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獻俘儀式

江南唐國滅國的消息很快傳遍整個大梁,街頭巷尾的議論還未散去,宮中已經放出新消息,江南國主和文武百官將會在六月底押解入京,穿過龍津橋獻俘,于歸德門外獻俘,不過因爲李煜識大體,顧全大局主動投降,太廟獻俘儀式取消。

畢竟如果在太廟獻俘虜,那就不簡單的是圍觀壯國威了,還需要把李煜當着祖宗的面大罵一頓,讓後再施懲戒。

有些懲戒是打幾下,有些則直接會殺人祭祀先祖。

史皇帝免去太廟獻俘這一環,只由國主去太廟告訴先祖功績。

到六月底,曹彬押解李煜及南唐文武百官回到大梁,隨行士兵五萬餘人,於南面水門入城,隨後過龍津橋,入內城,到皇城歸德門下。

李煜身着素服,形容枯藁,脖子上還套着一根繩子以示俘虜的身份,曹彬身着戎服在前,身邊是各路大軍將領,劉仁贍,李處耘,王審琦等。

而在歸德門前,早已搭建好一個高臺,裝飾華麗,華蓋高懸,旗幟林立,左右文武百官,再外圍武裝到牙齒的禁軍戍衛,空出一大片地來。更加外圍還有許多開封府衙役維持秩序,許多百姓匯聚在城牆下,老樹邊,樹枝上,遠處閣窗戶邊,還有欄杆,瓦片上都爬了人。

幾個差役因怕危險好幾次遠遠的喊叫過讓人下來,不過依舊無人理會。

後方城頭上旗幟林立,有禁軍守衛。

場面很壯闊,雖說不上奢華,卻很有厚重感和壓迫感。

隨後,曹彬領頭,李處耘,劉仁贍,王審琦一同跟在後方,都聲着戎服,不過不是打仗時穿戴的厚重甲胃,身着幾十斤的厚甲大夏天參加這樣的儀式,估計半道就給幾個將軍都悶熟了。

他們穿的都是武官的儀式用鎧具,看起來就像普通的武將,不過更加輕薄華麗,甲片十分輕便,穿起來更加不會影響行動,整體不過十斤左右。

曹彬將李煜牽着,在衆多百姓和士兵圍觀之下送到身着華服的史皇帝和符皇后面前,隨後說了一堆冠冕堂皇的話,大概就是說依仗官家的英明神武,得以擒獲李煜,都是官家的功勞啊之類歌功頌德的話。

隨後李煜又唸了一遍自己的降表,承認自己僭越神器,私自立國的罪過,又說自己識大體,顧大局,向秦國開城投降的功績,請求官家看在他保境安民,顧全大局的面上給他一些俸祿和爵位贍養妻子兒女。

史皇帝聽後沒有答話,因爲李煜那一堆遣詞造句,辭藻華麗的長篇大論他沒聽懂,只擡手讓身邊的範質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爲關於李煜處理,他早叫宰相們商議過了。

很快,範質上前一步,開口用一封詔書給出了對李煜的安排,汴水邊上的屋宅已經給李煜家人安排好,可以隨時入住,加封李煜爲越王。

這一下,汴水邊上,已經住過了北漢、南平、武平、蜀國的各國國主,除了殘暴的南漢國主劉鋹被處死之外,其餘人都被安置。

李煜激動得立即跪地謝恩,邊謝邊哭。

隨後就是江南文武百官,一一被獻上,旁邊的翰林院官員會陳述他們的罪過,讓後做出判決,很多人作爲庶民流放,不少人都面如死灰,不敢有絲毫反駁。

到徐鉉的時候史從雲忍不住道:“這個人不錯,錄入翰林院聽用吧。”

沒想到徐鉉反而怒道:“我不是貨物供人挑選,陛下也非我主,江南已亡,不求苟活。”

周圍大臣臉色都不好看,史皇帝擺擺手:“等你冷靜幾天後再來說話吧。”

隨後到一個叫張自的重臣押解上來的時候,身邊的翰林院官員斥責他抵抗秦軍的罪過,罪該萬死,張自正色道:“我的罪過,早該死了。

我身爲人臣爲人主效命天經地義,見到自己主人不咬不叫,見外人就往死裡咬的狗才是天下最好的狗。

各爲其主,今能一死,盡臣分了!”

史皇帝聽了一愣,一時間分不清這個人到底是爲活命還是真有骨氣了。

於是問身邊的曹彬,“這人在江南什麼身份?”

曹彬拿出手中卷宗看了一下,立即回道:“官家,這個人是南唐舉進士出身,累遷禮部員外郎,知制誥,遷中書舍人、清輝殿學士,知樞密院事,在江南恩寵第一,他和已經自殺的陳喬是力主據守,抵抗我軍的人。”

史皇帝看他一眼,這個人不管是不是真有骨氣,這樣的機敏和應變能力也不錯,舉進士出身說明他博學多才,做過禮部員外郎,知制誥,中書舍人,又參與過樞密院的事情,說明他是個有閱歷有本事的人。

只要有本事,史皇帝就不太在乎他的缺點,只要不是太大的缺點都可以接受,但沒本事就是尸位素餐,爲禍百姓。

於是他開口道:“這個也留用吧。”

這次,張自沒有像徐鉉那樣牴觸,只是一聲不吭的被押下去。

接下來不斷有人被押上來,之後到了叫蕭儼的老人,史皇帝看了一下他的卷宗,因爲盧多遜給他講過蕭儼掀李煜棋盤的事,史從雲知道他是個剛烈又正直的老人。

直接問他:“蕭公,可願爲我朝效力。”

蕭儼哼了一聲,雖然發須雜亂,衣着有些襤褸,依舊硬氣的說:“一臣不事二主!”

