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四十三 開發大西南

隆武元年二月份,蕭如薰登基後一個月,他就安排欽天監的天文觀測人員到大江南北各地調研當地的氣候變遷,和往年的氣候逐一做了比較,寫出詳細的調查報告等等。

等具體的調查報告拿到手之後,蕭如薰意識到現在還不算太糟,現在並不是小冰河期最恐怖的時候。

江北糧食產量尚且過得去,遼東還能種出糧食來,運河封凍期還不到三個月,江南多地糧食大豐收,三月桃花開,這就意味着小冰河並未真正開始逞威。

明清小冰河期在眼下不過是預演,再過二三十年,原來的崇禎時期也只是前奏。

真正最冷的時期是在明亡之後的滿清順治康熙年間,十八世紀初期小冰河期才緩緩退卻,整個十七世紀後半期即西元1650至1700年間是小冰河期最恐怖的時候。

欽天監的官員們說最近五年氣溫有了明顯下降,但是並未影響到農業生產的大局,江南江北都可以繼續維持,沒有大的憂患,唯一需要關注的還是治理黃河的問題,江北最大的憂患就是黃河。

然而蕭如薰很清楚,黃河的危害遠不及氣候的危害,小冰河期最可怕的時候,江北糧食大面積絕收將成爲現實,之前山西大同之役時期那一次寒流根本不算什麼。

所以,他決定平定遼東之後立刻利用楊應龍作亂的契機平定西南,開發西南,由北往南緩緩遷移人口,將中原人口遷移往南居住,緩緩降低江北過剩的人口數量,將之轉移到出產糧食更多的江南。

這樣做一方面減輕江北的負擔,一方面還能加強中央政府對大西南的實際掌握,開發大西南增加糧食產量已經刻不容緩。

同時也遷移一些人口去緬甸和呂宋,把緬甸和呂宋牢牢掌握在手中,大力開發成糧食生產基地。

小冰河期來臨的時候,不會受到影響的便是這些接近熱帶的地區,這些地方會成爲大秦重要的糧食基地,爲中原輸血。

再過五十年,小冰河期真正開始逞威的時候,他或許已經不在人世,大秦也不知道是第二代帝王還是第三代帝王在統治。

但是,已經做好充分準備的大秦不會手忙腳亂,大秦人口也不會爲此驟降一半,大秦的盛世也不會是單純的番薯盛世,說出去惹人嘲笑。

還有五十年,雖然這五十年間會出現很多的天災,但是隻要有糧食有錢,這些天災都能度過去,真正可怕的天災是五十年後的。

雖然遠景很不妙,唯一值得慰藉的是還有五十年的時間。

江北的天災毫無疑問會多於江南,提前轉移人口就是在提前爲災難的來臨做準備。

未來,江北會頻繁的出現各種災害,會大旱,會大寒,甚至還會出現大澇,這都是對大秦統治的嚴峻考驗。

蕭如薰需要鍛煉出一批精明強幹的官員,摸索一套足夠使用的應急機制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對災害進行反應準備。

江南江北各地大修應急糧倉,大肆儲存糧食也正是爲此而做的準備,中央官員遍灑各地也是爲此,天災來臨不講人情,沒有糧食就會造成流民作亂,剛剛穩定下來的大秦,蕭如薰絕不允許它再度亂起來。

百姓走投無路揭竿而起的事情,他不希望看到,不希望調動軍隊去鎮壓那些只是爲了吃飽肚子的人。

現在加大土豆番薯和玉米的種植面積,加大花生的種植面積,在呂宋和緬甸大肆開墾荒地種糧食,號召有富裕的農村儘可能的多飼養牲畜,並且在江南適合的地區推廣新的種植技術,推廣新的農具,安排耕牛等等。

糞便的收集和糞肥的製作也被中央收歸官府來做,不准許私人觸碰,從前農村鄉鎮裡會出現的糞霸一類的人物被嚴打,所有糞便都由官府統一處理送到鄉村製成糞肥,用以提高糧食產量。

另外,蕭如薰還由黃河的治理問題意識到了蝗蟲治理的問題,進而想到了一些很特別的事情。

自漢以來,儒門學者全面掌握話語權前後一段時期,由董仲舒牽頭,儒門結合前人經驗,總結出了一個叫做天人感應的玩意兒,說什麼人類做了錯事,上天會感應到,降下災禍懲罰。

皇帝自號天子,代表上天統治人間,那麼能夠惹怒上天讓上天降下災罰的就是皇帝。

所以人間無論出現什麼災害都是皇帝的鍋,水災旱災蝗災冰災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全部都是皇帝幹了壞事纔會出現的。

這種說法從客觀上可以限制皇權,可以讓皇帝做事情束手束腳,是那個年代唯一可以正面硬懟皇權而皇帝不得不認慫的方式。

皇帝遇到這種事情不得不認慫,因爲代天行使統治權,是天的兒子,天災出現了你不背鍋是誰背鍋?

