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章 遷都燕京

因爲,大明要遷都燕京了。

大明六年三月初,楊應平受到雍州牧,都督西北諸軍事張翔和燕京營造大臣蔡懷水的聯合奏請。

兩人奏報說,燕京城和紫禁城,已經全部竣工。懇請陛下遷都燕京。

燕京工程從大明二年十月開始動工,到大明六年三月竣工,修建了近三年半的時間,用工六十餘萬,耗費錢糧兩千多萬,終於大功告成了。

楊鵬看着蔡懷水手繪的燕京城和紫禁城圖畫,心馳神往,龍顏大悅。

楊鵬幾年沒有去燕京了,他不知道燕京的工程怎麼樣。可如今僅僅看着圖,就感到一種巨大的震撼。

天子將圖展示給羣臣觀看,羣臣無不驚歎:天下第一城!

光看這圖紙,就能想象燕京城的絕世風采了。

黃光讚歎着說道:“臣昔年讀杜牧《阿房宮賦》,班固《兩都賦》,左思《三都賦》,皆爲賦中宮室之美,華闕之大而嘆。如今看我大明燕京,當真是體象乎天地,經緯乎陰陽啊。”

傅劍嶽撫須道:“坤靈正位,太紫圓方,宮闕巍巍,天閣蒼蒼。山河幽幽,表裡茫茫。誠乃天朝之都也!”

湯時典道:“以臣所見,更甚先唐長安城啊。而且這格局,仍不失當年長安城樣貌,大有復原氣象,這就更加難得了。”

羣臣紛紛恭賀,皇帝和皇后都是心中喜悅。

“諸卿可有《燕京賦》獻上?”楊鵬笑吟吟的問道。

文臣們一起露出爲難之色。

這宮賦體的大賦,本就不好寫。加上珠玉在前,如《兩都賦》、《兩京賦》、《上林賦》、《三都賦》、《西都賦》,其實已經寫盡了,無法超越前人了。

這就如同:“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又如,蘇子《水調歌頭》後,何人能寫中秋詞?

這樣的情況下,要想寫出力壓前賢的都城大賦,實在太難了。

“陛下,臣無能,沒有《燕京賦》獻上。”湯時典有些羞愧的說道。

楊鵬哈哈大笑:“無妨無妨!唉,文先生也在告愧,說他搜索枯腸,也寫不出比前人更好的西都大賦,只能作罷。”

文臣們這才鬆了口氣。

楊鵬很滿意的將目光從圖畫上收回,下令道:“傳旨,三月十二,遷都燕京!”

“遵旨!”

遷都事宜早就準備好了。三月十二不過是黃道吉日而已。

天子詔書一下,整個大明朝廷立刻開啓了遷都大政。

大明朝廷在汴京呆了不到四年,就又要遷入燕京了。不過,汴京作爲至關重要的東都,以後也會重修,將來也少不得御駕經常東來駐蹕。這汴京,可不是其他都城可比的。

其他不說,單說今年就要復原的汴京西苑,就是大明一等一的林園勝景,冠絕天下,天子怎會不來?

內政府和禮部的官員,先行一步北入燕京,準備遷都大典。禁軍和大安府,憲兵司,也分派人手西去長安,負責天子安保警戒大事。

五日後,大明六年三月十二,大明皇帝楊鵬率領皇室、文武百官、禁軍、侍衛、宮人七萬餘人,在汴京百姓的哭泣聲中,浩浩蕩蕩離開東都汴京,從汴京北上燕京。

華夏1013年三月十八,天子到達烽都大營。張翔親自在烽都關迎接聖駕。

“臣張翔,拜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稟奏陛下,燕京城和宮室內外,皆已經清理完備,數十萬勞力已經全部撤離燕京。”

天子走下御輦,親自扶起張翔,“張翔辛苦了,朕心甚慰,朕心甚慰!”

君臣兩人挈闊已久,一切盡在不言中。

三月十九,皇帝法駕過盧溝橋,來到燕京城郊。

關中的燦爛春光之下,一座巍峨壯觀的巨大城池,坐落在高塬之上,出現在所有人眼前,明明近在咫尺,卻如遠在天邊,遠在雲霄。

雄偉,威嚴,恢宏,蒼茫…給人一種極具霸氣的視覺震撼。在藍天白雲和渭水的襯映下,猶如天城。燕京!

