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3章,不怕災荒

京城皇宮的一角,一座新建的鋼筋混凝土建築這裡,建築的頂端一根根天線高高的豎起,上面是密密麻麻的銅圈。

建築內則是大大小小的房間,數量非常的多,能夠看到衆多身穿飛魚服的錦衣衛以及東廠的番子在裡面忙碌不停。

伴隨着電磁通訊技術的出現,廠衛作爲天子的耳目,自然而然也是第一時間內運用上了這種先進、強大的通訊技術,在第一時間內就迅速的在大明各地架設起電磁通訊基站,傳遞信息,以便讓天子能夠隨時掌握大明各地的大小事務。

相比起以前的通訊手段,電磁通訊更加的快捷,更加的安全和可靠,並且耗費的人力物力要更少很多、很多。

以前的時候,爲了保證政通令達,歷朝歷代都會花費巨大的代價去興建驛站,以便用來傳輸信息。

全國範圍來說,要構建覆蓋整個大明的驛站系統,每隔幾十裡設置一個驛站,這花費就可想而知了。

現在有了電磁通訊技術,隔着遙遠的距離都可以迅速的傳播、溝通,所需要的人手和花費就小多了,並且傳遞的速度要比以前快無數倍。

江南發生水災的時候,以前即便是八百里加急也需要幾天的時間才能夠送到京城,天子和羣臣做出決策之後,又還要馬不停蹄的送到地方去執行,一來一回,需要的時間就要好幾天。

但是現在就不一樣了,通過電磁通訊技術,災情可以第一時間內傳達到京城,並且做出的決策也可以在第一時間內傳遞到地方或者各衙門去執行,效率比起以前來快太多了。

此時,乾清宮尚書房內,弘治皇帝正在看着從全國各地傳來的信息。

“江南發生水災~”

“河南發生旱災,還真是如當年劉晉所言,南旱北澇或者是南澇北旱,幾乎都是同時上演,季風的移動只要稍有變動,必定會出現災害。”

“今年的情況就是如此,這南方洪澇嚴重,北方各省卻是極度的乾旱,不僅僅是河南、山西、山東、北直隸、陝西等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災,最嚴重的就是河南了。”

弘治皇帝對着巨大的地圖,看着手中的信息,腦海中想起了當年劉晉所說的季風。

這些年來大明一直風調雨順,今年卻是風雨不順,南方洪澇,北方大旱。

如果是以前的話,必然會出現極大的問題。

南方可能還好一些,南方的氣候和環境都還算不錯,即便是有些災害,也能夠扛得住,可是北方的話。

一旦有災害的話,必然會餓殍滿地,盜賊四起,甚至於如果朝廷賑災不力的話,還有可能會烽煙四起,出現大量的農民起義之類的。

當年一場雪災,北直隸都餓殍滿地,易子而食,不知道多少人餓死,直接戳破了所謂的盛世之景。

但是現在就不一樣了。

從在各地的廠衛反饋回來的消息來看,儘管這次南方的水災也好,還是北方的旱災也好,都算是幾十年一遇的大災。

但是各地的情況都還算不錯,老百姓家裡面都有糧食,一時半會也不至於沒有吃食,而且因爲這些年來,大規模的從關內各省遷移了大量的人口到關外、海外。

故而原本兩京十三省的人口密度大大的降低,無論是江南還是河南,人口都大量的流逝。

這導致的結果就是大量的土地根本就無人耕種,特別是那些下等田、容易乾旱的田地更是無人耕種。

剩下的這些人,很多都還跑到城裡面去務工,種地也都是種的上等田,容易灌溉的田,這種田條件好,抗災害能力要強,即便是大旱,影響也可能不是特別大。

此外就是現在的交通條件要比以前好太多了。

以前運輸糧食去賑災,需要的時間久,關鍵是100斤的糧食運過去可能連一半都剩不下,都被中途給吃掉了,賑災其實是很難賑災的。

這也是古代糧商爲何能夠發國難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爲交通不便,特別是發災害的時候,往往朝廷即便是有糧食都很難運過去,手中有糧的糧商很自然的就可以坐地起價,大發國難財。

但是現在就不一樣了,水泥馬路幾乎已經遍佈大明各地,而且很多地方都還通了火車,用火車來運輸糧食的話,不僅僅速度快,而且成本低,賑災就可以非常的快速,成本也更低。

河南也好、江南也好,都已經通了火車,一車車的糧食可以直接拉過去,輕輕鬆鬆賑災,成本變的很低。

糧商想要發國難財都很難,這一車車的糧食拉過來,你還怎麼靠糧食發國難財?

