節不保;

御榻之上,天子啓面色愈發沉悶,卻始終沒有出聲制止——甚至都沒有看那打作一團的三人哪怕一眼!

直到喧鬧聲逐漸平息,天子啓纔將手掌從額前放下,面色淡漠的望向殿內,烏黑着眼圈,卻如雄雞般傲然而立的少府岑邁。

“既然議出了結果,那便由少府爲主,宗正、奉常從旁協助。”

“——三月春耕,已不遠矣。”

“儲君冊立大典,務必要趕在春耕前完成。”

“如果來得及,朕諸子封王之事,也可一併行之。”

天子拍了板,殿內百官拱手應諾,隨着又一卷簡書在御案上攤開,朝議便繼續按流程進行了下去。

只是在御榻左側,太子劉榮的目光,仍死死鎖定在西席朝臣班列——齜牙咧嘴輕撫着烏青的眼眶,嘴上嘟囔着‘年輕人不講武德,盡往臉上招呼’的老岑邁……

“這?”

“啊?”

“——啊???”

“朝議的‘議’,是這麼議的?”

“啊??????”

第8章 命可真好第113章 李校尉,是要譁變嗎?第158章 試試就逝世!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第122章 暴君!第185章 孤方以睡覺爲事,無暇見婦人第152章 博望苑第119章 淮泗即下,社稷定矣!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明天開始恢復更新第81章 天下皆反?第70章 朕弟,何等英雄!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28章 給你臉了是不?第161章 變天了吧?第132章 龍鳳爭鳴(上)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76章 孫兒,冤枉啊!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150章 寡人要他死!第152章 博望苑第127章 父死子繼,可歌可泣第86章 王孫,且去第16章 私人訂製版陷阱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第127章 父死子繼,可歌可泣第39章 降維打擊?第107章 樑王,也是藩第4章 棋盤俠劉啓告假第3章 左膀右臂第41章 回去再說!第72章 怎這般過火?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睡一覺第70章 朕弟,何等英雄!第23章 好劇本第179章 朕福薄,不比先帝(蜜月結束!!!第103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120章 願從老將軍之請!第60章 皇長子?大噴子!第25章 別這麼看我啊第73章 封印第79章 雛鳳初鳴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26章 皇長子手眼通天?第40章 賺錢賺錢第77章 我乏了第16章 私人訂製版陷阱第109章 劉濞老賊!第129章 請周亞夫開始表演第168章 這也太擬人了吧?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40章 賺錢賺錢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21章 殫精竭慮第185章 孤方以睡覺爲事,無暇見婦人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161章 變天了吧?第103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162章 記住了?第41章 回去再說!第108章 誓師第58章 我有卵子!睡一覺第44章 長安侯第8章 命可真好第140章 合作愉快第41章 回去再說!第138章 夫人,怕是不夠格吧?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27章 故安侯保重第113章 李校尉,是要譁變嗎?第28章 給你臉了是不?第88章 賊心不死!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34章 當我好欺負?第34章 當我好欺負?第173章 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171章 老劉家的男人啊第168章 這也太擬人了吧?第143章 又來一個摳門兒的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晚點更第45章 申屠嘉:當年還是太年輕第120章 願從老將軍之請!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睡一覺第161章 變天了吧?第120章 願從老將軍之請!第55章 老孃長進了?第83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132章 龍鳳爭鳴(上)第22章 漢家臣?法家士?第78章 狗,不嫌家貧
第8章 命可真好第113章 李校尉,是要譁變嗎?第158章 試試就逝世!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第122章 暴君!第185章 孤方以睡覺爲事,無暇見婦人第152章 博望苑第119章 淮泗即下,社稷定矣!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明天開始恢復更新第81章 天下皆反?第70章 朕弟,何等英雄!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28章 給你臉了是不?第161章 變天了吧?第132章 龍鳳爭鳴(上)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76章 孫兒,冤枉啊!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150章 寡人要他死!第152章 博望苑第127章 父死子繼,可歌可泣第86章 王孫,且去第16章 私人訂製版陷阱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第127章 父死子繼,可歌可泣第39章 降維打擊?第107章 樑王,也是藩第4章 棋盤俠劉啓告假第3章 左膀右臂第41章 回去再說!第72章 怎這般過火?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睡一覺第70章 朕弟,何等英雄!第23章 好劇本第179章 朕福薄,不比先帝(蜜月結束!!!第103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120章 願從老將軍之請!第60章 皇長子?大噴子!第25章 別這麼看我啊第73章 封印第79章 雛鳳初鳴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26章 皇長子手眼通天?第40章 賺錢賺錢第77章 我乏了第16章 私人訂製版陷阱第109章 劉濞老賊!第129章 請周亞夫開始表演第168章 這也太擬人了吧?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40章 賺錢賺錢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21章 殫精竭慮第185章 孤方以睡覺爲事,無暇見婦人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161章 變天了吧?第103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162章 記住了?第41章 回去再說!第108章 誓師第58章 我有卵子!睡一覺第44章 長安侯第8章 命可真好第140章 合作愉快第41章 回去再說!第138章 夫人,怕是不夠格吧?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27章 故安侯保重第113章 李校尉,是要譁變嗎?第28章 給你臉了是不?第88章 賊心不死!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34章 當我好欺負?第34章 當我好欺負?第173章 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171章 老劉家的男人啊第168章 這也太擬人了吧?第143章 又來一個摳門兒的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晚點更第45章 申屠嘉:當年還是太年輕第120章 願從老將軍之請!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睡一覺第161章 變天了吧?第120章 願從老將軍之請!第55章 老孃長進了?第83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132章 龍鳳爭鳴(上)第22章 漢家臣?法家士?第78章 狗,不嫌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