“壯哉!”楊鵬讚歎道,“我大明天朝之首都,自當如此!”

即便這燕京城楊鵬和楊彤參與了設計,也早看過圖畫,可此時站在燕京城下,仍然感受到極度的視覺震撼。

燕京城是在先遼幽州城的遺址上修建的,所在地勢是幽州平原最高的一塊土塬之上,本就具有高屋建瓴之勢。加上宮闕巍峨,城牆高大,就更有俯視關中之態。

人在燕京城外,需要仰視雄城。

楊鵬知道,大唐長安城面積達到八十一平方公里,周長七十二里,已經極大。可是他重修的燕京城,面積達到上百平方公里,周長八十里!光說面積,就比當年的長安城更大一籌。

燕京城有九道城門,城牆高達五唐丈,厚三唐丈,俱用磚石堆砌。而且每隔十丈就有一座堡壘和炮臺,固如金湯。數年來,光是修建這八十里長的城牆,就用了二十萬勞力。

爲了燒製城磚,城牆外挖了一條十丈寬,兩丈深的壕溝,引水入夠,成爲護城河。

如此高牆深濠的巨大城池,就是十萬敵軍兵臨城下,也只能望城興嘆,無可奈何。

雖說參考了先唐長安城的佈局構造,某種意義上算是還原。但是楊鵬並沒有使用唐代九門的名稱,他覺得諸如春明門、明德門、金光門之類的名稱不夠高大。

於是,他賜予大明九門的名字,以古九州命名,分別是天雍門、天冀門、天豫門、天青門、天揚門等,楊鵬眼前的城門,就是燕京東城的中門天豫門。

巍峨的城樓之上,一杆大大的明字大旗,在春風中招展,還有代表大明皇室的國旗:龍鳳呈祥旗。

十餘丈長,三丈寬的的護城河之後,是一道巨大的城門,城門最上面,是“燕京”兩個隸書大字,在下面是“天豫門”三個稍小的隸書大字。

護城河邊,跪滿了前來迎接的內政府和禮部官員。他們提前一段時間到長安,已經準備就緒。

“天子已到!朝廷已到!起樂——”吳鎮樓高聲唱喝。

“嗚嗚嗚—”

“轟轟轟—”

一百零百支號角對天齊鳴,一百零八尊禮炮轟然鳴放,響徹雲霄。

炮聲和號角聲一歇,隨即鐘鼓齊鳴,百樂同奏,堂皇典雅的音樂悠悠而起。儀仗隊伍萬千旗幟漫卷如畫,伴隨着大象、熊貓、犀牛、獅虎、白鶴、大龜、青牛、白馬、梅花鹿、蟒蛇等瑞獸。

“唳!唳!”九隻海東青在蒙古養鷹人的指揮下,帶着祝賀天子的彩色條幅,展翅高飛,直上蒼穹,在城樓上翱翔盤旋,猶如鸞鳳。

城樓上八八六十四命舞姬,翩翩起舞。高樓之上,一個猶如神女的歌者懷抱琵琶,在舞姬的舞姿環繞中引吭長歌道:

“聖王開社稷,煌煌大明基。漢家光復哉,開疆三萬裡。日月照山河,龍鳳飛帝畿。御駕燕京日,天下盛世啓…”

歌聲嘹亮高遠,聲動萬人,猶如天籟之音。

明廷君臣聽着歌聲,很多人的思緒都飛回到當年臥薪嚐膽,立志驅除韃虜,恢復中原的崢嶸往事中。不少宋從將領,都是目中含淚,喜極而泣。

只有即將來到燕京之際,他們才徹徹底底的感知到,大明偉業終成!

跟隨聖主建功立業,成就一世英雄,留名青史,博得封妻廕子的富貴,不枉費大好男兒之身。

能夠爲主公所用,恢復中原社稷,開創大明盛世,何其幸也!

巧的是,也不知爲何,就在這歌聲將歇之時,忽然用來作爲儀仗的南洋白象,其中一隻揚起巨大的鼻子,仰天嘶吼。

“哞—哞哞!”

這頭大象一仰天嘶吼,其餘八頭大象也仰天嘶吼起來。九條象鼻齊齊豎起,如同九支巨大的號角,對天奏響。

緊接着着,在衆人的驚訝之中,儀仗隊中的獅子老虎,也全部仰天吼叫起來。

“嗷嗚—嗷嗚!”