“朕聽盧多遜說你素來剛直不阿,是個直臣,本想讓你去御史臺和我朝那些能臣干將試試,沒想到你也是徒有虛名啊。”史皇帝搖搖頭。

蕭儼卻一張老臉漲紅,氣得說不出話來。

等把他帶下去之後,史皇帝纔對身邊人道:“這個也可以留用。”

......

最終,被允許在秦朝保留官身,繼續爲朝廷效命的只有三成左右,而且多數都是科舉取士晉升的新人,餘下官員大多被貶爲庶人,准許回鄉。

還有些被將士舉報,有惡劣抵制秦軍行爲的頑固分子,總共十一人被判處死。

自此,江南的國主和他們的文武百官有迎來自己的命運,到下午,史皇帝率百官,和皇后一起入太廟,告慰先靈,告知他們此次大捷,剪除南唐的功績,隨後下詔昭告天下。

58、郭榮的決策(上)11、“以一當百”117、拉開序幕50、內殿直都虞侯405、下決心第546章 肢解266、打一炮340、北漢亡國181、歷史的脈絡283、神化445、女人的宿命235、三關之戰(二)173、定格局161、兵入長江,耀武揚威,風動金陵(中)310、愛民如子史從雲第506章 黑山之變(下)第544章 鋪開的網第513章 全線進展138、雲哥兒的軍隊(四千)174、籠絡人心,安插親信409、空前的艦隊第507章 開動戰爭機器39、符家府邸410、江邊的套路309、打炮9、頭鐵的史彥超214、史從雲的快樂生活312、優勢在我209、大戰善後第503章 代州集結152、周軍在幹什麼?43、再見潘美12、長平、高平!143、二次親征39、符家府邸第536章 北口之役(四)210、交鋒193、上兵伐謀256、蕭綽256、蕭綽370、儒將劉仁贍第526章 豪賭124、不動如山史從雲(一)四千字大章,求訂閱145、都招討!史大帥!308、江南有人才87、戰略預判(上)376、雙鳳(下)314、朕恨不能替你生162、兵入長江,耀武揚威,風動金陵(下)447、南面叛徒338、炮轟太原274、兵臨利州303、光速登基27、肱骨之臣史彥超第530章 山後之戰(上)58、郭榮的決策(上)310、愛民如子史從雲448、阻力96、好色成性史從雲第505章 黑山之變(上)第539章 抉擇181、歷史的脈絡161、兵入長江,耀武揚威,風動金陵(中)182、馮繼升239、突如其來的決戰167、裝文化人的逼+受降(六千七百字)475、四路開花155、第五層(四千)399、史皇帝的成長33、雲州往事(上)292、飼虎(上)407、廟算(下)第509章 桑乾河之戰(一)183、城外作坊304、輪到太后跪朕了403、分裂的前兆102、趨利避害332、荊嗣400、炮艦(四百章)113、李谷的捷報276、退敵良策270、蜀國出兵54、轉機在哪325、前程461、朱令贇第534章 孟玄喆107、歸心似箭43、再見潘美324、史從雲的炮兵戰術(二)412、兵貴神速31、閭丘仲卿209、大戰善後282、越過劍門關231、北進,繼續北進!463、迎刃而解477、南院盤算15、大會戰(三)25、西城救人434、永興宮的秘密493、康定元年
58、郭榮的決策(上)11、“以一當百”117、拉開序幕50、內殿直都虞侯405、下決心第546章 肢解266、打一炮340、北漢亡國181、歷史的脈絡283、神化445、女人的宿命235、三關之戰(二)173、定格局161、兵入長江,耀武揚威,風動金陵(中)310、愛民如子史從雲第506章 黑山之變(下)第544章 鋪開的網第513章 全線進展138、雲哥兒的軍隊(四千)174、籠絡人心,安插親信409、空前的艦隊第507章 開動戰爭機器39、符家府邸410、江邊的套路309、打炮9、頭鐵的史彥超214、史從雲的快樂生活312、優勢在我209、大戰善後第503章 代州集結152、周軍在幹什麼?43、再見潘美12、長平、高平!143、二次親征39、符家府邸第536章 北口之役(四)210、交鋒193、上兵伐謀256、蕭綽256、蕭綽370、儒將劉仁贍第526章 豪賭124、不動如山史從雲(一)四千字大章,求訂閱145、都招討!史大帥!308、江南有人才87、戰略預判(上)376、雙鳳(下)314、朕恨不能替你生162、兵入長江,耀武揚威,風動金陵(下)447、南面叛徒338、炮轟太原274、兵臨利州303、光速登基27、肱骨之臣史彥超第530章 山後之戰(上)58、郭榮的決策(上)310、愛民如子史從雲448、阻力96、好色成性史從雲第505章 黑山之變(上)第539章 抉擇181、歷史的脈絡161、兵入長江,耀武揚威,風動金陵(中)182、馮繼升239、突如其來的決戰167、裝文化人的逼+受降(六千七百字)475、四路開花155、第五層(四千)399、史皇帝的成長33、雲州往事(上)292、飼虎(上)407、廟算(下)第509章 桑乾河之戰(一)183、城外作坊304、輪到太后跪朕了403、分裂的前兆102、趨利避害332、荊嗣400、炮艦(四百章)113、李谷的捷報276、退敵良策270、蜀國出兵54、轉機在哪325、前程461、朱令贇第534章 孟玄喆107、歸心似箭43、再見潘美324、史從雲的炮兵戰術(二)412、兵貴神速31、閭丘仲卿209、大戰善後282、越過劍門關231、北進,繼續北進!463、迎刃而解477、南院盤算15、大會戰(三)25、西城救人434、永興宮的秘密493、康定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