Www⊕тTk án⊕co

再加上從黃金洲這邊引種回來的高產作物,玉米、番薯,這兩種東西,非常的耐乾旱,也非常容易種植,產量還高,絕對妥妥的抗災利器。

只要種上一些,就不用擔心餓肚子的事情了。

此外,大明的資本主義正在迅猛的發展,各地的工廠都猶如雨後春筍一般的涌現出,大量的農民進城務工變成了最早的工人。

工廠裡面工作,自然是不怕你下雨或者不下雨,只要工廠有單子,自己有工廠,工資在手,吃喝不愁。

在諸多因素之下,縱然是江南洪澇、北方乾旱,各地的民生依然沒有出現什麼問題。

這兩地不產糧,有的是地方的產量。

遼東這邊條件極好,糧食產量非常足,即便是遼東產出的糧食就足夠整個大明吃了,再加上遼東已經通了火車。

朝廷一聲令下,一車車的糧食直接從遼東這邊往南運到北方各省,再運到江南各地,別說一年不產量,即便是來幾年不產量都不用慌。

還有西域、河中這邊,同樣同了火車,這裡的糧食、肉的產量非常大,根本就吃不完,一車車的糧食可以不斷的運過來。

往南,南洋各省的糧食產量也是極高的,通過現在發達的海運系統,可以直接通過長江運到江南各地,保證江南的糧食穩定。

“還是現在好啊!”

“這些年的努力總算是看得出效果來了。”

弘治皇帝臉上露出了笑容,絲毫不會像以前一樣對災荒感到憂愁。

要是以前,每當收到某地出現災荒,弘治皇帝都會憂心忡忡。

一方面擔心災荒嚴重,子民受災、受苦,另外一個方面又擔心朝廷的賑災銀子被地方官員給吞吃了,又或者是在荒之地出現人禍,以至於餓殍滿地,易子而食等等慘像的出現。

關鍵是弘治皇帝還什麼都做不了,只能夠省吃儉用的從自己的內帑之中拿出一些銀子來賑災,還要不斷的祈禱,下面的官員別貪污太多,多少給下面的百姓留一些。

現在,弘治皇帝卻是笑了起來。

因爲即便是災荒之年,他也不需要擔心什麼,在荒之地的情況依然很不錯,來百姓有吃有喝的,不用發愁。

朝廷賑災也可以變的更加容易,一火車、一火車的糧食,一個電報過去就即可發往災區,災區各地的賑災情況,他弘治皇帝也是可以實時掌握。

官員是否用心,是否貪污賑災銀子之類的,他都可以及時的掌握在手,也可以及時的做出部署和調整。

這種感覺,弘治皇帝覺得還是很不錯的。

天下之事皆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所以他能夠笑的出來,也不需要爲災荒之地的百姓感到什麼擔憂,老百姓有吃有喝,工作穩定,發不發災荒對他們影響不大。

甚至於在北直隸這裡,大量的田地本身就已經荒蕪,大家都去京津地區務工,田地無人耕種,你即便是旱災也是一樣,反正都是荒着,頂天了種點番薯、玉米之類的,又是非常耐乾旱的,一時半會影響不大,大不了挑點水澆下也就夠了。

“嗯,這公路還得要繼續修,不僅僅要聯通各省,各州府、各縣之間的道路也是要修通的,鐵路就更要修了,必須要做到各省都有鐵路聯通,形成一個鐵路網絡。”

“到了那個時候,什麼災害我們都不需要害怕,天下之物皆可以快速的調轉。”