所以皇帝遇到這種事情輕則親自祭祀祈禱祈福,重則下罪己詔,承認自己的錯誤。

щшш ★тTk дn ★c○

可是,這種說法也常常並用來當作政治鬥爭的籌碼,某地發生災禍,皇帝要負責,宰相也要負責,高官也要負責,反正身居高位者都有錯,所以都要負責。

賑災不是第一位的,思考如何防災和救助老百姓也不是第一位的,政治鬥爭扳倒對手爲自己謀取利益纔是第一位的。

蕭如薰對這種說法嗤之以鼻。

自然災害歸屬於上位者做錯了事情然後上天降下了懲罰,不得不說董仲舒是個人才,居然抓住了皇權天授唯一的弱點進行鉗制,讓儒門擁有了對抗皇權的必殺一擊。

其實大家未必都相信這種事情。

因爲人人稱道的明君在位的時候也會發生天災,無道昏君在位的時候也有風調雨順的時候,只是爲了一個限制皇權爲自己謀取利益的必殺技,大家都揣着明白裝糊塗。

當然也有一些忽悠着忽悠着自己都被忽悠了的人,這種人纔是最可怕的,因爲他對這一切深信不疑。

過去儒門強大,強如唐太宗這類皇帝也要對這樣的事情退避三舍,不得不妥協,更不要說大明朝那些被懟的上朝都氣喘的皇帝,更是被壓制在這樣的規則下動彈不得。

破除迷信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但是在如今儒門前所未有的弱小,而皇權前所未有的強大的時候,若是不在這種事情上做做文章,那些太可惜了。