威嚴的獅虎吼叫聲配合着大象的嘶吼,聲動天地,震撼無比。隨即,儀仗中的白馬也嘶鳴起來,青牛和犀牛也發出哞哞的叫聲。

又不知爲何,忽然九對仙鶴也展翅飛起,在空中蹁躚起舞,發出“唳唳”的叫聲,與海東青相映成趣。

百餘頭瑞獸的吼叫聲此起彼伏,猶如演奏,伴隨着仙鶴和海東青的飛舞,真是蔚爲壯觀,筆墨難以形容。

數萬人都看呆了。

這,這是大大的吉兆啊。

這是什麼?

這不是古書說提到過的鳥獸率舞麼?

尤其是文臣們,見狀就更是興奮。《書·益稷》說“鳳皇來儀,百獸率舞”。

陛下來燕京,就出現這一幕,可不就是鳳皇來儀,百獸率舞?

如此吉兆,今日竟然真真切切出現在眼前啊。

楊鵬也很高興。這些鳥獸,還真是給面子啊。

事實上,他和楊彤都知道是怎麼回事。

說白了,無非是膽小的大象受到聲音的刺激,仰天嘶吼罷了。然後大象的叫聲又刺激了其他瑞獸,大家一起叫。

可是這些野獸畢竟是經過專門馴化過的,仍然保持了一些秩序,這就呈現出這樣的效果。

可是司錄寺的官員立刻鄭重記載:“大明六年三月二十一,上御燕京天豫門,仙鶴呈祥,百獸率舞…萬人目睹,此古聖王之遇也。大吉。”

隨即,內政府令、中官常侍康西上前稟奏道:“奴婢啓稟陛下,宮中佈置,俱已妥當,萬事皆備,只等陛下和娘娘聖駕!”

禮部尚書湯時典也上前稟奏道:“微臣啓奏陛下,宮城、皇城、外城,都已經奉旨清掃拾掇,內廷宮苑與朝廷官署,皆已妥當,恭請陛下入城正位,安置百官!”

張翔等文武大臣一起下跪,山呼萬歲,“恭請陛下入城正位!”

楊鵬攜着楊彤的手,站在高高的御輦上,朗聲道:“入城!”

“遵旨!”