弘治皇帝看着龐大的大明帝國版圖,心裡面也是在規劃着繼續修鐵路的事情,基建不能停,必須要繼續搞下去。

現在都已經能夠享受到基建的好處了,這大明的基建如果進一步完善的話,未來的大明將會更加無所畏懼。

第1985章,過年裝叉的時候到了第1558章,孩子第1913章,自由戀愛第2238章,見弘治皇帝第237章,逛天津城第1231章,資本主義國家雛形第1313章,穩婆培訓第310章,讓人絕望第1586章,氣急敗壞第1922章,四海學子第1640章,大明的人文精神第620章,大國的自信第74章,和我有緣第1681章,東城區的幫會勢力第940章,這是爭奪生存空間的時代第2165章,一下子就變了第1376章,開疆拓土的意義第1635章,前往東方的達芬奇第172章,手都震麻了第1044章,西班牙人的危機第196章,鯨魚全身是寶第1187章,感嘆連連第357章,看不到銀子總是不踏實第883章,必須有所改變第1389章,羣臣收麥子第612章,有官做了第2225章,全球乾旱第1227章,東天竺殖民地第2092章,又是艱難的一年第2166章,大明人的辦法真管用第1480章,下場第1239章,冷兵器時代最後的戰象第1018章,再幹掉二十萬第1918章,這就要當爺爺了?第2069章,青黴素第538章,真是好時機第2160章,昂貴的子彈第606章,稅收的作用第1559章,老王家的午飯第1418章,王守仁的工業論第1240章,我姓馬,不再是賤民第434章,軍制改革第1182章,世界形勢第1700章,老張,我們一起發財吧第594章,番薯大豐收第1134章,第一筆股票交易第1553章,又陪着皇帝微服私訪第2037章,大寒第907章,鐵甲重騎兵第2238章,見弘治皇帝第54章,蜂窩煤第1774章,一路的風景第1244章,纔不到兩億?第1950章,南州城第220章,爭相降價第1320章,弘治皇帝的警告第464章,新的潮流第2097章,豐收的煩惱第320章,鹽場經銷商招標大會第673章,千金散盡,人去樓空第1247章,婆羅門的無奈第55章,和皇帝再次合夥做生意第1626章,英吉利海戰第1173章,楚王的憤怒第1986章,大山裡的震驚第2163章,法蘭西滅亡第647章,關於大明海軍的構想(加餐)第1155章,給你臉了?第1117章,斯拉夫人的危機第295章,再次啓程第206章,海魚進京第1347章,一個都別想跑第319章,鹽山第1722章,死命忽悠第664章,首先要有法可依第969章,土匪和海盜第1421章,扣帽子誰不會啊第197章,兩萬兩一艘第127章,必有災荒第866章,班師回朝第1504章,偷襲聖多美島第1407章,官府改革第1055章,朝鮮國太醫第259章,偷偷摸摸第882章,又是狀元遊街時(下)第1439章,黃雀在後第739章,大明等於大象?第624章,一手棗子一手大棒第1416章,還是有人做的很不錯第1651章,播種機朱厚照第204章,核心點就是京城第781章,新的醫學工具第1356章,維也納大戰(二)第2130章,去研究電影第1919章,科考之年第607章,戶部侍郎第1130章,股票與鐵路第1912章,新時代的青年戀愛第1465章,萬族歡呼第1702章,新任香港總督
第1985章,過年裝叉的時候到了第1558章,孩子第1913章,自由戀愛第2238章,見弘治皇帝第237章,逛天津城第1231章,資本主義國家雛形第1313章,穩婆培訓第310章,讓人絕望第1586章,氣急敗壞第1922章,四海學子第1640章,大明的人文精神第620章,大國的自信第74章,和我有緣第1681章,東城區的幫會勢力第940章,這是爭奪生存空間的時代第2165章,一下子就變了第1376章,開疆拓土的意義第1635章,前往東方的達芬奇第172章,手都震麻了第1044章,西班牙人的危機第196章,鯨魚全身是寶第1187章,感嘆連連第357章,看不到銀子總是不踏實第883章,必須有所改變第1389章,羣臣收麥子第612章,有官做了第2225章,全球乾旱第1227章,東天竺殖民地第2092章,又是艱難的一年第2166章,大明人的辦法真管用第1480章,下場第1239章,冷兵器時代最後的戰象第1018章,再幹掉二十萬第1918章,這就要當爺爺了?第2069章,青黴素第538章,真是好時機第2160章,昂貴的子彈第606章,稅收的作用第1559章,老王家的午飯第1418章,王守仁的工業論第1240章,我姓馬,不再是賤民第434章,軍制改革第1182章,世界形勢第1700章,老張,我們一起發財吧第594章,番薯大豐收第1134章,第一筆股票交易第1553章,又陪着皇帝微服私訪第2037章,大寒第907章,鐵甲重騎兵第2238章,見弘治皇帝第54章,蜂窩煤第1774章,一路的風景第1244章,纔不到兩億?第1950章,南州城第220章,爭相降價第1320章,弘治皇帝的警告第464章,新的潮流第2097章,豐收的煩惱第320章,鹽場經銷商招標大會第673章,千金散盡,人去樓空第1247章,婆羅門的無奈第55章,和皇帝再次合夥做生意第1626章,英吉利海戰第1173章,楚王的憤怒第1986章,大山裡的震驚第2163章,法蘭西滅亡第647章,關於大明海軍的構想(加餐)第1155章,給你臉了?第1117章,斯拉夫人的危機第295章,再次啓程第206章,海魚進京第1347章,一個都別想跑第319章,鹽山第1722章,死命忽悠第664章,首先要有法可依第969章,土匪和海盜第1421章,扣帽子誰不會啊第197章,兩萬兩一艘第127章,必有災荒第866章,班師回朝第1504章,偷襲聖多美島第1407章,官府改革第1055章,朝鮮國太醫第259章,偷偷摸摸第882章,又是狀元遊街時(下)第1439章,黃雀在後第739章,大明等於大象?第624章,一手棗子一手大棒第1416章,還是有人做的很不錯第1651章,播種機朱厚照第204章,核心點就是京城第781章,新的醫學工具第1356章,維也納大戰(二)第2130章,去研究電影第1919章,科考之年第607章,戶部侍郎第1130章,股票與鐵路第1912章,新時代的青年戀愛第1465章,萬族歡呼第1702章,新任香港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