這是觸及儒門最核心利益之一的行爲,甚至可以和土改相提並論。

一千一百一十七 我可沒得罪您吧?七百二十二 千里之堤的空洞五百九十六 三生有幸二百零五 斬!!三十八 許朝欲降二百七十五 凡人的悲哀一千二百四十三 人口甄別行動正式開始一千零七十三 一種計謀?四百零五 利瑪竇忽然爲自己的前途和命運擔憂了起來八百四十 風生水起一千二百一十九 大秦的養料(上)三百三十四 大城七百六十四 蕭總督,陛下有請一千二百四十七 他們畢竟也不是什麼哲學家一千三百五十 北伐的準備(下)二百六十七 送王閣老入宮休息!六百一十六 以我的名譽擔保一千二百零八 對日作戰正式展開三百八十三 身份三百一十三 幾千年的套路二十五 進擊的麻貴六百一十七 試探(上)七百四十三 這就是真相?二百四十六 我們是撕扯敵國血肉以肥自身的兇獸三百七十四 燈塔二百二十三 特殊的軍隊十 夜襲四百五十八 菲律賓海戰(二)一千零五十三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一百二十三 捷報抵京一千一百一十 有些禁忌,是不能觸碰的六百七十三 討伐洞武遺民(上)四百四十四 被套路的皇帝六百三十一 煽動九百八十 我是陛下的狗三百九十九 失望的陳龍正與熱切的歐洲一百五十五 對馬攻略計劃(一更)一千三百六十 一戰功成一千一百六十七 新一年的好消息一千二百二十三 城內爆炸了四百四十五 無奈的趙志皋二百二十 定鼎勝局一千零七十四 必死之局一千零八十六 太子的地位不可動搖九百二十三 黃袍二百八十一 雙生子二百七十八 不爽的李成樑一百五十六 武裝朝鮮水師(二更)三百五十七 以倭治倭一千三百七十一 兒孫滿堂五百五十一 大亂驟起八百六十二 行動起來的李汶七百二十六 在危機中尋找機遇一百二十三 捷報抵京九百零七 衍聖公一千一百二十三 秦軍的蛻變八百三十二 逼羊吃肉七百九十六 開動的戰爭機器(下)一千一百九十二 正確的選擇九百零三 強幹弱枝二百五十二 奇怪的君臣二百七十二 我兒,多吃些二百三十一 明軍血戰德川軍(上)五十四 相互之間的猜忌二百八十八 天高皇帝遠一千一百一十三 先下手爲強三百九十三 蒸蒸日上的緬甸鎮(上)七百九十 抵達鎮江七百一十 駱思恭所求之物二百八十九 團聚難一百八十二 蕭如薰的大禮三百一十二 約談二將八百四十四 爲時已晚五百四十三 被扭轉的戰局三百零七 要生了二百三十九 蕭如薰召開三方會談九百一十 怎麼就輸了呢?一千二百七十六 沐氏最大的功勞三十七 叛逆者梅國楨七百四十九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三百二十六 利瑪竇的見面禮六百三十三 仁義之名?三百五十六 皇帝的復甦一千一百六十八 壓力山大的中央政府一千三百七十五 對不起(八千大章)一千二百一十八 石田三成成爲了第一個覺悟的人一百三十三 血戰碧蹄館(二)一千零九十五 明朝的經濟危機四百九十三 蒙古寇邊三百三十 上國還是那個上國七百二十六 在危機中尋找機遇九百六十一 一堆爛泥八百八十八 細小的危機一千三百六十九 一寸山河一寸血五十四 相互之間的猜忌七百零六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四百三十 興師問罪(三)一千零六十五 權慄很崩潰一千三百七十六 羣臣始終沒有看穿過皇帝哪怕一次一百零三 伏擊
一千一百一十七 我可沒得罪您吧?七百二十二 千里之堤的空洞五百九十六 三生有幸二百零五 斬!!三十八 許朝欲降二百七十五 凡人的悲哀一千二百四十三 人口甄別行動正式開始一千零七十三 一種計謀?四百零五 利瑪竇忽然爲自己的前途和命運擔憂了起來八百四十 風生水起一千二百一十九 大秦的養料(上)三百三十四 大城七百六十四 蕭總督,陛下有請一千二百四十七 他們畢竟也不是什麼哲學家一千三百五十 北伐的準備(下)二百六十七 送王閣老入宮休息!六百一十六 以我的名譽擔保一千二百零八 對日作戰正式展開三百八十三 身份三百一十三 幾千年的套路二十五 進擊的麻貴六百一十七 試探(上)七百四十三 這就是真相?二百四十六 我們是撕扯敵國血肉以肥自身的兇獸三百七十四 燈塔二百二十三 特殊的軍隊十 夜襲四百五十八 菲律賓海戰(二)一千零五十三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一百二十三 捷報抵京一千一百一十 有些禁忌,是不能觸碰的六百七十三 討伐洞武遺民(上)四百四十四 被套路的皇帝六百三十一 煽動九百八十 我是陛下的狗三百九十九 失望的陳龍正與熱切的歐洲一百五十五 對馬攻略計劃(一更)一千三百六十 一戰功成一千一百六十七 新一年的好消息一千二百二十三 城內爆炸了四百四十五 無奈的趙志皋二百二十 定鼎勝局一千零七十四 必死之局一千零八十六 太子的地位不可動搖九百二十三 黃袍二百八十一 雙生子二百七十八 不爽的李成樑一百五十六 武裝朝鮮水師(二更)三百五十七 以倭治倭一千三百七十一 兒孫滿堂五百五十一 大亂驟起八百六十二 行動起來的李汶七百二十六 在危機中尋找機遇一百二十三 捷報抵京九百零七 衍聖公一千一百二十三 秦軍的蛻變八百三十二 逼羊吃肉七百九十六 開動的戰爭機器(下)一千一百九十二 正確的選擇九百零三 強幹弱枝二百五十二 奇怪的君臣二百七十二 我兒,多吃些二百三十一 明軍血戰德川軍(上)五十四 相互之間的猜忌二百八十八 天高皇帝遠一千一百一十三 先下手爲強三百九十三 蒸蒸日上的緬甸鎮(上)七百九十 抵達鎮江七百一十 駱思恭所求之物二百八十九 團聚難一百八十二 蕭如薰的大禮三百一十二 約談二將八百四十四 爲時已晚五百四十三 被扭轉的戰局三百零七 要生了二百三十九 蕭如薰召開三方會談九百一十 怎麼就輸了呢?一千二百七十六 沐氏最大的功勞三十七 叛逆者梅國楨七百四十九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三百二十六 利瑪竇的見面禮六百三十三 仁義之名?三百五十六 皇帝的復甦一千一百六十八 壓力山大的中央政府一千三百七十五 對不起(八千大章)一千二百一十八 石田三成成爲了第一個覺悟的人一百三十三 血戰碧蹄館(二)一千零九十五 明朝的經濟危機四百九十三 蒙古寇邊三百三十 上國還是那個上國七百二十六 在危機中尋找機遇九百六十一 一堆爛泥八百八十八 細小的危機一千三百六十九 一寸山河一寸血五十四 相互之間的猜忌七百零六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四百三十 興師問罪(三)一千零六十五 權慄很崩潰一千三百七十六 羣臣始終沒有看穿過皇帝哪怕一次一百零三 伏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