緊急着,由兩頭青牛駕馭的雲輦宮車,被拉到駟馬御輦前。皇帝和皇后走下駟馬御輦,登上了雙牛雲輦。

蓋因爲道君老子,而青牛是老子坐騎,意義非凡。再加上華夏是農耕文明,所以青牛貴爲國獸,牛車比馬車更尊。

按照《大明典律·輿服》,只有帝后,纔有資格乘坐一對青牛拉的雲輦宮車。

牛車慢而沉穩,適合短距離使用,也適合在人多的市區使用,因爲牛的挽力遠勝馬力,往往一頭足以,佔路寬度也小。

駕駛青牛雲輦的御者,是新修建的燕京太上道宮的道官。兩個道官身穿紫色法衣,頭戴芙蓉冠,佩戴陰陽八卦玉牌,寓意紫氣東來。

青牛雲輦在侍衛的簇擁下,經過護城河橋緩緩向上爬坡,車道兩邊都是臺階,過河三十丈後,爬高十幾丈,纔來到城門,進入弘大的燕京城。

一通過三丈深的城門洞,就是一座拱形碉堡,也有一道大門,碉堡上面是密集的射擊孔,大小不一,能發射火銃,弓弩,小炮。

這座扼守住城門的拱形碉堡,是一道保險機制,平時並無用處,只有緊急時刻啓用,能駐兵數百。一旦敵軍攻城,就算攻入城門,也要面臨這道碉堡,相當於第二道城門。

過了拱形碉堡,前面豁然開朗,一條筆直寬闊的大道,似乎一眼望不見,一直延伸到遠處的巍峨宮城。

這是城中的御道之一,又叫天街,寬達超過十唐丈,也就是東天街了。楊鵬將燕京城分爲燕京、通州、豐臺、天津四個縣域,東天街所在的位置屬於通州縣管轄。

楊鵬和楊彤坐在平穩的青牛雲輦上,一看到城中的景象,頓時意氣風發,大爲自豪。羣臣見了,皆驚歎不已。

天街御道,都是青磚鋪墊而成,兩邊種植着槐樹楊柳,綠樹成蔭,花團錦簇。車馬道兩邊,還有專門的人行道。

而且每隔十丈,就是一對石燈臺,設置了精美的蟠螭燈(走馬燈)。

可以想象,要是夜幕降臨之後,長安城路燈輝煌,燦若繁星,亮如白晝,那是何等氣象啊。

據說,不光是東南西北的天街大道,就是第二等的街道,也都修建了燈臺。光是整個燕京外城的路燈,就高達四千座,每年光是外城的照明費,就能花掉十萬倆銀子。

但皇帝說這麼做能使得燕京夜市更加興旺,商業更加繁榮,每年多收的商稅,就不止十萬照明費。

光是如此大手筆的天街,就讓羣臣讚歎,就不用說天街兩邊的坊市了。

但見大小商鋪錯落有致,鱗次櫛比,都是修建的簡約氣派,但又不盡雷同,而是各有風格。商鋪之間是街道,街道之後是民坊區。各坊星羅棋佈,坊道四通八達,各坊之間還有圍牆,但又相互連通。

大臣們還看見一個比較明顯的坊名:通州縣紫槐坊。

爲何要叫紫槐坊?衆人很快明白了。原來這個坊的附近街道兩邊,種滿了紫槐樹。

不久,又見到一處梨樹頗多,果然又叫“梨花坊”。

說實話,如此整齊美觀的坊市,他們還是第一次見,不禁都是大開眼界。

商鋪還沒有人,坊間也沒有住進人,可不難想象,不久之後會是何等熱鬧的景象。

聽說,燕京城無論是大內,皇城,還是外城坊市街道,都修有地下排水暗渠,將污水排到城外的蓄水大池,再通過大池溝渠,派往郊外的農田灌溉。

大明君臣浩浩蕩蕩的沿着東天街一直往西走,一路上經過馬球場、蹴鞠場、藏書閣、東園(東公園)、縣學堂、慈恩院、劇院、大浴堂等等。

而所經過的坊,也多是什麼“書閣坊”、“東園坊”、學堂坊之類。

還有什麼消防所,清城所、巡警所、馬車站、銅簋臺之類。

又走出兩裡多,十字路口處,赫然出現一個巨大的兩層宅院,但又不像是一般人家的宅院,上面的匾額題字赫然是:東市商城。

東市百貨!

這就是陛下和娘娘所說的百貨商城了。據說這百貨商城,與一般商街不同,而是將百貨集中於一處,應有盡有,能入駐數百商家,囊括千百種貨品,所以號稱商城。

而這樣的商城,外城東南西北各有一個,共四大商城。

楊鵬和楊彤見到羣臣一副驚歎不已的神色,心中很是滿意。

又走了一里路,方纔來到一堵三丈多高的城牆附近,卻是皇城到了。

皇城不是宮城,長寬十里,乃是朝廷官署、各大道宮、五品以上貴族官員宅邸、太廟、鐘鼓樓、禁軍兵營、大明銀行、京城太倉、各大學宮、國庫、天牢、天壇等所在處。

皇城的戒備已經比較森嚴。但按照制度,外城百姓仍然可以進來,只是需要更嚴格的搜查盤問。

百官跟着御駕進入皇城,但見氣象又格外不同了。皇城中的建築,更加高大雄偉,已有巍峨恢宏之姿。

佔地一里有餘的巨大廣場上,佇立着高大的鐘樓鼓樓。廣場四周,是莊嚴肅穆的天壇、忠武道宮、太上道宮、炎黃帝宮、至聖文宮、魯墨神宮、太廟。

各大道宮和太廟,都是氣勢恢宏,雄偉莊嚴,造型也各有不同。每座宮廟之前,都佇立着高大的神像。

太廟之前的神像,是個頭戴通天冠的佩劍老者,正是炎黃。

太上道宮之前,是騎着青牛,手持道經的道君老子。

炎黃帝宮門前,是手持耒耜的祖皇黃帝,以及手持穀穗的炎帝。

忠武神宮之前,是威風鼎鼎的關羽和秦瓊,一個持刀,一個持槍。

魯墨神宮之前,是手持墨斗的魯班和手持圓規的墨子。

至聖文宮之前,當然是手持竹簡的孔子了。

而地位最高的天壇之前,則是一座樣貌神奇的老者,這老者左眼是太陽,右眼是月亮,額頭是星辰,胸前是雲朵,背上是太極,胯騎青龍,手託朱雀,腳踏玄武,身隨白虎。

此人是誰?

當然是昊天,也就是至高無上的宇宙之神:天帝。

按照《大道論》和已經成書數年的《華夏神史》,昊天大帝乃宇宙大道之本,盤古、女媧、伏羲等,都是在昊天大帝不同意念下所孕育的大神。而道君老子,則是昊天在人間的化身。

這些廣場上的雕像,都是超過兩丈的中空鎏金銅像,而昊天大帝之神像,更是高達三丈。所有銅像都造型精美厚重,巧奪天工,共耗銅二十萬斤,加上金漆,價值銀元二十餘萬。

忠武帝宮這些宮廟雖然規格極高,用的卻是肅穆的白牆黑瓦,連臺階基座都用黑白二色,就連大柱巨門,也用的黑色,顯得大氣肅穆之中帶着一股厚重的神秘。

各處宮廟的高大重檐之下,是三十六隻銅風鈴。此時一陣春風吹來,百餘隻銅風鈴一起鈴鐺作響,猶如天籟神音,襯托着巍巍殿宇,令人不由心生靜穆之思。

廣場周圍,各處官衙氣象森嚴,堂皇廣大,充滿着朝廷廟堂至高衙署的威嚴氣勢。

而更遠處,則是花紅柳綠處的貴族高官府邸,隱隱亭臺樓閣,高樓廣廈。

百官們見到如此情景,都是震驚不已。

這纔到皇城廣場,還沒有進入宮城,就領略到燕京帝都如此的氣勢啊!

楊鵬來到這裡,下令停車,然後率領百官先進入各大道廟祭拜。

首先祭拜的是天壇,其次是太上道宮,再是炎黃帝宮,再是忠武神宮,再是至聖文宮,再是魯墨神宮,最後纔是皇室的太廟。

畢竟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一百三十一章 美女殺手第七百八十一章 達成一致第三十八章 磨玉工匠第七百八十三章 兵敗如山倒第一百一十四章 幽州激戰第一百七十七章 朝廷冊封第一百二十章 海戰,海戰第六百三十九章 這就是燕雲軍第六十七章 騎兵與手銃第二百四十三章 高深莫測第五百六十一章 吐蕃使者第八百九十四章 城下血戰第二百章 情真意切第八百零一章 改變計劃第五百七十五章 街邊邂逅第五百四十八章 又豐收了第一百五十八章 心中理想第九百零一章 民間論戰第四百七十四章 攻城妙策第三百六十八章 瓊花公主第九百七十九章 應對之策第二十六章 建設新城第三百章 長安投靠第四百六十章 突起變故第六百三十七章 席捲欽州第一百四十三章 擴張海軍第四百二十二章 燕雲驍銳第四百零六章 攻掠如火第三百二十八章 鳳凰涅槃第一百四十五章 耶律觀音第九百九十二章 大軍追來第七百八十七章 收穫頗豐第五十四章 擊殺兩翼第三百三十章 野觀音第八百八十八章 大戰開始第三百六十三章 格外開恩第七百七十二章 大戰前夕第三百六十六章 新舊交替第六百四十八章 政府採購第二百二十七章 師徒情深第七百零六章 西方情報第一百一十九章 琉球現狀第二百一十一章 美夢成空第八百零三章 待更新第九百八十六章 莫名其妙第四百二十三章 是敵非友第六百七十章 事已願違第六百七十二章 驚恐不安第九百八十六章 莫名其妙第九百七十九章 應對之策第五百八十三章 私生子第九百八十七章 妙計誘敵第八百九十三章 勢如破竹第七百零二章 血性覺醒第三百五十一章 想當黃雀第三百九十八章 無力爲天第五十七章 視察傷員第三百四十五章 兵鋒轉向第七百九十八章 其樂融融第六百零六章 陰謀男女第二百七十九章 兄弟之情第九百一十四章 麻煩來了第五百七十章 落入凡塵第一百七十六章 一人壓一軍第二百四十章 芳心如迷第十八章 單獨行動第九百三十七章 骨肉相殘第二百五十五章 鏖戰,崩潰第一百四十五章 耶律觀音第一百五十六章 力挽狂瀾第五百四十四章 優柔寡斷第六百二十九章 軍心向背第七十七章 殺盡胡兒方罷手第五百二十二章 財政問題第六百二十四章 漢奸獻計第六百九十章 雙方鏖戰第四百四十二章 燕王賑災第一百五十一章 驚世駭俗第四百零八章 興師問罪第八百九十九章 武士獻計第五百二十六章 一網成擒第八百一十一章 耶律妙計第五章 緊急訓練第二百五十六章 勢如破竹第一百四十一章 內政軍務第一百七十二章 衆人計長第六百五十八章 開國大典第四百一十章 凱旋歸來第七百四十一章 兵臨城下第三百九十四章 出人意料第四百九十四章 倭人艦隊第六百零九章 恢弘景觀第七百一十章 吐蕃使者第八百五十四章 判官來降第五百九十五章 戰事膠着第五百三十八章 惡狗相爭第八百三十二章 公私兼顧第二百九十六章 摧枯拉朽第一百零三章 不忘恩情
第一百三十一章 美女殺手第七百八十一章 達成一致第三十八章 磨玉工匠第七百八十三章 兵敗如山倒第一百一十四章 幽州激戰第一百七十七章 朝廷冊封第一百二十章 海戰,海戰第六百三十九章 這就是燕雲軍第六十七章 騎兵與手銃第二百四十三章 高深莫測第五百六十一章 吐蕃使者第八百九十四章 城下血戰第二百章 情真意切第八百零一章 改變計劃第五百七十五章 街邊邂逅第五百四十八章 又豐收了第一百五十八章 心中理想第九百零一章 民間論戰第四百七十四章 攻城妙策第三百六十八章 瓊花公主第九百七十九章 應對之策第二十六章 建設新城第三百章 長安投靠第四百六十章 突起變故第六百三十七章 席捲欽州第一百四十三章 擴張海軍第四百二十二章 燕雲驍銳第四百零六章 攻掠如火第三百二十八章 鳳凰涅槃第一百四十五章 耶律觀音第九百九十二章 大軍追來第七百八十七章 收穫頗豐第五十四章 擊殺兩翼第三百三十章 野觀音第八百八十八章 大戰開始第三百六十三章 格外開恩第七百七十二章 大戰前夕第三百六十六章 新舊交替第六百四十八章 政府採購第二百二十七章 師徒情深第七百零六章 西方情報第一百一十九章 琉球現狀第二百一十一章 美夢成空第八百零三章 待更新第九百八十六章 莫名其妙第四百二十三章 是敵非友第六百七十章 事已願違第六百七十二章 驚恐不安第九百八十六章 莫名其妙第九百七十九章 應對之策第五百八十三章 私生子第九百八十七章 妙計誘敵第八百九十三章 勢如破竹第七百零二章 血性覺醒第三百五十一章 想當黃雀第三百九十八章 無力爲天第五十七章 視察傷員第三百四十五章 兵鋒轉向第七百九十八章 其樂融融第六百零六章 陰謀男女第二百七十九章 兄弟之情第九百一十四章 麻煩來了第五百七十章 落入凡塵第一百七十六章 一人壓一軍第二百四十章 芳心如迷第十八章 單獨行動第九百三十七章 骨肉相殘第二百五十五章 鏖戰,崩潰第一百四十五章 耶律觀音第一百五十六章 力挽狂瀾第五百四十四章 優柔寡斷第六百二十九章 軍心向背第七十七章 殺盡胡兒方罷手第五百二十二章 財政問題第六百二十四章 漢奸獻計第六百九十章 雙方鏖戰第四百四十二章 燕王賑災第一百五十一章 驚世駭俗第四百零八章 興師問罪第八百九十九章 武士獻計第五百二十六章 一網成擒第八百一十一章 耶律妙計第五章 緊急訓練第二百五十六章 勢如破竹第一百四十一章 內政軍務第一百七十二章 衆人計長第六百五十八章 開國大典第四百一十章 凱旋歸來第七百四十一章 兵臨城下第三百九十四章 出人意料第四百九十四章 倭人艦隊第六百零九章 恢弘景觀第七百一十章 吐蕃使者第八百五十四章 判官來降第五百九十五章 戰事膠着第五百三十八章 惡狗相爭第八百三十二章 公私兼顧第二百九十六章 摧枯拉朽第一百零三章 不忘恩情